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错误教案及板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郑愁予错误教案及板书》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郑愁予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 分析并解读《错误》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1. 郑愁予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 分析《错误》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3. 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错误》这首诗的深层含义解读。
2. 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诵:让学生朗读《错误》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文本分析:解读《错误》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板书设计:根据诗歌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错误》这首诗的理解程度。
3. 板书设计:评估学生对板书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和板书设计。
五、教学资源1. 郑愁予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错误》这首诗的文本。
3. 现代诗歌鉴赏相关资料。
4. 板书设计模板。
六、教学过程6.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7. 作品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给同学,互相欣赏和评价。
8. 诗歌朗诵: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郑愁予作品风格和《错误》诗歌的理解。
10.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1.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观察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

2024年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愁予的《错误》。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错误》。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2)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将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如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诗词鉴赏实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郑愁予及其作品《错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错误》,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错误”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1)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5. 诗歌创作练习:(1)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等。
(2)推荐相关诗人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1)背诵《错误》。
(2)写一篇关于《错误》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学生对《错误》的解读和自己的创作,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郑愁予错误教案及板书

郑愁予《错误》教案及板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郑愁予的《错误》,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爱情与人生哲理,提升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提问:谁知道郑愁予?他的诗歌风格特点是什么?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请学生朗读《错误》,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3.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提问: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提问:诗中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诗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三、错误分析(15分钟)1. 请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的诗歌中的错误。
2.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些错误,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提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错误?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诗中?提问: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些错误是如何为诗歌增色的?四、诗歌改写(10分钟)1. 请学生尝试对诗歌进行改写,改正自己认为的错误。
2. 学生分享改写后的诗歌,讨论改写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改写后的诗歌是什么样子?它们与原诗相比有哪些变化?提问:这些改写是否更符合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为什么?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3.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郑愁予《错误》教案(通用10篇)

郑愁予《错误》教案郑愁予《错误》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愁予错误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粉笔五、教学设想: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1、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要点归结:“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郑愁予《错误》教案

郑愁予《错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愁予的《错误》。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3. 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
2. 诗歌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郑愁予的《错误》全文、注释、译文、作者介绍等。
2. 学生用书:诗歌选集或教材中包含《错误》的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简要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错误》。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布置写作任务:以《错误》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错误》。
(2)完成写作任务,下节课分享。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错误》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关注其表达技巧和文学素养。
《错误》教学设计8篇

《错误》教学设计《错误》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错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错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进入诗歌整体感知读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一生试读.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学生自由读.教师学生齐读想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说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画面三:马蹄声声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画面四:深闺思妇图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画面五:途中道白图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整体把握诗意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共同明确:时间:阳春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过客"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具体赏析:赏析引子学生感情齐读学生讨论研究交流: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表现形式及效果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思妇情感的起伏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赏析诗的第一小节一生感情美读学生齐读学生讨论研究交流: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运用了四个比喻:不揭的春帷——隔绝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寂寞的城——孤苦寂寞紧掩的窗扉——封闭倒装句式"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学生齐声美读.赏析诗的第二小节一生感情美读学生齐读学生讨论研究交流:在全诗的作用:诗眼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住)教师总结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难点揣摩: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主题——闺怨人物形象——深闺思妇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格调——清丽凄婉扩展延伸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师生齐声背诵全诗.《错误》教学设计2整体感知: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错误》。
(2)理解《错误》的诗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了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错误,学会珍惜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错误》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3)了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层情感的理解。
(2)如何运用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错误》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错误》,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诗人表达的思想。
5. 创作实践(1)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歌,运用所学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错误》。
2. 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意境、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3. 根据《错误》的创作灵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创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郑愁予《错误》教案

郑愁予《错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愁予的《错误》。
(2)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了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诗词的、注释、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词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郑愁予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词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郑愁予的《错误》全文。
3.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诗词朗诵音频,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文学习(1)学生自读《错误》,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诗文,分析意象、修辞手法等。
(3)学生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文鉴赏(1)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注释、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学会批判性思维。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文背诵和鉴赏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背诵《错误》。
(2)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
(3)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郑愁予的其他诗作进行学习。
(2)小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3)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错误》与其他古典诗词的异同。
(2)学生从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的《错误》教学案例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一:
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
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
请大家再齐读一遍。
注意诗句的停顿和
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
“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
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
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
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
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
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
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
当打开窗扉的那
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
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
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
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
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
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
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
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
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
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
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
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
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
一天
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
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
那就是“我”,诗中的主
人公。
渐渐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
“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
“达达”声。
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
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
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
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
楼下传
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
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
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
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
风起
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
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
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
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
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
那些人
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
郑愁予
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
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
的错误”。
“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
深处,因而美丽。
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
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产
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
这
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
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
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
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
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
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
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
愁予的个人简历。
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造新诗。
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承袭古典诗词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韵,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
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
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
”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
四:
作业,课外扩展:
1、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2、或者阅读郑愁予在1951年18岁时写的的《野店》,写一篇小的诗歌鉴赏。
附:[野店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
盏灯/ 啊,来了
······/ 有命运垂在
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
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 有松火低歌
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
向······]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每位同学的心。
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
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
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
在学习中,教
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
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