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合集下载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

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秦 超【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但是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导致了阅读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阅读和理解,给予翻译是必要的。

所谓的翻译并不是直译,而是在深刻了解作者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展现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 美学价值文学翻译并不是只为了让人们了解整个故事梗概,最关键的是传递原作中的艺术意境,能够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美,得到启发和感悟。

这种文学翻译的形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原著上的二次创作。

要实现译文和原著的有效对接,真实、灵动的表达原著中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美学价值体现在每一个韵律和句式当中,具体分析如下。

一、形象的语言表达,凸显艺术特征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很多社会现实投射到文学形象当中,凸显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英语文学翻译是翻译人员结合自身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自己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进行再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特色的升华。

当然,由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不同,对原著的理解也不同,掌握的翻译技巧也不同,这就导致存在很多种翻译风格,而各种翻译风格所展现的都是不同形态的美学价值[1]。

一些译者比较习惯于挖掘原著中的亮点,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采用多种翻译方式,不再是重复的译文,而是着重展现和传递自身的美学感受,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美的享受[2]。

还有一些译者会在翻译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简单地说就是原著只有一本,但是翻译的方式不同。

这种现象取决于译者本身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有的译者习惯九曲回肠、有的译者习惯平铺直叙,有的译者习惯含蓄委婉。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都是对作品和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表达,都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二、体现语言的美感,表达美学价值英语文学翻译是一种利用文字表达的方法来展现艺术魅力的方式,本质上是和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英语诗歌的翻译——以丁尼生《橡树》为例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英语诗歌的翻译——以丁尼生《橡树》为例

总第251期2013年8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1August2013(B)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英语诗歌的翻译———以丁尼生《橡树》为例白宇镜(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3-0107-02摘要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给翻译者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翻译中的问题。

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橡树》的翻译可以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做出对该诗歌之翻译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预期读者诗歌翻译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 Case Study on "The Oak"by Tennyson//Bai YujingAbstract Reception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reader-centered liter-ary theory,and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new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the translators to deal with problems in translation.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is theory,and then relates the poem of"The Oak"by Tennyson in the hope of making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of the poetry.Key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s;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ex-pecting reader;translation of poem1前言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近年来翻译工作者将此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标是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原则和翻译的美学价值。

当我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时,我们追求的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语言表现出古诗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将古诗翻译成英语,不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美的过程。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需要通过英语语言的适当表达来传递。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展现其深远意境。

注重音韵的传递。

古诗的音韵是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传递古诗的音韵美。

尊重原诗的文化背景。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传递。

译者需要对古诗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英语读者。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古诗英译,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英语读者,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在翻译领域,对原文的审美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传达是极其重要的。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审美内涵,而且可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用英语再现原文的优美风格。

本文以民国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其英译风格。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散文作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国散文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翻译这些散文时,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审美特征,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美感,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对比分析其四种英译文,以期揭示不同译文在跨文化接受中的美学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原诗美学特质时的策略与得失,进而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诗美学特质的跨文化传递与接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本文选取的四种英译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通过对这些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诗歌翻译中美学特质传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中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视角,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过程置于核心地位。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内,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中译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标语,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读者意识,以确保译文能够充分传达原作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在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译者的巧妙处理才能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译者需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境和内涵,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文学作品是人类表达美感的一种形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于事物瑰丽的想象。

中西方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会存在一些障碍。

为了全方面了解西方文化,需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将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用我国的文字表述出来。

本文通过对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在英语翻译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论述,提出一些提高英语翻译水平的建议。

标签:英语文学;中文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性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趋同下,对于别国区域性的先进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吸收。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为了增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让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需要利用我国汉语独特的魅力和语言特性,对其进行翻译,增加译文的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性。

一、英语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自然科学是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科学,但是美学也是人类思想形态进步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广泛的存在于人文科学中,其中文学作品是体现美学的重要方式。

从美学的定义来看,虽然美丽的事物都是由人的主观臆测而进行评判的,但是美学价值却是超脱于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客观存在的。

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美学就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的意识消失或者转移。

艺术通过人类的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鉴赏方式,现在主流的分析方式都是将艺术进行解剖,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在精神层面上的艺术通常会夹着宗教信仰和对哲学的思辨,在文学领域中主要变现出对其内在的价值和形态的追求。

其次,动态理解层面上理解艺术,都是个人利用自身的行动,对自我的表现能力进行创造,对生活中存在艺术价值的事物进行学习和模仿。

最后,艺术价值的客观存在在艺术作品中得以立即体现。

这一方面就是将客观存在的艺术品进行类比,从而可以达到强调艺术客观存在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及艺术特性对于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经济的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多,语言成为了影响了两国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作者:杨旭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英文诗歌版本比对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

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作者:王楚云杨洪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言辞简单,意向丰富的特点。

大多数诗歌本身都是通过把具体事物按照一定的发生顺序堆砌成意向,再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诗歌的翻译不大可能像其他文体的翻译那样平铺直叙,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吃透具体的意向并将其升华,变成简单,凝练的译出语,从而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诗歌;意向;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55-03长期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翻译原则和方法一直困扰着广大译者。

近代以来,不少翻译大家都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原则,并具体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方法,提出了诗歌翻译应包括“形似”、“意似”及“工美”的原则①。

辜正坤教授则提出了诗歌翻译中“可译”及“不可译”并明晰了它们的界限,并提出了“以意译及美学为导向的诗歌翻译原则”②。

而武汉大学的刘军平则强调诗歌翻译的“互文性”,即必须要“生动”,“整洁”。

但无论说法怎样复杂,本质上都是在阐述诗歌翻译中的“形似”及“意美”的原则。

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翻译不能像其他文体翻译那样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来构建意向以及确定翻译原则。

一、诗歌的美学价值根据许渊冲教授的说法,诗歌是一种“以形化及音化的符号组成的长短句,作者通过各种意向的组合来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理念,并以其形式上的美感来达到传播的目的”③。

根据这个定义,诗歌应当包含美学价值,这个美学既包括音律美,形式美,也包括意向美。

即在诗歌翻译中必须将美学价值得到完整体现。

(一)英语诗中“简洁”的美学价值由于汉语与英语结构形式的不同,汉语诗和英语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

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

2020年第4期(总第850期)丈敖冬‘科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刘圆媛(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与选择。

关键词:翻译美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引言一提到郁达夫,人们就很容易想起他的那篇散文《故都的秋》。

由于《故都的秋》描绘的画面优美、文字中饱含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厚情感,因此该文多次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之中,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时期海外留学、两度婚姻、国家动荡的种种之后,郁达夫的心思变得敏感,作中一“郁”。

国情况之时,郁达夫小住。

但家中的变故及国家的状使他内心十分苦涩,想起他、几度度的第二故北平&作者《故都的秋》中次达对北平的秋天的之情,但郁达夫对于平秋天那种萧索、的描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其对于人的感&《故都的秋》英译本中,张培基的分,文的,美学的对篇优美散文二、译学的美学渊源“美学”二字国哲学家、美学家的作中,他学中一的,因此,他了"Aesthetics”的学研究美的价值、感。

实际上,一种的美学价值,但一种对美学价值的于&程中,者往往对于美感相当的&毛荣贵(2005:21)《美学》中提到“美感即对语言的审美价值的感觉”,美学中国的发展起于二十初,由西方经过日本这一中介传入中国。

方梦之(2004:296)将美学:“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殊,用美学的观的学,并运美学的原理,提文的审美标准,分、阐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由此可见,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凤群,198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人
文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体学,语用学)
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勤政高效地工作,才能保证各项法 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贯彻落实,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僚主 义、失职渎职行为.减少腐败滋长的空间,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不廉洁、不作为和政令不畅问题.促进廉政建设,保证政令畅通。 效能监察对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是高 校监察监督t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尽快把这项工作纳入 正常轨道,为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一、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未定性和多义性
传统文学理论把文学的阅读阐释活动当作是一个以原作者 或原作为中心的意义解码活动。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于文本
本身,或是既定于审美主体上,其价值是永恒的,恒定不变的。这 种以作家或以作品为中心的文论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都忽视 了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 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
视野的错位也会产生不旧的理解状况。例如韩渥《效崔国辅体》: “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这首诗反映
了中国人讲究含蓄.不喜欢感情外露的特点。通篇“沉思”的字样 未见.然“沉思”之意味却溢满全文。Giles译为:When my court- yard by the placid moon is lit/When around me leaves come
dropping from the trees/Off the terrace steps,contemplative,I sit/
The swing-ropes swaying idly in the breeze. 译诗不但说出“沉思”的主体一I,并且以“contemplative”点
明。符合西方人直接而抽象的思维特点。而翁显良的理解和表达 就含蓄多了。反映了中国人思维隐含的特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苔丝》两个中译本做了个案研究。《苔丝》是英国乃至整个文学史的愧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 确定因素就越多,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就越大。
2.学位论文 史倩 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接受美学视角 2008
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模糊语言都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 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以“忠实”为第一要旨,倘若把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精确语言,或反之,把原文的精确语 言译成模糊语言,难免有“不忠实”之虞。因此,该如何较为成功地进行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换,就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
Upon the yard looks in the placid moon/Down float the petals of the wild peat trees/I gaze adown the vacant steps alone/ The swing sways with the motion of the breeze.
声新透绿窗纱。”对其中“知”的理解Jenyns译为“This evening one really feels that the spring air is warm”。把“知”理解为“觉”: 而Bynner译为“I can feel the first motions of the warm air of spring”.把“知”理解为“感知”.其理解的锐敏度更甚一层。
特点;作品的历史形态。不同时代的译者用其时代的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即“前理解”去看待这些历史心理,就会产 生各种不同的理解。时代差异越大,离读者距离越远的作品,对读
者的思想影响越小,例如.杜甫《绝句》:“俩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Giles译为:Two
从接受美学来看.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正在于其意义的多变 性和未定性.大凡优秀与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一览无余、一目了然 的,而是含而不露、意味深长,多具言外之义、象外之旨、弦外之 音和景外之情。中国古典文论就非常讲究这一点.认为诗贵含 蓄、文贵远,才是好作品,也就是说作品要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 、多向暗示性。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仅因为它的含蓄,而 且因为它的质的规定性。即人类的文学价值有易变的一面,也有 稳定的一面,人类思想、文化精神有历史继承性,对“真、善、美” 的追求反映了共同的人性。例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千百年 来.批评家们对它的评价见仁见智,鲁讯指出,“但是命意,就因 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然而,《红楼 梦》之所以流传于今主要是原作者所设计的召唤结构,使得这部 小说含义隽永,同时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人文
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原因及其体现。接受美学 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来的,它是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十分重视读者的地位,对于 文学来说,读者和作者一样重要,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存在。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者,同时也是其读者。因此把接受美学的理论 运用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译者的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f11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1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fMl.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l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IMI.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4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1.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51海德格尔:《真理与方法》,转引自王卫平著:《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 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4页 f6l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转引自王卫平著:《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 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2页
翻译过程可以分为阅读与表达两个阶段。在阅读阶段,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会通过文本与原文作者进行对话,进而能对原文有彻底的理解;在表 达阶段,译者,作为再创造者,会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以最恰当的方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在理解与表达阶段,译者的主体性都有体现,换 句话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产生了 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同人的“期待视野”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如语言层次,文化 层次,审美层次等。
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 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使文
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姚斯, 1984:26)接受美学把艺术文本当作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其中有
许多意义、意象的空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fuzziness)和潜在 性,因此读者对艺术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一个开放牲的过程,作 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文学
作品中的空白(gaps)和未定点(places of indeterminacy)的填充 的具体化就是参与创造文学作品价值的过程。一部作品的文学
史是文学效果史,读者的接受史。总的说来,由于“前理解”的不 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会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前理解’ 是指理解者在理解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包括经验的、思想
在译诗中出现Ocean-bound vessel(远洋航路),这也是原 作者始料未及的结果。概不知时代的变迁会使译者会把“船”
(boat)解释成“vessel”。甚至于“spaceship”。 三、文本与译者的文化距离 文本虽然所属的文化世界,其语言世界部分的反映了原作者所 属世界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及思维特点.当来自于 不同文化的译者与文本进行交流时,其“前理解”与原文的期待
曼高撞查宣
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凤群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是一含充满未定性的召唤结构,其价值也正在于它的未定性和多义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 是高明的设计师,依据文本内容和价值的潜能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来设计作品的空白和未定性,达到最佳文学接受度,使读者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关键词:接受关学;文学翻译;文学接受度
整篇译文中。人的心情没有在写景色中点明,保留了原诗以 景喻情,借景舒怀的含蓄风格。客观的景色和人的活动相照应, 使得人的活动在景色中被赋予了淡淡的愁绪。这是对原诗歌结 构风格的忠实。
四、文本与译者个性世界的距离 由于文本世界包含有作者的部分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 修养.情感体验,而译者也有他的个性世界。两个世界的期待视 野的不同程度的融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刘方平的《月夜》诗 为例:“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
orioles sit in the green willows singing/See egrets in flight to the blue sky are swinging/From fny window the snow-peaks eternal I
spy/And ail ocean-bound vessel is anchored hard by.
参考文献
【1]刘虹、董秀芬:《效能监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中纪委驻机械部纪检组:《纪检监察工作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 社。2伽Io年.第132页
【3侏铁志:《“为”与“位”的辩证法》(《求是》),2007.第13期,第61页
【41湖南省监察厅:《抓好行政效能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国监 察》),2006.第24期,第15贞
风俗,所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歌颂的宝黛的纯洁爱情 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人们评赏的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