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doc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doc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doc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2014版)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 1

《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 4

《自动控制理论Ⅰ(一)》课程教学大纲7

《自动控制理论Ⅰ(二)》课程教学大纲11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14

《电路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21

《电子技术基础(一)》课程教学大纲24

《电子技术基础(二)》课程教学大纲30

《电子实验Ⅱ》课程教学大纲34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7

《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大纲42

《电力电子技术Ⅰ》课程教学大纲47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52

《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7

《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60

《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3

《运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6

《计算机控制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70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4

《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6

《CPLD及电子CAD》课程教学大纲77

《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80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3

《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87

《智能仪表的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1 《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5

《开关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9

《新能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04

《MSP430单片机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9 《“西门子”杯竞赛实训》课程教学大纲113 《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16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119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122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125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4》课程教学大纲128 《DSP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32

《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大纲136 《机器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141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45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48

《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化学科概论(一)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utomation Ι课程编号:C1269 应开课学期:1

学时数:8 学分数:0.5

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

《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帮助自动化专业一年级学生了解本专业情况的一门考查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对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应用技术,自动化科学的最新成果及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全面了解,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从低年级就能对自动化学科/专业及技术方法、自动化技术在交叉学科应用中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有初步而较全面科学的了解,并对国内和本校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思想有初步的认识,以便为今后四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专业学习、交叉学科应用和研究打下基础,使学习工程技术课程的方法更合理,针对性更强,学习更主动。同时,进一步促使学生热爱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应用,正确应用自动化新技术。

三、支撑的毕业要求

第一章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及基本概念(1.5学时)

(1)了解自动化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了解自动化与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关系;

重、难点: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自动控制(1.5学时)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基本的控制方法——PID控制;

(3)热门的控制方法——智能控制;

(4)自动控制的发展状况

重、难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基本的控制方法—PID控制;热门的控制方法—智能控制。

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自动化技术介绍(2学时)

(1)家庭自动化;

(2)汽车中的自动化系统;

(3)智能交通;

(4)电力系统自动化;

(5)形形色色的机器人;

(6)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

(7)军事与国防的现代化;

(8)宇宙飞行与自动化。

重、难点:电力系统自动化;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

第四章自动化教育的内涵与体系(1学时)

1)国外自动化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2)我国自动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3)自动化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4)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重、难点:无

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下作业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联系到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设备进行论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赵耀. 自动化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参考书:

[1] 汪晋宽等. 自动化概论.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 万百五等. 自动化(专业)概论.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戴先中.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地位与体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八、考核内容及方式

平时成绩占50%(其中考勤成绩占20%,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讨论成绩占30%),研究报告成绩占50%。

大纲修订人:王仁明修订日期:2014-6

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

主管院长:

《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化学科概论(二)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utomationⅡ课程编号:C1270 应开课学期:6

学时数:8 学分数:0.5

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

一、课程性质

《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自动化专业三年级学生介绍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在某些主要领域的应用以及自动化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对自动化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学科的发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为自动化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分析和归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问题的模型并求解,制定仿真计算或实验验证的方案。理解自己在自动化行业实践和解决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角色,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具备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某个子课题,通过讨论和协作,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建模、求解。最后,通过仿真验证结论。完成报告并汇报。

三、支撑的毕业要求

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电力系统自动化简介(2学时)

包括输、配电等。

(1)了解电力行业概况。

(2)熟悉风力发电、火电厂及抽水蓄能发电中的典型控制问题。

(3)了解输、配电概念、熟悉配网自动化中的典型控制问题。

重、难点:熟悉风力发电、火电厂及抽水蓄能发电中的典型控制问题、配网自动化。

2、控制工程课题讲解、师生协商分组,确定课题(2学时)

电网控制课题链:从一次频率控制,到二次频率控制,到三次频率控制,到电压控制,到能量管理系统等。

非线性控制课题链:从基本非线性控制理论,到发电机模型,到发电机线性控制,到发电机非线性控制,从理论推导到仿真等。

火电厂控制课题链:从火电厂基础知识,到机炉电模型,到汽门控制,到机组协调控制等。

智能电网控制课题链:从传统电网,到递阶控制,到广域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到风电、电动汽车控制,到智能电网的总体框架等。

确定分组、组长。

重、难点: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求解及应用。

3、讨论问题及撰写报告(2学时)

各组将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寻求解决方法。

重、难点:寻求解决问题思路、方法。

汇报、评价成果(2学时)

就上述所选课题,学生代表汇报自己组的成果。

重、难点:报告的深度与详细程度

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撰写报告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求教师在授课及讨论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网址、共讨论的课题等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PRABHA KUNDUR, 电路系统稳定与控制,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参考资源:所有自动化应用领域的参考书及网站

八、考核内容及方式

平时成绩占50%,研究报告成绩占50%。

大纲修订人:王仁明修订日期:2014-6

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

主管院长:

《自动控制理论Ⅰ(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控制理论Ⅰ(一)课程英文名称:Control TheoryⅠ

课程编号:C1325 应开课学期:5

学时数:64(56+8) 学分数:4

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系统与信号分析、电机与拖动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与学位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普遍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侧重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动控制系统从建模、分析到设计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会分析和设计基本的控制系统。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自动控制理论Ⅰ(一)》主要讲授经典控制理论部分,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掌握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及评价自动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综合的基本方法,能按所要求性能指标设计控制器;能使用MA 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仿真。

三、支撑的毕业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难点: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1)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理解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2)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

(3)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学时)

重点难点:传递函数的概念与求取

(1)理解动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初步知识

(2)掌握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3)掌握传递函数概念及性质

(4)掌握电气系统的数学建模

(5)掌握方框图建立与化简

(6)掌握信号流图与梅逊(Mason)公式

(7)使用MATLAB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转换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0学时)

重点难点: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的计算,稳定性分析(1)掌握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2)掌握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

(3)了解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4)理解稳定性的定义,掌握稳定性的充要条件,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及其应用(5)理解稳态误差、系统型别的概念,掌握静态误差系数、稳态误差的计算(6)使用MATLAB求系统响应和计算系统性能指标

第四章根轨迹法(8学时)

重点难点:根轨迹的条件及绘制,用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

(1)理解根轨迹的概念

(2)掌握根轨迹的幅相条件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3)了解参数根轨迹和零度根轨迹

(4)掌握利用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

(5)使用MA TLAB绘制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性能

第五章频率特性法(12学时)

重点难点:Bode图,Nyquist判据及应用,稳定裕度

(1)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掌握Bode图的绘制

(3)掌握Nyquist图的绘制

(4)掌握Nyquist判据及其应用

(5)掌握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6)了解闭环频率特性及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之间的关系

(7)使用MA TLAB绘制Bode图,Nyquist图,分析系统性能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8学时)

重点难点:频域法超前、滞后校正

(1)理解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基本概念及方式

(2)掌握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3)掌握频域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

(4)掌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

(5)了解滞后-超前校正

(6)掌握PID控制算法及其参数整定方法

(7)使用MA 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

第七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重点难点:脉冲传递函数,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1)理解信号采用与保持的原理

(2)掌握z变换与z反变换

(3)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求取

(4)掌握差分方程及其求解

(5)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6)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字校正

(7)使用MATLAB对离散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分析、设计及仿真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作业和实验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

1. 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 绪方胜彦.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胡寿松等.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 程鹏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参考资源:

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

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114

八、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平时成绩占30~40%(考勤成绩10%+课程实验15%+平时作业15~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60%。

大纲修订人:刘平修订日期:2014-06

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

主管院长:

《自动控制理论Ⅰ(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控制理论Ⅰ(二)课程英文名称:Control TheoryⅠ

课程编号:C1326 应开课学期:6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系统与信号分析、电机与拖动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与学位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普遍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侧重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动控制系统从建模、分析、到设计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会分析和设计基本的控制系统。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自动控制理论Ⅰ(二)》主要讲授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内容,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和相平面分析法;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及线性变换;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分析;掌握状态反馈极点配置算法;掌握状态观测器及其设计;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状态;能使用MATLAB 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仿真。

三、支撑的毕业要求

第一章非线性控制系统(8学时)

重点难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和相平面分析法(1)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掌握几种典型的非线性特性(2)理解描述函数的概念,掌握典型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3)掌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4)理解相轨迹的概念,掌握相轨迹的绘制

(5)了解奇点及其分类

(6)掌握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

(7)使用MATLAB分析非线性系统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6学时)

重点难点:状态空间描述的概念与求取

(1)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2)理解状态变量、状态空间描述的概念

(2)掌握状态空间描述的建立方法

(3)掌握状态空间描述的线性变换及标准型

(4)掌握由传递函数求状态空间描述

(5)使用MATLAB建立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三章状态方程的求解(4学时)

e的定义及计算

重点难点:状态转移矩阵At

(1)掌握线性定常齐次状态方程的求解

(2)理解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其计算方法

(3)掌握线性定常非齐次状态方程的求解

第四章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4学时)

重点难点: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与判别

(1)理解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

(2)掌握能控性、能观性的判别方法

(3)了解对偶像原理

(4)理解能控性、能观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第五章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4学时)

重点难点:李雅普若夫稳定性及李雅普若夫第二法

(1)理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义

(2)掌握李雅普诺夫第一法

(3)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第二法

第六章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6学时)

重点难点: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

(1)理解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及特点

(2)掌握状态反馈求解极点配置问题

(3)理解状态观测器的定义,掌握其设计方法

(4)掌握利用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设计方法

(5)使用MA TLAB求解极点配置问题

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作业和综合作业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

1. 刘豹,唐万生主编. 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 绪方胜彦.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教学参考资源:

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

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114八、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平时成绩占30~40%(考勤成绩10%+作业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60%。

大纲修订人:刘平修订日期:2014-06

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

主管院长: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 Principles

课程编号:C1002 应开课学期:2/3

学时数:64/32 学分数:4/2

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与学位课,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支撑的毕业要求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6学时)

(1)掌握电路和电路模型

(2)掌握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3)掌握电功率和能量

(4)掌握电路元件

(5)掌握电阻元件

(6)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

(7)掌握受控电源

(8)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重点难点: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电压源和电流源、受控电源、基尔霍夫定律。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

(1)掌握电路的等效变换

(2)掌握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3)掌握电阻的Y形联结和△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4)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5)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6)掌握输入电阻

重点难点:等效变换、电源的串联和并联、输入电阻。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8学时)

(1)了解电路的图

(2)掌握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掌握支路电流法

(4)掌握网孔电流法

(5)掌握回路电流法

(6)掌握节点电压法

重点难点:支路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6学时)

(1)掌握叠加定理

(2)了解替代定理

(3)掌握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了解特勒根定理

(6)了解互易定理

(7)了解对偶原理(自学)

重点难点: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第五章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4学时)

(1)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2)比例电路的分析

(3)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

重点难点:实际运算放大器的模型、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第六章储能元件(2学时)

(1)掌握电容元件

(2)掌握电感元件

(3)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

重点难点: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的特性。

第七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10学时)

(1)掌握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2)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掌握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4)掌握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5)掌握二阶电路的零输人响应

(6)了解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7)掌握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8)了解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9)了解状态方程

(10)了解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自学)

重点难点:一阶电路的三种响应(零输入、零状态、全响应)的概念、一阶电路响应求解的三要素法、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第八章相量法(2学时)

(1)掌握复数

(2)掌握正弦量

(3)掌握相量法的基础

(4)掌握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重点难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相量形式的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

第九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6学时)

(1)掌握阻抗和导纳

(2)掌握电路的相量图

(3)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4)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5)掌握复功率

(6)掌握最大功率传输

重点难点: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4学时)

(1)互感

(2)含有撰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3)耦合电感的功率

(4)变压器原理

(5)理想变压器

重点难点:耦合电感元件、理想变压器。

第十一章电路的频率响应(4学时)

(1)掌握网络函数

(2)掌握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3)掌握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4)了解并联谐振电路

重点难点:网络函数、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十二章三相电路(4学时)

(1)掌握三相电路

(2)掌握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3)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4)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5)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

重点难点: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

第十三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4学时)

(1)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

(2)了解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3)掌握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4)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重点难点: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计算。第十四章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8学时)

(1) 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自动化专业十大重要课程

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从事工业过程控制、控制工程、管控一体化等信息领域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的,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电子线路制图、系统工程导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仿真、工厂供电、人工智能导论、电气控制技术等 自动化专业要学的课程确实很多,口径很宽,但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方向,以下几门基础课还是十分重要的: 1.高等数学(数学是以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基础,不要以为概率论没有用,特别是对想从事DSP(数字信号处理)工作的同学) 2.英语(不要以为过了4,6级就OK了,等用到的时候才觉得学的太少) 3.电路(基础中的基础,自动化专业考研科目) 4.自动控制理论(实现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自动化专业的看家科目,考研科目) 5.微机原理(单片机,DSP等硬件的基础,考研科目,不要

以为汇编语言太低级,它有其它高级语言所不能比的运行速度) 6.C/C++ (不会编程,学会再多理论算法也没用武之地,特别是C,一定要达到精通才行) 7.数/模电(基础课,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 8.DSP/单片机/PLC(精通其中任意一种硬件的结构和编程,找份好的工作十分轻松) 9.matlab(一个伟大的软件,很好的仿真平台,可以实现各种算法,并能实时查看运行结果和各种波形,高度集成的命令,对以后要读研的同学更是要熟练掌握) 10.电力电子技术(偏强电的一门课,不过十分有用,无论是考研复试还是找工作面试,都常会被问到) 算法是软件编程的核心,我把自动化学科中要用到的算法简单分为三类:1.系统辨识(优化)算法;2.控制算法; 3.信号(信息)处理算法。这三大类算法又可细分为许多小类,其中有许多基本的思想都是相互融合的,比如自适应算法即可用来做辨识,也可用来做控制和信号处理。下面列举了一些最常用的算法:前六个是必须的 1. PID算法:经典的控制算法,学控制的如果不懂PID那就等于没学。随着理论的发展,经典PID和其它算法相融合产生了许多改进型算法,比如自适应PID,神经网络

自动化测试课程设计

目录 一、前言(课设目的及内容) (1) 1.1 课设目的 (1) 1.2 课设内容 (1) 二、测试计划及测试需求 (2) 2.1 测试原理分析 (2) 2.2 测试思想设计 (2) 2.3 测试计划设计 (3) 2.4 测试环境搭建 (4) 三、测试用例的设计 (5) 3.1 登陆测试用例设计 (5) 3.2 订票测试用例设计 (8) 四、测试过程 (9) 4.1 登陆测试过程 (9) 4.2 订票测试过程 (10) 五、测试结果分析 (16) 5.1 测试结果 (16) 5.2 测试结果分析 (20) 六、课设小结及心得体会 (23) 七、参考文献 (24)

一、前言(课设目的及内容) 1.1 课设目的 (1) 使学生能掌握网站功能测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QTP进行功能测试;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1.2 课设内容 (1) 对默认环境和条件(要求详细记录环境条件)下,构造正确的输入进行正常功能需求的测试,使用常见的检查点测试,并将输入进行参数化; (2) 测试系统在异常环境下的功能需求变化,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 (3) 相应驱动的编写; (4)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对被测系统进行探索性测试。

二、测试计划及测试需求 2.1 测试原理分析 QTP主要采用的是使用GUI模拟人的操作。它在模拟人的操作时会记录操作的对象及所做的操作和顺序,然后在回放时按记录顺序操作这些对象。而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界面对象(控件)的识别。 首先,QTP会通过“用户名输入框”这个名字到对象库的对象名中查找; 然后通过找到的对象名,找到对象名映射的属性包; 接着QTP就会通过这个属性包来匹配页面上的控件的属性,如果在页面上找到一个唯一与此属性包匹配的控件,那QTP就会认为此控件为要找的控件; 最后QTP根据“WebEdit”来确定控件的类型,并调用QTP对于此类控件内置的操作方法“Set”把“**值”赋予了控件。 至于其他控件的识别和操作,基本原理和上面一样。 2.2 测试思想设计 根据测试原理的分析以及QTP测试的基本步骤可以设计如图2.2.1的测试思想流程图。该流程图使用Microsoft Visio 2003绘制。

25030203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_自动化专业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学时:80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课程编码:25030210 开设年级:二年级第二学期撰写人:郑雁翎 审核人:XXX 一、课程说明 《数字电子电路》是自动化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阐述数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入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的数学及物理基础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计算机控制》、《微机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的处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常用数字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数字电子技术发展潮流和方向,掌握具体数字电路及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能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等,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本科生在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分析、设计、综合与创新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掌握先进电子技术的目的。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制造及开发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必须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达到本科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传感测试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 具有机电产品制造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 智能控制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环节。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限选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本专业在本教学计划提供的选修课模块中按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中央电大提供教学要求、教材等服务。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选修课,但实施性教学计划需报中央电大审批。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地方电大负责。 有实验和作业的课程,办学单位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凡未完成实验或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课程的实验(含大作业)及平时作业进行必要的抽查,以确保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由地方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2周),并完成附件二所规定的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综合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教学质量。综合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本专业安排毕业设计 8~10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方式可以多样化,选题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量选择与实际任务相联系的题目。中央电大将对毕业设计答辩情况和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抽查。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 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 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科基础课 (1)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 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 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 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 二、专业主干课 (82) 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 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 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 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 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8)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 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5) 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3)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4) 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4) 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4) 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0) 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 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0)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6) 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3) 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0) 模块1 (230)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0) 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6) 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7) 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7) 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3) 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2) 模块2 (280) 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0) 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6) 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3) 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5) 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2) 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0)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构架说明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四个层次而构成。实施“一条主线(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贯穿始终)、三个层次、平台+核心技能”的课程建设体系。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技能服务,使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在深度、广度上得以全麦能提高,彰显专业特色。 二、主要专业课程及教学进度安排 主要专业课程及教学进度安排表见附表一。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要求学生掌握单片机的一般原理及其组成,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定时/计数器、中断技术、串行通讯技术及其存储器、I/O口的扩展技术,通过编程、调试等实际操作,初步掌握单片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传感器: 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效应及光敏器件、新型光电传感器、波与射线式传感器和热电式传感器等知识。 3、EDA技术: EDA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和EDA工具进行电路的设计和仿真有一定的了解,并会使用开发系统设计PLD器件,掌握multiSIM2001基本操作、仿真仪器的使用、仿真常用分析方法及电路设计、印刷电路板基本知识、原理图绘制等。 4、维修电工: 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电工常用工具与仪表、电工材料与低压电器、维修基本操作技能、电工识图的基本方法、室内照明线路与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原理与安装、变频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5、ARM: 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概述、ARM7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Thumb指令集、嵌入式汇编与C语言程序设计、基于S3C44B0的嵌入式系统、ADS集成开发环境、μC/OS-II简介、Linux操作系统。

自动化PLC教学大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西门子PLC实训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可编程控制器进行学习,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它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本课程任务是: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构成,掌握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拆装;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结构,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掌握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逻辑指令与应用;掌握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指令简单应用;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应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气工程人员的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电气工程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S7-200结构、工作原理、拆装 2.能够掌握S7-200编程语言的使用 3.能够应用S7-200PLC实现常见自动化控制 4.掌握如何进行系统安装、接线、调试 5.熟练运用电工工具检查和维修设备线路 6.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应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自动化专业PLC应用基础模块、PLC功能指令应用模块、PLC工业应用模块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基础 课题一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构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实际工程的设计,巩固与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术与经济全面考虑问题的观点;初步学习工程经济的计算方法等。因此,课程设计就是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网络教育专升本层次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课课程设计。为此,我院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与“电力市场”五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供学生选择。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大纲 ——区域电力网的规划设计 编写:刘天琪,邱晓燕 —、设计要求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在电源及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区域电力网络的设计。要求对多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与分析,选择出最优方案,并对所选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计算(如调压计算、稳定性计算),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措施。二、原始资料 1.电源点与负荷点的相对地理位置; 2.发电厂装机容量、额定电压与功率因数; 3.各负荷点的最大最小负荷、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与额定电压等。三、电力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前述课程设计的要求,在电源与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以下设计内容: 1.制订网络可能的接线方案,选择电力网的电压等级; 2.选择各方案发电厂及变电站的主接线,根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与经济性,比较各方案的负荷矩、线路长度与高压开关数等指标,摒弃显然不合理的方案; 3.对待选的各方案,确定其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及发电厂、变电站的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及断路器); 4.计算各方案的一次投资,对待选方案进行工程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最优设计方案; 5.对所选方案进行调压或稳定性计算,提出调压或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6.物资统计,列出设备清单。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 2.全网主接线图 3.潮流计算结果及潮流分布图 4.设备清单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大纲-2017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032005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Design Examples 课程总学时:16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系统”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主要的控制方法、控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实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全方位、多视角介绍采用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建立起“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技术。 (三)实施说明 在讲授具体内容时,从一个具体的被控对象分析入手到合理的控制要求的形成,从控制装置、元器件部件选型到控制方案的产生,从硬件结构到电路细节,从软件框图到控制算法以及实施过程一一进行分析讲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程度;考核学生自动化产品研发思路和独立思考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学生成绩采用二级制(通过、不通过)。成绩由学术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及课堂表现组成,占总的40% ;学术报告成绩占总的6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 《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林敏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过程控制系统》,俞金寿孙自强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PLC编程及应用》(第4版),廖常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通过对精选实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研制、调试和实施等讲授,使学生建立“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课程将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等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本课程将为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自动化类专业名称:自动化 专业代码:080801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控制科学前沿领域发展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知识。 毕业5年左右,能够独立从事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工作;能够对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设计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系统。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控制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复杂控制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动控 制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控制理论并采用自动控制方法,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 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的控制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具和 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控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控制工程实践和复杂控制工程 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控制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课程

浙江大学 学硕: (专业学位课↓) 现代控制理论 电网络理论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泛函分析 (专业选修课↓) 电力系统规划 计算机继电保护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系统过电压 直流输电 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专硕: (专业学位课↓) 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 电气工程实践 智能配电网技术 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 系统辨识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 (专业选修课↓) 直流输电 电力系统规划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最优化与最优控制 博士: (专业学位课↓) 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综述 先进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智能配电网技术 (专业选修课↓)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前沿信号图像数字处理基础 近代电磁场与波 现代运动控制策略 非线性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 (专业要求课程↓需选够学分)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电工理论 电力系统分析 电网络理论 高等电力电自学 电力系统最优规划 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系统微机应用与实践 电力系统过电压 现代控制理论专题 基于GPS的电力系统广域测量原理与技术 博士: (专业要求课程↓) 跨一级学科课程 博士生专题研讨

华北电力大学 硕士: (学科基础课↓) 电网络分析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动态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过电压分析与防护 (选修课↓)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智能配电技术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继电保护专题 能源经济 (补修课↓不少于2门)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博士: (专业核心课↓) 动态电力系统分析与方法现代控制理论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学时:48 适用对象: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业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简介 机器人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技术是集力学、机械学、生物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之大成,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新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生基本熟悉这门技术以及其发展状况,为今后从事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管 理、维护维修、系统安装调试和集成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及其应用,掌 握机器人系统组成、机构、运动分析、控制和使用的技术要点和基础理论。机器 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它不是机械、电子的简单组合,而是机械、电子、 控制、检测、通信和计算机的有机融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机器人有 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第1章概述 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机器人的组成原理、机器人应用与外部的关系、机器人应用技术的现状 第2章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基本术语与图形符号、机器人的技术参数、机器人的运动学基础、机器人的动力学基础 第3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机器人的腕部机构、机器人的手部机构、机器人的行走机构

第4章机器人的驱动系统 机器人的驱动系统概述、电动机及其特性、液压驱动系统及其特性 第5章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及其参数、交流伺服电动机的调速、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机器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控制系统举例 第6章机器人的感觉系统 机器人的传感技术、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机器人的视觉系统、机器人传感器的选择 第7章机器人的语言系统 机器人的语言系统概述、常用的机器人语言简介、机器人的离线编程、机器人的编程示例 第8章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 工业机器人概述、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 其他教学 环节 第一章概述 4 第二章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4 第三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6 1 第四章机器人的驱动系统8 第五章机器人的控制系统8 第六章机器人的感觉系统8 1 第七章机器人的语言系统 6 第八章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12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音乐学专业导论》是音乐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学专业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以及考研课程、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技术刊物,技术权威,参考书目、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的介绍,并了解本院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校内教师的职业成就和承担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专业导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掌握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基本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以及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的刊物,权威、参考书目;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学科和本院系的其他专业的联系;了解四年应获得的总学分以及学分绩点的含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实践环节学分、课外学分是多少。并以此来帮助完成本科专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了解考研课程、本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该专业在本地的发展、就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和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顺利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使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延展性。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没有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为音乐专业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参考:《2013级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doc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2014版)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 1 《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 4 《自动控制理论Ⅰ(一)》课程教学大纲7 《自动控制理论Ⅰ(二)》课程教学大纲11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14 《电路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21 《电子技术基础(一)》课程教学大纲24 《电子技术基础(二)》课程教学大纲30 《电子实验Ⅱ》课程教学大纲34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7 《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大纲42 《电力电子技术Ⅰ》课程教学大纲47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52 《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7 《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60 《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3 《运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6 《计算机控制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70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4 《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6 《CPLD及电子CAD》课程教学大纲77 《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80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3 《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87

《智能仪表的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1 《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5 《开关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9 《新能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04 《MSP430单片机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9 《“西门子”杯竞赛实训》课程教学大纲113 《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16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119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122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125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4》课程教学大纲128 《DSP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32 《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大纲136 《机器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141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45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4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作者:————————————————————————————————日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编号:课程名称: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办学单位: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目的: 要求:。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三、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指导教师签字 办学单位意见 教学班负责人签字、分校盖章____________ 年月日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plc控制 系统设计与调试 姓名翟雪倩学号1161101252962 指导教师杨孔珠 办学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日期2012 年 6 月

《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 (1)课题名称及要求 (2)设计方案论证(包括设计框图或时序图) (3)PLC的选择 (4)I/O地址分配 (5)程序设计(梯形图、语句表。包括注释) (6)PLC的I/O接线图 (7)系统调试及分析 (8)课程设计的心得 (9)参考资料 (10)附录:带功能注释的源程序。 (1)控制对象有8个: 东西方向红灯(R-EW)两个, 南北方向红灯(R-SN)两个, 东西方向黄灯(Y-EW)两个, 南北方向黄灯(Y-SN)两个, 东西方向绿灯(G-EW)两个, 南北方向绿灯(G-SN) 两个, 东西方向左转弯绿灯(L-EW)两个,南北方向左转弯绿灯(L-SN)两个。自动控制规律: A. 高峰时段、正常时段及晚上时段的时序分配按时序图一运行(见附图) B. 高峰时段按时序图二(见附图)运行,正常时段按时序图三(见附图) 运行,晚上时段按提示警告方式运行,规律为:东、南、西、北四个 黄灯全部闪亮,其余灯全部熄灭,黄灯闪亮按亮0.4 秒,暗0.6 秒的 规律反复循环。

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自动化技术 Automation Technology of Industry 一.课内学时: 32学分: 2 二.适用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三.预修课程: 《现代控制理论》,《机械系统检测诊断与信息处理技术》. 四.教学目的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机械工程及现代制造的大学科背景下,建立工业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主要问题;了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前沿、理论研究的热点等问题。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将把近年来参加的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防先进制造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用于现场教学,以体现本课程的特色和工程实用价值,最终将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具有宽广的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灵活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 1.1制造业信息化概述 1.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3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1.4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5本课程的体系、目标及内容 第2 章工业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原理 2.1问题—求解方法的基本概念 2.2西蒙模型 2.3霍尔模型 2.4生命周期法 2.5原型法 2.6复杂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 第3章伺服驱动及控制技术 3.1工业自动化系统对伺服驱动的要求 3.2伺服驱动的组成与分类 3.3步进式伺服驱动系统 3.4直流式伺服驱动系统 3.5交流式伺服驱动系统

3.6其它伺服驱动系统 第4章顺序控制与运动轨迹控制技术 4.1顺序控制 4.2运动控制 4.3轨迹控制 第5章先进控制策略 5.1传统控制策略 5.2现代控制策略 5.3智能控制策略 5.4控制策略的渗透和结合 5.5应用案例:散热器烘焊自动线主烘腔的智能控制 第6章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技术 6.1生产过程优化的概念 6.2生产过程优化的统计建模 6.3生产过程优化模型的求解 6.4基于神经网络的生产目标在线预测 6.5应用实例:切片平均分子量在线预测神经网络系统 第7章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7.1工业控制计算机 7.2输入输出接口 7.3人机接口 7.4嵌入式PC 7.5远程I/O技术 7.6软PLC技术 7.7典型的工业控制组态软件 7.8应用实例:先进烘房自动化系统 第8章现场总线与网络化控制系统 8.1现场总线的产生与发展 8.2典型的现场总线 8.3现代制造系统的管控一体化需求 8.4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场设备管理系统AMS 8.5 Internet-Intranet-Infranet的集成结构 8.6现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控制 8.7应用实例:铝型材生产线网络化监控系统 第9章 eAUTOMATION系统及其解决方案 9.1eAUTOMATION的概念 9.2 eAUTOMATION的体系结构 9.3 eAUTOMATION的网络控制解决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