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描在陶渊明和李清照诗词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15篇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15篇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15篇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

恰当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和有幽默感。

(借代的作用,熟记掌握)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时,要注意领略诗词运用此手法的妙处●●(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2)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

●(5)玉勒雕鞍游冶处(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

●(6)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从军行》)“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这里代指长安。

“牙璋”,古代的兵符,这里借代指将帅。

“铁骑”,代指军队。

●(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

代指富贵利禄。

●(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晚秋》)“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

后代指囚徒或战俘。

●(9)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状的女子首饰。

这里代指落梅。

“绿”,颜色代本体,之绿叶。

●(10)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作者归隐田园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该文学作品展现了陶渊明深情厚意和对自然的热爱。

该篇短文文笔简练,清晰明了,用纤细的笔触勾勒出了田园风光的美丽画面。

作者描写自己幽居之地的宜人环境,如“林鸟
众鸣,草木竞秀”,令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宁静、平和和放松。

另外,散文中的描写也反映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文中,陶渊明感慨自己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已经厌倦,而向往自然的恬静与宁谧。

通过描写花开花落、天地相映,作者传达了他对物换星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快乐的追求。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其一》以清新自然的词语描绘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和景色,通过对自然的全景描写和对内心的真实抒发,使读者获得了一种恬淡、平和的读书体验。

李 清照词的创作手法有何独到之处

李 清照词的创作手法有何独到之处

李清照词的创作手法有何独到之处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那么,李清照词的创作手法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首先,李清照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饰烘托。

在文学创作中,白描则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绘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李清照的词作中,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次出游的经历,却生动地展现出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活泼、率真的形象,以及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叠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她的愁苦。

其次,李清照在抒情方式上独具特色。

她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通过描绘重阳佳节时的孤独寂寞,以及秋风中黄花的凋零,抒发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黄花的瘦弱与人的憔悴相互映衬,情景相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残荷、秋凉写到相思之苦,荷花的凋零、水流的无情,都成为了她情感的寄托,将相思之情表现得含蓄而又真挚。

再者,李清照的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古典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古典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古典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内容提要白描原指绘画中的一种技法,运用在写作中,即用简练平易的文字勾勒出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

运用在古典诗歌中,能朴素传神地描绘形象,表现出恬淡、幽美的意境,使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造作之感,用简明平实的文字,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细腻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感,表现出隽永的格调和崇尚的人格,突显诗歌风格:能于平淡中见神奇,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本文从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清新自然;白描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细腻地反映作者的情感;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使人身临其境;白描手法用于叙事诗,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在诗歌中表现出隽永的格调,崇尚的人格这五个方面谈论古典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目录内容提要——————————————————————3关键词———————————————————————3一.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清新自然———————3二.白描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细腻地反映作者的情感—————————————————————4三、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使人身临其境————————5四、白描手法用于叙事诗,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5五、在诗歌中表现出隽永的格调,崇尚的人格——————6参考文献——————————————————————7浅谈古典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内容提要:白描原指绘画中的一种技法,运用在写作中,即用简练平易的文字勾勒出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

运用在古典诗歌中,能朴素传神地描绘形象,表现出恬淡、幽美的意境,使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造作之感,用简明平实的文字,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细腻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感,表现出隽永的格调和崇尚的人格,突显诗歌风格:能于平淡中见神奇,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

李清照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关键词]真挚情白描法家常语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

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

在她的词中,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一倾诉真挚情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

古诗鉴赏手法之白描

古诗鉴赏手法之白描

“白描”白描表现手法之一,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浅谈李清照词的意境美

浅谈李清照词的意境美

浅谈李清照词的意境美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较有成就的古代女作家,其作品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温顺表现出一翻别具一格的意境。

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既有形象上的美,又有绘画上的美;既有音乐的美,又有含蓄性的美。

笔者就这一特点谈了写自己的粗糙之见。

关键词: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自小受父母影响较大,很小便有诗名。

他和赵明诚结婚后,共同致力于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

靖康二年,她和丈夫相继避兵江南。

后来,明诚病死,她只好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较有成就的女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

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温顺表现出一番别具一格的意境。

意境,即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所谓意境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客体的客观形象的结合物。

意境既是诗歌创作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也是词、散文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的成功创作,最终取决于它所营造的意境。

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

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通过客观形象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这是古代诗人、词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所追求的一个共同方向。

李清照的词作在这方面是做的较为出色的,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形象上的美,又有绘画上的美;既有音乐的美,又有含蓄性的美。

简约中见神韵,平淡中有真情——谈谈白描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简约中见神韵,平淡中有真情——谈谈白描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特征 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 , 表现人物情思 , 文笔含蓄 , 耐人寻味。
《 江 南 》 梳 洗 罢 , 倚 望 江 楼 。 尽 千 帆 皆不 是 , 晖 脉 脉 梦 : 独 过 斜
水 悠 悠 , 断 白苹 洲 ! 肠
首 首 经 典 的 诗 歌 , 幅 幅 难 忘 的 画 面 , 个 个 动 人 的形 象 , 段 一 一 一 段 憾 人 的情 感 。我 们 以 下 面 的诗 歌 为 例 :
懂 , 起来 单 纯 明净 , 一 幅 清淡 的水 墨 画 , 轻 勾 勒 几 笔 , 人 读 如 轻 而
生 当 中 的第 一篇 现实 之 作 《 车行 》 兵 。其 中用 白描 手 法 进 行 场
物 的神 情 状 态 便 宛 然纸 上 。
面 的描 写 . 露 了唐 玄 宗 长 期 以来 的 穷 兵 黩 武 , 年 征 战 , 人 揭 连 给 民造 成 的 巨 大 灾难 。 “ 车辚 辚 ’ , 马萧 萧 . 行人 弓箭 各 在 腰 。耶 娘 妻子 走 相 送 , 埃 尘
她 的代 表 作 《 声声 慢 》 开 端 即连 用 十 四个 叠 字 :寻 寻 觅 觅 , , “ 冷 冷 清 清 , 凄 惨 惨 戚 戚 ”十 四个 字从 主 人 公 一 起 床 百 无 聊 赖 凄 , 若 有 所 失 ,希 望 找 点什 么来 寄 托 自己的 空 虚 寂 寞 , 到不 但 无 所
文 献标 识 码 :C
文章 编号 :6 2 1 7 (0 10 — 0 4 0 1 7 — 5 8 2 1 )7 0 8 — 2 2 婉 约 的 词人 用 白描 手 法 塑 造 个性 鲜 明 的人 物 形 象 ,描 画 出
人 物 的神 韵 , 示主 人 公 的 委 婉 含 蓄 的 内心 情 感 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白描在陶渊明和李清照诗词中的运用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郭静(1101010025)内容摘要:白描手法——一种于平淡中寄寓深意,于单纯中尽显风采的写作技法,它凭借其质朴无华、简单凝练的语言,成为文人们写景状物、抒情达意所青睐的技法之一。

它去除了粉饰,以出水芙蓉般的卓落身姿,将最清纯,最朴实的华美之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赏析和鉴比,讲述白描手法在陶渊明和李清照诗词中运用所表达出来的效果。

关键词:白描陶渊明李清照质朴自然正文: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运用到文学中,就是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实平易的文字,简练明快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中外小说,或是古今诗词,白描手法历来是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技法之一。

相比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各种词性的斟酌与修饰,白描依靠它质朴无华、简练单纯的言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典型的画面,在精炼节省的文字中,传达出一个个文人雅士的心声……本文通过陶渊明与李清照两位诗人的诗词,在其作品中赏析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深刻的体会白描对诗人内心思想品性的刻画。

一、陶渊明诗词中白描的运用白描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源远流长,陶渊明的诗歌承续了这种简朴质实的技法,不论是写事绘景还是述怀,多用轻笔随意点染,力避浓墨重彩描绘,虽语言朴素,而情感纯真,意境悠远。

元好问评论陶诗时曾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表达了他对陶诗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的赞赏和推崇。

清朱庭珍在《莜园诗话》中也说:“陶诗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

而所谓的表现“自然”,正是陶渊明运用白描手法成功刻画其生活及情思的体现。

胡应麟在《诗薮》中言:“唯陶之五言,开千古平淡之宗”。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实则也规定着其诗歌白描手法的应用,在其质性自然的天性中,形成其诗歌的纯朴自然,寥寥数笔勾勒其生活场景、周边之事。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他的田园诗古朴无华,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诗人要想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

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白描手法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如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

田宅树木,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种种物事,无不透漏出诗人对它们的深切依恋和喜爱。

读其诗似乎诗人正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再由近到远的看: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用淡笔白描,状榆柳桃李,没敷以五颜六色;写狗吠鸡鸣也绝无声态描摹;“远人村”信手以“暧暧”稍作点染;“墟里烟”漫笔用“依依”略加陪饰。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

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

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

又如其诗:《读山海经》其一中,完全是简洁的白描手法,秉笔絮絮而谈,语言不事雕饰,平淡自然,真情真意真我一齐凸现在诗中。

诗人生活的环境清新优美,诗歌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

绿色上空的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诗人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

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

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不受任何束缚,没有俗务烦扰,过着无忧无虑、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没有任何细腻冗长的描写,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陇亩的隐士兼农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描手法在陶渊明诗歌中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其诗歌如同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奇绝,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二、李清照诗词中白描的运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

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

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

这首词用词简练,没有生僻的字,没有聱牙的词,内容非常丰富:点明了时间,指明了地点,描绘了声音,叙述了情节,把人物的心理、动作、环境气氛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让读者看起来似乎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只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清秀淡雅,静中有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令人神思飞扬。

你看:落“日”、“暮”色、“溪”水、“藕花”、“溪亭”、干“滩”、“鸥鹭”。

这些平淡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变得非常有生命力了。

女主人公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的图画,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

她——便是年轻的李清照。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

又如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

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开端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抵挡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

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去收拾呢?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又要怎样难熬呢?“怎一个愁字了得!”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词作中弥漫着的愁情,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处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

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

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白描就是不加铺叙,不用夸张,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而词的本身也要求语言要高度凝炼。

李清照的词其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二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精雕细琢”而又不露痕迹;语言通俗浅显且暗藏功力。

她对白描手法的运用,是那样的娴熟,几乎是信手拈来。

她不仅用白描手法去表现人物,而且也用它去对景物、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并通过这些描写去展现主人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性格。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体现,使语言艺术达到至高境界。

她从口语中提炼明白如话又富有表现力的诗的语言,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浅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明明白白、真真实实地写出来。

正所谓《金粟词话》中所提到的“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白描对于表现李清照一生前后的生活与情思,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语:诗歌作品中运用白描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语言朴实无华,不予粉饰雕琢,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好读好懂,然而细品诗境,却情致横溢,意味隽永,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相较于那些华丽的辞藻,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各类繁复的语句结构,白描用最经济的语言、最简练的文字、最单纯的笔法,将情、景、理交融,凝练的粗线条的表达出文人墨客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