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4
偏瘫功能训练

仰卧位的侧方移动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足底 接触床面,同时抬高臀部,然后向左侧或右侧移 动臀部,臀部接触床面之后,再移动肩部、头部, 最后调整全身姿势。
床上翻身
向健侧翻身: 1〕采取Bobath握手姿势,伸展肘关节,上 举至肩关节90°屈曲位; 2〕健侧下肢抬起离开床面并配合健侧上肢, 同时向患侧方向摆动数次,然后借助惯性翻 身。
辅助站起
1〕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
2〕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
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师
的帮助下伸髋、伸膝慢慢站起。
起立训练
独立站起
1〕双足着地,双手穿插,双上肢向前充分
伸展,身体前倾;
2〕当双肩先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
伸展膝关节,站起。
站立训练
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重心转移〕 下肢负重训练 迈步训练
患侧卧位
步骤: 1〕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前臂取旋后位,腕关节自然
背伸; 2〕患侧下肢取自然伸展位; 3〕健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 4〕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较长软枕。
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的伸展,控制挛缩的发生
健侧卧位
步骤: 1〕患者躯干前方及前方各置一软枕,以保持躯干呈
完全侧卧位而非半俯卧位; 2〕患侧上肢充分前伸,肩关节屈曲100°左右,患
双腿放至床下,健手松开患手。
3〕健侧肘于体侧撑起身体,抬头。
4〕肘伸直,坐起
恢复期
坐位训练
站立训练
步行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椅坐位平衡训练
站起训练 患侧负重训练
重心转移
迈步训练 辅助行走
坐位训练
辅助下坐位训练 独立坐位训练 轮椅坐位训练
偏瘫步态的描述

偏瘫步态的描述偏瘫步态是一种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
患者的步态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是一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受限,导致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个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性,他曾经是一位活力四溢的体育教师。
然而,一次不幸的意外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李先生的右侧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
他的左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协调地行走,而是摇摇晃晃地迈出一步,然后用力地拖着左脚向前移动。
这种步态异常不仅让他的行走速度变得缓慢,还让他容易失去平衡,经常摔倒。
每次看到李先生艰难地走过来,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力感。
他曾告诉我,曾经的他是一个运动能手,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如此困难。
他不得不依靠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让他感到沮丧和无助。
尽管如此,李先生从未放弃对康复的希望。
他每天都坚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行走能力。
他告诉我,每一步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和奋斗,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天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李先生的进步和成长。
虽然他的步态仍然不规律,但他的行走速度逐渐加快,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赢得了身体的一点点自主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每次看到李先生坚定地踏出一步,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重拾自由与尊严。
现在,李先生已经成为了康复中心的一位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鼓舞其他患者。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我来说,李先生的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触动。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用桥式运动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

桥式运动方法训练偏瘫患儿改善中的应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慕德英关键词:痉挛型脑性瘫痪;桥式运动;综述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它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症,也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约为1.8‰-4‰.按临床神经学表现可分为、痉挛型、强直型、手足徐动型、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无法分类型。
根据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重复偏瘫。
三肢瘫、单瘫。
偏瘫患儿在脑性瘫痪中临床约占有总病例的30%,且预后较好,但目前对其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却较少见。
本文旨在探讨各种桥式运动训练方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改善发面的应用。
1 偏瘫患儿粗大运动特点偏瘫患儿早期多出现肌张力增高,平衡反射落后,身体常见患侧跌倒,因此患儿为保持平衡多利用健侧,健侧为了代偿患侧立直反应与平衡反应的缺失而表现过度的活动异常模式。
1.1坐位及平衡能力偏瘫患儿主要表现在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
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稳定性不同程度减退。
躯干能进行屈曲、伸展、侧曲和旋转等运动。
坐位时体重大部分负荷与健侧臀部,不能用患侧上肢支撑身体,坐位时常易向患侧倾斜,说明躯干肌力低下,髋关节无控制能力,从而不能达到坐位平衡,大大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1.2站立与步行站立与步行时,由于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肌力不协调和肌力控制能力差常出现患侧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过伸肌及踝、足趾跖屈;在步行周期摆动相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自主屈曲,使患侧下肢长度相对变长,以髋外展、骨盆上提代偿而出现异常步态;支撑相,足不能用力磴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困难。
其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
2偏瘫患儿步态特点2.1不行周期:主要特点是一侧肢体支撑相缩短,双侧肢体支撑相延长,形成一种不对称步态。
偏瘫疾病肢体的康复训练-PPT

患者仰卧位上臂外展、外旋位时进行 肩部得被动上举、伸展动作很容
易做到,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疼痛及 不适感觉。在训练中,患者得肩胛 带应尽量保持前伸以避免出现肩
得后撤现象,然后鼓励患者主动进 行上肢得上举动作。当患者能够
做到时,在主动缓慢地放下上臂,指 示患者在缓慢放下得各个角度练
习上臂得控制。训练中,治疗师在 患者得腋下与肩部后方给予一定
伸展下肢准备负重训练
• 仰卧,患侧下肢伸展,足背屈、外翻, 顶在治疗师得大腿前部,治疗师将一 只手置于膝部下方,针对膝关节向下 伸展得力量施加一定得抵抗力。训 练时,治疗师沿患侧下肢长轴施加压 力,指示患者做小范围得伸、屈膝动 作。并注意提醒患者不要用足趾蹬 治疗师得大腿前部,而就是使用整个 下肢向下踩得力量。为了使患者理 解与体会该动作就是如何完成得,可 先用健肢做此动作,让患者体会正常 运动得感觉。
健侧卧位
• ②健侧卧位就是患者最舒适 得体位,患肩前伸,肘、腕、 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得 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 10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 体前面得另一支撑枕上,髋 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 躯干应垂直于床面。
仰卧位
• 枕头勿太高。 在患侧肩部、臀部下面放置薄枕或 软垫,将其稍稍垫高。 患侧上肢放于体侧,一定要处于伸肘 、伸腕得体位,并避免前臂处于旋前 位(即手心向床面)。避免肘关节屈 曲。手指可以自然放置。 患侧膝关节下可以用直径数厘米得 软物支持,也可不支持。 可在患侧下肢外侧放置软垫以纠正 患腿外旋,以足尖外旋得到改善为度 。要注意,如果被子太重也会压迫患 足,造成足尖外旋,可使用支撑物将 被子撑起。
• 屈髋屈膝动作训练对于偏瘫患者日后步行训练就 是极其重要得。在偏瘫患者步行前,准备提腿迈步 时,由于首先会出现不正常得伸肌张力,使得患者 感觉患侧下肢沉重,越想抬起腿,肌张力就越高,腿 就越抬不起来,所以应让患者学会以正常得方式而 不就是以伸肌痉挛方式完成伸展下肢动作。正确 得伸展下肢负重训练应从屈髋屈膝动作开始。同 时,早期进行此训练也可以防止日后患侧膝关节过 伸展得现象出现。
偏瘫步态实验报告

偏瘫步态实验报告偏瘫步态实验报告引言: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肢体的运动功能受损。
在康复治疗中,恢复患者的步态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偏瘫患者的步态特征,分析其步态异常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
实验过程:我们选择了10位偏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他们的步态特征,收集了相关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另一组接受特殊康复治疗。
实验持续了两个月,每周进行一次评估。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步态周期缩短、步幅减小、步态不稳定等。
这些异常主要是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神经传导障碍等原因所致。
而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接受特殊康复治疗的患者相比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在步态改善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他们的步态周期延长、步幅增加、步态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讨论:为了更好地理解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我们发现,肌肉力量不平衡是导致步态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偏瘫患者中,受损的肌肉往往会失去正常的收缩能力,从而导致步态异常。
此外,神经传导障碍也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神经信号传导受到了干扰,从而影响了肢体的运动。
针对步态异常的康复治疗方法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特殊康复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物理疗法、功能训练和中医康复等。
这些方法通过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和神经传导的改善,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功能。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特殊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具有显著的效果。
结论:通过本次偏瘫步态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特殊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本实验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量较小、实验时间较短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 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 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3. 股四头肌步态 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行走时,由 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撑相膝后伸,躯干 前倾,重力线落在膝前。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垂直位移动的幅度较 大。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2. 臀中肌步态 臀上神经损伤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髋关节外展、 内旋外旋均受限,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 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 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身体向两侧摇摆,典型步态特征呈鸭步。整 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 5. 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
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 的提高,可上跑步机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 坡度和速度。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是指针对患有偏瘫的患者进行的步态训练。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1. 动态平衡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性。
训练方法可以包括站立、走路、跳跃等,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2. 步态模拟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模式。
训练包括患者站立、跨步,然后移动另一个脚到前面,重复这个步骤。
3. 慢跑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慢跑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4. 静态平衡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训练包括站立,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一次持续15-30秒。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情况不同,训练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
简述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

简述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
嘿,你问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啊?这可有点特别呢。
偏瘫病人走路的时候啊,那姿势可跟正常人不一样。
他们往往是一边身体比较有力,另一边就没那么好使了。
所以走起来就一瘸一拐的,有点像个小鸭子似的摇摇摆摆。
他们走路的时候,那有力的一边腿会先迈出去,而且步子会比较大。
就好像这腿是个大将军,带着身体往前走。
而那没力气的一边呢,就只能跟着拖拖拉拉的。
有时候,这没力气的腿还会画个圈儿才能往前走一步。
哎呀,看着就挺费劲的。
偏瘫病人的胳膊也会跟着捣乱。
那有力的一边胳膊会自然地摆动,可那没力气的一边胳膊就耷拉着,或者弯曲着不怎么动。
就好像这胳膊也在闹脾气,不想干活儿。
他们走路的时候身体还会歪向一边。
因为一边身体没力气,所以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往有力的那一边倒。
这样走起来就更不稳了,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摔倒了。
而且啊,偏瘫病人走路的速度也会很慢。
他们不能像正
常人那样大步流星地走,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挪。
有时候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喘口气,休息一下。
他们的脚也会有问题。
那没力气的一边脚可能会抬不起来,老是在地上拖着。
这样就容易被绊倒,或者把鞋子都磨坏了。
有时候,他们的脚还会内翻或者外翻,走路的姿势就更奇怪了。
总之呢,偏瘫病人的步态特点就是一瘸一拐、摇摇摆摆、速度慢、身体歪、胳膊不协调、脚有问题。
看着他们走路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要是看到偏瘫病人,可得多给他们点耐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