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图文精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图文精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图文精

2009年第 8期兰州学刊 No . 8 2009总第 191期 Lan zhou xue kan General . No . 191

?管理学研究?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李元旭卢荣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上海 200433

[摘要 ]从经营战略论到企业文化论 , 再到战略管理的文化学派 , 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探寻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文章在借鉴 DNA 双螺旋结构、企业生命有机体特征的基础上 , , 提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双螺旋结构———由“ 企业文化” 和“ 企业战略” 构成“ 双链 , 结构 (S 、 ( (K 、范式 (P 形成“ 碱基” 。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 结构———范式———人员———知识 ,

引入了动态演进的思想 , 统一了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 。该模型为分析企业“ 战略———文化” 作用模式 , 以及管理战略变革、 , 。

[关键词 ]企业战略 ;

[中图分类号〕 A 〕 1005-3492(2009 08-0105-03 [收稿日期 ] 2009-05-19 [作者简介 ], 博士生导师 ; 卢荣 , 男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生。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 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 , 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理论界对于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联系的研究 , 也经历了从孤立、静止到联系、整合的过程。现代经营战略理论始于安索夫 , 他将决策理论发展到了战略决策理论阶段。波特开创了如何使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理论框架。经营战略理论的思路与泰罗的科学管理一脉相承 , 重点都放在对现有显性资源的利用之上 , 基本没有考虑价值、经验等无法计量的人的因素。彼得?德鲁克 (Peter F . D

rucker, 1994 提出企业经营理论的文化视角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

经验的归纳与整合 , 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明茨博格 (H. M intzberg 代表了战略管理学派的文化学派 , 明茨博格 (1998 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分为十大学派 , 其中就有文化学派。文化视角的企业战略研究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作为中国化的研究 , 我国学者苏勇 (2007 在对东方管理文化内涵深入

探索的基础上 , 系统研究了中国企业战略与东方文化的关系 , 开拓了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 他提出 , 相对于西方的管理而言 , 东方管理文化历来更加注重道德的引导和伦理规范的作用。

经济管理学科与生物科学的结合 , 是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阶段 , 基于生命有机体的企业理论 , 也在兴起和发展 , 早在 20世纪中期 , Penrose 等人就开始了企

业的生物学类推。现在应当看到 , 企业不再仅仅拥有孤立的、独特的文化和战略 , 而是拥有独特的 DNA 。企业 DNA 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 Tichy 教授在 1993年提出 , 在 Tichy 看来 , 企业的运营机制是由企业的决策构架和社交构

架整合而成。这种运营机制提供了企业各种自我发展、教育以及反馈的功能 , 并可以把企业的基因密码深深植入组织中。加里?尼尔逊等人 (2005 认为企业 DNA 也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决策权、组织架构、信息传导和激励机制。我国学者周晖 (2000 提出了企业的生命模型 , 在这个模型中 , 企业“ 基因” 的“ DNA 双螺旋结构” 的双链是资本链与劳动力链 , 连接双链的四要素是企业家、企业机制、技术与文化。李相银 (2002 构建了一个“ 战略—文化—结构模型” , 在他的模型中 , 企业战略位于三角形的顶部 , 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两个顶点 , 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 , 并产生推动力。该模型认为 , 总是可以围绕战略、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 , 也就是将上述三个方面及其三角模型作为企业的基因。该模型突破了“ 战略决定论” 的思维 , 但是就三者之间的连接要素和作用机制 , 尚未做进一步的微观研究。

总体来看 , 现有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研究中 , 一部分学者研究企业文化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于战略的某个阶段的影响 , 大多数理论忽视了企业文化是作为社会性复杂网络而存在的事实 , 忽视了企业成员的社会性的行动对企业战略产

生的深刻影响。大部分理论观点中 , 都将企业战略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能力、组织结构等看作给定的、静态的 , 忽略了企业战略的核心内涵———组织成员的学习和认知因素、组织的政治过程等 (企业文化层面。企业 DNA 的研究是现今经济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生命周期等宏观理论领域。对“ 企业战略—企业 50

1

文化” 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也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定性讨论阶段 , 缺乏理论拓展性的实证研究。于是本文借鉴基于生命有机体的企业理论 , 解析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概念内涵中的共有因素和相互作用机制 , 尝试构建一个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模型。

二、“ 企业战略—企业文化” 双螺旋结构模型

现有的研究 , 普遍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战略的既定的环境因素 , 或者认为企业战略决定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也就是需要按照战略的要求 , 确定在企业内部应营造什么样的文化 , 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结构。上述研究思想意味着企业文化完全处于从属和被动适应的地位。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 对文化与战略的系统性研究开始兴起。既然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是一个协同演进的系统 , 就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一种模型 , 来理解和研究企业管理中的战略与文化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 框架来看 , 基本围绕战略定位、业文化的作用展开 , 义 , 也成为必要。

对于企业这样一种有机体 , 本文构建其双螺旋结构的 DNA (如图 1所示。所不同的是 , 企业 DNA 结构中排列在外侧的两条基本链一条是战略链 (strategy chain , 一条是文化链 (culture chain 。而排列在内侧的要素则通过无数种组

合方法形成企业的独特性。

图 1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双螺旋结构模型

正如 DNA 结构中联结多核苷酸链的碱基对 (A 、 T 、 G 、 C 一样 , 我们也可以在“ 企业战略—企业文化” 双螺旋结构中找到这样的联结要素。本文提出的模型中 , 将这些联结要素归

纳为结构、范式、人员以及知识 (S -P -H -K 四个方面。笔者认为 , 以上四个要素是企业内部 , 作用于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键性联结。

表 1“ 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的四个联结要素

要素

内涵与定位

结构 (Structure 对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范式 (Paradig m

组织内部被广泛接受的“ 本应如此” 的假设人员 (Hu man 战略的核心和文化的载

知识 (Kno wledge

包括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 , 是关键性的战略能力和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 :作者整理设计。

1. 结构。结构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组织的层次是什么样

的 ? 组织架构由几个层次组成 ? 每一层次有多少直接下属 ? 结构要素是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中同时存在和作用的关键变量。

2. 范式。范式是组织内部被广泛接受的“ 本应如此” 的

假设———比如共有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决定企业的个性 , 使企业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面貌 , 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价值观制定战略 , 这样才会有战略的认可和战略的顺利执行。

3. 人员。也可概括为人力资源。人是组织中最具反应

性、适应性和想象力的基本元素 , 企业任何行为的效率都要受到其成员行为

的制约。指出 , 处于组织统——的行为转换能力。 , 它起到了“ 黏合剂” , 进行知 , 以形成战略支持型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又反过来通过指导企业成员的行为与

价值观念来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

4. 知识。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 (1999 将组织中的知识

定义为 :知识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以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知识为评估和吸纳新的经验和信息提供了平台。知识产生并运用于知者的大脑里。在组织结构中 , 知识往往不仅仅存在于文件或文库中 , 也植根于组织结构、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之中。企业组织知识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文化与战略关系的新路径 , 即以作为知识载体的人为企业组织的根本 , 进行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 , 以形成战略支持型的企业文化。

三、基于双螺旋结构视角的战略与文化分析

企业战略的生命力在于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动态适应性 ; 企业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 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营战略理论不讨论价值观与信念问题 (也就是

忽略企业文化的作用 , 经营战略计划主要是依据既定的、明确的信息进行的。企业文化论和战略管理的文化学派对企业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 , 但却没有给出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而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的“ 碱基” , 将成为决定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变量 , 并决定着企业的基因。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 结构

———范式———人员———知

识” 表达 (正如生命体的基因表达 , 可称之为“ 企业基因表达” 。这种独特的“ 企业基因表达” , 也清晰地反映了“ 企业文化链” 与“ 企业战略链” 之间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分析 , 基于双螺旋结构视角的战略与文化模型 ,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高度相关和融合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

定 , 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 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 , 相互影响 , 相互促进的关系。

6

01

第一, “ 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双螺旋结构模型” 中 , 人员作为战略与文化共有的基本要素 , 同时也是“ 结构” 、“ 范式” 、“ 知识” 之间的黏合剂。企业战略变革中存在大量的学习和创新活动 , 企业成员必须学习为实施新战略所必需的新的共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 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感知、思考和行为 , 并学会如何组织以适应和管理变化 , 以保持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 而这一动态的学习及适应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内涵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一种基本的信念 , 并随着有关群体在应对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立、发现或发展。可见 ,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同时涉及人员、结构、范式和知识 , 而人员在这四者当中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 “ 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双螺旋结构模型” 突出了知识作为战略与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

系所构成的。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

———由于战 , 并最终形成企业新的知识结构。所以 , 战略管理的关键也在于对知识的管理。

第三 , 双螺旋结构视角的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分析 , 由于引入了动态演进的思想 , 自然而然地与战略变革和动态竞争紧密联系起来。“ 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双螺旋结构模型” 强调动态适应和变革 , 外部环境变化 , 必然导致企业 DNA 的变化 ; 而环境不变化 , 企业为了保持领导者的地位 , 也可以进行 DNA 的自我改变。随着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逐步加剧。每个企业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第四 , 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动态适应———这些动态适应正是通过人员、结构、范式和知识等关键因素来实现的。这就为商业实践中企业的战略变革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 管理组织战略变革 , 离不开组织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 也不能忽视企业战略变革的要求。企业战略变革与组织文化的适应性调整过程 , 其本质就是企业DNA 的进化过程 , 企业改善 DNA 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相对稳定环境下 , 企业为了保持其领导者地位而从企业内部开始的渐进式的 DNA 改变 ; 另一种是面对竞争对手的突然进攻 , 政策等宏观环境的突然改变 , 或者是在拆分、并购后 , 企业DNA 所进行的突变式的改善。比如企业发生并购时战略与文化的互动变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 两种不同的生物嫁接后 ,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 排斥反

应” 。同样 , 从企业 DNA 的角度来看 , 两个企业整合后的战略调整中 , 也会出现一定的“ 排斥反应” 。这种“ 排斥” , 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企业 DNA 双螺旋结构中的战略链和文化链整体出现了问题 , 而是结构、范式、人员、知识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了异常反应。四、模型的意义与结论

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 面临两大核心问题 , 一是两个概念内涵的界定及相互关联 , 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在借鉴DNA 双螺旋结构、企业生命有机体特征的基础上 ,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有机体特征进行分析 , 提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双螺旋结构———由“ 企业文化” 和“ 企业战略” 构成“ 双链” , 结构 (S 、人员 (H 、知识 (K 、范式 (P 形成“ 碱基” 。双螺旋结构比较好地反映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就如生物界基因的多样性一样 , DNA 都存在不同的形式 , , , 以及“ S -P -H -K , 战 , 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另一方面 , 也为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相互” 影响机制中的中间变量和调节变量 , 提供了一些思考。不过 , 本模型对战略链与文化链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仍显不足 , 结构 (S 、人员 (H 、知识 (K 、范式 (P 这四大要素的提炼也有待实证检验 , 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Drucker, P .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 w, 1994, 5.

[2]Mintzberg, H . B ruce Ahlstrand, Joseph La mpel, Strategy Safari :A Guided T our Thr ough TheW ildsOf StrategicManage ment, Free Press, 1998. [3]Paul Shrivastava, “ I ntegrating Strategy For mulati on with O rganizati on 2 al Culture, ”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85(5 .

[4]Schneider, S . C . &De Meyer, A. (1991 “ I nter p reting and res ponding t o strategic issues:the i m pact of nati onal culture, ” 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12, 307-320.

[5]Schneider, S . C . (1989 “ Strategy for mulati on:the i m pact of nati onal culture, ” O rganizati on Studies, 10(2 , 149-168.

[6]Huff,A. S . (1982 “ ndustry influences on strategy refor mulati on, ” 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3, 119-131.

[7]Douglas N. Ross (1999 “ Culture as a context for multinati onal busi 2 ness:a fra me work f or assessing the strategy -culture “ fit ” , Multinati onal Business Revie w, 7(1 .

[8]达文波特 , 普鲁萨克 . 营运知识 :工商企业的知识管理 [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 1999:71.

[9]苏勇 . 管理活动的伦理思考———兼论东方管理文化的内涵 [J ].东方管理评论 , 2007(1 .

[10]李相银 . 企业战略管理模型 :战略—文化—结构 [J ].中国工业经济 , 2002(7 .

[11]张敏 , 陈传明 . 战略调整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理论演进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 2005(3 .

[12]加里?尼尔逊等 . 什么是企业 DNA [J ].哈佛商业评论 , 2005 (1 :72-731.

[13]周晖 . 企业生命模型初探 [J ].中国软件学 , 2000(10 .

[14]杨倩 , 刘益 , 王强 . 组织文化、战略类型与企业间竞争合作程度的关系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2009(3 .

〔责任编辑 :刘俊沅〕 70

1

企业文化建设模型

企业文化建设模型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是企业与治理咨询公司结合创立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该模型由内向外分核心项目组、领导小组、先导小组和企业职员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共同发动,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产品线、培训线、活动线三条线结合,形成企业文化网络,最终使企业文化的宣贯实施最终落到实处。 关键词:企业文化同心圆核心项目组领导小组先导小组企业职员 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B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切动力的源泉,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的现代企业认识到。近年来,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建设热,一些企业差不多建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部,设置了企业大学、企业文化经理、企业文化专员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据权威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家和治理者关于本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其成果并不中意,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最要紧的痛点集中表现在:创意好,落地难;口号多,动作少;上面热,底下冷;文化制度两张皮等等[1],企业文化看起来专门美、讲起来专门甜、做起来专门难,最后往往成为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按照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虚火上升”的现象,我们按照长期的企业文化咨询实践,总结出一套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有力地助推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难、落地难的咨询题。 “四个同心圆”模型是企业与咨询公司的合作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企业和咨询公司达到什么程度的默契、咨询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企业文化咨询成败的关键。作为咨询公司,企业不再满足于其提供详细的文本和方案,而其过程价值的制造往往更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也是企业治理咨询的一个新动向。作为企业自身,“手把手”的教练式咨询往往使其成长的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违抗了以麦肯锡为代表的国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1、确定MI(理念识别),包括: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 2、确立VI(视觉识别),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BI(行为识别)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文化诊断模型word精品文档6页

企业文化诊断模型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的崛起,以及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的威胁和挑战。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文化的不同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企业文化传递的信息与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理念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当中人的行为。基于此,了解你的企业的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响你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得十分重要。国外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对于企业文化的测量与定量分析研究,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企业文化模型、民族工作文化的四个特征,以及由此扩展

的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量表、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量表。 美国学者Denison的“Denison 企业文化模型”有其独到之处。它是在对一千多家企业、四万多名员工长达15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用60个项目集中考察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应变能力、愿景及目标、一致性、员工参与。 应变能力与愿景及目标两个维度是组织关注外部的程度,反映了企业是否顺应外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一致性与员工参与两个维度反映了组织关注内部的程度,它要求企业具备对内部系统、结构和流程进行动态的整合,以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 应变能力与员工参与两个维度又反映了组织的灵活性,即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创新能力。 愿景及目标与一致性两个维度要求组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企业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且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归属感。 应变能力、愿景及目标、一致性、员工参与四个维度与企业经营业绩密切相关,包括利润率、产品质量、销售增长率、创新能力、员工满意度等。该模型对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又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测量。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中机眉山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1.企业文化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2.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3.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4.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 导向作用把员工引导到公司确定的最高企业目标上 约束作用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风气对员工思想、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公司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信念使公司上下层团结一致,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融合作用通过公司企业文化对员工潜移默化的灌输,使公司员工自然的融合到群体中去 辐射作用通过公司员工体现出的企业文化,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扩大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1.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炼企业精神文化 尽快组织公司领导及主要人员研究讨论通过公司愿景目标、精神、宗旨、使命、核心价值观等 2.实施制度再建工程,整理成册,编制公司管理大纲 (1)根据企业状况及发展趋势规范完善财务、行政、人事、工程等各项管理制度及流程,经公司领导审批后,将全公司的规章制度编制成册;

(2)开展思维开创,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 3.创新企业文化载体,建立企业文化支持系统 (1)建立公司CIS视觉识别系统(包括企业LOGO、标志、标准色、司旗等); (2)统一制作并佩戴公司工牌,规范员工着装; (3)建立公司对内对外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传播平台; (4)建立公司工作QQ群和文化QQ群,公司邮箱; (5)建立员工活动室,图书室,增加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及图书资料; (6)制作公司简报、企业文化宣传牌、文化廊、参观通道等,建立并完善《员工手册》。 4.创新企业文化形式,积极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符合本企业工作需要的各类技能比赛、文化娱乐活动,如读书月、公益活动、K歌大赛、厨艺比拼、野炊、秋游春游、员工拔河比赛、员工联谊晚会等,元旦暨优秀员工颁奖晚会、公司年会等,并在活动之后加以跟进,使活动能取得促进员工关系、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实在效果。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

技术篇企业文化落地的一个概念与三个模型

技术篇企业文化落地的一个概念与三个模型 自从我们开始企业文化建设咨询以来,我们给数十家企业做过企业文化建设咨询,这其中,既有中土畜、中航油、华电、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蒙牛那样著名的民营企业。总体而言,我们的工作都得到了客户的认同,一般都会有二期的跟进。客户对我们的认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使得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也让我们更加有一种责任感,要尽其所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我们数年的企业文化研究和咨询历程中,结合我们的实践和企业的反馈,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是一步步深入的,逐渐产生了我们自己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想法和思路,形成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模型。这三个模型,形成一个由核心到外围、由理念到推进的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和系统。它将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企业文化能否建设的问题;一个是企业文化如何建设的问题。而贯穿于始终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概念——价值观。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洋葱图” 企业文化在很多人看起来是很虚的,能否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是有很多疑虑的。前几年, CIS 建设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代名词,企业往往花费巨大,却不过是热热闹闹的场面功夫,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效果,各种巨额的花费成了纯粹的成本,变不成能带来产出的资本,对于企业文化能否建设的怀疑更加的甚嚣尘上。那么企业文化究竟能不能建设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关键的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 荷兰组织人类学和国际管理学教授G?霍夫斯塔德在其著作《跨越合作的障碍一一多元文化 与管理》中开篇即论述: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但其结构形式大体是一 致的,即由各不相同的物质生活文化、制度管理文化、行为习俗文化、精神意识文化等四个 层级构成。根据该理论,我们把企业文化剖分成形象、行为、制度和价值观四个层次,如图 1表示。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价值理念、目标使命及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管理方式,其中心是以企业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 下面是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概要: 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一)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调整,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不断通过知识与思维创新,提供满足客户和社会需要的卓越产品、服务和环境,以赢得持久信赖,实现企业、员工、社会、经销商及用户永续、协调、统一发展,实现以汽车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理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改善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机优化与整合。 (四)建立开放的学习型组织。 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开发员工技能与潜质,以满足其发展需要,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促使企业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五)动态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六)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与典型引路相结合原则。 (七)诚信性原则。

(八)专家咨询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性原则。 (九)可操作与可衡量性原则。 三、**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及现状诊断分析 公司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总结提炼了一些企业文化,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提炼了一些精神文化。建设初期,提炼并实践了“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并根据企业发展、管理现状进一步完善和诠释了企业文化体系。 2.公司高层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 3.公司一定程度上,通过具体工作和多种文体活动展现了企业文化,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转变了观念,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客观地认识到公司在以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缺乏对企业发展历史中重要意义、典型实事和文化的提炼总结及传播。 2.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手段和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良好丰富的载体,同时不能有力地体现出企业文化系统性特点。 3.企业文化在建设中参与的主体较单一,企业文化体系尚需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层次不断提高。对于正处于战略调整关键时期的**公司来说,只有针对公司目前资源现状,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认真对行业市场、竞争对手及自身发展目标定位精心分析和总结,不断推进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广泛深入地成功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四、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机构,明确其不同职责

企业战略管理(课后练习)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练习(全课后)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练习(第一章) 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 名词解释 1.企业战略 2.战略管理 3.战略制定 4.战略实施。 判断正误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决策。() 2.战略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过程。() 3.战略管理要素可概括为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个方面。() 4.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英国。() 5.从实践考察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6.1965年波特在其著作《企业战略论》一书中,把企业战略实现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 单选题 1.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钱德勒B.安索夫C.波特D.安德鲁斯 2.尽管对战略管理要素概念论述差异较大,但大都是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的产品市场战略为核心展开的。 A.钱德勒B.安索夫C.波特D.拜亚斯 3.《应变的战略》一书的作者是() A.波特B.魁恩C.安索夫D.泰勒 4.()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两本书,是群体分析方法的代表作。 A.安索夫 B.波特 C.安德鲁斯 D.伊丹敬之 5.科学管理创始人()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 A.法约尔B.泰勒C.安索夫D.波特 6.强调对“优秀战略”的研究方向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是()。 A.安索夫B.伊丹敬之C.明茨博格D.安德鲁斯 多选题 1.企业战略管理特征有()。 A.高层次性B.整体性C.竞争性D.动态性E.长远性 2.企业战略的特征有()。 A.高层次性B.整体性C.竞争性D.动态性E.风险性 3.战略管理的要素包括()。 A.产品与市场领域B.成长方向C.竞争优势D.协同作用 E.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分析模型4】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什么是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最实用的模型之一是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创建的“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丹尼森认为理想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外部适应性、内部整合性、灵活性、稳定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是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内容介绍 参与性 参与性(involvement):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ownership)和责任感的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特征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对培养员工、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

参与性三个维度 授权:员工十分真正活动授权并承担责任?他们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团队导向:公司是否重视并鼓励员工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依靠团队力量? 能力发展:公司是否不断投入资源培训员工,使他们具有竞争力,跟上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同事满足员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 一致性 一致性(consistency):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 一致性三个维度 核心价值观:公司是否藏在一套大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从而使公司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未来抱有明确的期望? 配合:领导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让大家达成高度的一致,并在关键的问题上调和不同的意见? 协调与整合:公司中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是否能够密切合作?部门或团队的界限会不会变成合作的障碍? 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主要是指公司对外部环境(包括客户和市场)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企业文化建设模型

企业文化建设模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是企业与管理咨询公司结合创立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该模型由内向外分核心项目组、领导小组、先导小组和企业员工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共同发动,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产品线、培训线、活动线三条线结合,形成企业文化网络,最终使企业文化的宣贯实施最终落到实处。 关键词:企业文化同心圆核心项目组领导小组先导小组企业员工 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切动力的源泉,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的现代企业认识到。近年来,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建设热,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部,设立了企业大学、企业文化经理、企业文化专员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据权威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对于本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其成果并不满意,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痛点集中表现在:创意好,落地难;口号多,动作少;上面热,底下冷;文化制度两张皮等等[1],企业文化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最后往往成为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虚火上升”的现象,我们根据长期的企业文化咨询实践,总结出一套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有力地助推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难、落地难的问题。 “四个同心圆”模型是企业与咨询公司的合作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企业和咨询公司达到什么程度的默契、咨询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是企业文化咨询成败的关键。作为咨询公司,企业不再满足于其提供详细的文本和方案,而其过程价值的创造往往更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也是企业管理咨询的一个新动向。作为企业自身,“手把手”的教练式咨询往往使其成长的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以麦肯锡为代表的国际咨询机构“不参与企业变革的具体实施,不参与企业政治和内部利益纷争”的独立性原则[2],但在中国,这一点却直接关系咨询的效果,尤其是企业文化项目。正是基于此点,我们通过广泛的实践与论证,创造出了这种咨询公司参与式的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 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是指咨询公司与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设立的、从内向外的四个同心圆结构,包括企业文化建设核心项目组、领导小组、先导小组及企业员工四个层次(如下图),它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 一、核心项目组 核心项目组是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的核心机构,负责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与推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执行者和推动者。 核心项目组一般由咨询公司与企业内相应文化部门共同组成。咨询公司项目组负责对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诊断,写出诊断报告,提炼出企业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企业精神层文化,撰写和制定企业文化手册、员工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培训手册等文本,并制定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在核心项目组,咨询师不仅仅扮演“顾问”的角色,还要起到“指导员”和“教练员”的作用。 企业内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部门一般由企业文化部(处)、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企业宣传部、企业工会、行政办公室等组成,核心项目组一般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完整范例(最终版)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完整范例 一、企业文化推行委员会成员 主任:A 副主任:B、C、D、E 执行委员:F、G 委员:各部门负责人 二、委员会职责 主任:负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掌控,企业文化的第一支持者; 副主任:负责企业文化实施过程的监管; 执行委员: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建立和实施推进工作; 委员: 负责所在部门的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工作; 负责所在部门人员的企业文化的教育培训; 对于有涉外职能的部门(如市场、营销),负责对外VI策划和实施。 三、本公司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战略愿景: 企业使命:领华夏精品,创国际名牌 企业精神:激情、创新、致远

核心价值观:尊重、团队、诚信、共享 经营理念:精益制造,品牌营销,产品导向,精益管理 四、企业文化的三大系统建设方案: 1、行为系统(BI) 1.1 编制《企业行为规范手册》体现,内容包括: 领导者规范 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服务行为规范(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服务要求) 质量行为规范 企业公关策划与规范 1.2 接待文化 重要客户或ZF官员来访时,除了日常的接待礼仪、环境布置外,指定文化专员进行拍照留影,在可行的情况下(需事先沟通安排好)进行采访。事后形成专门的文稿,在宣传栏目、期刊、网站上进行宣传。 2、视觉系统(VI)企业识别系统手册 2.1 环境文化 2.1.1 视频文化

剪辑专门的宣传视频在接待的大堂或展示中心播放(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企业发展历程、产品创新、市场表现、ZF领导的关注、媒体的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企业展望等等) 2.1.2 介质文化: 通道宣传:把员工通道装饰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通道; 形象宣传:策划专门的宣传图片(不同地方设计不同的主题,比如现在的洗手间小故事就不错);公司旗帜、公司招牌、公共标识牌、路标指示牌、广告塔、霓虹灯广告等。 栏目宣传:制作企业文化宣传栏,宣传栏分布不同的主题板块(近期发展目标、质量方针、各类通告、优秀人物、典型事件、近期开展的文化活动、媒体报道剪辑、员工天地、每次活动时的照片、总经理信箱等等); 期刊宣传:设计期刊的摆放位置(会议室、前台、入职人员培训室等); 2.1.3 企业LOGO:如企业名称标准字、标准色、LOGO设计、企业造型、象征图案等象征意义的阐述; 2.2 对外视觉: 2.2.1 网站宣传:在公司网站中增加“企业文化”专栏,记载公司的文化政策和日常的文化活动,并将《XXX人》期刊链接上去; 2.2.2 对外交流活动策划时,需体现公司的文化精神,并在活动中适宜的时候进行讲解(如招商活动、促销活动、行政展会、广告代言、ZF官员到访、市场调查,公关活动,营销活动,流通对策,产品发布,公益活动、招聘活动等); 2.2.3 包装展示:统一名片风格、邮件签名、公务礼品、信封、信纸、便笺、徽章、工作证、请柬、介绍信、资料袋等;

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管理模型.doc

★★★文档资源★★★ 摘要: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高速度、高强度的动态竞争。为了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企业战略管理要立足于培育企业对企业竞争环境的持久适应力,而持久适应力则来自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战略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研究,力图从新的角度,系统地、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即从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家能力、核心能力四个角度去认识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 关键词:战略管理;模型;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家能力;核心能力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概括起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90年代中期,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出现了新焦点: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的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而是较多地追求建立扩展性的目标;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得出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从战略理论的内容上看,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再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 二、企业战略管理模型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多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从已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而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当然具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就不再是一种合适的模型。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一个企业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企业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从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家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四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的战略。为直观起见,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模型。

企业文化的模型

企业文化的模型 作者:宋联可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和谐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大基本特征。前五个特征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第六个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胡锦涛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在处理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起来的基本假说的规范(Schein,1984)。可以根据企业文化的某些相似性将其分类,一些学者(Deal and Kennedy,1982;Wallach,1983;Quinn,1983,1984;罗长海,1991;Kotter and Heskett,1992;Mannlx,1995;Goffee and Jones,1998)曾尝试分类,但因视角不同而划分有异。 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描述强调内部关系的企业文化:Wallach(1983)的支持文化,意在建立友好的环境,鼓励员工平等、互进,倡导开放、和谐,强调“家”的价值观;Quinn (1983,1984,1991)的团队文化,关注内部,强调灵活,提倡关心、承诺、士气、讨论、参与和公开,关心人际关系;Mannlx(1995)的关系导向企业文化,强调关系,提倡建立和谐、合作、支持的环境;Hood (1998)的平等文化,鼓励高度的团队参与决策,倡导参与、授权和过程;Goffee和Jones(1998)的共有型文化,具有高度的社交性和团结性,企业充满了亲密、尊重和友善,同时企业目标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内部关系的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雏形,宋联可(2006)认为Quinn(1991)竞争价值模型中的团队文化与和谐的企业文化最为接近,因此,可以借鉴相关理论来构建和谐文化理论框架,从而为创建和谐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针对这一类企业,宋联可在2007年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 based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指,在一定社会大文化环境之下,经过核心人物长期倡导和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在实践中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手段创建起来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除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学者注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创建、维系和变革,是影响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Wong(1996)发现跨国公司文化建设仅通过器物表现是无效的,更为重要的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可以说明公司的价值观、信仰、假设。Cabrera(1999)认为设计符合组织战略需要的人力资源实践规划是获取战略文化的两条途径之一。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们都对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简单、更迅速、更彻底地实现这一目标,H-H模型为完成这一伟大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H-H模型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建和谐企业文化(harmonious corporate culture built throug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模型。创建和谐企业文化是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手段。 企业文化有多种类型,和谐企业文化是其中一种。和谐企业文化是符合中国当代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该文化的定义、构成、特征需要进一步分析,这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xxxx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1.企业文化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2.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3.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4.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 导向作用把员工引导到公司确定的最高企业目标上 约束作用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风气对员工思想、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公司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信念使公司上下层团结一致,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融合作用通过公司企业文化对员工潜移默化的灌输,使公司员工自然的融合到群体中去 辐射作用通过公司员工体现出的企业文化,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扩大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1.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炼企业精神文化 尽快组织公司领导及主要人员研究讨论通过公司愿景目标、精神、宗旨、使命、核心价值观等 2.实施制度再建工程,整理成册,编制公司管理大纲 (1)根据企业状况及发展趋势规范完善财务、行政、人事、工 程等各项管理制度及流程,经公司领导审批后,将全公司的规章制度编制成册; (2)开展思维开创,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 3.创新企业文化载体,建立企业文化支持系统 (1)建立公司CIS视觉识别系统(包括企业LOGO、标志、标 准色、司旗等); (2)统一制作并佩戴公司工牌,规范员工着装; (3)建立公司对内对外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传播平台;

(4)建立公司工作QQ群和文化QQ群,公司邮箱; (5)建立员工活动室,图书室,增加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及图书资料; (6)制作公司简报、企业文化宣传牌、文化廊、参观通道等,建立并完善《员工手册》。 4.创新企业文化形式,积极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符合本企业工作需要的各类技能比赛、文化娱乐活动,如读书月、公益活动、K歌大赛、厨艺比拼、野炊、秋游春游、员工拔河比赛、员工联谊晚会等,元旦暨优秀员工颁奖晚会、公司年会等,并在活动之后加以跟进,使活动能取得促进员工关系、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实在效果。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1.在《竞争战略》一书中( A)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A.波特 B.钱德勒 C.魁因 D.安索夫 2.进入壁垒高和退出壁垒高对产业获利能力影响表现为( C ) A. 稳定的高利润 B. 稳定的低利润 C. 高利润高风险 D. 低利润低风险 3.竞争对手各种行为取向的最根本动因是 (A )。 A. 自我假设 B. 现行战略 C. 未来目 标 D. 潜在能力 4. 久负盛名的“戴尔直销”模式的实质就是 (A )。 A.大规模定制 B.直销制 C.代理 制 D.连销制 5.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是( B )。 A.财务能力 B.核心竞争力 C.营销能力 D.科技能力 6.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在同行业中是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是:(A ) A. 低成本战略 B. 营销战略 C. 竞争优势战略 D. 差异化战略 7.集中化战略一般有两种变化形势,一种是低成本集中化,另一种是( A ) A差异的集中化 B产品线集中化 C顾客集中化 D地区集中化 8.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 D ) A.可靠性 B.信誉性 C.实用性 D.独特性 9.从行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来看,市场销售量基本稳定的阶段属于( C ) A.导入期 B.增长期 C.成熟 期 D.衰退期 10.下列哪一项属于动态竞争战略( D )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集中战略 D.进攻战略 11.IT行业变化快,是一个典型的( C )A.长周期市场 B.标准周期市场 C.短周期市场 D.不能确定 12.通常企业间市场共性越大,企业间攻击的可能性会( B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3.对于进攻者来说,随着入侵阶段的上升,其退出障碍越高,所以防御行动最好是在( A )A.准进入阶段 B.进入阶段 C.持续阶 段 D.后进入阶段 14.理发等个人服务业属于下列哪种属性的行业( D ) A.全球市场行业 B.多国市场行业 C.大宗贸易市场行业 D.纯国内市场行业 15.寻求全球化的效率和本土化的敏捷反应之间的统一的战略是( C ) A.全球化战略 B.本土化战略 C.跨国化战略 D.多元化战略 16.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国外市场的营销活动,主要通过中间商出口产品,这种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叫( B ) A.直接出口 B.间接出口 C.特许经营 D.战略联盟 17.通常本国的生产成本高于目标国时,企业进入目标国市场的方式会更倾向于选择( D )A.直接出口 B.间接出口 C.特许经 营 D.海外投资 18.通过合并、收购同行业竞争企业以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战略称为( A ) A、横向一体化战略 B、纵向一体化战略 C、前向一体化战略 D、后向一体化战略 19.波斯顿矩阵中的相对市场占有率较高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产品群称为( C ) A、明星业务 B、问号业务 C、现金牛业务 D、瘦狗业务 20.以市场引力、企业实力这两个综合指标来确定产品地位的矩阵图是 ( A ) A、通用矩阵 B、大战略矩阵 C、波斯顿矩阵 D、SWOT矩阵 21.在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距阵中,相对市场占有率=本公司某项业务本期销售额/( C )。 A. 全行业该中业务的总销售 额 B. 本公司所有业务销售额之和 C. 最强的竞争对手该项业务本期销售 额 D. 竞争对手该项业务本期销售额 22.“东方不亮西方亮”是用来比喻的( C ) A、一体化战略 B、联盟战略 C、多元化战略 D、全方位创新战略 23.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与服装加工厂联合这属于( A )。 A.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 24.A公司购买B公司的所有股票,A公司继续经营,继承B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债,B公司则不再存在。这种组合方式通常称为___D_ ,英文词为Merger。 A.联 合 B.合资 C.接 管 D.兼并 25.一家钢铁公司并购一家IT公司,可称之为 D 。 A.横向并购 B.纵向并购 C.外向并购 D. 混合并购 26.战略联盟的特点包括D 。 A.指挥集中统一 B.资源共享 C.人员精简 D. 边界模糊

企业战略管理模型doc13

企业战略管理模型:战略-文化-结构[摘要] 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已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战略、文化、结构为顶点的企业战略管理三角形模型,并阐述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 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 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

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常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有可能遭到淘汰。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企业文化分析模型)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企业文化分析模型) 是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引用最多的方法之一,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和空间概念。 文化维度 环境关系(Relationship to the Environment) 人们是屈从于环境,还是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抑或能够控制环境?在很多中东国家中,人们把生活视为命中注定的事情。当什么事情发生了,他们倾向于认为是“主的旨意”。相反,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则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自然。比如,他们愿意每年花费上亿经费从事癌症研究,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癌症的病因,发现癌症的治疗办法,最终消除这种疾病。 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是一种更为中立的看法,即希望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比如,很多远东国家的人们,对待环境的做法就是以它为中心活动。 可以预期这些对待环境的不同看法会影响到组织的实践活动。我们以目标设置为例说明。在屈从环境的社会中,目标的设置并不普遍。如果你相信人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很多事,那有什么必要设定它呢?在一个与环境保持和谐的社会中,可能会使用目标,但人们预期到它会发生偏差,并且对未能达到目标的

惩罚也是极轻的;而在一个控制环境的社会中,广泛地应用着目标,人们希望实现这些目标,并对未能达到目标的惩罚也是很严重的。 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 文化注重的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同的社会对时间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比如,西方文化把时间看作一种紧缺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必须高效利用。美国人关注的是现在和近期未来。你可以在绩效评估的短期取向中看到这一点,典型的北美组织每6个月或一年对员工进行一次评估。相反,日本人则以一种更长远的观点看待时间,并且也在他们的绩效评估方法中得到反映。日本的工人常常用10年以上的时间来证明他们的价值。 还有一些文化对时间持另一种观点他们关注的是过去。比如,意大利人就追随着他们的传统,并寻求保护他们历史的实践活动。 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的了解能够帮助你对下面这些问题有所认识最后期限的重要程度,是否普遍采用长期计划,工作任务安排的时间范围以及构成迟到的原因。比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热衷于安排和维持约会,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并不是每个社会都像北美人那样迷恋节省时间中设备,如记事本、昼夜邮寄服务、汽车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机等。 人的本质(Man Orien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