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最全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临床护理

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 3 ) n= 9 和对照组 ( = 8 , n 3 )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 实验组给予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 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配合 。结果 : 两组 实验
组整合素 B 3的表达明显下降 ,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 O 0 ) P< .5 。结论 :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配合针对性的护理, 在 能显著提高临床效 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痉挛应立即静脉推注 D M 0m , X 5—1 g 已出现呼吸困难者需立 即气管切开。 36 保持 口腔清洁 .
[ ] 李素红 , 2 盂飞燕 , 赵 丽. 颈椎前路手术 治疗颈椎病 围手术期护 理进展 [ 7 现代护理 , 0 ,3 1 : — 5 J. 2 7 1( ) 9 9 . 0 4 [ ] 李玉梅 , 3 张 进. 颈髓 损伤 术后 急性 呼吸衰 竭 的防 治与护 理 [ ] 中华护理杂志 , 9 , ( ) 25— 7 . J. 1 93 5 : 9 4 7 26
・
4 ・ 0
护 理 实 践 与研 究 2 1 第 7卷 第 1 0 0年 6期 ( 半 月 版 下
形而出现呼吸道梗阻 , 多发生于术后 2 4h内 j 。要及 时报告 并积极配合医师采取 必要 的治疗措施 。 3 5 预防喉头痉挛 .
() 4 颈部制动 , 不利 于分 泌物 咳出及呼 吸道分 泌物增 加。因
( 本文编辑
陈景景)
() 3 术中对脊髓刺激也可使脊髓 和神 经根水肿 , 呼吸肌麻痹。
子 宫 内膜 异 位症 的 中 西医 结合治 疗 及 临床 护理
梅清秀 刘红艳
摘 要
庄 菡 宁 艳
黄笑美 李 鹤
目的 :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子宫 内膜异位症患者整合素 B 探讨 3的表达影响 , 以及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 7 例 子宫 内膜异位症术后 患 将 7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破裂时,需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等鉴别。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体征及素体情况,并结合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由多因素作用引起,其组织学发生复杂,因此预防作用有限,主 要针对易患因素作好源头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 药物避孕,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选择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促进子宫内膜 萎缩;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规范各项手术操作,避免多次宫腔手术,保护子宫切口 周围术野,避免经前或经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及宫颈、阴道手术,或不必要的盆腔检查;提 倡晚婚,但宜适时生育,尤其是伴有生殖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者。 6.2 饮食调护
多为一侧性,常无症状。检查可扪及囊性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无明显压 痛。B 超表现为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团块或见分隔。 3.2.2 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无症状,或仅有下腹胀,病情进展时多呈持续性腹痛腹胀,一般情况差,或呈现恶 病质。B 超显示附件包块为混合性或实性,血清 CA125 值显著升高,多大于 100IU/ml,HE4 可升高。CT 及 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 3.2.3 盆腔炎性包块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4、6、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祛痰
散结,补肾温阳,益气健脾等法。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理 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注重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行气,健脾补肾,兼顾正气,配合调经、 助孕、消癥散结。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重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可中西 药结合治疗;若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大于5cm或发生破裂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A)[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第3期161~169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
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
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一、发病机制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
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
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患者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
二、临床病理类型1、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指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endometriosis)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和粘连情况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囊肿直径多<2 cm,囊壁多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 3种。
ⅡA:卵巢表面小的内异症种植病灶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ⅡB:卵巢囊肿壁有轻度浸润,层次较清楚,手术较易剥离;ⅡC:囊肿有明显浸润或多房,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指病灶浸润深度≥5 mm,包括位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的内异症病灶,也可以侵犯至膀胱壁和输尿管。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 . 1 临床疗 效比较( 见表 1 ) : 总有效率 治疗 组 9 6 . 7 %, 对 照组 8 3 . 3 %, 两组 比较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0 . 0 5) 。 表1 两组患者临床 疗效 比较
2 结 果
6 3
荆芥辛温之烈 , 为本方 佐使 J 。药理 研究表 明 , 荆花 胃康胶 丸 具有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和肉芽组织增生 ; 促进 黏膜毛细血 管增 生和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 ; 促 进创 面坏 死组织 脱落 , 加速 创面 修 复; 分泌类 白细胞介 素 、 干扰 素、 前 列腺 素和 白三烯 等物 质 , 促 进炎性反应水肿消退 ; 活化 非特 异性 细胞免 疫功 能 ; 增 加 巨噬 细胞和 自然杀伤细胞 对病 原物质的直接吞 噬作用 ; 减少 胃液分 泌量 、 总酸排 出量和 胃蛋 白酶排 出量 J 。黄芪建 中丸是 出 自经 方而制成的中成 药 , 其 由黄芪 、 桂枝 、 生姜、 白芍 、 炙 甘草 、 大枣 、 饴糖组成 , 方 中黄芪 补气升 阳托毒 生肌 为君 药 , 配伍桂 枝 白芍 甘温益气健脾养 胃以治本 ; 甘草补三焦元 气 , 合 桂枝辛甘 化 阳, 合芍药酸甘化阴 , 又能缓 急止痛 调和诸 药 ; 大枣 补脾 。现代研 究表明 : 黄芪有促进 消化 吸收 , 促 进末 梢循 环 , 改善 代谢 , 促进 肉芽生长 , 加快溃疡愈合的作用。桂枝有镇静 镇痛解 痉抗炎 以 及抑制幽门螺杆菌等作 用 。白芍配伍 甘草有 消炎 抑制组 胺 引 起 胃酸分泌过多, 缓解 平滑肌痉挛 的作用 。全 方合用振 奋脾 阳 温 中补气和里缓 急 , 从 根本 改善 胃肠道 的 内环境 , 加强 胃黏膜 屏障功能 , 提高三联疗法根除 h P疗 效 , 加快溃疡愈合。 综上所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明显提 高 h p根除率 , 减少治 疗 中的不 良反应 , 提高 溃疡 愈合 质 量 , 能更 好 缓解 临 床症 状 。 此法安全可靠 , 疗效确切 , 服用方便 , 值得 推广 。 参考文献 [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消化 系统 疾病 专业委 员会 . 消化性 溃 疡 中西 医结合诊 治方案 ( 2 0 1 1・ 天 津) [ J ] . 现代 消化及介人诊 疗, 2 0 1 2 , 1 7 ( 3 ) : 1 7 7 —1 8 0 . [ 2 ] 韦照永 . 荆 花 胃康 胶 丸 四 联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的 疗 效 观 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 : 7 1 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17 8 (0 70 —080 R 1. l B 1 0—5 5 2 0 ) 91 6—2 子宫 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 内膜 , 出现在
带肌瘤 : 切开阔韧带 前后 叶深 达肌瘤表 面打开 其包 膜 , 牵 边
拉边旋转 , 剥离瘤核 , 创面电凝止血 , 需缝合 瘤体小 者可 无 经导管取 出, 瘤体大者用 电动粉碎器旋转成条状 , 出腹腔 。 取 13 结果 . 3 6例病人 均在腹 腔镜 下完成 手术 , 术后 6 h ~8 下床 活动 , 术后 1h左右肛 门排气 , 2 住院 时间仅 4 d左 右, 术 后无 吸收热。与开腹组 比较见表 l 。
分清层次 , 在肌瘤假包膜 与瘤核 间分离 , 防分 离时 出血模 糊
( 辑 编
晓旭)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 内膜异位症
史延峰 河南煤 炭卫 生学 校 , 河南省平顶山市 4 7 1 603
摘要 目的 : 通过对 3 2例子宫 内膜异位症 患者采用 中西 医结合 药物治疗 , 就治疗方法 与效 果进行讨论 。方法: 治疗 组: 中成药 +西药治疗 , 照组 : 药治疗 。结果 : 对 西 巾西医结 合治疗 总有效率 明显优 于单纯 西药 。结论 : 中西 医结合
腔镜手术盆 腔粘连发生 率 1 . X, 6 7 随着 腹腔镜下手术技 巧 、
手术操作熟练度 的提 高, 以及手术器 械 的进 一步更 新 , 腔 腹 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这 一保 留器 官 的微创 手术将 有更广 泛
的适应性 内蒙古巴彦淖 尔盟 医院妇产科曾报到成 功完成 l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一、引言: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部器官或盆腔中异位生长。
这种异常生长导致了严重的疼痛、月经不规律及不孕等问题,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2.1 病史采集与详细询问: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以及相关疼痛表现等信息,在理解患者主诉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判断;2.2 体格检查:包括盆腔检查、肛门指检和直肠指检等,通过探测异常灶块和固定感,协助制定进一步的检查计划;2.3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核磁共振(MRI)等技术辅助诊断,这些检查可观察盆腔器官的异常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2.4 病理学检查:通过行腹腔镜手术或活检获取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3.1 保守治疗:3.1.1 非药物治疗:包括调节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适度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3.1.2 药物治疗:通过合理应用黄体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来抑制排卵及月经,缓解盆腔压力和防止异位灶扩散。
3.2 手术治疗:3.2.1 内窥镜手术:通过微创技术,在保护子宫功能的同时剥离异位灶组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3.2.2 子宫切除术:对于无法保留子宫的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手术,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
3.3 中医中药治疗:可选择一些有理论和临床支持的中医中药方剂或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药有温经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能缓解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4.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伴随性其他疾病等因素,制定符合其个体化特点的治疗方案;4.2 综合治疗策略:结合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种方法,并选择最适合该患者的方案;4.3 长期随访管理:对患者在接受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后,均应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恰当调整和评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西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99-0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荀爱华*万贵平**指导老师:汤伟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10028)**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10028)2012年2月14日收稿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引起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不孕、月经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妇科常见疾病。
中医古籍对EM 并无专门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及症状,辩证当属祖国医学“痛经”、“症瘕”、“无子”、“月经不调”等范畴。
EM 的主要临床问题是盆腔疼痛和不孕,本文现将近几年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中医治疗辩证治疗:中医学目前认为,EM 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地出血,蓄积于局部,并引起其周围组织纤维化,此为“离经之血”,故血瘀为本病的关键,所以中医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素体情况,或补气,或补肾,或调肝,或祛寒,或清热,或兼以解毒等。
邢氏将本病辨证为肾虚瘀结,治以活血化瘀治其标,温肾益气治其本,经前期治以活血化瘀,温阳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不孕症以周期治疗,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味;癥瘕治以益气补肾,化瘀消瘕,自拟方补肾化瘀方治疗取得一定疗效[1]。
而边氏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为阳虚寒凝,冲任胞宫瘀阻,采用补肾温阳化瘀方药治疗,并从生活质量评分和痛经情况分析,与单纯使用孕三烯酮进行对照,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
徐氏认为,血瘀肾虚痰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活血祛瘀、补肾化痰为法组方,拟定“消瘕汤”治疗本病,痰瘀虚同治,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散瘀而不耗血,应用此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3]。
薛氏对寒凝血瘀型者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同时对合并症采用介入或针刺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2.1%,与单纯应用孕三烯酮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4]。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每 周2 次 ,连续 服用3 个月 。对 中西结 合组 患者 采用 中药 、西药结 合 的方式进 行治疗 ,让患者 在经期 第5 天开 始服用 血府逐瘀 汤剂 ,每 日 l 剂 ,分早 晚两次服用 ,每 次2 0 0 m L,每月经期连 服2 O 剂 。3 个 月为一 疗 程 , 同时 辅 以孕 三烯 酮 ,每 周2 次 ,每次2 . 5 mg 。血府 逐瘀汤 剂 的 具 体药方 为1 5 g 当归 、5 g 桃仁 、1 5 g 生地 、1 5 g 红花 、l O g 枳壳 、1 0 g 赤 芍 、l O g 柴胡 、5 g 甘草 、9 g 桔 梗、9 g i l l 芎 、1 5 g 牛膝 、l O g 元胡 、1 5 g / 1 I
参考文献
[ 1 ] 国 际 心 脏 病 学 会 和 协 会 及 世 界卫 生 组 织 临 床 命 名 标 准 化 联
心病的 中成 药也被分 为 以丹参类 为代表 、针 对” 血” 的活血 化瘀药和 以
麝香保心 丸为代表 、针对” 脉” 的芳香 温通药两种 主要类 型。从现代药 理学角度 来看 ,活血化 瘀中成药具有 降低血黏度 、抑制血小板 聚集 、 防 止血栓 形成 ,甚 至溶栓 的 作用 ;芳香 温通 药的 代表 药物麝 香保 心
副 作 用 ,值得在 临床 推广 。
【 关键词 】 中西 医结 合 ;子 宫内膜 异位 症 ;治疗 效果
中图分 类号 :R 2 7 1 . 1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2 9 - 0 4 6 4 - 0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最全版)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国际上有关内异症的诊治指南有150余种之多。
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发布了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多以该指南为临床诊疗的依据。
然而该指南没有对中医药治疗形成推荐意见。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
然而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异症的方法众多,无统一规范,基层医生无所适从。
临床实践需要基于中国高质量证据、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导。
虽然在1991年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但该标准距今已28年,内容已无法指导目前临床诊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内异症学组按照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制订本《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以促进临床规范地进行内异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指南制定的方法2.1指南制定的原则本指南的设计与制订步骤参考2013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并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 Ⅱ)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参考2018年法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College National des Gynecologues et Obstetriciens Francais/Haute Autorite de Sante,CNGOF/HAS)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CNGOF/HAS《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指南》解读、《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医妇科学》制定。
本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发起和负责制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通过立项审查程序准予立项,由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中国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提供循证支持。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Glob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g-istry Platform,http ://)进行注册。
2.2推荐意见形成过程通过临床问题征集并经两轮问卷,筛选获得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对每项临床问题,工作组按照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对其进行解构,进行背对背证据查询(文献检索至2018年12月),通过归纳、分析,确定证据的等级。
指南专家小组基于前期提供的内异症诊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国内外文献证据,经过三轮德尔菲法和一轮面对面专家共识会,最终形成指南推荐意见。
2.3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对于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的评价证据体的GRADE方法,将推荐意见分为“强”、“弱”两级。
当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对国内中医药的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中医治疗的现状和经验,并通过专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发病机制3.1西医发病机制内异症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但主要的发病学说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
而种植学说包含Sampson经血逆流、血管及淋巴转移、医源性种植学说。
其他发病机制包括免疫炎症学说、干细胞理论、遗传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及在位内膜决定论等。
3. 2中医学病机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周期性出血,中医学称为“离经之血”。
唐容川《血证论》说:“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血瘀是贯穿内异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内异症最基本的病理基础。
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发痛经;瘀滞日久,则成癥瘕;瘀血内停,阻滞冲任胞宫,不能摄精成孕,故婚久不孕。
临床表现及检查4.1临床表现内异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盆腔疼痛、不孕和盆腔结节及包块。
25%患者无任何症状。
(1)盆腔疼痛:70%—80%的内异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度不完全平行,包括痛经、非经期盆腔痛、性交痛及肛门坠痛等。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
(2)不孕:约40%—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
2000年Buyalos RP 等首次提出,Endometriosis-asso-ciated infertility ",即“内异症性不孕症"的概念。
导致内异症性不孕症的原因包括盆腔解剖结构改变、盆腔内微环境紊乱、卵巢功能异常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缺陷等。
(3)盆腔结节及包块:17%—44%的患者合并盆腔包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妇科检查可扪及直肠子宫凹陷、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触痛性结节,子宫多后倾固定。
(4)其他症状:内异症侵犯肠道可出现便频、便秘、便血、排便痛或肠痉挛,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
内异症侵犯膀胱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
肺及胸膜内异症可出现经期咯血及气胸。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会阴切口内异症表现为瘢痕部位结节、切口处发生月经期密切相关的周期性疼痛。
4.2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对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价值,典型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影像为无回声区内有密集光点。
在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首选阴道超声;无法阴道超声时,直肠超声或腹部超声也有价值。
为评估累及肠管、膀胱或输尿管的深部内异症的病灶范围,可考虑使用盆腔MRI。
对累及输尿管的病变,必要时联合静脉肾盂造影或输尿管镜检查。
(2)实验室检测:内异症患者CA125可升高,尤其是中、重度患者,但一般为轻度升高。
由于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有限,血清CA125不用于诊断内异症;血清CA125正常的情况下,内异症也可能存在。
可根据非经期CA125的变化监测内异症病情的变化。
内异症患者中60%以上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诊断特异性可达90%以上,但敏感性较低。
4.3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最佳方法。
确诊应首选腹腔镜检查,必要时也可剖腹探查,以获得组织病理诊断并明确分期,组织病理学是内异症确诊的基本证据。
诊断5.1中医诊断标准内异症为血瘀证范畴,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委员会2016年制定的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结合内异症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如下:主要标准:(1)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2)离经之血;(3)腹部压痛抵抗感;(4)闭经或经血紫黯有块。
次要标准:(1)固定性疼痛,或刺痛、绞痛;(2)痛经;(3)脉涩;(4)附件囊肿。
符合主要标准1条、或次要标准2条即可诊断血瘀证。
按主要标准每条2分,次要标准每条1分,可作为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
5. 2西医诊断标准5.2.1 病理诊断病灶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有炎症反应及纤维化。
但临床上有一定病例不能找到组织病理学证据。
5. 2. 2 临床诊断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修订:(1)痛经呈渐进性;(2)经期伴少腹部不适,进行性加剧;(3)周期性、渐进性直肠刺激症状;(4)妇科检查时在阴道后穹窿、子宫峡部或子宫骶骨韧带等处有触痛性结节;(5)附件囊肿或伴粘连、紧张感;(6)未经抗炎治疗时附件肿块月经前后有明显变化;(7)腹腔镜检查发现典型内异症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了组织学鉴定;(8)内异症术后复发者。
凡有以上(1)~(3)中任意1项和(4)~(6)中1项,或(7)或(8)即可诊断。
5.3中西医结合诊断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方式。
根据内异症的西医诊断标准进行内异症诊断;运用中医学理论与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要点明确中医辨证诊断,最后形成由西医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
治疗6.1治疗总则内异症是慢性病,由于其病因不清、难以根治、容易复发以及有可能癌变,需要长期管理。
内异症长期管理策略:(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临床问题,结合患者年龄、病情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2)长期管理目标:减灭和消除病灶,减轻和消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辅助治疗(如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等。
6.2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中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口服避孕药、高效孕激素、雄激素衍生物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GnRH-a)六大类。
6.2.1 中医药3篇系统评价显示,中药复方口服相比西药治疗内异症,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痛经缓解率、妊娠率,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1篇系统评价显示,中药复方口服联合中药灌肠相比西药治疗内异症,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高的总有效率、妊娠率、异位囊肿缓解率和盆腔结节缓解率,较低的复发率。
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桂枝茯苓丸、大黄麾虫丸、坤泰胶囊如、正宫胶囊等中成药联合西药相比单用西药治疗内异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血清激素和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血清CA125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咼妊娠率。
推荐意见:对于内异症患者,可考虑中药口服(或联合灌肠)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等);在服用中药汤剂不便的情况下,可选择中成药或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中等)。
具体见内异症相关性疼痛等治疗。
6.2.2 西药治疗NSAID、口服避孕药、高效孕激素、雄激素衍生物以及GnRH-a等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等参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2015年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
(1 )口服避孕药是治疗内异症相关疼痛的一线用药,适合青少年及暂时无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长期使用。
对于年龄<16岁的内异症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
使用时应警惕血栓形成风险。
(2)高效孕激素包括口服孕激素以及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evonorgestrel 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LNG-IUS)。
地诺孕素是新一代合成孕激素,与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高,具有生物高效性,可直接抑制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减轻内异症疼痛,促使异位病灶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