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初中英语诗歌大全带翻译-初中英语故事带翻译

初中英语诗歌大全带翻译:初中英语故事带翻译 英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充分调动、发挥语言的各种潜能,使之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读来隽永,富有音韵美。小编精心收集了初中英语诗歌大全带翻译,供大家欣赏学习! 初中英语诗歌大全带翻译篇1 《What is love》 Love is a star shrouded in morning fog Without you Heaven is hell Li River War lovely, subtle shaking This. . . Shy sweet embrace - On your beautiful lips, I preferred kissing instead of the language My kiss is like the smoke from my heart a flame! 《爱是什么》 爱就是笼罩在晨雾中一颗星。

没有你, 天堂也变成地狱。 可爱的战溧,微妙的颤抖, 这羞怯温柔的拥抱 在你美丽的樱唇上, 我惯用接吻来代替语言, 我的吻就像是从我的心底冒出的一个火焰! 初中英语诗歌大全带翻译篇2 《Me and you is eternal》 If I could save time in a bottle the first thing that I'd like to do is to save every day until eternity passes away just to spend them with you If I could make days last forever if words could make wishes come true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 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的文学形式。古诗英译不能仅仅 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本文从讨论翻译美学和翻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并在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我国许渊冲和徐忠杰的三种英文译 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诠释了翻译诗歌美学,并对比总结出“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声声慢》,翻译美学,“三美”,译本,艺术 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 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她写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 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声声慢》,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是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 所作的词,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一共用了九次叠音,尤其是开篇七叠连用,音凄情苦,自古以来令人哀伤叹绝。 李清照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此首《声声慢》是她晚年的 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时正值外敌入侵,她在故乡山东的房子也被敌兵付 之一炬。丈夫已病死,而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慌忙避难 过程中丢失殆尽。作者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深秋的某一天,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精)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 摘要: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译者主体创造性 一、引言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解:一种是传统译论中所当作负面因素论述的“主观介入”,要求译者要服务好原作者,又要服务好读者;一种是比较文学所涵盖的译者“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这两种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都不曾解释译者再创造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的两个阶段进行了探讨,来说明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二、接受美学简介 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尧斯(Jauss)与伊瑟尔(Iser)。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著作《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尧斯认为,首先,文学的目的为读者,离开了读者,就没有文学。其次,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的环节。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读者对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其接受是阐释性的接受。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还包括读者阅读所增补和丰富的。所以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过程。在这一系统中,尧斯突出了历来被忽视的读者(接受主体)参与价值创造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 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伊瑟尔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文本与读者之间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伊瑟尔指出,文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优美的经典英语诗歌带翻译

优美的经典英语诗歌带翻译 【导语】英语的诗歌是我们也很值得学习的一个课程,下面就由大家分享一下优美的经典英语诗歌带翻译,希望大家帮助到大家! 【篇一】优美的经典英语诗歌带翻译 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其实我已经老了 我老得让门前的那棵小树替我掉叶子 我老得掉了一层土 又掉了一层土 看到这些土 我就知道,过去胸膛上给你预留的篝火快要熄灭了 手臂上给你预留的力量快要离开了 及至双眼,开始看什么都是缓慢的 飘忽不定的 其实我已经很老了 及至这后来的一小段时光 我只是继续让门前的那棵小树替我掉下最后一片叶子 世易时移处 我之所以说你不来,我不敢老去 是没人的时候 我非常渺茫地希望,你也在这么想 You don’t come, I’m dare not to grow old

A poem by Li Jizong / Translated by Lily Actually, I’m old That I’ve to let the small tree in front of the door For me shed the leaves off I’m too old as to shell off a layer of earth And another layer of earth once more Seeing these layers of earth I know that going out is the bonfire on my chest reserved for you And departing is the strength kept for you in my arm As far as my eyes, tardy and erratic They start to see everything Actually, I’m very old For the latest short span of my life I just keep on asking the small tree in front of the door For me to shed the last leaf While the world is changing and time is flying Why I say that you don’t come, I’m dare not to grow old ’Cause when I’m alone I do still cherish a very slim hope that you also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读者;异化;归化 一、接受美学影响下的读者研究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它直接受哲学诠释学的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诞生,70年代达到高潮,逐渐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并很快风行整个欧美文艺理论界。它传入美国后,很快促 成了读者反应理论的形成,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为活跃的文艺批评流派之一。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传入我国,激发了文学理论界的巨大热情,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超出文学理论界,渗透到人文学科的各领域,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1]。 接受美学的代表是由五位教授组成的 康士坦茨学派,其中姚斯和伊塞尔最为突出,二人被称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接受

美学的突出特征是,它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认为读者的参与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艺术家对作品的创造,更在于读者对它的接受。正如姚斯所指出的:“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 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2] 接受美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接受研究;另一类是效应研究[3]。前者以姚斯为代表,关注读者及其审美经验,从文学史的角度在宏观上强调了读者的意义;后者以伊赛尔为代表,着重研究文本及其作用,从微观认识上专注于读者与具体作品的关系。正如伊赛尔所说:“今天的所谓接受美学,其内部并不像这一名称所显示的那样一致,这一概念掩盖了两种不同的方向。……反应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4703599.html,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作者:赵怡斐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3期 摘要: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以讽刺见长。但由于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不同,斯威夫特作品的译本与原文或多或少有所出入,无法确切传达原文信息。本文以斯威夫特作品《论礼貌与教养》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总结讽刺论说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论礼貌与教养》;翻译美学;审美再现 一、翻译美学与审美再现 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美学对翻译的影响,从美学角度理解翻译的科学特征及艺术特征。翻译美学尝试将美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中,为不同文体的翻译设定标准,并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解释、解决双语转换中涉及到的美学问题。 审美再现体现在中英文转换的过程中,强调“物化”翻译主体对原文的美学理解。在翻译中译者将其审美理解注入译文,根据审美再现的要求将审美理解以译文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审美再现在常规美学体系及非常规美学体系中都有体现。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语音层次的审美再现、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及句段层次的审美再现。非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意境再现、情感再现及风格再现。 二、审美再现的译例分析 (1)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 2.1.1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 词语层面的审美再现主要从修辞及措辞两方面进行评估。修辞指词语使用的修辞手法,措辞包括词语的选择、搭配及语域(刘宓庆,2005:119)。从美学角度看,译者选词应该准,美,精。 译例1: 原文:For being whollyilliterate,and conversingchie fly withe achother,they reduce the who lesystemofbreeding with in the formsandcircles of their service offices.

最新整理优秀的简单英语诗歌带翻译

优秀的简单英语诗歌带翻译 多读诗歌是可以提升我们的英语作文水平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英语诗歌,要好好加油哦灿烂的星 B r i g h t s t a r!w o u l d I w e r e s t e a d f a s t a s t h o u a r t-- N o t i n l o n e s p l e n d o u r h u n g a l o f t t h e n i g h t, A n d w a t c h i n g,w i t h e t e r n a l l i d s a p a r t, L i k e N a t u r e s p a t i e n t s l e e p l e s s E r e m i t e, T h e m o v i n g w a t e r s a t t h e i r p r i e s t l i k e t a s k O f p u r e a b l u t i o n r o u n d e a r t h s h u m a n s h o r e s, O r g a z i n g o n t h e n e w s o f t f a l l e n m a s k O f s n o w u p o n t h e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t h e m o o r s-- N o--y e t s t i l l s t e a d f a s t,s t i l l u n c h a n g e a b l e, P i l l o w d u p o n m y f a i r l o v e s r i p e n i n g b r e a s t, T o f e e l f o r e v e r i t s s o f t f a l l a n d s w e l l, A w a k e f o r e v e r i n a s w e e t u n r e s t, S t i l l,s t i l l t o h e a r h e r t e n d e r-t a k e n b r e a t h, A n d s o l i v e e v e r--o r e l s e s w o o n t o d e a t h. 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翻译美学论

翻译美学论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东校区外语系 蔡银慧 [摘 要]翻译与美的结合产生了另外一门年轻充满活力的学科: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以美为特征。本文先简述美的渊源及表现,接着强调了译者求美的要求,最后论述了如何求美。 [关键词]翻译 美学 美 真 一、引言: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珠联壁合;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人作之合。 二、翻译美学的渊源及表现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若从最初的佛经译论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回顾其漫长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美学渊源。历史的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趋现促使译学与美学“相融”,且“浑然一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付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等等,皆表明译学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从美学的特定视角来考察我国译论的思维模式:它更倾向于感情地而非理性地,体验地而非分析地,主观地而非客观地看待翻译及欣赏译文。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显而易见,中国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言求美,达意求美,中外皆然也!为求“联想之美”汉语形容女孩子的脸为“鹅蛋脸”(o val face),而不说“鸭蛋脸”;为求“形象之美”,英语用“zebra cr ossing”(斑马线)来表示人行横道线;为求“幽默之美”,英语称第二职业者为“mo onlig ht”(to w or k at anot her job,o ften at nig ht,in additio n to o ne's full-tim e job);为求“静态之美”,英语翻译不管成功与否,我要试一试.“为”I'll have a tr y,sink or sw im.“中外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也同时求含蓄之美。如,He w as bot h out of po ckets and o ut of spir its by t hat catastr ophe,faild in his health and pro phesied t he speedy r uin of the empir e.(J.M.T hacker ay V anity Fair)其译文为:灾难过后,他的精神蔫了,口袋扁了,身体也不好了,还预言大英帝国很快就会垮台。原文用委婉语o ut of po ckets来替代po or,bankr upt等刺耳而又难以启齿的词,且与o ut of spirits两相照应,对比成趣。译者为了再现其含蓄美,通过联想,用口袋扁了来译之,又一次地把“幽默之美”,“智慧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美的形式,美的表现有多种,这就使得翻译美学的美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三、译者求美的要求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译者犹如美的使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美感就是译者的直觉,是译者艺术气息的挥洒。美感之与他们,犹如灵魂之与肉体,依附于它,却又漂浮不定,译者的翻译若能达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译者在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求真尽管爱因斯坦说过,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求“真不得”,怎言“美”?美富于创造性,美富于想象性。然而美只有在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译语的优势,才能上升为真正的“美”。请看译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其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分别被译为: 1.T he ho st alig hts fr om his hor se,the g uest is aboar d.(唐诗选) 2.I,the host,dismo unted and saw the guest in the bo at. (许渊冲译) 3.Hav ing dismounted our ho rses and boar ded his boat.(张廷琛,魏博思译) 译文1可以把它回译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想是主人下马了之后,目送客人乘船而去。这就和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译文2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此句可以回译为“我下了马,看见客人上了船”,好象主人站在岸上目送客人离去。只有译文抓住了原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的意境和原文的意境达到了统一,且没有更改原文的意思。这才真正体现了翻译的真。译文3可以回译为“我们下了马,一齐上了船。” 亦步亦趋,从遣词到选句只是一味得临摹原文,那只是一种机械的翻译方法。没有再现原文的意境,没有转换原文的修辞,没有保持原文的韵味,那就算不上真,更谈不上美。因此,译者不能顾此失彼,应始终以真为根基,然后再去求美。 (2)求全这里的全不是指较全面地反映原文的内涵,而是指应该较全面地存储另一种语言文化,语言背景。这样才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内涵修养及智慧之美。如Q ueen's English就不是指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代表正统的标准的英语。Baby kisser 是“吻婴儿的人”,但暗指那些为拉选票,讨好选民的政客。A m-bulance Chaser不是“追赶救护车的人”,而是指见了官司就趋之若骛的“惟利是图的低级律师”。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谚语的精彩翻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译文为:O ne bo y is a bo y,two bo ys half t he boy,t hr ee boys no bo y。如能透彻理解此谚语寓意,在翻译中就无障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另外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的。这就需要译者不断积累,不断补充,再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美的影子才会突现出来。 (3)求合这里的合指原文的意境与译文的意境相吻合。虽然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但这就又给译者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功能,从而达到两种不同语言的“意合美”。Ev ery life has its ro ses and t ho r ns.译文为每个人的生活有苦有甜。这里把ro ses 和tho rns这两个具体的形象引申为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属性甜和苦。这里的译文既完美地展现了原文的意境,有表明了译者扎实的语言转换功底,美感就随之跃然纸上。再来看看这句俗话生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从表现看,如缺少语感美,其译文将是It's g oo d to live in Hangzhou,t o eat in G uang zho u,and to die in L iuzho u.这当然不算错,可是总是感觉它缺少了一种美的东西,没有将原文的那种意合之美展现出来。然而译者就不能简单机械翻译,需要尽可能地对等再现原文的韵味。富有语感美的译者,其译文将是:T her e ar e thr ee best cho ices in chi-na——living in Hang zho u,eat ing in Guangzhou and buy ing a wo oden co ffin in L iuzho u. 四、如何求美 (1)音韵美节奏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好的诗歌在欣赏时若能把握其格律,那就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好的译者在解译时若能用心去感知去品味,那他也是在谱写另一首动听的歌。看看下面的原文与译文: O,Capta in!M y Capt ain! O Captain!M y Captain!Our fearful tr ip is do ne, T he ship has w eather'd ev ery r ack,the pr ize w e soug ht is wo n, T he por t is near,the bells I hear,the peo ple all ex 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the vessel g 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heart!hear t! O the bleeding dr ops of r ed! Wher e on the deck my Ca 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W alt Whitm an) — 115 —

浅谈接受美学

浅谈接受美学 摘要接受美学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要理解该理论是非常难的,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接受美学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求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 关键词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翻译 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这一概念,和以往翻译关注的焦点不同,接受美学不以作者或者作品为中心,转而将读者或者受众作为出发点,去解释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属于一种读者反应,是“文本与译文的对话”(贺微)。姚斯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由读者阅读这一步骤的实现。 文章的目的便是介绍接受美学,因此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将谈到接受美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将对接受美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相关的介绍,主要谈谈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了接受美学,在当时德国盛行美学的大背景下,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当“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过程。”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反应,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该理论经历了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对接受美学的产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在后期发展中,美国的费希(Fish)将接受美学发展成了“读者决定一切”,这样的结果是走了极端的,该说法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并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辩证的关系。 二、概念介绍 姚斯的接受理论将历史辩证的思想加入到了读者中心论中,而解俄国形式主义忽略历史,社会学理论忽略文本他希望能够和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姚斯借鉴了科学的哲学观,试图用研究科学的常规方法来研究翻译,他用“期待视野”的方说法来描述读者用来评价文学文本的标准。姚斯认为,文本地位第一的说法是错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就是肯定所有时期所有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历史辩证的以读者为中心进行。 姚斯所提出接受美学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所有对过去文献的传译应当由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引起,我们所试图要理解的文本应当建立在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的“远景(perspective)”应当包括它与历史的关系”(Selden Raman)。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了现在的客观事实,过去与现在是辩证的,姚斯认为作者应当直接面对他当时生活环境中的“普遍预期”,他指出,“接受”就是读者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会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任何作品的价值在于被读者所接受,但是读者受到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也不能随便的对

最新优美的英语诗歌范文带翻译

【篇一】优美的英语诗歌范文带翻译Cut Grass Cut grass lies frail: Brief is the breath Mown stalks exhale. Long, long the death It dies in the white hours Of young-leafed June With chestnut flowers, With hedges snowlike strewn, White lilac bowed, Lost lanes of Queen Anne's lace, And that high-builded cloud Moving at summer's pace. 【篇二】优美的英语诗歌范文带翻译To Waken an Old Lady Old age is a flight of small cheeping birds skimming bare trees above a snow glaze.

Gaining and failing they are buffeted by a dark wind -- But what? On harsh weedstalks the flock has rested -- the snow is covered with broken seed husks and the wind tempered with a shrill piping of plenty. 【篇三】优美的英语诗歌范文带翻译 成为更有爱心的人 Looking at the stars, I know quit well 抬头仰望点点繁星,我心明如镜, That, for all they care, I can go to hell, 尽管它们关怀备至,我却可能走向地狱, But on earth indifference is the least 这世间我们最不必畏惧的, We have to dread from man or beast. 是人类或禽兽的冷漠。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陈逢丹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3条) 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2000(02) 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 1991(03) 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 5.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1999(01) 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 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2(01) 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05 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1987(06) 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 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1998(01) 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 1989(06) 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03) 16.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 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999(01) 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 1988(3-4) 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2002(01) 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 1992(01) 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2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1982 23.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1978 引证文献(1条) 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114703599.html,/Periodical_ahwx200902048.aspx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英语诗歌带翻译:成为更有爱心的人

英语诗歌带翻译:成为更有爱心的人 Looking at the stars, I know quit well 抬头仰望点点繁星,我心明如镜, That, for all they care, I can go to hell, 即使它们关怀备至,我却可能走向地狱, But on earth indifference is the least 这世间我们最不必畏惧的, We have to dread from man or beast. 是人类或禽兽的冷漠。 How shall we like it were stars to burn 倘若繁星为我们燃烧的 With a passion for us we could not return? 是我们无以为报的激情,我们作何感想? If equal affection cannot be, 倘若无法产生同样的感情, Let the more loving one be me. 就让我成为更有爱心的人。 Admirer as I think I am 即使我认为自己心怀仰慕, Of stars that do not give a damn,

但群星却不为所动。 I cannot, now I see them, say 现在我仰望群星,却难以启齿 I missed one terribly all day. 说我整日疯狂思念其中一颗星 Were all stars to disappear or die 倘若所有的星星消失或者陨落, I should learn to look at an empty sky 我应该学会仰望空无的夜空, And feel its total dark sublime 感受那全然黑暗的庄严, Though this might take me a little time. 即使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

最新整理优美的英语诗歌范文带翻译

优美的英语诗歌范文带翻译 英语诗歌也是很有学习的知识的,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英语诗歌,希望大家帮助到大家 C u t G r a s s C u t g r a s s l i e s f r a i l: B r i e f i s t h e b r e a t h M o w n s t a l k s e x h a l e. L o n g,l o n g t h e d e a t h I t d i e s i n t h e w h i t e h o u r s O f y o u n g-l e a f e d J u n e W i t h c h e s t n u t f l o w e r s, W i t h h e d g e s s n o w l i k e s t r e w n, W h i t e l i l a c b o w e d, L o s t l a n e s o f Q u e e n A n n e s l a c e, A n d t h a t h i g h-b u i l d e d c l o u d M o v i n g a t s u m m e r s p a c e. T o W a k e n a n O l d L a d y O l d a g e i s a f l i g h t o f s m a l l c h e e p i n g b i r d s

s k i m m i n g b a r e t r e e s a b o v e a s n o w g l a z e. G a i n i n g a n d f a i l i n g t h e y a r e b u f f e t e d b y a d a r k w i n d-- B u t w h a t? O n h a r s h w e e d s t a l k s t h e f l o c k h a s r e s t e d-- t h e s n o w i s c o v e r e d w i t h b r o k e n s e e d h u s k s a n d t h e w i n d t e m p e r e d w i t h a s h r i l l p i p i n g o f p l e n t y. 成为更有爱心的人 L o o k i n g a t t h e s t a r s,I k n o w q u i t w e l l 抬头仰望点点繁星,我心明如镜, T h a t,f o r a l l t h e y c a r e,I c a n g o t o h e l l,尽管它们关怀备至,我却可能走向地狱,

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 姓名:吴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黄振定 20050501

中文摘要 翻译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它是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统~体。伴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式的经验之谈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翻译观点,人们对翻译活动这一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等”、“忠实”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作用。然而真正系统的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却是出现在上世纪末,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翻译活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加以专门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全文共分为四大章。 众所周知,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提出来的,它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以文本到读者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体系的研究。因此,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接受美学观。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以及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 有关翻译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二章中得到论述。由于中西翻译实践都是从宗教作品的翻译开始的,出于对宗教作品的敬仰,从一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文学创作与翻译,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体现了可以读者为中心的特色,但忠实依然是他翻译的核心,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平衡与和谐。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涉及文本的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然而,由于翻译与文本接受,译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差异,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于翻译研究。我们认为应在深刻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在翻译研究领域合理运用接受理论,避免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接受理论告诉我们: (1)翻译文本可视为源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所谓终极性译本。 (2)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 (3)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 (4)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应当渐渐从传统的原著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移。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他们在阅读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参与。读者是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翻译时若不顾读者的欣赏习惯与心理,就会失去读者。而失去读者的译作,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特色可以归纳为:译者的创作与翻译的动机、文本的选择与理解和翻译策略。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也离不开其特定的环境,个人与环境互动产生其生命意义。林语堂塑造个人生命意义的过程离不开他的环境和时代。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属性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研究林氏的翻译活动,首先要清楚他从事翻译活动的原因。林语堂年轻的时候已经具有要对自己的命运作主的意识。因为要让自己的人生产生意义,翻译正好是他最便捷的选择。因为要掌握命运,结果他掌握了语言和翻译这个语言技能。因为要以语言为切入点,他在语言学习方面便格外勤奋,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和中文书籍,于是他成为中英两种语言的行家。一个出色的译者,掌控文本的能力可以简单描述为:(1)译出语的接受能力;(2)译入语的产出能力;(3)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转换能力。这种常识性的论断是不需要怎么怀疑的。实际上,早在1933年,林语堂本人在“论翻译”一文中也做了大致相同的论述。谈自己的写作经验,他认为作文的原则是晓畅,即通俗、流畅。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