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理解冷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冷雨的象征意义。

2.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作者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方法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听听那冷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讲解,重点解析诗歌中冷雨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手法。

6.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相关诗歌,对比《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10. 课程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听听那冷雨》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

4. 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悟:通过朗读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反思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

2.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深度和广度。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冷雨的内涵和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冷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 等奖(苏教版高一 必修)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 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重 点语句的含义
了解作者余光中 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散文的文体 特点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 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 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书籍、 期刊等文献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工具
黑板和粉笔
投影仪和PPT
实物展示台
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
拓展资源推荐
推荐资源:相关书籍、文章、网站等 推荐理由: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在线学习 效果评估:通过作业、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 和建议,及时 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需求。
定期评估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 和表现,定期评 估教学方法和内 容,及时调整教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鉴赏表达技巧,体会美的意境。

3、在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

教学难点:1、鉴赏表达技巧,体会文本美的意境、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具器材:课件教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体验一、新课导入以一首小诗《乡愁》(余光中)导入新课: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名家配乐朗诵学生用心聆听,感悟。

引入新课大家是否被感动了,心潮是否涌动了?那么是被什么感染了呢?大家点头示意,齐声回答“思乡”。

小评这样一首小诗高度浓缩了思乡情愫,乡思是自古咏唱不衰的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游子的思乡之作——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用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学生自由阅读了解。

教师解说余光中先生曾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任何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过度”课堂预设:这些演讲话语会给学生心灵以冲击,可以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感受。

三、研习文本【活动体验】过渡语:“任何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那么是哪儿的雨夺走了作者的汉魂唐魄呢?问题一: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给你什么样的感悟?作者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的雨?为什么? 提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1、4、5、6、8,示意学生快速找出,回答。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以快速发言。

学生合作解答美国太初有字↓ ↓台湾亡宋之痛↓ ↓大陆公寓时代交错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作者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重点难点:
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显示古诗词中听雨的经典语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从这些句子中,从雨中,你听出了什么来?
师语: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进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把握:(解题)
看题目:听听那冷雨:
师语:那指的哪些地方:明确(大陆和台弯岛)
“雨”作为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
课件投影
触觉冷雨潮湿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淡淡土腥气
引导语:作者感受雨的方式有很多,有看、嗅、闻、舔、听,
但是作者更偏爱于哪种呢?
(明确:听)
(主要集中在5-10章节)
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作者在听那冷雨的过程感受到了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份笔纸心间的[这份意境吧。

三、文本研习
(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1、每个小组代表朗读段落
其它同学在感受听雨的过程中,调动你们的各种器官,
找一找,在这个听雨章节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最欣赏的语段。

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以前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写下来,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
屏幕显示,体会意境提示: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感情
(抓住句式、修辞等)
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
第5节:
①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②文中引诗: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比喻)
第7节:
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8节: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
第9节:
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明确:
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明确: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
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第10节:
①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明确:
用了排比的修辞
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明确: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

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二)主题探讨、延伸
1、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齐读11、12段)
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
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即家国之思。

雨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是为了表现深厚悠长的文化之脉。

师小结:余光中在写听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同时也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这也回答了我们课前所提的,为什么余光中对听雨情有独钟)
PPT显示(景冷与情冷)
2、师过渡: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和文化上的。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余光中的相关介绍
(ppt显示余光中的相关介绍)
简介余光中
师语:就像余光中自己说的一样: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

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

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师语:
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四、文本延伸
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就是《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
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悼亡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试用本文创设意境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冷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