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痹汤治验
宣痹汤(方一)治肺痹配方、医案

宣痹汤(方一)治肺痹配方、医案
肺痹
【原方配方组成】枇杷叶6克,郁金6克,射干3克,白通草3克,香豆豉6克。
【用法】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
肺痹是肺被浊邪所阻闭,失去肃降而痹塞不通所致。
常因患者平素肺气虚弱,外邪人侵,无力抵抗而成。
症见胸满烦躁,气喘咳嗽,汗不得出,得温症减。
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中医辨证分为:发作期及缓解期。
发作期重在治标分为热痰、寒痰、寒喘、热哮、寒哮;缓解期重在治本分为肺
虚、脾虚、肾虚。
宣痹汤适用于寒痰型的肺痹证。
据《江苏中医杂志》1983,(5):11章湘侯报道:用宣痹汤加减治疗肺痹,疗效显著。
处方:麻黄3克,苦杏仁10克,甘草5克,郁金10克,白通草5克,射干6克,枇杷叶10克(布包),香豆豉5克,丝瓜络6克,桔梗6克,生薏苡仁10克。
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服用10剂,诸症则愈。
宣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热痹100例疗效观察

宣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热痹100例疗效观察一、前言风湿热痹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常伴有红肿热痛。
传统中医认为风湿热痹是由外感风湿、内伤寒湿等因素引起的,治疗风湿热痹需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宣痹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散寒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对治疗风湿热痹有一定疗效。
为了进一步观察宣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热痹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100例风湿热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就诊的患者。
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疾病病程范围3个月-5年不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单纯性风湿热痹及复合性风湿热痹,均符合中医风湿热痹的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本次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宣痹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中药治疗或者激素治疗。
每天进行一次治疗,连续治疗30天。
观察期间,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疗效观察结果经过30天的治疗观察,结果如下:1. 实验组疗效观察在实验组的疗效观察中,疼痛程度、关节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关节肿胀程度减少,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总有效率达到85%。
五、结论通过本次疗效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宣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热痹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较于传统的中药治疗和激素治疗,宣痹汤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六、临床意义风湿热痹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宣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热痹的疗效显著,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应加强对宣痹汤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风湿病的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上焦宣痹汤临证运用

上焦宣痹汤临证运用上焦宣痹汤作者︱黄希这个方子非常不起眼,方子很简单。
出自《温病条辨》的46条“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但是实际上是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来的。
我们来看看药物组成:郁金,枇杷叶,射干,通草,香豆豉。
用刘英锋老师的话说,没有一味将军药,即没有所谓的很有偏性的药,但是用起来却又大天地。
不要小看这个方子,有时候用起来能够派上大用场。
方子虽然是吴鞠通的,但是真正发扬的却是姚荷生老先生,首先推广的是姚梅龄,然后伍炳彩用的很多,刘英锋老师用的也很多。
神方上焦宣痹汤理论依据应该是姚荷生老先生的少阳三焦膜腠理论。
主治病证有:湿中夹热,郁痹上焦。
具体而言,运用范围推广到了顽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湿热性胸痹、心悸、多汗和眩晕等疑难杂病。
上焦湿郁有热的很多病证都可以使用。
此方有几个辨证要点:有胸咽自觉痹阻与轻度郁热的现象, 具体如:①自觉咽梗或喉阻, 局部或有微痛, 或有漫肿暗红, 或咽干不欲多饮;②自觉胸闷不舒, 或有微咳不爽, 或胸微痛, 或喜深透气或叹气;③常喜咳咯清嗓, 有痰感, 但咳咯不爽, 痰白而粘稠不易出;④舌象、脉象不一定有突出改变, 比较常见的是:舌质稍暗红, 舌苔薄白腻;或脉两寸独沉, 或一寸沉而另一寸浮。
上焦宣痹汤平淡的药物,轻灵取胜,简单的五味药物,能够宣透上焦的湿热,清解上焦的郁热。
我们摘出一点进行分析,凡是有胸咽自觉痹阻与轻度的郁热现象都有使用。
很多人都有,喜欢清嗓子,但是呢,又不会太不舒服,有时候感觉胸里面有个东西,想要咳嗽出来,但是用不上力,感觉不在喉咙里面。
梗阻感。
那么怎么分辨梗阻感呢?觉得胸咽部位有点不通,或者梗或者闷,或者有压迫感,或者感觉胸前有点东西,但是病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这个是需要鉴别的。
一般而言,梅核气无形,而这个会发现比如有感冒病史,用电筒看看咽壁,可以看到滤泡或者漫肿大(就是有形了)。
宣痹汤的功能主治

宣痹汤的功能主治简介宣痹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宣白芍、痹胶、桂枝、甘草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宣痹汤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宣痹止痛:宣痹汤的主要作用是宣通经络,舒筋活络,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它可以有效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症状,如风湿病、关节炎、肌肉痛等。
宣白芍和痹胶是宣痹汤的主要成分,具有破血、活血、止痛的特点。
2.舒筋活络:宣痹汤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它对于运动损伤、跌打损伤、颈椎病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缓解炎症:宣痹汤中的桂枝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红肿症状,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改善血液循环:宣痹汤中的甘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修复。
它对于淤血、瘀血引起的痛证都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用量宣痹汤的用法用量如下:1.成人每次口服10克,一日3次;2.儿童根据年龄适量减量;使用宣痹汤时,可以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30分钟后,滤出药液。
温服即可。
注意事项在使用宣痹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2.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忌饮酒;3.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4.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和使用周期;5.不建议长时间连续使用,建议间隔使用。
总结宣痹汤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宣痹止痛、舒筋活络、缓解炎症和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宣痹汤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
如有需要,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宣痹汤)

宣痹汤宣痹汤(中焦篇)【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防己15克(五钱);杏仁15克(五钱);滑石15克(五钱);连翘9克(三钱);山栀9克(三钱);薏苡15克(五钱);半夏(醋炒)9克(三钱);晚蚕沙9克(三钱);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9克(三钱)。
【用法】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效】清化湿热,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痹证。
湿聚热蒸,阻于经络,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痿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面目痿黄。
【原著加减法】痛甚,加片姜黄6克、海桐皮9克。
上焦宣痹汤《温病条辨》【组成】枇杷叶2钱,郁金1钱5分,射干1钱,白通草1钱,香豆豉1钱5分。
【功效】苦辛通阳,轻宣肺痹。
【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
【应用】呃逆;胸痛;喉痹:咽中不爽,常有异物梗阻感。
宣痹汤是《温病条辨》中的名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痛甚,加片姜黄、海桐皮)组成;功用是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治湿热痹证,症见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萎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
吴鞠通本人对此方的阐述详尽而精彩,使得后人鲜有发挥的空间。
首先,对于痹症的病因,《内经》最早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邪,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
吴鞠通认为,这样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经热则痹”的观点,是对《内经》痹症理论的有益补充。
因此,吴鞠通从风湿热的病因入手,配伍而成宣痹汤,是对痹症认识与治疗的补充和发挥。
第二,吴鞠通将痹证的辨证规律进行了概括。
他认为,痹证以寒、热、虚、实为辨证大纲即可。
其中“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
而本方证的病机较为复杂,属湿聚热蒸,蕴于经络。
症状表现中,舌灰目黄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骨节烦痛,是病尚未入里,在经络肌肉,属于痹证。
其病邪浅,属实易治,热则难治。
温病经典方宣痹汤,治疗上焦湿热证,每获良效!

温病经典方宣痹汤,治疗上焦湿热证,每获良效!宣痹汤(《温病条辨》)[组成]枇杷叶(刷去毛)10g 郁金10g 射干6g 白通草3g 香豆豉6g[主治]肺经湿热,气分痹结而哕者。
亦治肺气痹郁,胸闷不舒,皮肤蒸热者。
[证析]呃逆的基本病理是膈膜痉挛,引起痉挛的原因却与五脏功能失调和气血津的盈虚通滞有关。
举凡上焦气痹,阳明实热,痰饮停滞,瘀血阻隔,肝气郁结,中焦虚寒,真阴欲竭,肾阳衰微,均可引起呃逆。
本方证属上焦气痹机理。
三焦膜腠是津气运行通道,设若外邪相侵,肺气失宣,湿凝气痹,引起膈膜痉挛,即呈呃逆。
胸闷不舒,皮肤蒸热,亦是肺气失宣,湿凝气痹证象。
[病机]上焦湿热。
[治法]轻宣肺痹,开源截流法。
[方义]肺气痹而不宣,故用枇杷叶、射干、香豉清宣肺气,开肺气之痹结。
郁金行气解郁,又能行血而开血分之痹结。
通草清利湿热,导水下行,与枇杷叶等宣肺药物同用,又有开源截流之意。
[应用]1.此方加木贼、半夏、黄芩、青皮、槟榔片、芦根等药,治疗湿热初起,头部两侧胀痛,胸胁苦闷或痛,咽痛,苔黄而腻等证,每获良效。
是上焦兼少阳三焦并治的配伍形式。
2.对气分痹结,呃逆,胸闷较甚者,可与四逆散合用,增强行气解痉功效。
枇杷叶有解痉降逆作用,宜重用。
刘英锋:宣痹汤治疗上焦湿热的灵活运用上焦宣痹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枇杷叶(刷去毛)10g郁金10g射干6g白通草3g香豆豉6g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气分痹结而设。
刘英锋教授根据少阳三焦膜腠理论,将此方的主治病机定为湿热郁痹上焦,并将此方灵活运用于顽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原因不明性胸痹等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屡获良效。
1、少阳三焦的理论基础少阳三焦,自古有“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刘教授以为:少阳三焦,本有形质。
《内经》以六腑论三焦,腑器本有形质,《难经》“有名无形辞,也应是“质无定形”之义,而非“没有实质”之谓。
其所以无定形,乃因三焦之腑居“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张景岳《类经》),即三焦的形态,因包裹诸多脏腑,随曲就伸,变形无定,而边界难以言述。
【姚梅龄:宣痹汤-治慢性咽炎】

【姚梅龄:宣痹汤-治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常见病。
根据咽部检査情况,一般可将其分为三型:单纯型、肥厚型和干燥型。
本文29例慢性咽炎均属肥厚型。
笔者用《温病条辨》中的“宣痹汤”为主方治疗了29例此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整理报导如下:(一)诊断依据①患者常常自觉咽部有异物感,咽干,或轻度咽痛;常反复发作急性咽喉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
②检査可发现咽部粘膜充血肥厚,咽后壁或咽侧束有呈颗粒状或片状隆起的淋巴滤泡。
(二)一般资料性别:男性18例,女性11例。
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4年。
疗程(以服药剂数计算):最少19剂,最长39剂。
疗效: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5例。
(三)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消失;咽部检査已正常,一年以上未见复发。
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咽部充血肥厚已不明显,突起的淋巴滤泡大为减少,一年以内很少复发。
3.无效:症状如旧,或症状虽减轻而常有复发;咽部检查无明显好转。
(四)方药以《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温病条辨》上焦篇和中焦篇各有一“宣痹汤”,本文采用的是上焦篇的“宣痹汤”)为基本方。
其方组如下:郁金、射干、枇杷叶、通草、香豉(后因药店无香豉,故一般不采用)。
药物加减:①热偏重:症现咽干,咽痛,咳少量黄浓痰,口干欲饮,小便色黄;咽红或肿,舌质略红,脉数。
可加银花、连苕、马勃、橄榄、山豆根等。
②痰偏重:咽中似有物阻的感觉非常明显,咳浓痰、其色或白或灰,或舌苔厚腻。
可加浙贝、桔皮、茯苓、半夏、桔梗、甘草等。
③湿邪郁闭为主:症现咽中似有物阻而昼夜无轻时,胸闷,善太息,口粘不干,咳声重浊,或晨起咯灰黑色痰,恶心干呕,舌苔厚、白腻或灰滑,咽暗红。
可加藿香梗、蔻仁、厚朴、茯苓、滑石等。
④气郁为主:喉中似有物阻的感觉乍有轻重时,胸胁胀痛,善太息,或干呕,或哕,脉弦,咽红不明显。
可加合欢皮、代代花、厚朴、瓜蒌壳、桔核、陈皮等。
⑤兼阴津受伤。
症现喉干夜甚,声音易嘶哑,脉细、或寸脉沉,舌红或干。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清代名医吴鞠通,是⼀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在坊间,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吴鞠通通晓温病,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医书,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科、针灸及⼼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吴鞠通,名塘,字配珩,鞠通乃其号。
江苏⽼淮安(今淮安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6条有⼀个宣痹汤,中焦篇65条也有⼀个宣痹汤。
下⾯依次分享,共学。
⼀、上焦宣痹汤肺为娇脏(明·《薛⽒医案》:“肺主⽪⽑⽽在上,容是为娇脏,形寒饮冷则伤肺。
”),若湿热之邪郁滞于肺,则肺⽓壅塞不畅,宣降失职,或⽓逆动膈⽽为呃逆,或⽓机郁滞⽽不⾏为胸闷,或⽓逆挟痰上壅⽽为咯痰,或清⽓闭郁,⽓道痹阻,痰⽓互结⽽咽喉中不爽,正如《素问·⾄真要⼤论》所云:“诸⽓膹郁,皆属于肺”。
湿热郁阻⽓机,⽓不开则湿不化,湿不化则诸病难去。
(上焦)宣痹汤出⾃清·吴鞠通(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郁⾦、枇杷叶、射⼲、⽩通草和⾹⾖豉等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分痹结⽽设。
上焦宣痹汤⽅均为轻请流动之品,具有轻开不伤⽓,苦泄不损胃的特点,善调肺⽓⽽开上痹,对于肺⽓膹郁所致诸证,均可酌情应⽤此⽅。
对于《温病条辨·上焦》的宣痹汤,有学⼈说,这个⽅⼦是吴瑭根据叶桂治疗某姓“肺⽓郁”⼀案整理⽽来,某姓“肺⽓郁”⼀案,可见于叶天⼠(名桂,号⾹岩,别号南阳先⽣)的《临证指南医案》。
翻阅《临证指南医案·呃》(作者:叶桂,朝代:清,年份:公元1746年)第四卷第1案,可见⼀⽅,此⽅相较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六条,所述症状相同,药物相差⼀味(炒)川贝。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第1案呃某,⾯冷频呃。
总在咽中不爽。
此属肺⽓郁。
当开上焦之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痹汤治验
宣痹汤治验
转自:tcm100中医e百
宣痹汤方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之六五条,原文说:"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方由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组成。
(吴氏注说,赤小豆乃是食物中的赤小豆,不是药房中的赤小豆。
)我受此方与温病条辨讲解(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一书所附病案的启发,用此方加减治疗一例疑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记录于下:
99年3月12日,我在沂南皮防站,有患者陈*,女,26岁,家住苏村乡,是本院(皮防站)杨**的妻妹(小姨子)。
据说病已八九个月,久治不愈,病情日重,杨约我为之诊治。
据云各医院均怀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它化验都符合,就是没有找到狼疮细胞。
现在发热已有三月余,没有间断过治疗,但热退复起。
近一个月来,高烧不退,每天下午热度可达39、6℃,四肢全身满布紫红暗斑,也有痤疮样的斑疹,尤以面部最多,给人的感觉就象蟾蜍皮,满面部皆是,连手指与指甲里也都是这种红斑,指梢部有点类似雷诺氏综合证
的冻疮斑,这些斑也都是在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的,自己记忆中也已有三个多月。
经西医检察,认为属多系统受累(心肝肾肺功能都不好)。
现在有腹水,腹部膨隆如怀孕八九个月,小便黄少,腿脚俱肿,尤以足踝与脚背明显,指压有很深的凹痕,时有咳嗽,咯铁锈色痰,有轻度的鼻衄,鼻孔部常见血痕,饮食不思,强食则欲吐,自述两膝关节疼痛已数年,以前一直认为是普通的关节炎而没有好好治疗过。
右脉滑数有力,(因正在发烧)但左手脉则沉数细而无力,脉率时有停歇,(听诊有心率不齐)舌尖红,中部和舌根部有厚腻白苔,面目虚浮,面如满月(因服大剂量激素所致)。
自述青岛与济南都去治疗过,医生认为属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它症状与血沉化验都极符合,只是没有找到狼疮细胞,所以没能确诊。
我询及以前治疗经过:除用过各种抗菌素外,一直以大剂量激素,(主要是强的松)和各种维生素,利尿剂,强心剂(地高辛)来治疗。
据此脉证,我按中医辨证属于湿热蕴结,痹阻于经络,治仿《温病条辨》宣痹汤加减: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栀子(炒)10克,滑石15克,连翘10克,半夏15克,羌活10克,防己10克,桂枝10克,鳖甲20克,白薇
15克。
(方中本想加麻黄6克,但因患者近日来每到夜晚则出汗颇多故而没用)。
三剂,水煎,一日三次,温服。
3月15日复诊,高热已退,现体温37℃,脉已不数,力量中等,腻厚之苔也稍减,精神较隹,饮食也较前略香,自觉腹围略减,(但外观不明显)其它证状都没有变化。
现高热已退,治疗应以消腹水,恢复肾功能为当前急务。
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痹阻经络,治水当从高原,从肺论治,改方用宣痹汤和枇杷叶煎加减:防己10克,枇杷叶20克,杏仁10克,薏苡仁克,滑石15克,茯苓皮15克,大腹皮10克,炒栀子15克,白花蛇草30克,半枝莲15克,白薇10克,鳖甲20克,车前子10克,黄豆芽30-50克,四付。
按:本次方中加用了白花蛇草和半枝莲,主要是想加大清热解毒的作用,方中本想用大豆黄卷,因药房没有,故而让患者以新鲜的黄豆芽代替之。
22日三诊,药已服完数日,近因天气突变(太冷),没有及时前来复诊,脉左细弱,右脉有力,舌苔仍厚而略显干燥,自觉口渴,腹水已消大半,用手扪之仍有腹水感,但外观已不太明显,饮食不香,不吃也不觉饥,腹中仍有胀饱感,脚面肿仍剧,如馒头状,指压有深痕不起。
根据现症状,各方面都已大见好转,证情已缓和下来,参考赵炳南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秦艽丸与宣痹汤合方加减之:党参15克,黄芪30克,秦艽10克,漏芦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
克,乌蛇15克,防己10克,杏仁10克,苡仁30克,连翘15克,滑石15克,山栀子15克,鳖甲20克,白薇10克,枇杷叶10克。
另外,在此之前,一直由杨瑞录用西药地高辛,强的松,多种维生素等药物来治疗,我劝其停用其它药,激素逐渐减量以达最后停用。
99年3月27日复诊腹水基本已消,脐部以下留下几条很宽的胀裂纹(类似妊娠纹),脚面的水肿也消二分之一,舌苔中部已退,根部仍有厚腻苔,舌苔有斑剥现象,口仍觉渴,但并不重,(考虑利水药伤阴所致)因怕水肿而不敢多喝水,脉右有力,左手脉仍细弱,现咳嗽与咯痰均愈,鼻衄再未发生,证情大见好转,前方略有加减续进:去白薇,枇杷叶。
栀子改为10克,加茯苓皮15克。
因路远,病情已趋稳定,患者自己要求开八剂,准备到下星期一再来,并作一下化验,好与以前的化验做一个对比。
按:患者于星期二又来复诊,水肿全消,患者自己已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唯面部的痤疮样斑疹和肢体的冻疮样暗斑依然存在,患者也没有再去复查,我劝其好好治疗,但患者说已无钱再治,于是我又为她开了四付药(前方略有加减),从此再没复诊。
又按:该患者刚结婚年余,苏村一医与其丈夫相识,说你妻之病,没有十万八万的治不好,言外之意,此病必死无疑,故其夫有离婚之意。
为治此病已花七八千元,病日益
重,已失去治疗信心,我为之治疗时,已是多系统受累,病情十分复杂,所幸病人身体状况尚好,经治以来,效果十分显箸,但终因患者没钱再治而不得竟全功,患者以后的情况,我也再没有打听。
可惜。
郭按:最近我见到原来在皮防站医生孙*,谈起此事,据他说此患者现仍然健在(2004、6、7日又记)
又按:宣痹汤,最早应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门之徐×案,有方但无方名,原案录之于下:
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起灰滞之形,面目萎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
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
我们把此条与温病条辨的条文对比一下,即可看出吴氏几乎是照搬的原文。
而我则主要是参考了温病条辨讲解一书中的附案,为方便学习与对比,也录之于下:
以宣痹汤为主治疗壮热,发斑,痹痛案:病例摘要:
徐××,女,22岁,工人,住院号:84993。
入院日期:1984年9月7日。
主证:壮热六天,伴脸部,四肢红斑及关节疼痛,患者六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以上,时感怯寒,得衣则减。
并感头晕,心悸,少量脱发,经常鼻衄,二便自调。
查体发
现脸部蝶形红斑以及两上肢,颈部,前上胸,手足掌指(趾)部均可见到散在性的小如赤豆,大如蚕豆的结节,阳光暴露部位尤为明显,两小指指端关节呈水肿样红斑,无溃疡,口无气味,语声低微,全身皮肤干燥,灼热,体温逐日上升,高达39、6℃,关节疼痛日渐加重,尤以二肘关节,膝关节,小指关节为重,活动受限,其它未见异常。
舌苔黄腻,舌尖红,脉细滑数。
(理化检验从略)
中医诊断:1、发斑(阳证);2、痹证(热痹)。
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经过:根据患者入院时症状,考虑为热痹湿阻,湿热内蕴,热重于湿,身发红斑主要是脸部,颈及二上肢,并见皮下结节,为湿热蕴结于肌肤。
由于痹证多由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虽已化热,但寒湿未必尽除,故采用清热除痹,祛风解表,通络散寒的治疗方案,方选白虎汤、宣痹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肥知母9克,甘草9克,青防风9克,光杏仁9克,生苡仁30克,焦山栀9克,块滑石30克,赤小豆30克,晚蚕砂9克(包煎)连翘壳9克,制半夏15克,川羌活9克,川独活9克,净麻黄9克,木防己9克,川桂枝9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三剂,体温下降到37、4℃,再以原方增损进三剂,热退到正常,全身红斑色素逐渐变浅,鼻衄好转。
原方去白虎汤及麻黄、桂枝,继加入益气补血之
品合清热祛风以资调理。
但一周之后关节疼痛又加剧,低温逐起,缠绵不退,持续时间达一月余。
复于方中加麻黄、桂枝以助祛风通络散寒。
全方以清为主,寒热并用。
服药二剂,低温即除,药已中病,故以原方调治近一月,低温未发,红斑未起,诸证皆安。
患者虽大病已去,然尚遗有腰酸,下肢软,偶有眩晕等症。
虑其肾气已衰,正气未复,故又于方中加入补肾益气凉血之品。
处方:生苡仁30克,青防风9克,木防己9克,光杏仁9克,焦山栀9克,块滑石15克,连翘壳9克,制半夏10克,晚蚕砂9克(包煎),锁阳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虎仗根9克,红藤15克,生黄芪15克,花生衣9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药进六剂,症无加重,病情日趋稳定。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未用任何西药,但为了明确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诊断,曾先后三次请外院皮科专家会诊,皆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理化检察,除血沉复查尚有反复,其余各项检察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纳谷增进,体重由入院时46公斤增加到59公斤,精神转隹,于1984年12月29日出院。
患者出院四月余随访,高热红斑未发,无自觉不适症状,舌苔正常,脉缓和,实验室检察指标均较前明显好转。
综合以上所论,可以看出,吴氏乃是抄袭了叶天士的原文,而我则是借鉴了上面的医案。
我常说,中医最好的
书就是医案,它就是一面镜子,你在临床中遇到了疑难病例时,就可以用它来对照。
但是,若想临证时能做到信手拈来,却是须要一定的基本功的,这个基本功的功底,就是平时要多读书,做到博学多记或是强记,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博涉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