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具有教育作用的,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支撑性要素)学习者(载体,主体)学习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驱动性要素,离开了学习者,教育活动便难以发生和开展。
教育影响(中介或条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三.教育的起源:⑴神话起源论宗教⑵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⑶心理起源论孟禄⑷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四.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⑴孔子孟子荀子朱熹《学记》是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五.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弗兰西斯.培根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的开始3.赫尔巴特——完整教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⑵决定着受教育权⑶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⑷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⑸决定着教育体制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⑴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诸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⑵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⑶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⑷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4.教育的社会功能⑴经济功能①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③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⑵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定阶段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②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民主政治③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⑶文化功能①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⑴就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来看⑵就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来看6.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⑴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对教育的影响⑵教育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现的规律⑴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⑵发展的阶段性分阶段的进行教育⑶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⑷发展的不平衡性注意关键期⑸发展的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就施全面协调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3 遗传决定论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5 环境决定论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活动。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题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孔子教育思想简答题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重视因材施教。
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简答题)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们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他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主张在做中学,杜威是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社会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第二章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适龄儿童:年满6周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的特点)简答题重点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简答题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广义的教育概念和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学的概念;十八大教育热点2、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特点;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3、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4、教育目的概念;《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对我国教育目的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施要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概念;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区别;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及内涵5、学制的概念及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的特征;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6、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成长阶段特点;进步主义学生观代表人物及思想;现代学生观;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7、广义的课程概念;影响课程的因素;课程标准概念;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潜在课程;课程资源利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8、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的概念;中小学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9、德育的概念及地位;德育原则;德育基本途径10、班主任概念;班主任素养;班主任工作内容;班级活动的设计。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简答、论述、班级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教育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体系(标志):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创立的条件(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④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鲍尔斯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P25-27)答: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学习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受教育者):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重点: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育活动的促成者。
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促进、规范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与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有形客体:场地、设备、手段、方法、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目的无形客体:交流、谈心,人格的交流3、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机运行的整体、完整实践活动的系统、教育活动的双重性:生产活动=主体—客体(对象化活动)教育活动=主体—主体(交往性活动)《论语》:学而时习之、有教无类、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启发诱导,中国第一步教育专著《理想国》柏拉图:儿童教育(身体、习惯、品质)培养哲学王《雄辩术原理》昆体良:重视德性、培养雄辩家、教育内容(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第一步教育专著(二)形成阶段夸美纽斯(1592—1670年)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1632年: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
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1776—1841年)德国教育家《普通教育学》1806年:教师中心论、四段教学法。
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发展阶段实科教育学:斯宾塞《教育论》(1861年)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年)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年)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性》(1888年)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1919年)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的阶级性: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的目的: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化2、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学科的分化和体系化4、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密切化5、教育学元理论的形成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科学解释教育问题2、掌握教育规律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4、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其内外联系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4.简单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P20-26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2>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3>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的特点(考理解(1未完成性(兔子生下来就是兔子,人生下来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能否变成人<狼孩>,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事情(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5个<理解,表现在哪>(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
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所以要求教育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关键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扬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所以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P34-40(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什么P44-5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a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b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c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革新中的创造性<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
<3>教育的生态功能a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b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c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痛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私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关性事业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a 教育总目的B 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点(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
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85-98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
<1>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历史是人的正真自然史;<3>个体发展的历史;<4>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式辩证统一的关系综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把握以下基本点:<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试试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什么学校施行什么制度P117-127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四个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概念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明确的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课程标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文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