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效果比较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效果比较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由于其隐匿性强、症状不典型等特点,极易被误诊和漏诊。
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MRI、PET等,这些影像学方法在胰腺癌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文将对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用于检查肝、胆、胰及胆道系统等部位的病变。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胰腺肿块,但不易区分良恶性。
此外,超声检查对于胰腺的深部和尾部病变检测不够敏感,对于肠气过多或腹腔内积液分布较广的病例影响较大。
因此,超声检查在胰腺癌的诊断中并不是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二、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CT检查可以显示胰腺和周边血管的解剖结构,可直观反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同时还能检测到胰管扩张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多期增强CT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血供,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良恶性。
但是,增强CT的辐射量偏大,不适合多次反复检查,而且对于体重过大或患者肾功能异常的病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无辐射、无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比CT检查更加安全可靠。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MRI可以显示胰腺和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结构,可清晰反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MRI对于胰腺癌的检测、定位和评估病变的良恶性比CT更好。
此外,MRI还可通过DWI序列和mr-MRCP等技术,可少量无创性地显示了胰管、胆道的状况,对于较难确定的胆道和胰管的病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PET检查是一种分子影像学检查方法,适用于肿瘤代谢的评估和分级。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PET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代谢情况,有助于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转移情况。
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PET检查的杂质较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代谢情况,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关键词
2 2】 4. 2
胰腺 癌
影像 学
诊断
进 展
d i 1 . 9 9 j i n 0 7 —6 4 . 0 o: 0 3 6 / . s .1 0 s 1x 2 1. 1
期强化不 明显 , 周围正常胰腺组织 明显 强 化, 因此肿块呈低密度 , 轮廓相对清楚 , 门 静脉期及延 迟期仍 为低密 度 J 由于胰 。 头癌具有 围管浸润的特性 , 因此常常引起
像达到较高 z轴分早 期胰腺 癌
的诊断 , 先应用 薄层动态 螺旋 C 首 T增 强 扫 描 。 表 现 为 增 强 扫 描 后 胰 腺 内 不 规 则 低 密 度影 , 密 度 影 内可 见更 低 密 度 的 坏 低 死 区 。但 是 胰 腺 癌 绝 大 多 数 为 导 管 癌 , 大 部 分 发生 在 胰 头 部 , 头 癌 占胰腺 肿瘤 的 胰 8 % , 头 癌 多 数 为 少 血 供 , 强 后 动 脉 0 胰 增
上 均 呈 低 信 号 , T WI图 像 上 , 腺 癌 在 2 胰 组 织 可 呈 低 、 或 稍 高 信 号 , 瘤 组 织 与 等 肿 正 常胰 腺 组 织 间 的信 号 对 比度 不 及 T 1 WI 图像 清 晰 。但 脂 肪 抑 制 T WI 描 在 胰 2 扫 岛 细胞 瘤 的检 测 , 腺 癌 肝转 移病 灶 的 检 胰 出 和 急性 胰 腺 炎 胰 周 渗 液 的 显 示 方 面 具 有重要价值 。
病 例 是 首 选 的 影 像 学检 查 , 别 是 螺 旋 特 C T三 期 薄 层 扫 描 是 早 期 胰 腺 癌 检 查 的 最 佳 方 法 , 高 了胰 腺 形 态 及 小 胰 腺 癌 提 检 出率 ; 态 增 强 脂 肪 抑 制 T WI早 期 动 1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与分期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
>完整(显示整个胰腺)。 >精细(层厚1-3mm的薄层扫描)。 >动态(动脉增强、定期随访)。
>立体(多轴面重建,必要时血管成像,全面了解毗邻关系)。
影像表现
>胰腺局部增大并肿块形成
u肿块CT平扫呈等密度; MR:T1为低/稍低,T2为略高或混杂信号;如 肿瘤较大,其内可发生液化坏死出现低密度区,增强相对周围正常胰 腺组织呈稍低密度/信号(相对乏血供) 。
> 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形态改变——“泪滴征”提示血管受侵。 >VR及MIP技术有助于更好显示肿瘤——血管交界面及其长度。 >动脉壁厚于静脉,流速大于静脉, 因此动脉管径有任何改变或动脉栓
塞都高度提示血管受累。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罕见的与 自身免疫机制失调相关的特殊慢性胰腺炎。
腹泻等, 当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无痛性黄疸时多属中晚期。 >胰头癌患者多有无痛性黄疸;胰体尾癌多为背痛明显。
>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脂饮食、BMI 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 腺炎等; 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 发病密切相关。
>实验室检查: CA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 >34U/ml为阳 性指标;约10%的胰腺癌患者Lewis 抗原阴性, CA199 不升高,此时需 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A125和(或) CEA等协助诊断。
维, 实性部分及包膜明显强化。
女 ,57岁 ,体检发现胰头肿物20余天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效果比较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效果比较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常常在晚期被发现,因此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影像学是一种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评估病变的范围和分期。
常见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MRI和PET-CT。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超声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创且可重复的影像学方法,对于胰腺肿块的初步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观察到胰腺的形态及内部结构,并且可以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评估血流情况。
超声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较小的病灶往往无法清楚显示,同时由于超声在胰腺部位的深度、病人体型及气体的干扰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影像质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影像学方法之一,它可以提供准确而清晰的胰腺图像,对肿块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帮助鉴别胰腺癌并评估其分期。
CT还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肿瘤及其周围血管的血流情况,寻找可能的转移灶。
CT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准确区分胰腺癌与其他结节性病变,且其辐射剂量较高,对于孕妇及一些对辐射敏感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MRI(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胰腺图像,对于较小的病灶有较高的敏感性。
与CT相比,MRI不需要使用放射线,对于孕妇和儿童较安全。
MRI还可以通过使用钆磁共振造影剂来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和对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MRI的缺点是成像时间较长,对于不耐受长时间扫描的患者可能存在困难。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CT的优势。
它可以提供代谢和解剖信息的融合图像,可以更好地评估胰腺癌的范围和分期,寻找转移病灶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PET-CT的缺点是较高的成本,相对较长的扫描时间以及较高的辐射剂量。
超声、CT、MRI和PET-CT都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评估。
胰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胰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1. 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CT扫描是胰腺炎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可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信息。
胰腺炎的CT表现包括:胰腺增大、密度增高、边缘模糊等。
胰腺炎的MRI表现包括:T1加权像上的胰腺增大,T2加权像上的胰腺信号增强等。
2.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要点:CT扫描是胰腺癌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可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信息。
胰腺癌的CT表现包括:胰腺肿块、边缘不规则、血供不均等。
胰腺癌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胰腺信号异常、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明显等。
3. 胰腺囊肿的影像学特征:胰腺囊肿的CT表现包括:胰腺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变、囊壁光滑等。
胰腺囊肿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囊腔、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囊壁等。
4. 胰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点:胰腺炎性假瘤的CT表现包括:胰腺增大、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等。
胰腺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等。
5. 胰腺囊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胰腺囊腺瘤的CT表现包括:胰腺内囊性病变、实质结节、囊内壁结节等。
胰腺囊腺瘤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囊性病变、T1加权像上的壁结节等。
6. 胰腺囊性囊腺瘤的影像学特征:胰腺囊性囊腺瘤的CT表现包括:胰腺内多发囊性病变、囊内壁结节等。
胰腺囊性囊腺瘤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囊腔、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囊壁等。
7. 胰腺结石的影像学表现:胰腺结石的CT表现包括:胰腺内结石、钙化灶等。
胰腺结石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信号消失、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等。
8. 胰腺囊肿性纤维化的影像学特点:胰腺囊肿性纤维化的CT表现包括:胰腺内囊性病变、胰腺实质萎缩等。
胰腺囊肿性纤维化的MRI表现包括:T2加权像上的囊性病变、T1加权像上的胰腺实质萎缩等。
以上是胰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详细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胰腺癌怎么确诊,是做增强CT还是增强核磁共振好?

胰腺癌怎么确诊,是做增强CT还是增强核磁共振好?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其中胰腺癌的患病人数以一个较快的速率增长中。
其为犯病概率相对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之一。
通过临床分析,很多种因素会导致疾病发作,但其主要与环境污染、体内炎症病变等有关。
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特殊,其不适感较为较低,早期通常表现为上腹疼痛、面色发黄、不思饮食、体重快速降低等,但早期诊断效率相对较低,大多数患者早期误诊为慢性胃炎或胆囊炎,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也有学者认为,该类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确诊时疾病通常发展到中后期,其逐渐向血管或其他脏器扩散。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其恶化程度较高,常规放化疗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且效果相对较差。
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切除病变组织。
但该类患者一般较少采取手术治疗,因为癌细胞扩散程度较大,仅有15%左右的患者通过手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
因此确诊后患者的存活率相对较低,且存活时间相对较短,95%的患者在5年内死亡。
有学者发现通过早期有效放疗,可使1-2其患者延长3年左右的存活时间。
虽然放疗治疗尚存在争议,但不少学者认为该项治疗确实可以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增加患者生活能力。
通过分析患者病情后发现食欲下降为常见征兆,有30-40%左右的患者出现过该不适症状,其也为早期病变的主要症状,但该类症状相对较轻,其很容易被患者自身或非专业医生所忽略,从而错过有效干预时期。
而一般出现食欲下降到临床确诊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确诊时期病程往往发展到3-4期,其临床治疗难度显著增加,且后续治疗成效较低。
因此治疗中,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取得较为不错的干预效果。
为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效率,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干预,以有效延续患者存活时间,临床诊断方法在不断改进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断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其临床确诊率也相对较少,并且通过该项技术,高危或风险潜在人群可通过定期检验,以提高临床干预力度。
71胰腺癌影像诊断

胰头癌最常见,占60%-70%, 其次是胰体、胰尾癌
胰腺癌绝大部分起源于胰管上 皮细胞,导管腺癌占90%,仅极少 部分起源于腺泡上皮
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 胰腺癌具有围管性和嗜神经性
胰腺癌发病部位:
1、胰头癌最多 (60%-70%) 2、胰体癌其次 (15%-20%) 3、胰尾癌(5%-10%) 4、弥漫型(5%-10%)
胰周脂肪消失:常提示肿瘤与邻 近器官粘连;胃肠道壁不规则及增 厚、甚至充盈缺损,才能肯定受侵 犯
肿瘤侵犯胰腺周围血管 肿瘤侵犯胰腺周围脏器 肿瘤远处转移
胰尾癌CT表现
胰头癌CT表现
胰体癌CT表现
胰腺癌MRI表现:
T1WI等低信号。 T2WI等高信号,混杂信号。 MRCP:胰头癌,梗阻端截断,胆、 胰管扩张,呈“双管征”。
胰腺癌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腹部疼痛向背部放射,胃纳减 退,体重减轻,胰头癌梗阻性黄疸 出现较早。
胰体尾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 因肿块就诊,发现时常已是晚期
可出现症状性高血糖。 CA-199阳性。癌胚抗原(CEA) 阳性。
胰腺癌CT表现:
胰腺局部增大并肿块形成:是胰 腺癌主要和直接表现
胰胆管扩张:双管征是诊断胰头 癌较可靠征象
胰头癌MRI表现
胰体癌MRLeabharlann 表现胰头癌MRCP表现“双管征”
小结与思考
1、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肿瘤 2、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同学们
下节课再见!
胰腺癌病理类型:
1、导管细胞癌 (90%),少血供, 无包膜 2、腺泡细胞癌 (不足1%) 3、多形性腺癌(罕见):血管内 瘤栓多见 4、胰母细胞瘤:儿童期最常见, 体积大,分化好,有钙化
胰腺癌影像表现

影像学表现
MRI: 1、胰腺肿块: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稍高或混杂信 号,抑脂序列可区分出肿块。 增强扫描:正常胰腺明显强化,肿瘤部分仅轻微强化。
2、胰管、胆管:MRCP可清晰地显示狭窄、扩张的胰胆管。
3、胰周脂肪受侵:早期浸润,可见胰周脂肪间隙中出现条 纹状或毛刺状低信号影;晚期,脂肪间隙消失。
像学表现
71岁男性,胰头癌。 图1:胰头肿物,门脉主干受累,接近完全闭塞; 图2:新辅助治疗后,门脉管腔恢复正常管径;后行手术 切除。
影像学表现
64岁男性,体尾部胰腺癌CT增 强示胰腺病变包埋腹腔干(细箭)
及远端胰腺萎缩(粗箭)
影像学表现
40岁女性,胰腺体尾部癌。 CT增强示病变包埋腹腔干及肝总动脉。
4、血管受侵和淋巴结转移:MRI显示血管受侵优于CT, 血管壁毛糙、模糊、狭窄以至闭塞均可清楚显示,特别是 对紧贴胰腺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腹腔动脉的判断 准确率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CT相同。
女,66岁,皮肤巩膜黄染15天。胰头低分化腺癌
女,70岁,右上腹痛、消瘦2月。胰体尾部癌伴远端潴留囊肿
2、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常进行性加重。 黄疸出现的早晚和肿瘤的位置密切相关,癌肿距胆总管越 近,黄疸出现越早。胆道梗阻越完全,黄疸越深。小便深 黄,大便陶土色,伴皮肤瘙痒。 (Courvoisier征阳性:无痛性黄疸、无痛肿大的胆囊)
3、消瘦乏力。
4、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 便秘。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血管受侵的CT征象: 胰腺癌约84%伴有胰周血管受侵 主要受侵血管:SMV,SMA,PV,CA,IV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手段。虽 然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对检测出小于1sm肿瘤 的作用不大,但各种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 用可提高检出率。
• (1)超声波检查:经腹壁B超扫描,无创伤、 费用低廉,是诊断胰腺肿瘤的首选方法。 据统计资料其敏感性在80%以上,但对小 于2cm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检出率仅为33%; 内镜超声(OUS)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并有助 于了解胰腺周围血管、淋巴结、脏器的受 侵程度。
• (3)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发现大 于2cm的胰腺肿瘤,但总体成像检出效果并 不优于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三 维成像重建方法能提供旋转360*的清晰图 像,可替代血管造影检查。MRCP(磁共振 胰胆管造影)可部分替代侵袭性的ERCP(经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胰头癌 和壶腹部癌。
• (2)CT扫描:可发现胰腺内大于1cm的肿瘤,其符 合率可达89%,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方法,且对 判断血管受侵程度以及手术切除率有一定帮助。 近年来,螺旋CT应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 准确性高,在评价血管受累方面甚至优于血管造 影。华山医院对32例胰腺癌行动静脉双期电子束 CT(EB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边界与周围 血管间关系,判断肿瘤不能切除的准确性达 93.3%,通过三维成像重建方法,可以获取三 维立体和旋转360‘的清晰图像,从而提高术前分 期诊断的可靠性。
• (4)X线检查:行钡餐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发现 十二指肠受壶腹部癌或胰头癌浸润和推移的影像。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胰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ERCP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可达95 %,因为是创伤性检查,故仅在B超和CT不能确 诊时采用。通过ERCP还可采集胰液或刷取细胞 进行检查,其阳性率为40%~87%。正电子发射 断层摄影(PET)对胰腺癌亦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惜 检查费用昂贵、目前资料不多,有待进一步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