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审视文学翻译策略取向
科研课题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美学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含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
接受美学就是建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根底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
接受美学认为,应该从接受、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手段与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假设干问题,以进一步了解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概述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世界的,这样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
“语言转向学〞的开展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开展为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接受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根底,主张以阐释学理论为方法论解释文学作品,并将“解释循环〞、“水平融合〞、“效果史〞等作为根本概范畴。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受理论认为,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响、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
接受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重要性。
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为研究提供了基础。
美学视域下文学译文的审美标准对研究起着关键作用。
接着,我们介绍了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对比等。
通过举例分析具体翻译案例,阐述了该研究领域的实践意义。
总结指出,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提高译者的审美水平,拓展研究范围,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推动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文学译文、研究、重要性、历史背景、现状、审美标准、研究方法、举例分析、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文学翻译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美学视域强调的是审美和艺术价值,将观察焦点转向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以及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所展现出的审美品质。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关注译文是否能够保持作品原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翻译的质量,更能够拓展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译文审美标准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情感、意义和风格,实现译文与原作在美学上的契合。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重要性、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美学视域下文学译文的审美标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最终总结出这一研究领域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愿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能够对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翻译将这些作品传播到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变得尤为重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文学创作与翻译,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
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
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
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体现了可以读者为中心的特色,但忠实依然是他翻译的核心,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平衡与和谐。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涉及文本的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
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
然而,由于翻译与文本接受,译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差异,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于翻译研究。
我们认为应在深刻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在翻译研究领域合理运用接受理论,避免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接受理论告诉我们:(1)翻译文本可视为源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所谓终极性译本。
(2)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
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
(3)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
(4)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小妇人》为例

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小妇人》为例一、《小妇人》及其作者介绍(一)作者生平和文学生涯路易莎·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美国作家。
从少年时,家庭的重担就落到她身上,路易莎到学校教过书,当过女裁缝、护士,做过洗熨活。
路易莎10岁时便已热心于业余戏剧演出,15岁时写出第一部情节剧,21岁开始发表诗歌及小品。
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子的书”,她便根据孩提的记忆写成《小妇人》。
书中把自己描写成乔·马奇,她的姐妹安娜、亚碧、伊丽莎白便分别成为梅格、艾美、贝思,书中的许多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
路易莎成名后,继续撰写小说和故事,并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
后来,她还担任过一家儿童刊物的编辑。
她于1888年3月6日在波士顿去世。
(二)小说主要介绍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清贫、简单而又温馨。
四组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温柔娴淑,但有些爱慕虚荣;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四艾美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选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二、接受美学(一)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阐释学和现象学。
姚斯深受哲学家迦达默尔和海德格尔阐释学的影响。
(二)接受美学的主要思想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和伊瑟尔都坚持文学研究的方向应该从传统的以作者—本文关系为中心转移到以本文—读者关系为中心。
该理论的基础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两部分: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从作品到读者的接受过程。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王征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摘 要:接受美学理论是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丁学派在 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史实质上是读者的接受史。
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与艺术性。
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的本质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接受美学理论为文学翻译带来了新视角,肯定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摆脱了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静态研究,有着革命性的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读者作者简介:王征,(199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58-01郑海凌在著作《文学翻译学》中对文学翻译下了定义:“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1]文学翻译首先与其他的诸如科技、法律、新闻翻译一样,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是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就在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文学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其次,文学翻译的手段同样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文学翻译要把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再次,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最后,译者需要把握原作者的创作历程,需要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一)文学翻译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接受美学空前提升读者的地位,不再孤立地研究文本本身,而是更注重文本的社会效果和读者参与理解文本的过程。
接受美学 “关注读者的参与”启示我们,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应该成为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
只有符合读者“期待视野”本文, 才能吸引读者, 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美学视角指的是将审美体验纳入到对艺术、文学等作品的评价中。
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需要从美学视角出发,考虑如
何在翻译中保留原诗的美感,同时又要考虑适当地解释和转换文化
差异,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
但是现实情况是,诗歌的翻译往往会出现模糊美感的情况,特
别是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语言的文化和美感的差
异所致。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音韵也会有所磨蚀,这也使
得诗歌翻译难以保持原诗的美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考虑目的受众的背景和阅读习惯,其次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在翻译诗歌时,也要注重
词语和句子的美感,同时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如果需要适当调整,也要确保不影响原诗的基本特点,以便读者能
够体会到原诗的美感。
此外,诗歌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类型选择适宜的翻
译策略,以避免翻译流于平庸。
比如在翻译抒情诗时,翻译者需要
注意诗歌的情感色彩;而在翻译抒情诗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意象
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美感。
最后,要强调的是,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学翻译,需要更多关
注原诗的美感,而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转换。
只有在考虑
到美感的基础上,才能让接受者真正感受到原诗的魅力和美丽。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中认 为 ,根 据 现 象 学 理 论 , 一 切 客 体 都 具 有 无 限 的 决 定 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认识活动 无论如何 也不能穷尽所有 特殊客体 的每一决
定 因 素 。一 部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对 象 , 必 须 保 持 某 种 程 度 的未
接 受 美学 强调 读 者 “ 接 受 ” 的 重 要 性 , 正 如 姚 斯 所 定 性 , 因 为 它 们 是 意 义 方 面 的 意 向性 的 投 射 。文 本 中 不 可 说: “ 第 一 个 读 者 的 理 解 将 在 一 代 又 一 代 的接 受 之 链 上 被 能使 用 尽 可 能 多 的 细 节 来 填补 所 有 的 “ 间隙 ”和 “ 空 白” 。 充 实和 丰 富 ,一 部 作 品 的 历 史 意 义 就 是 在 这 过 程 中得 以 确 但是 ,无论多少细节或暗示都无法消除未定 点。但从另一方 定 , 它 的 审 美 价 值 也 是 在 这 过 程 中 得 以证 实 ” 。 “ 在 艺 术 面 ,这些 “ 不确 定”和 “ 空缺 ”是激发读者想象力与创造力 的历 史 传 统 中 , 一 部 作 品 不 断 延 续 的 生 命 , 不 是 通 过 永 久 的源泉,赋予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 的审美价值 。 的疑 问 , 也 不 是 通 过 恒 久 的 回 答 , 而 是 通 过 疑 问与 回答 、
是鉴 赏家、批评 家,而且还是 作家, 因为批 评、鉴赏本 身 只有 靠读 者 阅读 的具 体化 才 能实 现 。读 者 的视域 永 无止
就 是一种创造和 再生产 。作家 写出来 的作 品,还不 能称 其 境 。我们可 以说离开 了读者,任何 文本都无法存 在 ,只是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库恩译本及史华慈译本翻译策略浅析

有点浮光掠影 。期望拙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 即接 受美学视译者为读者的这个观点对本文的讨论有一个启发
— —
仅 此而 已 。
二
节译 与全译 的选 择
《 红楼梦》 库恩节译本 的面世比起史华 慈的全译本早
了近大半个世纪 , 因此也给人们评说库恩译本留下了足够
多的时间与空1 司。全译本译者史华慈与他的合作者吴漠汀
者”将“ 、 读者放在首位” 作为 了能顺利传达 原著文化的 目
标 , 了“ 采用 归化 ” 则 。 原 20 年 , 国迎 来了 由 史华 慈和 马 丁 ・ 漠汀 合 译 的 06 德 吴
样的身份 , 是一流的翻译家也好 , 是卓越的汉学家也罢 , 在 笔者眼 里 , 其最原初 的身份就是 《 红楼梦》 文本的 “ 原 读 者” 而且还是两位身份非常 “ , 特殊 ” 的读者 !说他们是特
殊的读者 , 是因为他们肩负着一般读者所不必要肩负的责 任, 即他们在阅读完原文本后 , 在拥有了自己对《 红楼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争 , 每个 阶段 的归 化 观 和 异 化观 都 交 替 主 导 着 翻
译 策 略 的选 择 , 并遵循 翻译 的发 展规 律 。
2 1研究 , 乏对 文学 翻译 策 略 选择 的取 向作 分 析 总 缺 结 。因此 , 本文 以接 受美 学理论 为 指导 , 析 文学 翻 分 译 中“ ” 异 ” 归 “ 策略选 择 的时代 性并 从 “ ” 异 ” 归 “ 之
( 广东医学院 外语教 学部 , 广东 东莞 5 3 0 ) 2 88 摘 要: 从接 受美学的角度探讨 了中国文学翻译 策略 选择 的不 同取 向, 为文 学翻 译不是 简单的 归化 为主或 异化 认
为 主 的 问题 , 而是 根 据 读 者 的 文化 接 受程 度 不 同 可 划 分 为 四 个取 向 阶段 : 归化 为 主 、 少量 异 化 为 辅 阶 段 , 归化 为 主 、
第2 2卷
第 7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 . 2 N . 12 o 7
21 0 2年 7月
J OUR NAL OF C HANGC HUN UNI ERS T V IY
J l 0 2 uy2 1
从 接 受 美 学 审 视 文 学 翻 译 策 略 取 向
陈 金莲 , 劲 松 杨
性 ” 。大 致 可 分 为 : 代 、 末 至 2 … 古 清 0世 纪 7 0年
代 、O世纪 8 2 0年 代 到 2 O世 纪 末 和 2 1世 纪 四个 阶
段 。四次 “ ” “ ” 争 , 现 了 中国读 者 和异 域 归 与 异 之 体
文 化碰撞 后 的反 应 和 对 异 域 文 化 的接 受 程 度 的 差 异 。从 接受 美学 的角 度看 , 国历史 上 的“ ” 异 ” 中 归 “
合 理性 和缺 陷 。因 为 , 归派 完 全 以读 者 的 理解 为 导 向, 忽视 交往 中文 化传 播 的重要性 ; 派 以传播 文化 异 为导向, 却忽 略读 者 的理解 和接受 能力 ; 中派 虽吸 折 取 归派 和 异派 的长 处 , 未 能 就 翻译 历 史 作 全 面 系 但
争 的 四个 阶段 来探 讨 翻译 策 略选择 的取 向性 问题 。
中 国古 代 的 归 与异 之争 主要 源 于佛 经 翻译 , 它
最初 以异 化为 主调 。早 期佛经 翻译 者有 安 清 、 巨 、 康 竺将 炎 等人 。《 僧 传 》 对 这 几 个 人 的译 本评 论 高 在
时用 “ 文存 质 , 弃 深得经 意 ” “ , 严直 理 质 , 不加 文饰 ” 来 指 出他们 的翻译 重 “ ” “ ” 提 倡 异 化 译 法 。 质 弃 文 ,
1 从 接 受 美 学 角 度 看 文学 翻 译 策 略选 择
接 受 美学 确 立 了读 者 的中 心地 位 , 为读 者 都 认 带有 一 定 的期 待 视 野去 理 解 文 本 , 有读 者 的期 待 只 视 野与 文本 的视 野逐 步达 到 融 合 , 学 文本 才 能 很 文 好 地被 理解 和接 受 。从 历史 角 度 考 察作 品 的接 受 、 评 价 和影 响来看 , 同时 代 的读 者 因各 自历 史 和文 不 化 背景 的差 异 , 致 对 同一作 家 同一 作 品 有 着不 尽 导 相 同的理解 和评 价 。因此 , 从读 者 的期 待 视 野来 看
三 国时 的支谦 在 《 法句 经序 》 中评 论 竺将 炎 的 翻译 : “ 将炎 虽 善 天 竺 语 , 备 晓 汉 。其 所 传 言 , 得 胡 未 或
语 , 以义 出音 , 于质直 。仆初 嫌其 不雅 。维祗难 或 近 日 :佛 言 , 其 义 不 用 饰 , 其 法 不 以 严 。其 传 经 ‘ 依 取 者, 当令 易 晓 , 失 厥 义 , 则 为善 。 由此 引 发 勿 是 ”
文 学 翻译 究 竟 是 以 “ ” 归 化 ) 主 还 是 以 归 ( 为 “ ”异化 ) 主, 异 ( 为 目前 仍 有 争 议 。奈 达 派 认 为 , 翻 译 应提 倡归 化 , 文 读 者 的 反应 与原 文 读 者 的反 应 译 要 对 等 ; 努蒂 派认 为 , 韦 翻译 应 以异 化 为 主 , 目标 在
主、 异化 为辅 的翻译 策 略 ; 当文 化交 流处 于 繁 荣 期 ,
伴 随读 者对 异域 文化 了解增 多 、 视野 差距 缩小 , 者 译
多采 用异化 为 主 、 归化 为辅 的翻译策 略 。
2 中国 文 学 翻 译 中“ ’ 异 ”翻 译 策 略 选 择 归’ “
在我 国文 学 翻译 史 上 , 归 化 观 和 异 化 观也 是 “ 此 消 彼 长 , 替 主 导 着 翻 译 的 走 向 , 有 阶 段 交 具
大量 异 化 为辅 阶 段 , 异化 为 主 、 大量 归化 为 辅 阶 段 和 异 化 为主 、 量 归化 为辅 阶段 。 少
关键词 : 受美学; 学翻译 ; 接 文 翻译 策略 ; 归化异化
中 图分 类 号 : 35 9 H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9—30 (02 0 0 2 0 10 9 7 2 1 ) 7— 8 6— 3
语 文 本 中 , 格 和 其 他 方 面 应 突 出原 文 之 “ ” 另 风 异 ;
一
派认 为 , 翻译 要兼 顾归 化 和异化 , 既要 使译 文读 者
与原 文读 者 的反应 尽 量 对 等 , 要 突 出译 文 风 格 和 又 其他 方 面 的原 文 之 “ ” 异 。其实 这 三 种 观 点 都 有 其
文 学 翻译 策略 的选 择 , 会 随 时 代差 异 而 呈 现 出 阶 也
段 性 和多元 性 。也 就是说 , 当文化交 流处 于初 期 , 读 者视野 与 文本视 野 差 距 较 大 时 , 者 多 采 用 归 化 为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