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的研究
从出土文献词汇变化看秦文化发展演变

从出土文献词汇变化看秦文化发展演变作者:李园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7年第5期据《史记·秦本纪》[1]记载,秦之先祖本为西陲部族,因襄公时有功于周室,始封诸侯,居于宗周故地。
因为地处内陆,文化相对保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李学勤先生称之为“秦文化圈”①,“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
”[2]由于流传下来的秦典籍并不多,主要有《詩經·秦風》、《尚書·秦誓》、《呂氏春秋》、《諫逐客書》等,加之在传承的过程中,增删整改,已经不能完整地呈现秦文化当时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据,使世人能够重新认识秦文化的真面目。
我们从秦人的避讳、秦地方言、秦统一前后称谓的变化等词汇角度来探讨一下秦文化的相关特点。
一、避讳所反映的秦文化特点避讳是古代文化在语言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分为“国讳、家讳、贤讳、特讳、官讳、俗讳”[3]等不同的种类,传世文献到了春秋时,才有了对避讳的记载,《辞源》将“避讳”解释为“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
对孔子及帝王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人子避祖父之名,称家讳。
避讳之法,一般或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划。
”[4]秦文化在统一之前对避讳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统一之后融汇中原文化传统,颁布诏令或使用法律手段,规定不能使用的词汇。
对秦始皇名号的避讳。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及生,名为政,赵氏。
”集解:徐广曰:“一作正。
”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
”正义: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
始皇以正月旦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1],这是传世文献对秦始皇名字由来及避讳的记载。
出土的秦简牍文献为避“正”字,将“正”改为“端”,如“正月”改为“端月”,陈伟先生通过对秦简牍“正月”“端月”的研究得出两条结论:“第一,在同一年,或称‘正月’,或称‘端月’,二者不同时使用。
秦朝的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

秦朝的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影响力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成为了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秦朝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并分析其对于我们认识秦朝的作用。
秦朝的历史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文献两部分。
传世文献主要是指传世的史书、经籍和编年体史料等,其中最重要的有《史记》、《战国策》、《秦记》等。
这些文献提供了有关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例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有关秦朝的记载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对于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帝王政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传世文献外,新出土文献则是指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所出土的秦朝遗存中发现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秦朝的陵墓和宫殿遗址中,如秦始皇陵、秦宫、临秦殿等。
这些新出土的文献往往是刻在石碑、木简、石瓦等载体上的,对于补充秦朝的历史资料、揭示秦朝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秦朝的社会风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另外,考古发现也为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秦朝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秦墓、秦宫、秦都、秦城等地,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秦朝的城郭布局、建筑风格、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在秦始皇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的规模之大和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展示了古代兵器的技术和生产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秦朝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者的权威。
秦朝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秦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这些文献和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军事力量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情况,深入探讨秦朝的兴起和衰亡原因,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研究和反思梁 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70载,基本可以分成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
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
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秦文化 考古学文化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
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①。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坡、长安客省庄、宝鸡福临堡、宝鸡秦家沟等地发掘了一些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秦墓,已基本能够理顺它们之间的年代先后关系②。
此外,还调查了雍城、栎阳、咸阳故址,确定其地望,并作了一些试掘③。
这一阶段属于资料的积累时期。
70至80年代初,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兵马俑坑举世瞩目;云梦秦简令学界沸腾;雍城陵园规模之大,前所未见④;秦国都城的真面目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开始显山露水。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全面铺开,雍城南郊高庄和八旗屯墓地尤为重要,为后来秦墓的编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研究成果累累,一些学者开始总结秦文化的特征。
墓葬分期亦由粗到细,人们为屈肢葬的含义争论不休,关于秦文化渊源的讨论也变得异常激烈,并导致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⑤。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历经十载,最后揭椁,新闻媒体鼓噪一时,但留给大家的是大量文物被盗的无限缺憾。
整个80年代,发现的狂热已经让位于冷静的理性思考。
90年代,研究趋向专门化,在金文、陶文、城市、陵墓方面相继有专著问世。
田野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宝鸡益门村秦墓的发展⑥,在陇县店子村和咸阳任家嘴、塔尔坡发掘的秦墓,除了可以印证以前的分期,还为分类分区提供了依据⑦。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滕铭予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Qin Nationality and some other ethnic groups which had closerelations with it or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t from themiddle Western Zhou period to Emperor Wu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史载西周中期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qiān@①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始有“秦”之称。
非子所居“犬丘”与邑“秦”之地望,研究者多认为在今天的甘肃省东部(注: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33注(16);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王学理等著:《秦物质文化史·第三章都邑》,三秦出版社,1994年。
)。
但嬴秦之先祖中@②yù早在商时就已“在西戎,保西垂”(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西垂”的地望亦被认为在今陇东地区(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1982—1983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上限可至西周早期的秦文化遗存(注:甘肃省文化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3期。
),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嬴秦一族活动于陇东地区的历史,应早于“邑秦”之时。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文字出土与研究综述

( 徽大学 历史系 , 肥 安 合 20 3 ) 30 9
摘
要 : 文 字 上 承 商 、 文 字 , 启 今 文 , 文 字学 发 展 史 来 看 , 文 字 既 是 中 国 古 文 字之 终 结 , 是 今 文 之 发 秦 周 下 从 秦 又
端, 中国文字发展史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是 因此对秦文字 的研 究就显得尤 为重要。对秦 文字 的发 现及 研 究状 况
i u sadpolm Ota sh l s a n es n eecvt na dr erho eQ ncaat s s e n rbe sS t coa nu d r a dt xa a o n e ac fh i h rc r s h rc t h i s t e
c mp e e sv l o r h n iey.
进 行 回顾 总 结 , 学 者 能 够 快 速 、 面 地 了解 秦 文 字 的 出土 和 研 究 情 况 ; 对 秦 文 字 的 最 新 研 究 状 况 、 点 及 存 使 全 并 热 在 的 问题 进 行 分析 评 介 , 出 了一 些 看 法 。 提 关键 词 : 文 字 ; 秦 出土 文献 ; 究 综 述 研
R sa ho i caat s sprc l l i ot t e as i c aat s ev sa unn o t n eer nQ n h rc r i a i a y mpr n b cueQ n h rc r srea rigp i c e tu r a e t ni
中 图分 类 号 : 8 K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90 2 1 )3— 0 2— 5 17 2 X(0 0 0 0 3 0
T eRee r h S mma yo n a t e n Ch r ce s h sa c u r fU e rh d Qi a a tr
秦职官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中心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秦职官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中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文献学指导教师:***2010-05摘要秦职官是秦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汉代以来,历代学者都对此做过研究,但由于资料的限制,不少问题的研究无法深入。
近些年,大量秦文献的出土使秦职官研究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论文、专著层出不穷,成果显著。
由于不断有出土资料的公布,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立足于秦出土文献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对秦职官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五大部分:正文四章,附录表一个:第一章概述对秦职官的研究状况,介绍秦出土文献资料;第二章对秦职官的源流进行分析;第三章探讨秦职官与行政区划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全面辑录秦职官名;附录以表格的形式简单介绍秦职官的构成,共分三个小部分,即中央职官、地方职官、经济军事方面的直辖职官。
第三章与第四章是体现作者观点的主要章节,希望能为目前的秦职官研究作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关键词:秦;秦职官;出土文献AbstractOfficial Qin Q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since the Han Dynasty, ancient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but because of data limitations, many problems can not be in-depth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Qin Qin Official documentation of the excavation so that special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a,research papers, monographs endless accomplishments. Since there have been unearthed information public, there is still much research in this area of space.YU Qin unearthed documents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texts, discussion of the Qin Dynasty Official.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body of four chapters, Appendix Table 1: Chapter On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Official Qin, Qin introduced unearthed documentation;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origins of the Qin Officials; Official Chapter of Q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hapter fully compiled Qin Official Name; appendix in the form of a brief tabular Official Qin composition, consists of three small part of the Central Officials, Local Officials,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Territory Official. Chapter III and IV are the main sections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hope for the present study Qin Officials of ability to work.Key words: Qin; Qin Official; Unearthed Documents第一章概述第一节 秦职官的研究概况对于秦职官的研究,历代都有学者付诸努力。
从出土文献看先秦藏书

关键 词 : 出土文献
先秦
藏 书
中图分类 号 :G 5 . 2 6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9 8 2 1 )5 0 5 — 5 0 3 6 3 ( 0 0 0 — 16 0
Su idP e Qi olcin r m eUn a t e i r t r t de r - n C l t sfo t e rh d L t au e e o h e
c l cin . in ua dslsmaei r h s otn n W arn ttsu e r e i rtrs i at ua ic h 0 ol t s Ja d n i tr weetemoti e o k l a mp r t rigSae n at dlt aue , np r c l sn ete9 s, a I h e i r
MaYu n u n ( s r eat n, aj g nvri , aj g J n s , 1 0 3) a ya HioyD pr tN ni i sy N ni , i gu 2 0 9 t me nU e t n a
A s atA eae— l r— nea w o l o l rl nmatri e fi rtr t u d r a d cl co f ok , u e bt c: st g d odPe Qi r, ecud ny eyo s pe s t aue o n e tn ol t no o s b th r h e c o le s ei b t u e ̄ e trtr fr r— i rv e ep yi l vdn ea dnw hs r a dt. ho g ersae ds de f e n a hdlea e o e Qnpoi dt hs a ie c e ioi l aa T ru ht erda t i o i u P d h c e n t c h e n u d t h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作者:————————————————————————————————日期: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出版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
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
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
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的研究2011年01月17日 06:41来源:秦陵秦俑研究动态作者:徐卫民字号:T|T14条评论打印转发对秦文化的研究从汉代就开始了,但由于秦的文献资料太少,对其研究有很大困难,研究的深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秦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不断发现,大大推动了秦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秦陵考古发现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1974年春天,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重视。
从此以后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探,迄今已发现了600多处陪葬坑和陪葬墓,对陵园的形制和丰富的埋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大大带动了对秦文化的研究。
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仿生水禽坑、马厩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动物坑、寝殿、便殿、食官遗址、内外城垣遗址、丽邑遗址、打石场遗址、刑徒墓地、公子公主墓地及其他一些陪葬墓①。
研究秦文化,不研究秦陵是不行的,它对中国古代帝王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陵食官遗址上发现的一个青铜编钟上刻有“乐府”两个字,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设立乐府的时间提到了秦代,因为在此之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编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
该乐府钟制作精致,与秦始皇陵的祭祀活动有关。
后来在汉长安城中出土的秦封泥中也发现了秦的“乐府”和“乐府丞印”。
修陵人都是些什么人,来自何方?史书无载,但从秦陵遗址考古发掘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陵西侧的刑徒墓地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瓦片,刑徒墓地实质上正是当时为秦始皇修陵人的墓地,这些修陵人虽然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但是以刑徒的身份修陵。
死后被草草埋葬,既无葬具,又无随葬品。
只在墓中发现了18件刻有墓志的瓦片,其中有一个瓦片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
从刻文的内容来看,有服役者的姓名、所在地、服役性质及爵名。
如“东武居赀上造庆忌”、“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博昌去疾”等,东武、平阴、博昌是地名,分别来自山东、河南等省。
居赀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是指因犯法而被罚钱财,本人又无法缴纳钱财,而以劳役代替,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直到劳役期满。
上造和公士则为爵名,是秦二十等爵制中最低的两等,庆忌、滕、去疾为人名。
从瓦文内容来看,当时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地位低下的人,也有地位稍高的人,但最后的归宿都比较惨。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墓志。
在食官遗址上发现了不少的“丽山食官左”、“骊山食官右”等陶文,说明秦始皇陵最初就称为“丽山”,以表示其高大无比,显示皇权的尊严。
秦始皇陵只是后人的称谓。
在秦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陶文。
内容为“宫水”、“宫”、“宫得”、“宫系”、“咸阳衣”、“咸阳午”、“栎阳重”、“工路”等,目前已发现不同的刻名有80余个,这实质上是制作陶俑的工匠名,表示这些工匠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来自于宫廷的,在名字之前均有一“宫”字,来自咸阳作坊的,则在名字前有“咸阳”或“咸”字,还有来自栎阳、安邑、临晋等地的,有的干脆只写名字。
这些陶俑身上的名字既为我们研究秦俑的制造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也验证了《考工记》记载的当时实行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记载,秦兵马俑坑的铜兵器上也有制作者的刻铭,说明早在秦代就实行责任制了。
兵马俑的发现与秦始皇陵的不断勘探发掘,将秦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秦俑馆组织召开了五次有海内外学者参加的秦俑学与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出版了《秦俑秦文化丛书》20本、《秦文化论丛》9本,及一批关于秦俑秦文化研究的著作,如《秦俑学研究》②、《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③、《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④、《秦俑专题研究》⑤等。
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竹简,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其成文年代有早有晚,早的可以到商鞅变法,晚的则到秦始皇三十年,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⑥。
云梦秦简的出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在此之前,还未出土过秦简,云梦秦简的发现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批竹简的数量达1150枚,近4万字。
经过整理发现内容极为丰富。
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深入研究。
这批秦简使我们对秦代历史的若干重大问题,可以获得很多新的认识。
例如《南郡守腾文书》,不仅有助于了解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而且有助于认识秦的用人制度、县道并立的地方行政系统、县设啬夫的制度、郡守与县道啬夫的职权范围以及传达文书的制度等等,还反映出从《田律》到《田令》的变化发展、区分良吏恶吏的标准与意义等问题。
又如《编年记》,它可以订正、补充与印证《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及有关《世家》、《列传》关于秦的统一战争的若干年代、地区和具体经过,也可以印证与纠正前人对《史记》有关记载的解释,更可以从中看出秦的地方官制、秦的赋役制度、秦的历法、当时的统一战争与反统一战争以及一些地名的历史沿革变迁等等,其史料价值不亚于《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关于秦的年表部分。
至于《为吏之道》,除了能说明当时官吏的行为标准、善恶准则外,还反映出儒、法融合的初步迹象以及当时社会的风尚等等问题。
《秦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
它填补了自李悝《法经》与商鞅《秦律》散佚以来的空缺,是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是研究秦时阶级、阶级关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秦的官制、土地、赋役、赐爵、租税、官吏考核、罪犯审讯、工匠培训、户籍、上计、仕进等制度,以及仓库的类型、结算、设置、封提、管理等制度,由官府禀衣、禀食、传食等制度和管理、财经出纳的预算、决算制度等等,都在《秦律》中有明确而且比较详细的反映。
此外,如当时的物价、秦的牛耕、城市制度、商品经济、官私手工业、社会风气、流行疾病以及秦人的思想、文化特征等等也有所反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秦的刑名、刑罚、刑徒、刑期及隶臣妾的地位、来源、特征等等,《秦律》也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对于了解秦的刑罚制度和奴隶制残余等问题,有重大的意义。
甚至还可以从《秦律》与现存《汉律》零星条文的比照中,看出秦律与汉律的异同和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轨迹。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如高敏先生的《睡虎地秦简初探》;由中华书局编辑的《云梦秦简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文章;还有一大批研究文章在各地报刊发表,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另外,1979~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一座秦墓中,发现了一支更修田律的木牍⑦,正背面共有154个字,内容是国王命令丞相甘茂、内史更修田律的事情,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以后一次重大的律令修改和执行情况。
1989年又在龙岗出土秦竹简150余枚,内容也是以律文为主,涉及禁苑、驰道、田地、马牛羊管理等律文,有关驰道管理的律文则是目前了解当时驰道及相关问题的唯一实物资料。
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座秦墓中发现了秦王政八年的秦竹简,共有470枚⑧,内容为《日书》、《墓主记》,其《日书》和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日书》大同小异,时间较云梦《日书》早,反映的是秦文化社会风俗。
在此墓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质地图七幅,反映的是当时秦国上邽县的地形图,图中除绘注地名、山川、水系以外,还标明了各处森林的具体位置。
秦封泥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过去秦的封泥发现很少,而且在断代上存在问题,并未引起学者的注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秦封泥破土而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最早由路东之收藏的千余枚,经周晓陆和路东之两先生共同对外发布,引起极大的轰动,后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相家巷遗址进行了调查和科学发掘,又获得了不少的秦封泥,使人们对秦封泥的出土地点有了明确的认识⑨。
这是秦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关于秦职官的封泥主要有:丞相之印、右丞相印、左丞相印、上家马丞、下家马丞、中车府丞、骑尉、内官丞印、郡左邸印、郡右邸印、左弋丞印、大仓丞印、泰仓、泰仓丞印、泰匠丞印、泰库令印、内者、内者府印、宦者丞印、中官丞印、高章宦者、高章宦丞、弄陶丞印、尚浴、尚浴府印、中宫丞印、中宫、中府丞印、北宫宦丞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宫廷内部和直接为宫室(包括为皇帝、太后、太子)服务的官吏。
许多官职是以前史书没有记载的,有些虽然有记载但记载混乱,因而问题也说不清,秦封泥发现的这些官职则使历史上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譬如,秦的丞相问题一直是争论的问题,在遗址中发现的丞相官印应该说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当时既有丞相,又有左、右丞相,这应该是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办法之一。
从发现的官职中也可以看到秦时的宦官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出土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封泥,也验证了历史上嫪毐和赵高之所以能在秦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的事实。
南宫、北宫封泥的发现也证明了文献中关于秦有南北宫的记载是正确的。
不少的封泥反映的是秦时的马厩管理制度,以前在秦陵也发现过一些马厩方面的资料,但这次的发现更多、内容更丰富,计有:宫厩丞印、御厩丞印、泰厩丞、章厩丞、宫厩丞、下厩丞、中厩、中厩丞、中厩马府、中厩将丞、官厩丞、左厩丞、右厩丞、小厩丞、小厩将马等,可以看出秦时的马厩管理是严密的,也反映出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秦封泥中的大量职官署名,比史书记载的秦官吏要多得多,纠正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一些关于秦官吏记载的错误,近乎一部秦代的百官志,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
秦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和苑囿,过去我们只能从文献中找到秦在关中地区有一些苑囿,如上林苑、宜春苑等,这次发现的封泥中透露出不少的秦时苑囿,如上林丞印、杜南苑丞、白水苑丞、白水之苑、鼎胡苑丞、东苑、东苑丞印、具园、麋圈、息园、庐山禁丞、桑林丞印、左云梦丞、阳陵禁丞等等,很多是以前史书中没有的,另外“具园”封泥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史书上记载的“具囿”。
还有不少的关于当时经济方面的封泥,如:铁市丞印、西盐、西采金印、栎阳右工室丞、雍工室印、栎阳左工室丞、咸阳工室、咸阳工室丞、左织缦丞、右织、汪府工室、江左盐丞、江右盐丞、采青丞印、邯郸造工、蜀左织官等等,反映出当时秦对盐、铁、纺织等手工业的重视及当时手工业的分工状况。
在这批秦封泥中,还发现了大批秦时的地名,这是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
主要的有:咸阳亭丞、上郡侯丞、好丞印、西成丞印、西共丞印、徐无丞印、四川太守、南阳郎丞、朐衍道丞、溥道丞印、翟导(道)丞印、丞之印等数十枚封泥。
以上这些地名,有些为我们过去所见过,有些则是新增加的,对于我们研究秦时的郡县情况大有裨益。
翟道、朐衍道丞和溥道丞印显然是当时秦设在少数民族中的县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