雷雨学案
《雷雨》教案(精选6篇)

《雷雨》教案〔精选6篇〕《雷雨》教案〔精选6篇〕《雷雨》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会认读四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才能目的: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才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媒体:课件1: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激趣导入;课件2:播放雷雨前的情景动画,给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兴趣,促进理解;课件3:播放下雷雨时的情景动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课件4:播放雷雨过后的情景动画,将抽象变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课件5:奇特的自然现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投影仪: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出示投影片(填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才能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才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1、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课件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说说你们刚刚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答)2、大家听得真仔细、说得真好!对,这是一场雷雨。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场景多么热闹、壮观呀!课文中,小作者是怎么描绘这场雷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2、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过渡: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三、细读,品味。
(一)指名读1---3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1、学生答复,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2、如今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景象写的更详细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①学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
关于雷雨教案(通用5篇

关于雷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自然奇观》中的《雷雨》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课文描绘自然景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体会作者通过描绘雷雨景象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课文,掌握生词、短语,描绘自然景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雷雨》课文预习单、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雷雨景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雷雨的壮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雷雨》课文预习单,理解生词、短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讲解作者如何描绘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3)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者通过描绘雷雨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4. 随堂练习(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2)用课文中的句子仿写一段描绘雷雨景象的文字。
5. 小组讨论(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2)你觉得作者在描绘雷雨景象时,哪些地方描绘得最生动?七、板书设计1. 课题:《雷雨》2. 重点词汇:酝酿、翻滚、惊心动魄等。
3. 描绘自然景象的方法:对比、拟人、排比等。
4. 作者情感:敬畏自然、赞美生命。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次雷雨景象。
(2)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2. 答案:(1)示例:夏日午后,天空突然变得阴沉,乌云翻滚,电闪雷鸣。
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雨滴越来越大,汇成一股股急流,冲刷着大地。
雷声震耳欲聋,仿佛在诉说着一场自然界的壮观景象。
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优秀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优秀学案(含答案)第2课《雷雨》优秀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戏剧冲突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3、欣赏人物语言【学习重点】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学习难点】:欣赏人物语言【知识链接】作家与作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
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雷雨教案【优秀5篇】

雷雨教案【优秀5篇】《雷雨》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段每句的意思,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雷雨》(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先请同学们一起听电脑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仔细观察,注意屏幕上有些什么变化。
2、刚刚老师请同学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画,认真听清楚电脑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a.哪幅画是雷雨前的情景,雷雨前的情景是怎样的?b.哪幅画是雷雨时的情景,雷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c.第三幅画与另外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少了什么,多了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老师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哪幅图是讲雷雨前的情景,你能把雷雨前的情景讲一下吗?哪几个小节是写第一幅图的?三、细读课文,理解词句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雷雨前,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至第三段朗读一下。
a.雷雨前,天空中都有些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雷电)b.乌云是什么样的?(板书:满天、黑沉沉)c.一开始有没有大风?从书上哪句话可以看出来?那么大风是怎么来的?(抓住“忽然”一词)d.蝉怎么样了?(板书:不叫)e.树上的一只蜘蛛又怎样了?(板书:垂、逃)f.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说明什么?g.指导朗读。
2、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雷雨时的情景,请一个小朋友把四、五、六段读一下。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雨下得非常大?为什么?(板书:雷声)b.第六段中连用了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现在还有没有雷声了?这雷声是怎样的?(板书:雷声)c.指导朗读。
这三段中“哗哗哗”和“渐渐地”中间都是逗号,“哗哗哗”表明雨急雨大,要读得重些,停顿短些,“渐渐地”要读得由重到轻,稍慢些,读出雷声、雨声的变化。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一、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戏剧《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熟悉剧情梗概;2.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 探讨戏剧中的主题和思想。
导学内容:1. 《雷雨》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老师简单介绍《雷雨》这部戏剧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简要了解《雷雨》教师给出简要的剧情梗概,并带领学生回顾剧中的重要场景和角色。
第三步: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教师列出主要人物名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剧中的体现。
第四步:戏剧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雷雨》这部戏剧所探讨的主要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总结出戏剧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步:总结导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下节课的重点。
二、答案1. 《雷雨》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于1934年首演。
该剧以民初上海为背景,通过展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破裂的故事,探讨了封建传统与个体自由的冲突以及爱情与婚姻问题。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抑,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章以诚:中年掌管家庭的男人,聪明、精明,为人风趣,善于为自己争取主动。
- 王夫人:章以诚的妻子,固执、刚愎,迷信并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
- 沈世博:章以诚的大学同学,痴情、憧憬伟大事业的青年,心地善良。
- 华老栓:中年人,坐立不安,担心家庭事务,悔恨过去错失的机会。
- 孔绍棠:住在华老栓家的财主,善于扮演各种角色、夸夸其谈。
- 宋秀英:华老栓的儿媳,女人味十足,聪明、机智。
- 宋慧乔:守寡妇女,一直对沈世博心存爱意。
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雷雨》通过展示章以诚和王夫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探讨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家庭中的权力斗争。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自由受限的现象。
该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对封建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雷雨》教案(精选5篇)

《雷雨》教案(精选5篇)《雷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雷雨》教案(通用5篇

《雷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雷雨》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教材第四章“戏剧欣赏”部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剧情梗概、人物关系分析、语言特点以及戏剧冲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雷雨》的剧情,把握主要人物关系,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2. 掌握戏剧的基本元素,如人物、情节、场景等,学会分析戏剧冲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戏剧冲突,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把握剧情发展,赏析戏剧语言,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雷雨》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雷雨天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剧情,梳理人物关系。
3. 精读课文:分析戏剧冲突,讲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戏剧的基本元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其他剧作中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绘制人物关系图。
(2)从戏剧冲突的角度,赏析《雷雨》中的一个片段。
2. 答案:(1)人物关系图见附件。
(2)示例:选取《雷雨》第一幕中周朴园与鲁妈的对话片段进行赏析。
此片段通过周朴园的傲慢与鲁妈的谦卑,展现了封建家庭中的主仆关系,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戏剧的基本元素,但部分学生对戏剧冲突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茶馆》、《哈姆雷特》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雷雨》学案

《雷雨》学案一、作品背景•《雷雨》是郁达夫先生创作的一部现代悲剧,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郁达夫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伟大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雷雨》首次在1924年发表于《文学双月刊》,并于1933年改编为话剧。
•作品以家庭、爱情、人性等主题为核心,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二、作品主要人物1. 明亮•主要男性角色之一,是一个浪漫且多愁善感的年轻人。
•明亮深爱着黛玉,对黛玉一往情深,但他并不忠诚。
•沉醉于自己富有的社会地位,不愿意放弃享受封建社会的特权。
2. 黛玉•主要女性角色之一,是一个聪明、善良且独立的女性。
•黛玉是一个坚持追求真爱的女子,她对明亮深深地钟情。
•由于封建家庭的命运注定,黛玉被迫用尽一切努力去维护她们之间的爱情。
3. 秀兰•主要女性角色之一,是一个聪明且勇敢的女子。
•秀兰是明亮的妻子,她从小到大一直被人摆布,深受世俗礼教的压迫。
•尽管秀兰受尽了苦难,但她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
三、作品主题•《雷雨》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以及爱情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封建官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是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者通过描写明亮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爱情和人性也是作品的重要主题。
明亮对黛玉的爱情表现复杂,既深情又不忠诚。
作品探讨了爱情中的欲望、束缚和背叛。
四、作品结构1. 第一幕•描述了明亮与秀兰的婚姻生活以及他们与黛玉的三角关系。
•剧中通过秀兰和黛玉的对话,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迫和女性的无奈。
2. 第二幕•秀兰与明亮父亲的对话展示了封建家庭的丑陋一面。
•黛玉对明亮的深情表白以及明亮的背叛进一步展示了爱情与背叛的复杂关系。
3. 第三幕•明亮与黛玉的再次相遇产生了剧烈的情感冲突。
•秀兰的哭喊和黛玉的痛苦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五、作品价值与意义•《雷雨》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提出了改变中国社会命运的呼声。
•作品展现了个体对于权力和爱情的力量和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与剧情,弄清人物关系。
2、理顺故事情节,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准备草纸,写上主人公的姓名,以便总结人物形象),认清当时社会本质。
3、热爱我们所处的时代,热爱我们拥有的生活。
课前预习
一、字音:
沉吟()涔涔()惊愕()伺()候伺()机行事蘩漪()绮()丽江堤()提()防
二、字形: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严厉厉兵秣马再接再厉厉行节约
B、烦燥半晌松弛驰骋
C、撕碎撕打厮守厮杀
D、昧心鉴字敲诈纪念
三、熟读课文与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理顺情节,弄清人物关系。
曹禺(1910—1996),原名,中国家,作品有、、等。
《雷雨》通过、两个家庭的矛盾纠葛来展现社会矛盾。
剧中周朴园与鲁大海是关系,周萍与鲁大海是关系,周萍与鲁四凤是关系。
课堂探究
一、周朴园是怎样一点一点确认出鲁侍萍的真实身份的(找出相关信息)?周朴园的反应(找出相关舞台说明)及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答:
二、周朴园为什么怕见鲁侍萍?
答:
三、鲁侍萍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身份?
答:
四、文中“你来干什么?”与“谁指使你来的?”两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答:
五、三十年前鲁侍萍出走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
六、根据节选部分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
答:
2、鲁侍萍:
答:
七、周、鲁两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答:
八、以“雷雨”为题的含义是什么?
答:
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两组对话,回答1—5题
第一组(课内)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第二组(课外)
周朴园:(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鲁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
鲁大海:对了。
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才来拜望拜望你。
1、“我以为你早死了”的含义是什么?
答:
2、从第一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侍萍是一个的劳动妇女。
3、“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中“只知道”三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
4、从第二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大海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5、括号中的文字属于,它在两组对话中起到了
的作用。
课外延伸参考答案:
1、鲁侍萍心头埋着对周朴园的恨,她希望周早死,没有想到再见到周。
2、刚毅
3、他绝不会承认和鲁大海的血缘关系。
4、坚决斗争的精神和豪爽的性格。
5、舞台说明表现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