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 (1)背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关系逐渐恶化。
•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2)过程: •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 •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 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与出发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 年代末) • 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力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 2、原因: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
• (二)第二阶段(20世 纪70年代至80 年代末)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
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 2、原因 • 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
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3、表现 •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1、赫鲁晓夫改革
• A、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 B、特点:
• 以农业为突破口
• C、评价 :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知识提纲】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际秩序演变第14课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背景(1)19C晚期~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
(2)根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矛盾激化;(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协约国集团(英法俄)VS 同盟国集团(德意奥);(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二、过程1、战线:(1)西线【决定性战场】:英法vs德军;(2)东线:俄VS德奥联军;(3)南线:俄、赛VS奥军;2、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首次使用毒气弹,时间最长,转折点)1916年,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1916年,日德兰海战(制海权在英国手里)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4、影响:(1)经济: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世界格局;A、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B、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科技: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5)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三、战后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定义: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系列国际条约,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社会转型

历史专题:阶段特征、社会转型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古代和同时期西方的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等。
(2)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总特征:雅典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罗马的法律,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具体:①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②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③经济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新兴工商业者势力强大④思想上:希腊出现了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13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知识重组)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
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
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世界史试题(卷1)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世界史试题(卷1)(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年南京二模)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诗作《致人杰》中写道:“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
……现在已知骇人的彗星走过的弯曲路径;扫帚星的天象不再令人惊奇。
……所有这些,让古代贤人苦恼,学派之间徒然争吵,我们看到,数学驱散云雾……”据此判断这篇诗作是歌颂()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达尔文解析:B牛顿经典力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符合材料中“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数学驱散云雾……”的描述。
2.(2012年莱芜检测)如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A.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B.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D.互联网等通讯方式的发展解析:C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自内燃机发明以后,石油被用作动力能源,石油开采量大幅提升,故C项符合题意;A项使用煤炭作燃料,B、D两项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于二战后,故排除。
3.(2012年潍坊模拟)下面是英、德、美、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图中的“C”曲线代表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德国D.英国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史实的能力。
注意图片中时间从1750~1900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A线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据题肢选项应为中国;B 线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重下降,应为英国;C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只有美国的情况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项;D线应为德国。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知识重组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认识:改革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与原则;注意农轻重协调发展;实行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2.发展:19世纪,世界市场的形成3. 加快(规范化):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4.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误区警示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

战后
2020/11/25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一、时空坐标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二、特征概览
•阶段 •二战后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且相互竞争的时期, 特征 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政 治 上
•结 果
•勃列日涅夫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考向1
•考题 •统计
•从历史概念、特征、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
上 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文 化 上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
国
家
•领域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北约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

管
齐
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下
菜单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
固
4.电视的发展
考
基
(1)普及运用: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
·
通
明
史 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考
透
向
析
·
(2)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 前
沿
展
·
通 史
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
明 考
透 析
向
②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前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沿
展
提
③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 望
考
能 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
·
三 管
解。
齐
下
(4)中国的振兴。
菜单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
3.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固
考 基
(1)两极格局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
· 通
体。
明
史
考
透
(2)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
向
析
·
合,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
固
3.世界贸易组织
考 基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
·
通 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1年底中国 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解析:A 题目的问题是“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因而要从杜鲁门的角度出发;“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因而A项正确;而B项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真正根源,但不符合题干中“杜鲁门认为”的立场限制,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杜鲁门强调美国发动冷战是迫于共产主义扩张的反应,而非控制苏联,排除C项。
D项不是冷战的根源且无材料支撑。
2.(2014西安五校二模)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D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意味着冷战秩序的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强调了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悖。
B项曲解了材料含义。
3.有学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 ) A.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C.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D.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美元的霸权地位,既是霸权,必是能控制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的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体系,马歇尔计划不是其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本身没错,但不能说明马歇尔计划与美元霸权的关系,故不选。
4.(2014年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D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说明,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提高农产品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项正确。
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降,A项错误。
B项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国际市场对其农产品价格影响很小,C项错误。
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A 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差距不大,B、C两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欧洲国家在近代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D项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屡遭战争重创成为实现其联合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
6.(2014武汉四调)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
这与全球化相关。
”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 )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化”。
如今的“全球化”却被异化成了“反美化”“去美化”,正是由于全球化,才出现了现在的“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现象,这导致美国的经济增长乏力。
也就是说,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但如今的全球化使美国的影响力下降,造成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故选A 项。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仅说明全球化影响了美国,但不能说明全球化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2014肇庆模拟)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城市)——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的商品中生丝量最大。
而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
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当时的欧洲商人们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中国澳门进入了祖国内地。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材料二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丝—银”贸易形成的背景。
简要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3)欧元的诞生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代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组织?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东西方贸易”“丝”“银”三点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及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等史实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问依据材料二时间信息,与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史实相联系分阶段分析原因。
第(3)问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到达亚洲;葡萄牙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白银;中国丝纺织业(手工业)发达。
影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原因: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
(3)组织: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