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简介

合集下载

盐城大丰方言的词汇特点

盐城大丰方言的词汇特点

盐城大丰方言的词汇特点什么是方言?方言是指在同一语系国家或地区中,由于社会、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地区性语言变体。

在中国,方言非常丰富,有许多地方的方言都有独特的词汇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盐城大丰方言的词汇特点。

盐城大丰方言简介盐城大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西南部,地处江淮平原和青海长江金三角交汇处。

盐城大丰方言是中国南方官话门类里的一个方言语支,拥有较浓重的南方音、特有的语汇和语音特征。

盐城大丰方言虽然不是华语的标准语,但在当地却是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

盐城大丰方言词汇特点方言词汇巨大盐城大丰方言词汇丰富,经常使用一些不同寻常的词汇,尤其是农村地区。

该方言具有许多古汉字的发音和词语,因此在使用时会比普通话更加繁琐和复杂。

例如,“啥”在盐城大丰方言中是“什么”,“俺们”是“我们”,“哉”是“了”。

独特的语音特征盐城大丰方言的语音特征鲜明,发音更像南方方言,口音较重,一些字音也非常独特。

这些特色反映了当地方言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鱼”在普通话中读作“yú”,而在盐城大丰方言中读作“hú”。

借词丰富盐城大丰方言的词库中也有很多借词,除了借用普通话外,还会借用其他方言、外语等。

例如,“慢慢”的意思在盐城大丰方言中是“chuān chuān”,这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

煽情表达多盐城大丰方言具有丰富的煽情表达方式,这表现在一些方面比如追求浪漫、赞扬某人、引起注意等。

这些表达方式常常有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因此非常符合当地文化特色。

例如,“贼鸡冻”在当地的方言中表示毛骨悚然或十分兴奋的状态。

结论盐城大丰方言词汇丰富、语音鲜明、借词丰富、煽情表达多,这些词汇特点是盐城大丰方言的重要特征,也是盐城大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盐城大丰方言的使用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在人们的引导和努力下,盐城大丰方言和文化仍将在民间生产生活中得以保持和发扬。

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方言(最后一句是经典)估计即使是洛阳人,很多人也不一定能听懂.我也有些都听不懂,给你们看看!!中——好喷——侃古状——蹲布衫——衣服古——给木——没秒——没有抓雷——干吗毛到——骗人页儿——昨天墩儿——凳子步老盖儿——膝盖带劲——舒服独孤眼儿——一个人司跟——一起滴脑——头dia——下面死慌——累信求——傻瓜弄啥来——你干吗呢死鬼——讨厌次瓜——笨蛋磕儿台儿——台阶坐桌——吃喜酒各喽——碗今儿前本儿--今天上午今儿后本儿——今天下午前bersher——上午夜儿后晌——昨天下午夜黑儿——昨天晚上与哦--一俩--二撒--三嗦--四卧--五罗--六去哦--七罢--八社--十加司——厉害枯出——皱挂赖子——勾引街上混的去求——完蛋喝汤秒——吃饭没操气——生气外线——外面火烧儿馍——烧饼里各老——屋里面不拉不拉——用手抹一下协货——喊rua牌——洗牌der——玩某项游戏或者活动看好——正好、刚好捣鸡毛——调皮单木身儿——专门、故意咯夷人——烦人镇着——现在那帮——那边日马chua——差劲叶荷尔塞啥叶儿——昨晚休息得怎么样保说啦,豆哪儿吧——不要再说啦,就这样吧。

墙麻灰儿——捉迷藏糊杜面贴儿——糊涂面条脊娘——脊梁Go甲——身上的灰门各捞——门后面床和拉——床下面猜票儿——簸箕赤八脚——光脚吽(ou)——牛代开——请客大那蛋——洛阳人都知道日你mer——同上觉气——角憨水——口水哭册儿——短裤撇这儿——放下信着木有——找到没灶火——厨房赤肚子——裸身凑人——烦次马糊——眼屎特儿——桃子圣人蛋——狂妄自大的意思七孙——骂人的话赖爪——赖种去球——完了日龙——搞砸的意思不老盖——膝盖嘎支(几)窝——腋窝夜黑——昨晚的意思将妞——刚才的意思,郾城说的比较多不枪中——不行的意思跟盖——旁边的意思姑堆——蹲的意思布住——抱着的意思空壳篓、木任啥——没有的意思出儿出儿油——蟋蟀各意人——恶心人突鲁——下滑的意思咣揩——咣揩,你不能了吧,很难解释,看看的意思吧个寥——古怪气蛋——烦人个一蛋——怎么解释呢?很讨厌吧得劲——舒服,爽的意思,全省通用,河南的代表方言摸肚——最后的意思,郾城说的比较多光嘟,撤都儿——不穿衣服光屁股芫荽(yan sui)——香菜摸出——动作缓慢,墨迹的意思老末——最后的意思愚活——绣逗,迷瞪枯楚——有皱纹,不平展,多用于纸张,人物面部白动——别动天树杆——甘蔗驭(yu)——停,架车时对马、驴等动物的言语,哋(dei)、加,卧,驭墩儿——板凳阿(a音或e音)渣——龌龊摆置——收拾乌拉——形容说话不清楚毒气——狠的意思幺火,协活——喊短——说谁谁短,应该是不仗义的意思水货——东西不是正版的,人也不地道清倒切——早晨老渣皮——不时髦马几妞——知了晒百,朔白,成脸子——故意挑衅,不好解释出奇,出样——新鲜,与众不同出绿——跑的意思拉虎——邋遢马虎瞪——迷瞪鬼觉——臭美的意思嗑衬——恶心布拉——用手拍拍的意思,比如衣服脏了,布拉布拉糊肚——有点稠的粥摸嘟儿——最后的意思烧包——指人不踏实扑狼鹅——蛾子扁嘴——鸭子花大姐——瓢虫绑张——排场虚湖不虚湖——注意没注意片叉,片汤糊涂叉——不怎么地住贵——贵重滴瞎儿——刚下雨的时候老鳖一——吝啬这帮那帮,这腔那腔——这边那边挨口,挨爽——被批评的意思长虫——蛇楚喘——蚯蚓花椒——本是一种调味品,现指嘲笑讽刺的意思熊样,熊货,熊脸——骂人的词信球——白痴,傻瓜欣——我去给你欣点青菜回家下面条,指白拿,白要的意思欣——你家的闺女欣下了没有?指出嫁的意思猫——骗人大鬼小鬼,大毛小毛——扑克牌里的大小王库券(ku quan)——通常是形容人弯身吧不份儿——不服气的意思拾捣——收拾,修理坷拉蛋——小石头当门——客厅揉(rou)夕——傍晚左接吧右接吧——左胳膊右胳膊斜色,和色——发抖的意思吝蛋——烦人搁住老——不值得,犯不上掏劲——使劲清倒切——早晨抹肚儿——最后喝了汤——天黑后普通话版:太阳啊~!我的母亲啊~!您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您累不累啊~!洛阳话版:日头啊~!俺哩娘啊~!你从东边爬揣~!从西边咕噜下去~!你死不死勒晃啊~!。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七大方言简介: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

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 3.6%。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

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邵阳、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东安、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

盐城方言的词汇

盐城方言的词汇

盐城方言的词汇摘要:一、盐城方言简介1.盐城地理位置2.盐城方言特点二、盐城方言词汇概述1.盐城方言词汇来源2.盐城方言词汇特色3.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差异三、盐城方言词汇实例分析1.生活用词2.动植物词汇3.情感表达词汇四、盐城方言词汇传承与发展1.盐城方言保护与传承2.盐城方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盐城方言的未来发展正文:盐城,位于我国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盐城方言,作为盐城地区独特的地方语言,承载着盐城人民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

盐城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

在词汇方面,盐城方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盐城方言词汇主要来源于当地民间的口头传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盐城方言词汇具有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地方特色等特点。

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形态、语义和语用方面。

例如,盐城方言中的“吃饭”称为“咥饭”,“早上”称为“早晨”,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无对应表达。

此外,盐城方言词汇在语法结构上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盐城方言中的“不”与普通话中的“不”在用法上存在差异。

盐城方言词汇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盐城方言词汇的实例分析:1.生活用词:盐城方言中有很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

如“掼掼”(玩耍)、“趿拉”(拖鞋)等。

2.动植物词汇:盐城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盐城方言中有很多关于动植物的词汇。

如“螃蜞”(螃蟹)、“鹭鸶”(白鹭)等。

3.情感表达词汇:盐城方言中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情感表达词汇。

如“纠心”(担心)、“惬意”(舒服)等。

为了传承和发展盐城方言,盐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开展方言保护工程,录制方言音频、视频资料,编纂方言词典等。

此外,盐城方言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方言歌曲、方言影视作品等。

总之,盐城方言词汇是盐城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盐城人民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

山东方言简介:归属、分区、特点

山东方言简介:归属、分区、特点

山东方言简介一、山东方言的归属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

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该省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其中该省有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二、山东方言的分区山东方言内部存在不少差异,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

钱增怡、高文达等学者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西区69个县市。

其中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塘、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冠县。

西鲁小区27个县市: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成武、单县、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

其中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城、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

东潍小区25个县市: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以上大致是西齐区归冀鲁官话,西鲁区归中原官话,东莱和东潍归胶辽官话。

吉林方言大全的话

吉林方言大全的话

吉林方言大全的话摘要:1.吉林方言简介2.吉林方言的特点3.吉林方言的用词和语法4.吉林方言的举例和应用5.吉林方言的文化价值正文:吉林方言,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汉语方言,拥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以及辽宁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

吉林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移民潮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汇聚于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吉林方言。

吉林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在语音方面,吉林方言的声调丰富多样,有着高、升、降、入等不同的声调,这使得吉林方言听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

在词汇方面,吉林方言有着大量的地方词汇,这些词汇来源于当地的生活、劳动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地域特色。

在语法方面,吉林方言遵循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异,如语序、助词和量词的使用等。

在吉林方言的用词和语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啥”这个词在吉林方言中表示“什么”,具有广泛的用途。

此外,吉林方言中的“勒”字用于表示动作的进行,如“勒个”(正在做某事)。

在语法方面,吉林方言的语序较为灵活,如“他把书给我”可以表达为“他给书我”。

在日常生活中,吉林方言的例子和应用随处可见。

例如,吉林人称呼亲朋好友为“老铁”,表示关系亲近。

在表达感谢时,他们会说“谢谢你大劲儿了”,意为“非常感谢”。

此外,吉林方言在文艺作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歌曲《家在东北》等。

总的来说,吉林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吉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吉林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方言

传统文化方言

传统文化方言
传统文化方言是指一种文化或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通常与该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

这些方言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方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方言,其中一些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比如,吴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方言的代表。

这些方言不仅具有语言学价值,还承载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方言,人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方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传统文化方言,转而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流行语言。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方言,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如开展语言教育、推广文化活动、鼓励民间文艺创作等。

总之,传统文化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言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全的各地方言,你知道多少?

最全的各地方言,你知道多少?

最全的各地方言,你知道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承载的是人类最草根、最贴近生活的文化。

何为方言从书面上的解释来说,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一种在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

方言在中国的存在是十分久远的,晋朝葛洪《抱朴子·钧世》中记载:“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唐朝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中曾书:“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明朝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举例来说,“妻子”在不同的地域,称呼的方式也不同,这是地域方言最直接的体现。

烧锅的——安徽安庆家主婆——上海、太仓婆子——南昌衰婆——广东婆娘——重庆、成都、云南、绵阳、陕西婆姨——宁夏、陕西婆婆子——天门、长沙戒指婆、架子婆——苏州老婆子、老太婆——年长男人的称呼老布、老不——上海老马(mo)、老母、老嫲——绍兴、杭州、常州、福州老娘儿——成都老妪——绩溪老娘、老姩(nian)——桐乡老妞儿——成都老安人——吴语象山港周边老拧——浙江慈溪老板子——内蒙古乌盟方言、陕西老媪、老约、老佞、老迎——温州老爱——北方俗称、天津老蒯——山东、吉林老嫚子——沭阳,老年男子称呼妻子老妈——莆田女人——盐城女将、女匠——通泰、泰兴、兴化、海安女客——椒江、苍溪女佬——宜兴女们:盐城滨海后屋里:汉川屋人:河南南部、随州屋里头的:河南屋里厢、伲屋里厢个:苏州厝里:闽南、福州家里的:河北家里头:安徽舒城我家里的、旮里:宣城、池州家溜(里)人们:德州我屋里的:江西修水屋里人:无锡媳妇:河南、陕西、徐州娘们儿:天津媳妇子:宁夏堂客:湖南、重庆夫娘:平江娘子:吴语太湖周边马马、马马儿:通泰、赣北、六合、海安、如皋劣魔:龙港蛮内卡:宁波宁海袖的:河北邯郸捞佛:海南马呢:江西湖口阅客:天台馁瓜:浙江永康内子:台湾女古拧:江西鹰潭喜子:日照奶奶(na na):南通新妇:赣北、南湘窝里狗:江苏常熟大娘:四川自贡我家老娘们:东北里疼:九江诸娘人:福州锅舍的:山西古交姑娘:湖北宜城拐仔:广西柳州伙计:湖北随州那口子:山西太原烧火的、做饭的:山东德州内人:四川合江嫁(GA)娘:湖南凤凰细妹姆:广东丰顺客方言老Mu 、财星:江苏常州公喇子:江西右客:湖北鄂西山区方言形成原因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逐渐产生了方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它比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还要早一百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的全名叫做《輶(yóu犹)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

”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

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

作者扬雄(公元前58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古谓之蜀郡人)。

他是西汉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前汉书•扬雄传》载:“(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可见扬雄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学出众的大学者。

汉成帝时他担任过给事黄门郎。

他精于古文字学,尤其擅长于古文奇字。

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仿《史籀篇》和《仓颉篇》作《训纂篇》。

他的语言学的代表作——《方言》,也正是模仿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写成的。

《尔雅》和《方言》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尔雅》除了诠释“古今异言”之外,还搜集了大量的“方俗殊语”;而《方言》也同样是诠释“别国方言”和“绝代语释”。

不过,这两部书编辑体例虽然各异,但它们都是按照词义不同来归类的。

其不同点主要有二:第一,《尔雅》的内容主要是“古今异言/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的内容则主要是以通语释方言。

这两部书若能互相配合使用,那就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对于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

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

‘’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

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

《方言》所记载的方言殊语所属的区域极为广阔:北起燕赵(今辽宁、河北一带),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带);西起秦陇凉州(今陕西、甘肃一带),东至东齐海岱(今山东、河北一带)。

甚至连朝鲜北部的方言也均有所搜集。

“它是开始以人民口里的活语言作对象而不以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作对象的”,真可谓“中国语言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

”(罗常培:《方言校笺及通检•序》)我看罗先生的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方言》的释词体例大致与《尔雅》相似,它虽然没有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上采用分类编次法。

比如第八卷是诠释与动物有关的词:虎、獾、鸡、猪等等。

第九卷是诠释与器物有关的词:戟、矛、箭、剑、盾等等。

第十一卷也基本上诠释与虫豸有关的词:蜻蛉、蝗螂、蚍蜉、蟒等等。

其方式是:先举出一个词语来,然后说明“某地谓之某”,或“某地某地之间谓之某”。

比如卷十一释“蝉”的一条说: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

其大者谓之,或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蜻蜻,……大而黑者谓之(音栈),黑而赤者谓之蜺……。

这不仅把蝉的异地异名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蝉因大小、颜色不同,其称呼也各异的情况,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我们读孟郊的《征蜀联句》:“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Zhá札)。

”这个“蚻”字一查《方言》就解决了,是指小的蝉而言。

这就比《尔雅》那种只用一个词来解释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同义词要精密而准确得多。

就《方言》记载的内容看,也还包括古方言、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制的普通话。

扬雄的解说用语也均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六种:(1)凡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指各地不同的个别方言。

如“箭,自关面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音侯),关西曰箭。

”“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

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2)凡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指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如“傺、眙,逗也。

南楚谓之傺,西秦谓之眙。

‘逗’,其通语也。

”可见“逗”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3)凡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指普通话而言。

如“腼、饪、亨、烂、糦、酋酷,熟也。

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腼,徐扬之郊曰饪’嵩岳以南陈颍之间曰亨。

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糦……‘熟’,其通语也。

”这个“通语”,实指普通话而言。

(4)凡说“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的,都是指古代不同的方言。

如“假、怀、摧、詹、戾、艐,至也。

邠唐冀兖之间曰假,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

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5)凡是一个地方单举的,它必然是一个单独的方言区域。

如“舒勃,展也。

东齐之间凡展物谓之舒勃。

”(6)凡是某地和某地经常一起并提的,它们基本上是一个方言区域。

如秦晋并提,东齐海岱经常并提,南楚江淮经常并提,宋卫经常并提,梁益经常并提,北燕朝鲜经常并提等等。

从以上这六点来看,扬雄在两千年以前就能用各地区语言的联系与区别的观点来研究语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他的分析和比较,就能使我们基本上看出秦汉时代方言区域的梗概。

说《方言》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比如在《方言》卷三中说:“官婢女厮谓之娠。

”所谓“女厮”,即指送给使者的妇人(娠),而这种制度在汉前及汉代均有。

汉代的统治者对农民是很轻视的,如在《方言》卷三中又说:“儓……农夫之丑称也。

南楚凡骂庸贼谓之田儓。

”这些称谓,也给后世人研究汉代的阶级关系提供了资料,通过这些语汇资料,也能使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

其次,对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史籍及文学作品都有帮助,《方言》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

比如我们读《逸周书•王会》时,会见到“鲛瞂利剑为献”一句。

那么这个“瞂(fá伐)”字是什么意思呢?只要一查《方言》就解决了。

在《方言》卷九中说:“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

”这就是说,“自关而东”这一地区,有人把“盾”叫做“瞂”。

再比如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碰到“蝾螈”一词,旧《辞源》和新《辞海》等工具书都说这种动物与守宫类似,但始终没有说明何地才称“蝾螈”?而《方言》却说得清清楚楚:“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

”不仅如此,就连秦晋、西夏、东齐海岱、北燕等地对守宫的叫法以及水陆两类的名称也都一一罗列,这真是“求一而得三”。

第三,《方言》是记载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语汇,而《尔雅》却是以收集研究古代的同义词为主,若能将这两部书对照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发现,古代的某些通用语,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缩小而演变为后来的方言;而古代的某些方言,也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扩大演变为后来的通用语。

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方言的糅合、祖国各方言区语言的发展规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从《方言》全书中还可以发现,今天的某些方言土语有很多是依古代某地区方言土语沿用下来的。

比如山东莱阳一带的人说:“这个人真是个松(sōng)包!”翻译一下,就是说“这个人真懦弱”的意思。

这个“松”字在《方言》中就写为“倯”,古今词义完全一样。

可见,《方言》也是我们今天编撰当代的方言词典所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第五,“即异求同,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看来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郭璞在《方言注•序》中概括得好:“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辞之指韵,用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从横的方面说,他是罗列了同时代的许多地区性的方言;但从纵的方面看,扬雄也并没有忽略语言的时代特征。

他这种发展的观点的建立,是以语言的实际为基础的,所以也是科学的,其编撰方法也是有系统的、连贯的、有条不素的。

第六,《方言》中的语言材料,不是从书面到书面,而都是经过实地调查所积累起来的。

这正如扬雄在《答刘歆书》中所说:“常把三寸弱翰,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这也就表明扬雄自己经常手拿毛笔和四尺涂上油的白布,到处调查方言。

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种方法对我们也颇有启示: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不能作得更好吗?当然,《方言》也同中国古代的其它工具书一样,都存在一定的缺点。

《方言》的主要缺点是:(1)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把这一万多字分成十三大卷,未免过于粗疏。

(2)错误多。

有的是前后错乱,有的地方有讹字衍字,也有脱落和倒置。

这里面有郭璞原本的错误,有郭璞以后到隋唐传写的错误,有宋以后传刻本的错误。

(3)编排体例不够科学。

倘若没有“通检”的帮助,那就实在难于检查。

虽然如此,《方言》仍是一部世界罕见的文史工具书。

它在中国词源学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方言》问世以后,注释家们争相为之作注,首先给《方言》全面而细致作注的是晋代的郭璞。

郭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他的《方言注》在解说词义方面与他的《尔雅注》相同,都是以今言释古语的。

他的注释原则是:《方言》原书中释词不清晰的,他便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解释;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特殊语词和特殊文字,就用普通语词加以浅近的解释,使人容易明了;用晋代的复音词解释汉代难懂的单音词;对有一些因为语音不正而产生的“转语”,他都一一加以说明。

郭璞真是一位善治《方言》之学而为世代所赞誉的功臣。

到了清代,《方言》颇为“小学”家所重视。

戴震以《永乐大典》中的《方言》为依据对明本《方言》正伪补漏,写成了《方言疏证》一书。

也就是说,他不仅根据《永乐大典》本改正明本的错误,同时,他又根据古书的引用来改正《永乐大典》本的错误,所以戴震的本子一致被公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善本。

另外,清人卢文弨根据不同的刻本和校本又加增订,写成了《重校方言》,其中还附有《校正补遗》。

其实这两个本子各有千秋,周祖谟先生说:“论学识卢不如戴,论详审戴不如卢。

”(《方言校笺及通检•自序》)这话是很对的。

若要对《方言》进行研究,戴、卢二氏的本子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戴震的《方言疏证》在《戴氏遗书》中有,《四部备要》中单独成卷。

卢文弨的《重校方言》有《丛书集成》本。

1956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祖谟校吴晓铃编的《方言校笺及通检》。

它是以宋朝李文授的本子为底本,并参照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各本审慎而全面地加以校订而成的。

有原文、注释、校勘、方言地名简要图,另外还有俄文、法文、英文拼音检字,还有笔画通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