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的描述

偏瘫步态的描述偏瘫步态是一种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
患者的步态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是一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受限,导致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个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性,他曾经是一位活力四溢的体育教师。
然而,一次不幸的意外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李先生的右侧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
他的左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协调地行走,而是摇摇晃晃地迈出一步,然后用力地拖着左脚向前移动。
这种步态异常不仅让他的行走速度变得缓慢,还让他容易失去平衡,经常摔倒。
每次看到李先生艰难地走过来,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力感。
他曾告诉我,曾经的他是一个运动能手,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如此困难。
他不得不依靠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让他感到沮丧和无助。
尽管如此,李先生从未放弃对康复的希望。
他每天都坚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行走能力。
他告诉我,每一步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和奋斗,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天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李先生的进步和成长。
虽然他的步态仍然不规律,但他的行走速度逐渐加快,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赢得了身体的一点点自主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每次看到李先生坚定地踏出一步,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重拾自由与尊严。
现在,李先生已经成为了康复中心的一位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鼓舞其他患者。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我来说,李先生的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触动。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偏瘫步态分析及治疗

右
2平地行走的顺序
准备
出拐
右
左
3介助上楼梯的顺序
手
健侧
患侧
4借助下楼梯的顺序
手
患侧
健侧
5单独上下楼梯
拐
健侧
患侧
拐
患侧
健侧
其他的实用性步行训练
1.过沟坎 2.横跨步 3.走直线 4.利用活动平台 5.利用功率自行车
偏瘫步态分析及治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庞红
讲义内容分为:
有关步态分析的基础知识
偏瘫患者常见的步态及训练方法等
步行的定义
移动的重要手段
步态(gait) 步行(walk) 跑步(running)
需要肌肉和神经之间复杂的调整
步行周期的定义(walking cycle)
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 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成为一个步行周期。 基本单位以秒计算
骨盆上提步态 足下垂下肢呈棒状,为迈出在摆动期出现骨 盆上提动作。
评价要点:
全面:全身状况,平衡能力,ROM,疼痛。 观察步态:穿衣观察的服装,多走几遍,从前后左右观察。 观察要点:运动的对称性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盆有轻度内旋 5足对应小腿为直角
从前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躯干向左侧下降,右侧骨盆 上抬 2下肢外旋位 3不能看到足前部下垂外翻
影响偏瘫患者步行的因子:
痉挛,瘫痪 姿势调节能力障碍 高级脑机能障碍(半侧无视,步行失行) 感觉障碍 运动调整,协调性障碍
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1:
足下垂内翻步态 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造成。支 撑初期足跟着地动作 难以完成,稳定性差,推进其力量弱,易跌倒。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被动运动(Passive ) 主动运动( Active )
ppt课件
2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50%~100%,即:15~30转/分) 部分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部分旋转(10°~500°)起点在设定范围中间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ppt课件
4
脑卒中偏瘫步态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 能被代偿或掩盖。
ppt课件
5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走
产生
步 态
进行
步 态 分
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8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小于等于3级时,运用各种治疗技术诱发和强化肌肉力量 肌力超过3级时,运用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19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背阔肌、竖脊肌向心和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20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腹直肌和竖脊肌向心等速肌力训练
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偏瘫患者步态分析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 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 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 约为8±3.5cm。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 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 ,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5)摆动前期(足尖离地,大概处于步态周 期的50%-60%,相当于第二个双支撑相): 此时为向前摆动下肢做准备,地面反应力在 髋关节和膝关节后方,髂腰肌、臀中肌和股 直肌(髋部)呈向心性收缩(髋关节后伸 10°~0°),股直肌在膝关节处呈离心性收 缩(膝关节0°~屈35°);踝的地面反应力 在其前方,使踝跖屈肌肉持续向心性收缩, 约20°(踝关节0°~跖屈20°),且骨盆向 后旋转4°~5°。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 。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 ,东方男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平均为123.4±8.0 steps/m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 长腿者。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 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 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 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 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 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 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 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 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5.1.2 RLA八分法 一个步行周期中八个典型 动作姿势位点,即支撑前期(initaial contact )、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 期(midstance)、支撑末期(terminal stance )、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初期( 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摆 动末期(terminal)。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圈步态: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向外画圈的动作,然后向内收,类似于在不停画圈。
这是因为偏瘫侧的力量不足,导致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2.上肢屈曲:偏瘫侧上肢通常会呈现肘关节屈曲的状态,紧靠身体。
3.下肢伸直: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可能呈现出伸直的状态。
4.重心转移: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将重心从健侧转移到偏瘫侧,然后再转移到健侧。
5.侧屈和扭转:整个行走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呈侧屈、扭转的状态。
偏瘫步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偏瘫侧肌力不足,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导致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这种步态特点使得患者在行走时表现出独特的画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偏瘫步态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的,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其他步态畸形。
简述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

简述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
嘿,你问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啊?这可有点特别呢。
偏瘫病人走路的时候啊,那姿势可跟正常人不一样。
他们往往是一边身体比较有力,另一边就没那么好使了。
所以走起来就一瘸一拐的,有点像个小鸭子似的摇摇摆摆。
他们走路的时候,那有力的一边腿会先迈出去,而且步子会比较大。
就好像这腿是个大将军,带着身体往前走。
而那没力气的一边呢,就只能跟着拖拖拉拉的。
有时候,这没力气的腿还会画个圈儿才能往前走一步。
哎呀,看着就挺费劲的。
偏瘫病人的胳膊也会跟着捣乱。
那有力的一边胳膊会自然地摆动,可那没力气的一边胳膊就耷拉着,或者弯曲着不怎么动。
就好像这胳膊也在闹脾气,不想干活儿。
他们走路的时候身体还会歪向一边。
因为一边身体没力气,所以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往有力的那一边倒。
这样走起来就更不稳了,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摔倒了。
而且啊,偏瘫病人走路的速度也会很慢。
他们不能像正
常人那样大步流星地走,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挪。
有时候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喘口气,休息一下。
他们的脚也会有问题。
那没力气的一边脚可能会抬不起来,老是在地上拖着。
这样就容易被绊倒,或者把鞋子都磨坏了。
有时候,他们的脚还会内翻或者外翻,走路的姿势就更奇怪了。
总之呢,偏瘫病人的步态特点就是一瘸一拐、摇摇摆摆、速度慢、身体歪、胳膊不协调、脚有问题。
看着他们走路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要是看到偏瘫病人,可得多给他们点耐心和帮助。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瘫的步态分析来源:刘传雪的日志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
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
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
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
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
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
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
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
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
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
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
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
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
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
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终末站立期:由于挛缩、痉挛屈曲足趾的疼痛,体重转移至前足会引起支撑不稳,故可表现为整个站立期没有足跟离地。
●摆动前期:患者因站立稳定不够,常失去摆动前期。
此时患者膝持久伸直而不能作摆动准备。
正常步态摆动前期的被动膝屈曲消失。
●开始摆动期:因屈膝不足,靠患肢向外侧绕圈来代偿,有时靠站立健肢的跳跃,或身体向健侧倾斜来代偿。
代偿不足便出现足趾拖曳向前。
●中间摆动期:因踝背屈肌力不足,不能使足离地,足趾继续拖曳向前。
另外由于屈肌的强力协同收缩,或伸趾肌活动不足,会有摆动时足内翻。
●终末摆动期:通常偏瘫病人以踝跖屈、膝半屈的姿势着地。
这不仅缩短了步长,而且使开始承重时患足肌肉处于高度活动的姿势下,增加能量消耗。
正常步态时骨盆在三个平面内均有轻微运动。
中间摆动期和终末摆动期,摆动腿一侧的骨盆向前旋转,有助于增加步长。
开始触地前,该侧骨盆又有稍许下降;承重反应期时向后倾斜,终末站立期时向前倾斜。
这些动作均为被动的,并受髋部肌肉活动所控制,与躯干动作一样是极细微的。
偏瘫患者这些细微变化消失,出现像机器人一样僵硬的外表,原因是髋部肌群明确的随时间变化的离心性收缩丧失。
偏瘫患者安全行走的明显障碍是足趾拖曳(dragging toe)、足内翻(varus foot)、伸直无力而膝屈曲(collapsing knee)、膝僵硬(stiff knee)等。
产生的原因有痉挛、肌肉控制不足或不适当、挛缩、感觉丧失等。
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1物理治疗是偏瘫患者在有经验的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再学习和再训练的过程。
行走有4个先决条件:①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②能够交替地将体重转移至支持腿;③必要的下肢稳定性,至少能部分承重;④能够连续地使每个下肢向前移动。
物理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提高控制的质量和运动的质量,采取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和正常运动模式的技术,增加对躯干、骨盆和受累下肢运动的感知,并将此融入训练整体之中,促进早期控制患者的近端,而不是远端。
具体方法有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牵伸运动防止挛缩、增强反射动作的模式,增加感觉刺激、监护下的步行训练等。
轻度偏瘫(hemiparesis)特点为伴有或不伴有明显感觉损害,但永久随意运动控制能恢复;偏瘫(hemiplegia)特点为丧失随意运动控制,但仍永久保存有粗大屈曲模式(flexion pat tern)和伸展模式(extension pattern);严重偏瘫(massive hemiplegia)特点为随意动作和模式动作都丧失。
Perry认为有两个行走运动控制中心,即皮质运动中枢和脑干原始的自主控制中枢。
原始中枢常不受中风破坏所影响,形成对将来站立、跨步、行走有利的粗大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的可能的神经学基础。
脑血管意外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差别很大,有可能将没有受损的皮质残存运动功能和脑干原始行走控制中枢结合起来,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再学习、脑部功能的重组,提供充分的位置和身体形象的感觉刺激、激活潜在的传导通道,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一种实用的行走方式。
大部分偏瘫病人表现为患肢有模式动作,又有一定的随意动作。
屈曲模式由屈髋、屈膝、踝背屈组成;伸展模式由伸髋、髋外展、伸膝和踝跖屈组成。
只有在直立位置时,才能较好地激活粗大的模式动作。
因此一开始纠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以利站立,对将来恢复行走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Reiter用低剂量肉毒杆菌毒素(b otulinum toxin)注射胫后肌,再加踝绑带技术,与使用高剂量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对纠正严重痉挛出现的马蹄内翻足同样有效,可改善步态。
一般踝绷带技术即可纠正足下垂内翻畸形。
由治疗师扶持患者作行走前的站立活动,早期步态训练,用治疗师的手、语言,患者面对镜子的视觉反馈信息,增加感觉刺激,对重建站立行走功能十分重要,而且应该是强化密集性的训练(intensive training)。
Batavia用扩音听觉反馈器(augmented auditory feedback device)使患者在坐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对称性和体重分布获得改善。
Thaut也用节奏听觉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辅助训练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步速增加、跨步长度增加、腓肠肌肌电图(E MG)振幅变异性减小,跨步对称性改善。
Shepherd用悬吊背心(suspend harness)减少患者承重的百分比,使患者消除跌倒的害怕心理,有利于重建平衡对称步态的功能。
Svendsen也认为部分负重步态训练方案(partial weight bearing gait therapy protocol)能使患者逐步过渡到全负重训练,能促进肌肉有序活动和收缩的建立。
Uhlenbrock制成一种能控制并推动交替方式移动足板的新式步态训练器来刺激偏瘫患者行走步态期相感觉,用录像和动态EMG分析,发现能产生一个类似对称的步态动作并促进站立期承重。
Bogataj用多导联电刺激(multichannel electrical stimulation)帮助严重受损的偏瘫患者恢复步态,发现步态明显改善,达到部分或完全的独立步态,患者的姿势和耐力也有改善。
他对一名不能行走的偏瘫患者治疗6周,随访30个月,患者仍然能够独立行走,认为成功原因是使用多导联电刺激辅助的步态训练,避免了病理性步态模式的建立,另外患者有重建行走功能的高度积极性。
Oostra对一名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在其他治疗都失败后,采用电刺激,尽管从损伤到开始电刺激治疗相隔较长时间,但仍很快恢复了独立行走功能。
Sharp对患者使用6周膝屈伸的等动(isokinetic)力量训练,发现患者的力量和步速均提高了,并没有伴随肌张力的增加,而且有明显的心理效果。
Moreland和Bradley均发现用肌电图生物反馈的方法来作步态训练,收效甚微。
Montgomery认为患者用双上肢扶持带轮子的可调节高度的床旁餐桌进行步态训练,能鼓励患者保持直立姿势,并练习持续平稳向前行走,比使用一般的平行杠效果好。
很多患者最终需要手杖辅助平衡,但过早使用易致患者不将体重转移至患侧,忽略站立稳定性的建立和尽可能的对称性行走。
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1物理治疗是偏瘫患者在有经验的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再学习和再训练的过程。
行走有4个先决条件:①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②能够交替地将体重转移至支持腿;③必要的下肢稳定性,至少能部分承重;④能够连续地使每个下肢向前移动。
物理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提高控制的质量和运动的质量,采取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和正常运动模式的技术,增加对躯干、骨盆和受累下肢运动的感知,并将此融入训练整体之中,促进早期控制患者的近端,而不是远端。
具体方法有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牵伸运动防止挛缩、增强反射动作的模式,增加感觉刺激、监护下的步行训练等。
轻度偏瘫(hemiparesis)特点为伴有或不伴有明显感觉损害,但永久随意运动控制能恢复;偏瘫(hemiplegia)特点为丧失随意运动控制,但仍永久保存有粗大屈曲模式(flexion pat tern)和伸展模式(extension pattern);严重偏瘫(massive hemiplegia)特点为随意动作和模式动作都丧失。
Perry认为有两个行走运动控制中心,即皮质运动中枢和脑干原始的自主控制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