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

合集下载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语言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我们在日常的沟通中,接触到的是地道的口头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大量的句子,以及相关的语法和构式。

除此之外,语言中也会有很多的隐喻,以及其他的比喻等形式,这些隐喻和比喻能够深刻地表达一个思想并中肯构思,从而使文章桥接更具有深度和宽度;此外,这些比喻表达可以使文章更有错综微妙的精妙,更加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语法隐喻是用一个比喻的角度,把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进行隐喻表现,从而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修辞手法当中的比喻,就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关联性,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抽象的形象。

另外,构式和类比映射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修辞手法,其中构式主要是指句子结构的形式,类比映射则是用一种手法,在对比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从而使句子表达更加有层次感。

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文化精神。

例如,比喻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就有着广泛的运用,可以彰显文艺创作者对文字表达的把握程度。

而构式和类比映射,这种文章结构形式的运用,则可以有效地掌握句子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清晰完善,更得人心。

比喻作为古代文言文形式的一种,不仅能够表达思想,还能够赋予文章更多的含义,这样修辞的精妙让人们对它的神奇及迷惑不已。

而构式和类比映射,这种文章结构形式的运用,更能有效地把句子结构控制自如,使文章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理解,更有助于表达思想。

在古代,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今天依然如此。

在当今的文章撰写中,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使文章更准确、更有力地把思想转化为文字,让文章更有力。

例如,比喻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更加丰满,构式更加准确,而类比映射可以使句子各个组成部分更加完美地表达出思想。

综上所述,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对于文章撰写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它们有着自身的体系,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使文章更加完美充满创意。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
9/20/2017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 其中明确主观与明确客观是隐喻性的,他们主 要靠小句来表达。非明确主观与非明确客观是非隐 喻性的,它们一般由限定性的情态动词或副词来表 达。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
1) I think Mary is ill.
9/20/2017
2.语法隐喻的分类 The Classifica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metaphor概念隐喻
Halliday
Interpers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 Textual metaphor语篇隐喻
Martin
9/20/2017
第七节 关于语法隐喻理论
Contents
1.语法隐喻的概念 1.1 词汇隐喻vs.语法隐喻 1.2 一致式和隐喻式 2.语法隐喻的分类 2.1 概念隐喻 2.2 人际隐喻 2.2.1情态隐喻 2.2.2 语气隐喻 2.3 语篇隐喻 3.对语法隐喻的批判
9/20/2017
1.语法隐喻的概念(Grammatical Metaphor)
9/20/2017
2.1 Ideati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2.2 Interpers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Metaphor of Mood 语气隐喻
9/20/2017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 语篇语法隐喻的优势在于:有助于篇章的紧密衔 接与连贯关联;有助于体现篇章的意图指向和文 体价值;有助于提高篇章的可接受性;有助于篇 章的情境再现。 • 韩礼德对语篇隐喻扔持保留态度。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
例 3:
上网有很多方式,如通过专线接入、分组交互网接入、 普通市内电话网拨号接入、ISDN接入等等。其中通过市 话网拨号接入既能享受到Internet上面的全部服务,又 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费用低,简单易行,方式灵活,是 最普通的接入方式,很适合通信量不大的个人家庭用户 和商业用户。 其次,语法隐喻在语篇中的使用并不是零星的、偶然的 现象,而是呈现出系统特征,参与构建语篇中新旧信息 互动和发展的“信息流”(the information flow),故 而有助于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
种属进化维度显然是人类语言发展历程中最为 漫长的维度,也许可以追溯到数万甚至数十万 年以前,从最初的与其它动物的交际系统类似 的哺乳动物式(mammalian)的原始语言 (protolanguage),到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的解构,直到词汇语法层面进化成功,成为介 乎表达形式(即传统语言学所谓的符号或能指) 和内容(即一般所说的意义或所指)间的弹性 接面(an elastic interface),标志着现代意 义上的人类语言的进化成功。
语篇的优化是以上所讨论的各种机制共同作用 的结果。首先,通过语法隐喻的凝聚机制,某 些表达形式被确定为术语,甚至成为人们耳熟 能详的日常用语;这一发展过程是语言发展的 “非隐喻化”过程。语法隐喻的这一特征对于 语篇优化的意义在于可以剔除许多累赘的词汇, 使得语篇显得紧凑,内涵却更为丰富。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
种属进化(phylogenesis)和个体进化 (ontogenesis)概念是韩礼德等人借用自生 物进化学研究领域的两个概念,逻辑进化 (logogenesis)一词则是韩礼德独创的。如 果从词源看,该词显然是logos和genesis两词 的融合;logos一般理解为理性或逻辑性,韩 礼德汲取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中关于逻辑 诉诸logos、人格诉诸ethos和情感诉诸 pathos的区分;结合韩礼德本人对该词的解释, 将logogenesis理解成逻辑进化是比较贴切的。

隐喻

隐喻

例如,基于(b),我们可以使用下列表达: 1.[We approve〕their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2.[We approve]the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3.[We approve〕their allocation. 4.[We approve〕the allocation.
根据朱永生,学界在研究名词化现象时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同一类型,即
把过程看作事物。
他指出,名词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把特征看作事物,把评价看作事物。
a.They were narrow一minded and 1 don’t like it.
b.I don’t like their narrow一mindedness.
有名词化现象背后都存在认知过程和运作;第二、三种功能或动因是语
用性质(分别涉及信息传递和人际考虑)。 “尤其是后两点,可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这是名词化
在科技语篇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第二、三种功能的解读(其实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都认同这一解读,
如,笔者认为值得重新思考。我们不妨借用胡壮麟的两个例子:
Cognitive Linguistics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陈新仁
A Pragma-cognitive Account Chen Ke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Xinren
words:grammatical metaphor;nominalization; relevance;rhetorical.
一致式:
非一致式:
理解简单;
认识加工少; 联想少; 多用于科技,法律语篇。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体中。

其中,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尤为常见,它在构建科技英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篇衔接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是指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来表达动词或形容词的含义,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客观、专业。

在科技英语中,由于需要描述复杂的概念和过程,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使用尤为常见。

构建语义关系: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可以用来构建语义关系,使语篇中的句子之间更加连贯。

例如,使用名词化的动词短语“施行手术”可以简洁地表达“做手术”的含义,使句子之间的更加紧密。

提升信息密度:名词化语法隐喻还可以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

通过将复杂的动作或状态抽象为名词,科技英语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例如,“执行任务”这个名词化短语可以简洁地表达“完成任务”的含义,大大提高了信息密度。

增强客观性: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科技英语的客观性。

通过将主观感受或动作转化为客观的名词,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提高表达效率: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使用可以提高表达效率。

使用名词化的短语可以减少冗余的表述,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进行实验”这个短语就比用“做实验”更加简洁高效。

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构建语义关系、提升信息密度、增强客观性,还可以提高表达效率。

对于科技英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理解并掌握名词化语法隐喻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翻译研究中,语法隐喻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通过改变语法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语法隐喻为译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转换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语法隐喻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改变语法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概念语法隐喻的体认基础

概念语法隐喻的体认基础

概念语法隐喻的体认基础
概念语法隐喻是一种使用语法结构来传达概念的修辞手法。


体认基础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法结构:概念语法隐喻基于语法结构的变化来传递新的概念,因此对语法结构的认知非常关键。

例如,对于一个“时间是金钱”的隐喻,我们需要理解“时间”和“金钱”在语法结构上的相
似性,以便推导出这个隐喻的含义。

2. 语言能力:概念语法隐喻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以
便从语言结构中推导新的概念。

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创造隐喻。

3. 背景知识:隐喻的理解需要依赖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对于一
个医学专业的人来说,“病毒攻击身体”可能是一个很自然的隐喻,但对于一个非医学背景的人来说,这个隐喻可能需要更多的解释。

4.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和
使用。

因此,对于跨文化沟通的情境下,我们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
影响,以避免因为隐喻的误解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一、概述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

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词语修辞方式延伸至语法的隐喻方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指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与之相对的是一致式。

韩礼德主要从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方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探讨[1]。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及物性隐喻,即过程类型的转化。

人际语法隐喻涉及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的表达。

两种隐喻形式都广泛存在于语言中,并以变化的句法形式反映人类经验和概念结构,为语篇的建构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文章重点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关于概念语法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将另行撰文论述。

二、人际语法隐喻语言不仅可以表达说话者的亲身经验和心理活动,还具有反映说话者身份、态度以及他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等功能。

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是一一对应,除了一致式之外,人际语法隐喻也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有效手段。

人际语法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部分。

(一)情态隐喻情态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体现,还可以通过其他语言形式实现。

如例 1:(1)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2)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例 1(1)中的情态意义由副词 Probably 和 never 体现,是一致式的表达形式;而该情态意义在例1(2)中,由小句I don'tbelieve 体现,虽然该小句的语法成分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一情态意义,在语法层上形成一个隐喻结构。

[2]情态可分为两种类型:情态化和意态化。

情态化包括可能性和经常性,意态化包括义务和意愿。

韩礼德认为[1],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由情态取向决定。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

MING RI FENG SHANG287社 会 视 野文|周 雪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摘要:“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由韩礼德在1976年首次提出的,提出以来语法隐喻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

语法隐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占据了基础地位,它是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的重要联结方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典语法隐喻理论,然后阐述了语法隐喻的发展阶段,希望对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的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发展一、引言语法隐喻一词最早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即“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经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并且他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

国内也有一些语言学家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语法隐喻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例如:朱永生和严世清阐述了语法隐喻理论的根据,他们还揭示了当代隐喻研究的意义以及贡献(朱永生,严世清,2000);胡壮麟也对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的一些框架的不彻底性提出讨论(胡壮麟,2000);常晨光也对韩礼德提出的人际语法隐喻进行再分析(常晨光,2001)。

本文主要对语法隐喻的发展进行详细阐述,并就语法隐喻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二、语法隐喻的发展“语法隐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韩礼德1976年发表的论文《反语言》中,而语法隐喻的发展事实上历经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语法隐喻的萌芽阶段,以韩礼德的《反语言》和《英汉语中的语法隐喻》这两篇论文为代表作。

在《反语言》中,韩礼德认为“反语言”是日常语言的一种隐喻形式,并且隐喻可以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出现,如语音隐喻、语法隐喻、以及语义隐喻,语法隐喻可以进一步分为词法、词汇和句法隐喻三种。

韩礼德还指出,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语法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大部分是隐喻性的。

但此时的这些理论观点还未成熟,缺乏具体的论证。

随后,在1984年的《英汉语中的语法隐喻》这一论文中,韩礼德开始解决上面阐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

这里的LIFE 和HAPPY 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

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隐喻( dead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一代人的常规表达”) ,即成为了概念隐喻,它就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概念系统及行动方式。

因而新隐喻可以创造新现实,而不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现实进行概念化的又一方式。

所以Lakoff &Johnson(1980 :145) 说:“许多文化变迁归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进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

并且,他们还举例说明,现在全世界范围的文化之所以西化,部分原因是由于“时间即金钱”这一概念隐喻的引进和推广。

二.语法隐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理论。

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在隐喻表达中, 一个语法范畴表达两个( 或多个) 语义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

在语气隐喻中, 语气隐喻体现为言语功能的复合体。

例如: 陈述语气“I wonder if it is necessary”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结合的结果; “Admit that you have not done anything about it”是陈述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而“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 ?”是疑问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物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出来。

同一语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这些表达方式中,除一种为适合表达(congruent wording)外,其余为隐喻表达。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其中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the expression of a meaning through a lexical-grammatical form which originally used to express a different meaning.Lexical metaphor an be seen as sub-categ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1 概念隐喻1)过程的转换(process transform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a.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2)词汇语法的转换 (lexical transformation)包括被动化和名词化。

名词化指说话者把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内容用名词性成分表达。

Nominalization: the use of a nominal form to express a process meaning.eg,Tho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 ideas. Nominaliz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express an attributive meaning.- a relational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 attribute:Eg.The ambivalence towards literacy seems to be a strong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People are ambivalent towards literacy.A verb has a subject, but a noun does not. Yet a noun can have attributes.A process is expressed as a “thing”.--- meaning condensation:They ignored his suggestion that it is too late.>He suggested that it is too late.----objectivity:to be expressed without the doer----generalization: nominalised processes are non-finite: they are not tied to any specific time—subject and finite disappear,thus it is detached from the here-and- now which is impossible for a verb process ___generalized > academic writing to establish general truths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语篇的动作感。

“名词化将过程和活动转化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

名词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事件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即因果关系和行为者等创造一种非人际化的效果,使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受动者和动作,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方便。

请看以下两则标题:a.IBM closes factory. Workers protest.b.Workers attack closure of factory.标题a中,IBM位于句首,是施动者。

这表明IBM在这一事件中是主要责任者。

因为IBM关闭工厂才导致工人抗议。

标题b隐去了IBM而把工人置于施动者的位置,是工人实施了“attack”这一及物动作,因而其责任显著增大,同时把动词“close”转化名词“closure”,使原先的及物性动作更加模糊抽象,读者对IBM 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一无所知。

从词汇看,标题a中有关工人的动词是“protest”(抗议)而标题b则变成“attack”(进攻)。

我们都知道“抗议”是对某事不满或感到不公而采取的表达怨气的行为,是有理的抗争;而进攻则是行为人主动发起的具有挑衅性的行为。

很显然刊载以这两个标题为题的新闻的传媒对工人持有不同的立场。

标题a对工人持同情立场,而标题b 的立场在公司(资方)。

语用预设功能 95时间性的丧失语气语态的丧失 111 112名词化与虚义动词结构的聚焦功能 197 正式文体功能 204被动化(passivation)The boy was shot dead when the policeman’s gun went off.The policeman shot the boy.两个过程,boy行为者,when不表示因果,policeman句中非重点2 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s)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影响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来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人际功能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连。

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称呼语、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体现。

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实现的。

1)语气隐喻(mood metaphor>mismatch of mood choices and speech roles)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讲话者可以扮演不同的“言语角色( speech role) ”, 如陈述自己的见解、提问、下命令、作指示、表达惊讶或恐惧的情感、表示怀疑等,但它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 给予和求取。

交际中的“交( commodity exchanged) ”也可归结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物品/ 服务和信息。

言语角色和交流物这两个变项组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 陈述、疑问、命令和提供。

言语功能范畴是由语气系统体现的。

在通常情况下, 语气系统中用于体现陈述的是陈述语气, 体现疑问的是疑问语气, 体现命令的是祈使语气, 提供可以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

我们把体现言语功能的通常形式称为言语功能的一致体现。

从表一可以看出, 如果不考虑提供的话, 在言语功能及其语气的一致体现中, 言语功能范畴(语义层面) 和语气范畴(词汇语法层面) 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 在语言的使用中, 语法类型与语义类型之间绝非如此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我们除了用祈使语气表达命令外, 还可以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表达命令:(1) Pass me the tea pot. (祈使语气)(2) I’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teapot. (陈述语气)(3) Can you pass me the tea pot ? (疑问语气)也就是说, 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