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你心中
《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

《音乐就在你心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
3.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2. 音乐的感知:通过听觉训练,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的音乐风格、乐器和节奏,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3. 音乐欣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音乐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巧。
2. 实践法:通过听、唱、奏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 音乐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评价他们的创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音乐教材,提供丰富的音乐作品和练习题。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作品和相关信息。
六、教学活动:1. 音乐游戏: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和协调能力。
2. 音乐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音乐会: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现场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2. 第二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听觉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 第三周:音乐欣赏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音乐就在你心中》优秀教案

《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导入新课许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
开心时需要音乐来宣泄心中的愉悦之情;悲伤时需要音乐来抚慰心中的伤痛;孤独时需要音乐来陪伴;喧闹时需要音乐来宁心。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听音乐的感受来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展示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和课文的三个分论点。
能力目标:掌握课文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和重要句子的理解。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介绍作者明确:陈钢(1935—)著名作曲家,上海人。
早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就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蜚声中外乐坛。
以后又创作了《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独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1996年“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新作会展”中获奖。
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2.把握体裁明确:这是一篇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1.分析讨论作者观点明确: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分论点:“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
2.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是总论,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是分论,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论述了音乐的艺术境界。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文首的两个问句有什么用意?明确:借助文首的设问,引出对僵硬、刻板理论分析的批评,在批评的基础上再引出自己的观点。
2.为什么“‘乐为心声’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是音乐家表达真情的艺术。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欣赏音乐呢?明确:“竖起三只耳朵来听三种不同的音乐。
音乐就在你心中(全文)

音乐就在你心中(全文)《靠谱》这个书名,在此有靠近乐谱的意思。
当然还有另一层含义——其实音乐未必是和乐谱有关的。
识谱的人未必懂音乐,不识谱的也不一定是音盲。
音乐只与个人的感受力有关。
——田艺苗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涂。
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刀“分析”音乐(如什么是“奏鸣曲”,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时,我就觉得音乐顿时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
其实,音乐就在这里,就在你心中。
看到田艺苗的文章,顿时眼前一亮。
她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副教授,可是她写的乐评,毫无学院匠气,满目都是诗意美文,将音乐与音乐人描绘得生动优雅,一派清新。
有一次她来我工作室拜访,与我谈起音乐写作的疑惑。
她觉得所谓精辟的音乐分析或激情澎湃的形容词,其实都不能描绘音乐,音乐不可描绘,也许只有诗歌与寓言能够稍微准确地传达那些感觉。
为了让更多的人听见音乐的美,她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聆听与写作音乐。
去年读到她的音乐美文集子《温柔的战曲》,不到一年,又见这部十五万字的新书书稿。
她的很多想法总是与我不谋而合。
我曾在饭局上给朋友们讲过一个音乐小故事:“有一个人只爱古典音乐,而且只爱巴赫,还在床头挂了张巴赫的巨幅画像。
有一夜他在梦中,巴赫爷爷突然从镜框里走下来笑眯眯地对他说,‘孩子啊,你可不能只爱我一个人,你应该爱世上一切美好的音乐’……”这就是巴赫的回答——音乐,只有好坏之分,没有轻重之别。
如今田艺苗说得更活泼,她说,只听古典音乐,这种说法挺装的,甚至是不诚实的。
“全球化时代,声称只听古典音乐的人都是附庸风雅,甚至是不诚实的。
我们可以选择的音乐品种有很多,你可以一边爱巴赫一边跳拉丁,一边哼尚颂一边听昆曲,一边骂谭盾一边粉崔健。
这就是自由。
就像音乐本身。
”确实,就像音乐本身。
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它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
音乐就在你心中

《音乐就在你心中》教学案例分析良塘初中杨柳《音乐就在你心中》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陈钢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相关知识积累。
音乐家陈钢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发现,同时又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经验,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没有什么艺术积累,具有艺术特长的几乎没有,我作为教师本身也缺乏艺术细胞,所以觉得这篇文章要想讲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太难。
但是通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兴趣。
只要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那么接受一些音乐理论和知识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所以我认为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很必要,因此我把这堂课定位为音乐欣赏,围绕这个中心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一、教学过程上课前三分钟,我为同学们播放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伴随着优美动人的旋律,同学们进入到了一种放松惬意的状态中,我开始了自己的开场白“音乐是灵魂的按摩,刚才老师为大家播放的这段音乐也算是对在座的各位做了一次灵魂上的按摩,同学们舒服吗?”我的这段还算幽默的开场赢得了学生善意的笑声,他们愉快的回答“舒服”,我不失时机的赶忙接上“那好,带着心灵上的这份惬意与满足,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音乐就在你心中》。
接着,我又故弄玄虚的抛出第二个问题:“大家知道刚才那首曲子的名字吗?我为什么在那么多好听的音乐中选择了这首给大家听呢?细心的同学一定能找到答案。
”同学们开始积极的思考,有的开始翻书,很快他们就回答“《梁山伯与祝英台》、陈钢”。
我很高兴的表扬了他们,然后开始简单介绍陈钢,他不仅是这首曲子的作曲者,而且是本文的作者,既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有不俗的文学素养,并介绍了他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
在正文讲解环节,我首先将学习目标出示在银幕上,让学生明确。
(1)探讨音乐是什么?音乐就在你心中的深刻内涵。
音乐就在你心中

音乐就在你心中陈钢音乐是什么?我----懂吗?当然,哪有音乐家不懂音乐之理!可我真是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惑。
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凃。
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刀“分析”音乐(如什么是“奏鸣曲”,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时,我就更觉得音乐顿时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
其实,音乐就在这里,就在你心中!乐为心声。
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
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朱俊:《仰视音乐》)1981年我去美国回访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时,特地送了他一幅摘自《乐记》的条幅:“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这个中国古训递给了我们一把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一一那就是“情”。
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乐为多声。
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它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
特别是作为ー个二十世纪的现代人,我们不能只用一只耳朵听一种音乐,而是应该竖起三只耳朵来听三种不同的音乐一一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
纽约就是这样一个音乐万花筒。
当衣着讲究、正襟危坐的听众在金碧辉煌的大都会歌剧院欣赏普契尼的正歌剧时,雀跃的人流也正拥进百老汇的剧院里为那些新上演的轻歌剧喝彩一一以庇隆夫人为题材的音乐剧《艾维塔》竟连演数年而不衰;当千百万青年如痴如狂地迷醉在杰克逊的歌声中时,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却像空气、水流那样,轻轻地渗进了商店、办公室和人们的心中,显示出它们无限的生命力!现代音乐的上座率虽然没有那么高,但却拥有一批忠实的知音。
有一次,我出席了一场现代音乐会,听众只有三四十人,但是,他们那么专注、那么热诚地倾听着每首新作。
每当作品演毕,作曲家就在听众的欢呼声中与聚光灯的照射下上台谢幕。
音乐就在你心中

乐为无声:鉴赏音乐是一个从感官感
音乐就在你心中
写作特点:
1. 典型的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2.语言方面,议论中充满激情,散发 出散文语言的魅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音乐就在你心中
课后练习:
1.心中有音乐吗?你喜欢那一种音乐,读 了本文你对音乐有什么新的看法? 2.剩余时间学生鉴赏古典、流行、现 代三种类型音乐: 《加州旅馆》、《梁 祝》、《斗牛》。
音乐就在你心中
作者· 陈 钢
作者简介:陈钢,著名作曲家,上海人。上个世纪 六十年代因与何占豪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 祝英台》而蜚声海内外,该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艺术 “名片”。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选自陈钢所著 《三只耳朵听音乐》。
音乐就在你心中
文章第1、2段 作者针对某些所 谓的音乐理论家 机械的解释“音 乐是什么”的问 题,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
音乐就在你心中
第二个角度
乐为多声:“缤纷多彩”、“宽容”、“包
含量特别大”是音乐固有的特点,不同性格的 人有不同的听觉选择,面对严谨的古典音乐、 时髦的流行音乐、前卫的现代音乐,作者提倡 “用三只耳朵听音乐”。 论证方法:阐释、举例、归结。
音乐就在你心中
第三个角度 知—理性认识—无限遐想的过程,最终的联 想就是“乐为无声”的过程,老子的“大象 无形,大音希声”同理。通俗的说就是“无 招胜有招”。 论证方法:引用、引申。
音乐是空气的诗歌……保罗 音乐是声韵中的诗……福莱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莱辛
作者观点:音乐就在 你的 心中
音乐就在你心中
第一个角度
乐为心声:音乐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
感于身世之凄苦的琵琶女的曲子能让白居易泪 湿青衫,《如歌的行板》能让托尔斯泰热泪盈 眶,这是内心真情的力量。 论证方法:比喻、引申、引用。
《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

《音乐就在你心中》优秀教案第一章:音乐与生活的关系1.1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1.2 音乐对生活的影响:提升生活品质,调节情绪,丰富精神世界。
1.3 生活中的音乐实例分析:歌曲、电影配乐、广告音乐等。
第二章:音乐的元素2.1 节奏:音乐的骨架,表现音乐的性格和情感。
2.2 旋律:音乐的主题,表达音乐的思想和情感。
2.3 和声:音乐的色彩,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2.4 音色:音乐的质感,体现音乐的独特性。
第三章:音乐的表现手法3.1 对比: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现音乐的戏剧性和冲突。
3.2 发展:通过音乐的展开,表现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3.3 变奏:通过对主题的变奏,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4 模仿:通过模仿,体现音乐的和谐与统一。
第四章:音乐的情感表达4.1 快乐:通过明快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快乐的情绪。
4.2 悲伤:通过缓慢的节奏和旋律,表达悲伤的情绪。
4.3 愤怒:通过强烈的节奏和旋律,表达愤怒的情绪。
4.4 平静:通过柔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平静的情绪。
第五章:音乐的理解与欣赏5.1 音乐的内涵: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5.2 音乐的结构:分析音乐的组成部分,如前奏、主题、副歌等。
5.3 音乐的表现力: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5.4 音乐的应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古典、流行、民族等。
第六章:音乐创作的基础6.1 创作理念:音乐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2 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的框架,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等。
6.3 和声进行:音乐和声的推进,如主和弦、副和弦等。
6.4 旋律创作:音乐主题的构思,如动机、乐句等。
第七章:音乐演奏的技巧7.1 演奏姿势:正确地握乐器和站立姿势。
7.2 演奏方法:如音准、节奏、音色、表情等。
7.3 合奏配合:与他人合作,保持音准、节奏、音色的一致。
7.4 舞台表现: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音乐魅力。
第八章:音乐鉴赏的视角8.1 音乐风格:不期、地域、流派的音乐特点。
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教学设计

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长、节奏、旋律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元素:音高、音长、节奏、旋律2. 音符和谱号的认识3. 音阶和和弦的基本知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示范法:演奏乐器或播放音乐示范,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音乐元素。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演奏乐器或参与音乐活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音乐环境,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举例说明。
3. 示范:演奏乐器或播放音乐示范,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音乐元素。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演奏乐器或参与音乐活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章:音乐的表达方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旋律:旋律的构成、旋律的进行方式2. 节奏:节奏的种类、节奏的组合3. 和声:和弦的构成、和声进行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知识点。
2. 示范法:演奏乐器或播放音乐示范,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音乐表达方式。
3. 分析法:分析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激发对音乐表达方式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知识点,举例说明。
3. 示范:演奏乐器或播放音乐示范,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音乐表达方式。
4. 分析:分析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表达方式的运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就在你心中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深入地解读理解并接受作者艺术的观点,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2、识别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文章议论中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
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3、学习文章独特严谨的论证结构。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无垠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论述。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设计(一)预习指导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分几方面来阐述2、你平时喜欢听什么音乐什么音乐最令你心动为什么3、课外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体味诗中所描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想想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
4、课外阅读《故乡的榕树》,品味最后一段作者流露的浓浓的乡情。
5、课外阅读《明湖居听书》,仔细诵读7、8段,揣摩作者是如何描写王小玉说书的高超的技艺,如何把无形的音乐之美状写出来的。
5、提出各自在预习中的难点,互相讨论。
(二)导入新课播放作者的成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旋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一、解题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乐谱是世界共同的文字。
欣赏音乐就是接受文化的董陶,就是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与古今中外音乐的心灵沟通。
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丰富的。
本文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音乐的艺术世界。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1、课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2)总体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的心中。
”第二部分是(3至5)分论从三个角度论述了音乐的艺术世界。
2、第1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其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请具体分析两个设问句的含义。
(1)作用是:吸引读者的视线,引出文章的中心。
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有反问的意思。
暗示着他内心的困惑、怀疑。
(2)第一问“音乐是什么”是全文的总起。
与后面的3至5段,构成总分关系。
(3)第二问“我--懂吗”借助这一设问,批评了某些理论家对音乐的错误分析。
这里,使作者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是他们把音乐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
这完全是违背了音乐的基本规律。
在否定之后,引出了作者自己对音乐的正确理解:“音乐就在你的心中。
”(4)作为音乐家的作者为什么对音乐的定义越来越朦胧,越来越糊涂使作者困惑的是什么是理论家对音乐的“分析”,把音乐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
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评僵硬、刻板的理论分析。
(5)“冷冰冰的解剖刀”是什么意思比喻理论分析家没有感情、一成不变、泥古僵化的理论分析,正是这种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把行如流水、动人心弦的音乐肢解支离破碎。
(6)再回头看文首的两个问句,就能发现作者是别有用心的。
什么用意借助文首的设问,引出对僵硬、刻板理论分析的批评,在批评的基础上再引出自己的观点。
(7)作者不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再正面阐述,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什么手法(先抑后扬)3、为什么说“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说明这一点的(1)因为音乐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声音,是人们的心里话,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表露。
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最容易沁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引起情感的强烈共呜。
作为表情艺术的音乐,表情性是它的最主要的特征。
“乐为心声”说出了音乐的最主要特征。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引起某种感情并表达某种感情的工具。
”音乐的表情性在生活中是经常可以体会到的,如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泪湿清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等等。
(2)课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这一观点的:A、比喻:说音乐“像雷电一样”可以“劈开”心扉,让人心“颤抖”、“翻腾”,心花恕放。
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对听众的深远影响。
因为音乐是表达音乐家真情的艺术,而为种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所以最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B、引用:引用朱俊在《仰视音乐》中形容的:音乐可以“捕捉到”、“听到”、“嗅到”的,具有非凡的魅力。
C、引申:先解释“情动于中而形于声”--“中”指内心;“声”指音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音乐。
此句出自《礼记乐记》此文论述了音乐的本系。
同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了真情,才有音乐。
”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声乐或器乐。
这是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
“有了真情,才有音乐”这个结论也照应了本段的开头的“乐为心声”这个分论点。
4、为什么说“乐为多声”,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A、因为目前音乐的流派众多,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听众群,所以作者说要用三只耳朵吸不同的音乐,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
B、因为音乐“缤纷多彩”,“宽容”,“包涵量特别大”,所以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去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
C、还因为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多种音乐,会用“三耳朵去听音乐”。
“百货中的百客”,用在文章中,是指什么其原意是什么句子中的“中”应该怎么样读--是指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其原意是指百种货物合乎百种顾客的胃口。
“中”应该读为(zhòng)。
5、作者是如何阐述“乐为多声”这个艺术观点的A、先用“阐述”:指出音乐“缤纷多彩”、“宽容”、“包涵量特别大”,所以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去吸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
B、次用“举例”:例举在纽约,不同的音乐流派有不同的听众。
C、最后“归纳”:人们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走进“崇高”,也可以享受“美妙”。
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多种音乐,会用“三只耳朵吸音乐”。
6、课文是如何论证“乐为无声”“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这一观点的A、先解释“无言之声”这个暗喻。
此语出自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意是说巨大的声响反而听不见,庞大的东西反而看不清,正如“超声波”反而人们听不见,乐山大睡佛人们看不清楚一样)。
这里的“无中生有”的“无”是指万物本源的那个混沌未开的鸿蒙世界;万物都起源于这个“无”,音乐也是从这个“无”中生出来的。
它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生出一串无边无际的奇思妙想。
“大千世界”也是暗引,原是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这里的“大千世界”是指音乐世界的广阔无边。
B、接着引用孙薇的话,一再强调“无限”和“无穷”,进而生发出作者的观点:“无限,是音乐世界又一神奇的魅力。
”C、最后,再引用意大利诗人的诗句“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作为印证,从而推出了全文的结论:“无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并照应标题“音乐就在你心中”。
三、重点句段的分析理解:1、“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
”(1)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排比、拟物,形象地表达了音乐对听众的影响。
(2)指出这句的本体和喻体。
--运用雷电在人们心中引起民的反应来比喻音乐对人的影响。
本体是“人们心目中反应,如颤抖、翻腾、绽开鲜花似心花恕放的美好心情,等等”,喻体是“雷电”。
形象地说明美好的音乐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情动于中而形于声”一句应该如何理解(1)中,指内心;(2)声,指音乐;(3)这句话的含义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音乐。
(4)此句出自《礼记乐记》,论述的是音乐的本系。
(5)作者用这句话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不仅仅揭示了“音乐是什么”的答案,而且照应了本段开头的“乐为心声”的分论点。
3、音乐,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1)这个句子出自朱俊的《仰视音乐》;(2)用上面的句子的好处是:音乐作品可以叙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也可以反映风俗生活;可以描绘自然风光;也可以抒发人们的多种感受和思想情感。
作者运用这个语句,运用“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音乐作品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4、“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1)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音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2)这个句子形象地说明音乐的“缤纷多彩”“宽容”和“包涵量特别大”,体现了音乐风格、类型和题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5、怎么样理解“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1)是说音乐可以流入人们的内心,激发起惊人的感情,产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生出一串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2)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限”。
这个境界要人们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去感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有无限的伸展的空间,魅力无穷。
6、“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垠”指什么(1)“无垠”在这里是指“无限”。
即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2)作者用意大利诗人加雷蒂的诗句来印证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限”。
音乐欣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感官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
此处的“无限”指理智欣赏的阶段。
也是音乐欣赏的最高阶段。
四、写作方法归纳1、这是一篇文艺论文。
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音乐是什么”的论题,然后提出分论点;下设三个分论点,即“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最后得出结论,即“音乐就在你的心中”,回应标题。
2、语言形象生动。
议论中充满激情。
文章多用贴切的比喻,并引用名人名言论证。
说说下列比喻或论证,比喻或引申引用论证说明什么:(1)“音乐像雷电一样”“劈开你的心扉”--比喻音乐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共鸣;(2)“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比喻音乐包涵量特别大;(3)用意大利诗人的诗句“我用无限/把我照亮”--印证“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
”(4)文中的比喻和引用引申论证,充满激情的语言,不仅仅有力地支撑着三个分论点,使读者获得理性的认识,更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练习1、解释词义心扉:扉,门;正襟危坐:襟,端正;遐想:遐,远;温馨:馨,香气;如痴如狂:痴,极度迷恋。
2、注意朦胧金碧辉煌无垠钥匙3、填空(1)《音乐就在你心中》出自《三只耳朵听音乐》。
作者是陈刚。
(2)本文的作者与何占豪共同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
(3)文中提到的三种不同的音乐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
(4)文章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介绍了音乐艺术的境界。
(5)本文论述的中心是:音乐就在你的心中。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格(1)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都像空气、水流那样轻轻地渗进了商店、办公室和人们的心中,显示出它们无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