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型信任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关系的基础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7页

案例分析案例一希望工程:辉煌与危机1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在成立初始,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和团中央给的1万元办公经费。
在希望工程实施的前8个年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9—1992年的宣传启动阶段;1992—199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1995-1996年的巩固提高阶段。
经过三个阶段的稳步健康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国内外捐款97 80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54万人,援建希望小学3634所。
在这几年中,希望工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劝募活动: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1994年的“1(家)+1助学行动”和1997年的“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
其中,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采取了“一对一”模式,即通过青基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
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康晓光对“一对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百万爱心行动”中提出的“一对一”模式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给捐赠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全了他们的慈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意义无比深远:第一,它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的可能性;第二,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第三,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因而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捐赠。
由于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救助数额奇迹般地增加了50万人。
1994年,青基会依靠“国际家庭年”这个大背景,以发行希望工程明信片为契机,展开“1(家)+1助学行动”,突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个别直接接受捐款的模式,以遍及全国数万个邮电局(所)为报名点,为捐款人特别是要求结对资助的捐款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希望工程的简单、快捷的渠道。
哲学:行政伦理学必看考点四

哲学:行政伦理学必看考点四1、问答题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答案:1、否定了应然的实然基础,割断了经验与理性的内在联系。
2、遮蔽了个体与类的区别。
3、忽视了道德义务的层次性。
4、片面强调行为动(江南博哥)机,而忽视行为结果。
5、为义务而义务,忽视实质性的思考,使道德流为单纯的形式。
6、自律精神的苍白无力。
2、单选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价值理念是OoA.法治观念B.效率观念C.服务价值D.协调理念正确答案:C3、填空题建构政府信任关系的公开性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活动中Oo正确答案:增加政府透明度,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的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情况4、问答题简述行政人员的德性与行政良心的关系。
正确答案:行政人员的德性是行政良心的外在形式,是指行政人员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的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这种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转化为自觉履行行政责任行为的道德内涵。
德性与良心是一体的和重合的,德性的实质是良心,而良心的外在显现就是德性。
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按照良心的要求履行行政义务和承担行政责任,就使他的行政行为具有德性,同时,行政人员一切合乎德性标准的行政行为也都必然反映了行政良心的状况。
5、填空题行政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Oo正确答案:无论在何种时代都是不道德的行为6、填空题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关于()和()的科学。
正确答案:行政道德的本质;发展规律7、填空题探寻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依据,实际上是对行政人员()本质的追寻。
正确答案:道德8、面第题试*⅛行政信念对行政人格构成的作用。
正确答案:(1)行政信念是激励行政人员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思想倾向。
行政信念生成于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它是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并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所确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2)在认识论意义上,行政信念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一种思想预期和美好憧憬,是行政文化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意识现象和一种最普遍的思维观念。
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_机制_理念及其启示

者遭受侵犯时, 他们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渠道和途径表达 自己的利益诉求。 与此相对应, 一个运转良好有效的政 府, 不能回避社会公众所面临的问题和诉求 , 他们要通过 合理畅通的利益吸纳机制 , 让每个社会公众合法有效地 表达自身的利益。 西方国家倾听民众诉求 , 吸纳社会建 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第一, 公开听证 ( Public Hearing ) 。 作为政治系统内 部和外部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 , 西方社会建设和治 公共福利、 环境、 公共设施 理中公开听证的议题为预算 、 维修与建设、 医疗保障、 公共安全等。 第二, 咨询委员会 ( Advisory committees) 。以客观科学研究的方式 , 提供国 家安全、 经济、 环境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政策领域的咨询意 见。运用的模式为社团主义模式和咨询模式 。 第三, 民 意调查( Polls) 。运用访问、 问卷调查等形式, 了解民众的 意见和建议。 目的是收集信息、 控制民意与寻求民众的 支持。民意表达的作用是政策宣传 、 舆论导向和舆论监 督。第四, 全民公决( Referendum) 。由全体选民就某一公
一、 西方国家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
所谓社会治理, 就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 , 为实现 社会的良性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理念 、 方法和手段, 从而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 , 实现公共利益 的最大化。在西方国家, 社会治理机制是一个全程机制 , 既包括事前的利益表达 、 事中的协力治理, 还包括事后的 风险控制四个环节。 在实践中, 社会治理的机制经历了 深刻的变革和积极的创新 。 ( 一) 利益吸纳机制 : “人们所争取的一切,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都同他们
⑥ 此外, 。 决” 资源的相互依赖性尤其决定着协作关系的
( Public & Private Coproduction) 。一是广义上的公私伙伴 指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物品和服务 关系, 的任何安排。其次, 它是指一些复杂的, 多发参与并被民营 它指企业、 社会贤达和地方政 化了的基础设施项目。最后,
合作型信任: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关系的基础

L I Ho n g - j i a
( S c h o o l o fl a w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T i a n j i n F o r e i g n S t u d e i s U n i v e r s i t y , n i n 3 0 0 2 0 4 ,C h i n a )
京: 中国 社 会科 学 出版 社 , 1 9 9 1 .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T h i r d S e c t o r a n d Go v e r n me n t
[ 4 ] 伦 德. 理解 住房 政策【 M 】 . 布 里斯 托 尔 :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g o v e r n me n t a n d t h e t h i r d s e c t o r i s c o mp l e x . S i n c e t h e 2 1 s t c e n t u r y ,t h e g o v e n me r n t h a s b e e n c o o p e r a t i n g w i t h t h e t h i r d s e c t o r i n t i - ma t e l y t o e x e c u t e s o c i a l ma n a g e me n t b e c a u s e o f c o mp l i c a t e d s o c i a l p r o b l e m. T h e c o o p e r - a t i o n i s b a s e d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 t r u s t . Co o p e r a t i o n t r u s t wh i c h c a n p r o mp t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c u s t o m t r u s t a n d c o n t r a c t t r u s t .W e c a n c o n s t r u c t c o o p e r a t i o n t r u s t b y e s —
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文化风险:表现、溯源与应对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湖北行政学院学报DOl:10.3969/j.issn.1671-7155.2023.06.No.6,2023General No.1322023年第6期总第132期·政治学研究·政府购买服务正成为破解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有效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如果不能对其精准识别和积极防范,将会影响政府购买活动的实施效果。
近两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已明确指出要将购买服务中的风险防控和风险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战略部署后,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风险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在风险要素研究上形成了以下两大主张。
一是购买场域内的“过程—主体”风险。
比如,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非公正竞争风险、购买主体失信风险、承接主体竞取承包权风险、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1],主体责任履行中产生的市场失灵风险、委托—代理关系风险和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风险[2],购买参与主体共存的“公共性拆解”风险[3]等。
二是购买规范中的“合同—制度”风险。
主要集中在政府和服务承接主体之间不完全合同导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4]、公共财政风险、目标置换风险[5],关系合同导致的利益筛选风险、规则冲击风险和信任透支风险[6]以及政府制度目标的内在矛盾性风险、行政化垄断风险和地方保护主义风险[7]等。
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依据,但是忽略了文化要素在政府购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文化风险可能会对购买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我国公共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和辐射作用能够对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治理制度的持续完善产生深远影响,而嵌入到政府购买系统的社会观念、道德意识和行动偏好等文化要素更是赋能购买行动的关键变量。
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与合作(演讲稿)

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与合作(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一同探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与合作。
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职能部门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
不同的政府部门往往从事着各自独立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相互配合、衔接。
只有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同机制,才能够高效地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土地部门、建设部门和环保部门需要紧密协作,才能够保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集中体现,其形象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体现了政府的高效能、责任感和专业能力。
当多个政府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地展现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服务精神时,必将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例如,交通部门与卫生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合作无疑是一个典范,他们的联合行动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也表现了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第三,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推动政策的整合和创新。
政府的各个部门往往专注于自身的职责范围,但是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跨部门协作。
只有不同部门之间建立相互信任、信息共享的机制,才能够推动政策的整合和创新。
例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会安全部门可以通过合作推动学校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兼顾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
第四,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风险,政府各部门需要加强联动,协同应对。
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政府能够更好地洞察和评估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相关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并提供灾后重建的支持和帮助。
公务人员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

公务人员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建立起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在如今高速互联的时代,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好合作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立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建议。
一、认识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公务人员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公务人员的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帮助公务人员及时获取有关政策、法规和社会动态的信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同时,公务人员也能够通过这一网络传递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政策,使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工作方向和目标。
2. 合作与共赢: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促进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共赢。
通过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良好的关系,公务人员可以吸纳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共同参与和推动社会事务的发展,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赢。
3. 舆论引导与声誉管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帮助公务人员更好地引导舆论和管理声誉。
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网络后,公务人员能够在舆论引导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使舆论更加积极向上。
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网络也能提升公务人员的声誉和形象,使其在社会中得到更多认可和支持。
二、建立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法与建议要建立起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公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主动出击:公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
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社会活动等途径,与相关人士建立联系。
同时,通过组织一些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社会人士的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
2. 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建立有效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
公务人员需要通过诚信、守信等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起信任关系。
行政伦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一种权力道德,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体现着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2.行政作风——行政作风本质上就是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指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现了行政管理活动的特征、行政道德要求和行政文化理念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
3. 行政良心——行政良心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良心,实际上也就是指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4. 行政良能——行政良能实质上是指行政人员运用行政道德的技能,是行政人员把自己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良知运用到行政管理活动之中使其发挥作用的技能,属于道德能力的范畴。
5.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有两层含义:第一,指行政人员在一定的岗位和职务上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时所应承担的角色义务,即职责;第二,指由于行政人员在没有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而受到的追究,往往表现为受到否定性的批评、惩罚和制裁。
完整的行政责任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统一或总和。
6.行政荣誉——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
按照荣誉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团体荣誉和个人荣誉,按照内容和产生的原因来分,又可以分为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
7. 政府信任关系——政府信任关系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对社会和公众要求作出回应基础上的合作互动期待。
也就是说,政府信任关系包含着双向期待。
除此之外,政府信任关系还包含着政府机构的不同部门、不同的层级之间的相互信任。
8.行政道德评价——行政道德评价是由特定的行政机构、部门或社会公众根据一定的标准、原则和规范,并通过相应的形式对行政人员这一特定职业活动人群的伦理关系和行为作出的是非功过的评估和总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型信任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关系的基础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合作来进行社会管理。
合作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也应以合作型信任为基础。
合作型信任与契约型信任、习俗型信任相比更有利于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
为此,通过建立公共承诺机制,构建平等的对话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以及培育相互信任的社会文化来构建合作型信任。
关键词:合作;合作型信任;政府;第三部门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973(2014)02-0026-04Cooperation Trust:the Foundation of the Collabor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rd Sector and GovernmentLI Hong-jia(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is complex.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government has been cooperating with the third sector intimately to execute social management because of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 Thecooperation is based on cooperation trust. Cooperation trust which can prompt the coope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custom trust and contract trust. We can construct cooperation trust by establishing public promise mechanism,building equal conversation mechanism,perfect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cultivating mutual-trust social culture.Key words:cooperation;cooperation trust;government;the third sector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认为,当前“各国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
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种全球性的第三部门,即数量众多的自我管理私人组织,它们不是致力于分配利润给股东或董事,而是在正式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
[1] 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其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打破了传统的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管理主体的局面。
在有些领域,第三部门甚至比政府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
第三部门经常通过将自己与政府相对照来界定自己,从而形成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关于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两种观点正是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学者们对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一)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有些学者认为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存在着冲突,是一种竞争关系。
政府职能的扩张必然是以牺牲第三部门为代价的,因为政府承担了很多原本可以由第三部门履行的社会功能。
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奈斯比特在他的《权力与社区》一书中所指出的,“第三部门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冲突,第三部门的弱化和现代世界中异化和失范现象的增多,主要责任在于政府”。
[2]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建立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的基础上。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它们一旦被生产出来,不管个人有没有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做出贡献,都可以享用它,即存在着“搭便车”现象。
如果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这些物品,必然会导致它们的供给不足。
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主要依据。
但政府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固有缺陷,也可能会失灵。
在民主社会中,政府只生产那些能够获得大多数选民支持的集体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这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第三部门的存在可以满足这些少数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由此可以推论出第三部门只会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地方介入并发挥作用。
因此,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不会有合作,即使有一点点合作也不能被轻易地证明是正当的。
(二)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竞争关系,而是真诚的合作关系。
正如萨德尔所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顺从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是由于他们都掌握着某些重要的资源”。
[3] 这种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地整合国家和社会资源,并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过程中把政府的民主决策程序与第三部门的灵活性、个性化的服务供给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共服务供给不仅保留了有利的竞争,还保留了多元主义,这有利于更佳的公共服务和产出。
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志愿失灵理论基础上的。
志愿失灵理论是萨拉蒙针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提出的。
这种理论认为第三部门不是因政府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机制有着固有的局限性而弥补“政府失灵”的派生性制度,它把这种观点倒过来,认为第三部门有着固有的缺陷,把政府看作是对第三部门的固有缺陷所导致的“志愿失灵”而作出回应的派生性制度。
政府可以利用他的优势来弥补志愿失灵,通过与政府间的合作,第三部门可以克服慈善供给不足、特殊化和业余化等问题,并且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来防止慈善服务方面的家长作风;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第三部门来弥补在公共服务上的缺失与困境,从而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正是因为第三部门和政府在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和不足,二者才需要相互依赖和合作。
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究竟是一种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现实很好地把答案呈现在我们面前。
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一方面面临着财务危机,另一方面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具有多样化。
政府在其正式边界之内已经无法拥有全部关键资源来满足公民的需要。
为了及时回应公民的个性化的需求并满足公民的需要,政府需要打破自己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垄断地位,寻求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第三部门因为其具有相当的程度的灵活性,专业知识以及志愿者劳动和资源,成为政府在寻求公共服务的合作伙伴的不二选择。
二、合作型信任: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基础既然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那么如何来强化这种合作?信任和合作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强化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合作应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沃伦在《民主与信任》一书中曾经对信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很好的阐述。
“当其他手段――尤其是国家通过惩罚性规则进行管理以及市场的无意识的协调――完成必要的和适宜的社会工作受其能力限制时,信任就能充当令人满意的社会协调手段。
一个能够促进牢固信任关系的社会,也很可能是这样一个社会,它能够给予更少的管理和更多的自由,能够应付更多的意外事件,激发其公民的活力和创造性,限制以规则为基础的协调手段的低效率,并提供更强的生存安全感和满足感”。
[4] 因此,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有效互动应以信任为基础,信任有利于双方的合作关系得以形成并继续。
但是信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张康之教授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提出了分别与这三种社会相对应的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
[5] 那么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信任关系?我们这里借鉴张康之教授对信任类型的划分,认为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应是一种合作型信任。
合作型信任是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合作的核心机制,就像价格机制之于市场,行政命令机制之于等级体制一样。
合作型信任不仅能使政府与第三部门认识到彼此的真实需要,而且合作型信任“没有工具主义动机的迹象,合作意愿的变化既可以反映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感,也可以反映人们的一种信心,即相信与之共处一个社会关系的他人更可能对合作做出回报”。
[6] 合作型信任不同于习俗型信任和契约型信任。
习俗型信任主要存在于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农业社会和熟人社会之中。
在农业社会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能依靠通过血缘、亲密关系形成的习俗型信任。
建立在习俗型信任关系基础上的合作是人们为了一种临时目的结合在一起的松散的低层次的合作。
正如罗伯特?D?帕特南所说的“信任社会资本的匮乏将使人们相互产生怀疑和不合作的态度,也难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正常的预测和期待,‘信任半径’会越来越小,甚至仅局限于家庭、朋友或熟人的狭小圈子内。
因而公共生活中的诚实与合作水平就会十分低下,进而滋生裙带关系,造成社会上贪污腐化的泛滥”。
[7] 契约型信任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积极的不信任形式。
契约型信任具有工具理性的特点,是一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通关算计、怀疑而达成的、外在于人的信任关系。
无论是习俗型信任还是契约型信任都不能保证人们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合作呼唤一种新的信任类型即合作型信任。
如果说习俗型信任与农业社会相对应,契约型信任与工业社会相对应,那么后工业社会需要合作型信任。
三、合作型信任对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重要意义(一)合作型信任有利于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正如前文所述,习俗型信任主要存在于熟人社会,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因此,习俗型信任是非常脆弱的;契约型信任的前提是不信任。
但合作双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信任对方。
因此,契约型信任是一种积极的不信任,其具有工具理性的特点,合作仅仅被看作是实现利益的工具。
合作型信任是一种“预先承诺”装置,依靠它,政府与第三部门能克服各自有限理性的先天不足并约束各自的不合理要求,从而使双方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调整各自的行为,采取合作行动实现共同利益。
正如唐斯所说:“任何组织的最初形成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的。
如果不对从事不同任务的许多个体的工作进行协调,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意味着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其他成员的行为相互协调”。
[8] 如果说在习俗型信任基础上产生的是互助行为(co-operation),在契约型信任基础上产生的是协作行为(coordination),那么正在生成的合作行为(collaboration)显然是要以合作型信任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