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合集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谈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谈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谈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摘要]由于中西美学思想差异及中英语言表现形式的差异,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译者应避免随意填补原文的意义模糊,破坏原文学文本的模糊美和含蓄美。

因此,利用接受美学理论去研究并成功运用模糊语言,对扩大作品审美感染力,使读者获得动人的美感和意境的升华,使原文意蕴深厚,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模糊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佳楠(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李佳楠(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美学同文艺理论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接受美学是在经历了研究和批评的中心视角从以往的本体美学向文艺总过程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转移的大背景之下,由此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

起初是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而成的,并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盛行于欧美。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

前者在肯定了作品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又把作品视为是一种召唤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读者反应的潜能,不仅能够调动读者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加工,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驾驭整个过程。

只有通过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凭借其个人的想象力、人生经历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不确定意义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弥补和再创造从而填补其意义空白。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作为其艺术实体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得到真正的体现。

后者姚斯则提出了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理论。

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受训者的积极参与,那将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将艺术作品从这种物性的存在中解放出来,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并成为现实的存在,从而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语言文字,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作者:董园园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模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

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

这些模糊语言能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语言;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3-01语言学家伍铁平曾说“文学作品是模糊信息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等来描述的。

这便形成了文学的模糊性。

”(伍铁平,1999:44)从他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同样,因为模糊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和翻译也就密切相关。

在翻译中,应当重视这些模糊语言,采取正确的方法把这种模糊完美地再现出来。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接受美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

接受美学着重研究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探索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强调作品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译介和接受具有宏观的的指导作用。

总之,接受美学的这种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学翻译不是“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语义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收与再造”(姜秋霞,2000: 27 )。

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必须强调译作的文学性以及美学价值,这样才能把一国的文学作品变成另一国的翻译文学。

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是能动的、可变的、多层次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中心不应该只是原文文本,而应当还有接受者、译文读者。

二、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表现为四个方面:语义模糊、语用模糊、意象模糊、意境模糊。

科研课题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科研课题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美学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含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

接受美学就是建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根底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

接受美学认为,应该从接受、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手段与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假设干问题,以进一步了解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概述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世界的,这样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

“语言转向学〞的开展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开展为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接受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根底,主张以阐释学理论为方法论解释文学作品,并将“解释循环〞、“水平融合〞、“效果史〞等作为根本概范畴。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受理论认为,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响、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

接受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
到译作 的传递 ,并不 意味着翻译 时要 在译作 中复制 原作所有 的美学要 素 。或者说 ,文 学作 品翻译
过 程 中美 的传递 ,不是 通过两种文本 之间静态或镜像 式的美学要 素的对应转换来实现 的 。这种美
感体验 的传递 ,应该是 中西两套不 同文化体系之间互动 的审美沟通口
福 建 江 夏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n J i a n g x i a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NO. 2.
Apr . 201 3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 中的审美沟通
原作者在作 品 中所创造 的审 美感悟 ,使译作 的读 者在 阅读过程 中 ,能获得 类似于原作读者所感受
到 的审美体 验 。正如香港学 者孙 艺风所言 ,文学翻译 的任务是让译文读者在 译作里也是能 听到言
语的 “ 簌簌细响”n ,因为正是这些簌簌细响的语 言 ,创造了文学作品 中的审美空 间。因此 ,这些
译 实 践 中的 一个 难 题 。


文 学 作 品 的翻 译 是 美 感体 验 的传 递
每一种 阅读都 以实用或审美为 目的。文 学阅读的主要 目的是审美 。所有感 人的文学作 品都是

件流光溢 彩的艺术 品 ,它 们以别具一格的优美语 言来愉 悦读者 ,以丰满 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来
感染读 者 ,更 以丰富 的人文精 神 内涵来启迪读者 。因此 ,文学作 品的阅读不仅仅 只是为了获取信
就 不尽相 同。因此 ,机械地 复制原文 的美学要素无法 实现翻译过程 中美感体验 的传递 。例如 ,红 色 会 让 中国人联 想到侯 门大院 ,因为 自汉 以来 ,名门望 族均 重用朱 红色 。因此 杜甫 才在诗 里说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不 应 该 消 除 语 言 的 模 糊 性 , 果 硬 将 其译 作 精 确语 言 , 文 的 艺术 神 韵 将 会 消失 殆 尽 。所 以 , 了最 大 限度 地 如 原 为 保 持 文 学 的 内涵 , 于原 语 中 的模 糊 语 言 , 者 认 为 还 是 以 “ 糊 对模 糊 ” 更 为 妥 当 。这 样 的 译 文 才 能 满 足 对 笔 模
待视野 ,期待视野” “ 是读者理解 和阐释作 品的立
[ 收稿 日期 ]2 1 o 2 0 0一 4— O
[ 作者简介 ]汤道兵 (9 1 , , 1 8 一) 男 安徽肥西人 , 皖西学院外语 系助 教 ,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
5 7
性” “ 与 意义空 白” 它们构成 了作品的 “ , 召唤结 构” ,召唤读 者 以 “ 待视 野 ” 期 ,去发 挥 想 象力 进 行再 创 造 。模 糊语 言是 构成 文学 作 品审美 价值 和 审 美功 能 的主要方 面 。模 糊语 言 因其意 义 和意象 的不确定性 , 模糊语言的价值在于为读者 留下无
— —
以《 红楼 梦》 英译本 为例
汤道 兵
( 西学 院 外语 系 , 皖 安徽 六安 [ 摘
27 1 ) 3 02
要】 文 学语 言的主要特征在 于其模糊 性 , 糊语 言是构 成文 学作 品 审美价值和 审 美功 能的主要 模
方面。文章从接 受美学角度探 讨 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 言是文 学的精华所在 , 翻译 中
译文读者的 “ 期待视野” 从 而使 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 , [ 关键词 ] 接 受美学; 模糊语 言翻译 ; 红楼梦》 《 [ 中图分类号 】 H 1 . [ 3 59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4 5 (0 0 0 0 8— 6 7 2 1 )6—05 0 07— 5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付晓丹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6)009
【摘要】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是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物质手段,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中模糊语的审美差异,实现文学文本翻译的审美转向.
【总页数】2页(P136,156)
【作者】付晓丹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 [J], 史倩
2.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柳林风声》两个汉译本为例 [J], 宋海粟;杨东英;
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以葛浩文译莫言《生死疲劳》为例 [J], 金莹
4.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 [J], 肖芬;冯惠慧
5.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讨——以《小王子》英汉译本为例 [J], 金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

不 同, 美 感 传 递 并 非 是 静 态或 镜 像 式 的 关 学要 素 的 对应 转 换 , 而 是 不 同 审 美体 系之 间 的 审 美 沟 通 。 要 想 实 现 这 种 审 美沟 通 , 就 需 要 译 者 考 虑 到 读 者 的 审 美 习惯 , 灵 活 地 进 行 形 式 传 统 美 和 非 形 式 传 统 美的 传 递 。 基 于 这 种 认

引言
文 学 作 品 是 作 家 利 用 高 超 的语 言 艺 术 , 将 自身 的感 受 和思 想展 示 给 读 者 的 艺 术 品 。在 进 行 文 学 作 品 阅 读 时 , 读 者 会 产 生美 好 的 感 受 和情 感 的 共 鸣 。所 以 , 文 学 作 品 的 最 核 心 的价 值 就 是 审 美 价 值 。而 译 者 进 行 文 学 作 品 的 翻 译 , 最 重 要 的 目的 就是 使 这 种 核 心 价 值 得 以 再 现 出 来 。 因此 , 译 者 只有 认 识 到 审 美 沟 通 的 涵 义 , 才 能 较 好 地 完 成 文 学 作 品 的 翻译 工 作 。 而 怎样 才 能 通 过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来 进 行 审 美 价 值 的传 递 , 却 是 译 者 一 直 值 得 探 索 的 问题 。 二、 接 受 美 学 视 野 下 的文 学 作 品翻 译 从 接 受 美 学 的 角度 来 看 , 由作 者 、 作 品 和 读 者 所 构 成 的 关系 网中, 读者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 , 所 以 读 者 对 作 品 的 接受程度 , 将对 作品 的价值 和 作用 起到 至关 重要 的 用 。 因此 , 从 接 受美 学 的 角 度 看 待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 可 以 帮 助 译 者 透 过 翻 译 的表 象 , 看 到 自身 进 行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的 目的 及 意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中的磨蚀美感问题。

首先从诗歌翻译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美学视角对翻译的影响。

接着深入探讨磨蚀美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翻译模糊美感对诗歌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强调了翻译模糊美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特殊性,探讨翻译模糊美感对诗歌原意的影响,进一步丰富翻译理论研究。

【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视角、模糊美感、磨蚀、影响因素、挑战、重要性、未来研究、诗歌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诗歌翻译领域,研究者们发现,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诗歌翻译在传达原作美感时往往会出现模糊和磨蚀的情况。

这种磨蚀可能导致诗歌原有的美感无法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影响了诗歌的传播和传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美感模糊和磨蚀问题,需要从美学视角出发对诗歌翻译进行深入探讨。

只有在这种角度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诗歌的美感表达方式,从而寻找到有效的翻译策略,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

1.2 研究意义研究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有助于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因素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模糊美感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面临的磨蚀与损失,有助于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可以为我们拓展诗歌研究的视野,提升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因素,可以不仅增进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诗歌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 正文2.1 诗歌的翻译问题诗歌的翻译问题还涉及到诗歌的节奏、韵律等特征。

许多诗歌都是通过韵律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和意义的,因此诗歌翻译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诗的声音美感和节奏感。

这就需要译者对韵律和音韵进行仔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地保持诗歌原有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 、 作 品 与读 者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强 调 接 受 活 动 和 接 受 者 在
种召唤 , 是作 者 、 译者、 读 者之 间情感 共 鸣的媒 介 , 正是语 言
的模糊性为译者和读者的动态阅读过程增设 了“ 空白” , 从而为 读者提供了一定 的想象空 间 。下 面从两个 方 面来分 析在 文学 作品的翻译过程 中文学翻译模 糊性的主要表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9 — 0 7 1


引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文 学作 品 中 , 作 者 通 常 会 使 用模 糊 语 言 故 设 一 种 模 糊 的
意境 , 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 , 从而达到 特定的审美效果 , 让读 者 身临其境 , 感 同身受 。韩 庆玲认 为 , 模糊 言语 含蓄 、 隽永 、 意 味
言艺术处理的结果 。本 文从接 受 美学的角度, 分析 文学翻译 中模 糊语的 审美差畀 , 实现 文学文本翻译 的审美转向。 [ 关键 词] 接受 美学; 模糊语 ; 审美转向 [ 中图分 类号]G 6 4 2 【 文 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9 — 0 1 3 6 — 0 2
湖北函授 大学 学报 ( 2 0 1 3 ) 第2 6卷第 9期
文 学 翻 译 模 糊 语 的审 美转 向 : 接 受 美学 视 角
付 晓 丹
( 陕西理工学 院外 国语学院 , 陕西汉 中 7 2 3 0 0 0 )
[ 摘 要] 语 言文 字是构 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 , 是作 家塑造文 学形 象的物质 手段 , 文学语 言的模糊 性是作 家对语
在结构 , 也 就是 说 “ 读 者 在 阅 读 理 解 之 前 对 作 品 显 现 方 式 的 定
解 之 可 能 的 限度 。 ”
( 朱 自清 : 《 桨 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 )
T h e mo o n o n t h a t n i g h t h a d wa n e d a b i t a n d c l i mb e d g r a c e f u l l y
a b o v e t h e wi l l o ws l i k e a g i r t pa i nt e d f or t h e e v e ni n g.The s k y wa s a
我 国早期 的翻译家 曾提 出了不 同的翻译标 准 , 鲁迅 先生 曾 在《 汉文学史纲要》 中提出 了“ 三美” 之说 : 意美 以感心 , 音美 以
[ 本千 l J 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的主流 美感 , 是一种 常见和重要 的描 述笔法 , 文 学作 品模 糊语 的运用体现 了作家的艺术品位和语言修 养 , 增 强 了作 品的艺术
感 染 力 。文 学 审 美 中 的 非 物 质 形 态 即意 象 、 情感、 意境 、 风 格 等
深长 , 是 构 建 文 学 创 作 含 蓄 美 的重 要 手 段 。 翻译 是 审 美 转 化 过
代表着文学作品的气质 , 虽可感但 又因不可 计量而模糊 。这种
建构 在 模 糊 语 言 上 的 虚 构 世 界 蕴 含 着 一 种 艺 术 的 空 白 , 给读 者

程, 文学作 品的 翻译从作者 、 译者 、 读者 的角度 全面探索创作 与
些词语 : 楚 楚动人 、 杨 柳依依 、 笑 容浅 浅等 , 这些 叠词 蕴含 了描 述物象 的模 糊 美 , 读 来 朗 朗 上 口, 让 人 自能 感 悟 其 中妙 趣。
例如 :
作与 接受 、 作品与读 者之问 的相互关 系 , 是融入 了作者 的情 感
体 验 和读 者 直 觉 感 受 的 动 态 审 美 过 程 , 它将 读 者 置 于 主体 的 地
br ig h t e r a n d p r e t t i e r .
( 一) 叠 音 重 现
历史与现实进程中的能动作 用 。本文 从接受美学 的角 度 , 分析 文学作品翻 译中模 糊语的审美差异 , 实现文 学文本翻译 的审美
转 向。
二、 接 受 美 学理 论 对 文学 翻 译 的 启 示
汉语的叠音词为读者呈现了音美 、 意美 二者相得益 彰的模 糊美 , 这种 音韵之美 只能心领 神会 , 不可用 逻辑 分析将 之精确
位, 认 为阅读是 作品和读者之 间相互作 用的过程 。读者在 阅读

那 晚 月 儿 已瘦 削 r 两 三 分 。她 晚 妆 才 罢 , 盈 盈 的上 了 柳 梢 头 。天 是 蓝 的可 爱 , 仿 佛一 汪 水 似 的 ; 月 儿便更 出落的精神 了。
部文学作品之前 , 具有一种 由阅读经验构 成的思维定 向或先 向性期待 ,这种期 待有 一个 相对确 定的界域 , 此 界域 圈定了理
感耳 , 形 美 以 感 目。 我 国传 统 译 论 所 体 现 的 思 维 模 式 从 认 知 学、 伦理 学 、 美 学 的角 度 体 现 了 美 的 翻 译 艺 术 和 鲜 明 的 美 学 特
l o v e l y b l u e l i k e a n e x p a n s e o f l i mp i d wa t e r ,w h i c h ma d e t h e mo o n
接受美学不是美感研究 , 也不 是文艺理论 中的欣赏和批 评 研究 , 而是 以现象学 和解释 学为理论 基础 , 以人 的接受实 践为
依 据 的独 立 自 主 的 理 论 体 系 。接 受 美 学 从 读 者 的视 角 探 索 创
化, 否则, 翻译就失 去 了原 语的 美学价 值。文学 作 品常用 到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