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秦文化之渊源

合集下载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早期秦文化:探索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秦文化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早期秦文化,更是研究这一辉煌文明的重要起点。

本文将从早期秦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方面,展现早期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一、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秦文化起源于甘肃地区,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人部落逐渐强大,最终在战国后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早期秦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早期秦文化的特点1、尚武精神:早期秦文化充满了尚武精神,强调战争和军事才能。

这一点在秦国的统治者和军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以征服、扩张领土为己任,力求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2、法家思想:早期秦文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法制、权谋和集权。

这一思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秦朝政治、社会治理的基础。

3、礼乐制度:早期秦文化还保留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痕迹,重视祭祀和礼仪。

然而,在秦朝建立后,礼乐制度逐渐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三、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与周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与周文化在价值观、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周文化强调礼仪、德行和贵族精神,而早期秦文化则更注重实用、权谋和军事才能。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地域、族群上的特点。

2、与楚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重要文化。

楚文化注重浪漫主义和艺术性,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而早期秦文化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扩张,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

两者在审美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早期秦文化的深远影响1、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早期秦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强调的法制、集权和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秦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本文所论秦文化,就其命名和界定的原则与史前以及商周时期的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并无区别,亦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类活动遗存,由于这样一组遗存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秦”有关,而用文献记载中的族名或国名为与这个族群或国家有关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亦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通例。

尽管将文献记载中的族群与实际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对应,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极难操作的事情,但在先秦考古学中对秦文化的界定已基本取得共识。

所以本文所涉及的秦文化,即是作者以往所表述的,为史载的“嬴秦一族”在建立秦国前、建立秦国后以及到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内,在其活动所至范围里,创造、使用、遗留至今并已被科学的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古代遗存。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最早虽可追溯到三十年代北平研究院发掘宝鸡斗台11座屈肢葬墓,但对于秦文化的起源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

八十年代初,始有考古学者涉及对秦文化渊源的探索,大多研究者着眼于东周时期秦墓中所特有的洞室墓、屈肢葬和铲脚袋足鬲等与中原地区迥然有异的文化特征,将其视为秦文化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天然联系,提出秦文化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八十年代中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确认的“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由于其表现出与关中地区西周文化的相似性,又有研究者指出秦文化是西周文化的一支地方类型;还有研究者结合古文字、文献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文字中的“”即为秦族或其一支,在周原地区发现的商代后期扶风壹家堡类型文化即为“”族所遗留的考古学文化,亦即商时期的秦文化。

毛家坪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确认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为探索秦文化起源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可靠的基点,并使大多数研究者把追溯秦文化起源的目光指向了东方。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毛家坪遗址“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即早期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对秦文化起源以及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而不涉及该遗址东周时期的遗存。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研究和反思梁 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70载,基本可以分成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

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

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秦文化 考古学文化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

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①。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坡、长安客省庄、宝鸡福临堡、宝鸡秦家沟等地发掘了一些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秦墓,已基本能够理顺它们之间的年代先后关系②。

此外,还调查了雍城、栎阳、咸阳故址,确定其地望,并作了一些试掘③。

这一阶段属于资料的积累时期。

70至80年代初,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兵马俑坑举世瞩目;云梦秦简令学界沸腾;雍城陵园规模之大,前所未见④;秦国都城的真面目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开始显山露水。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全面铺开,雍城南郊高庄和八旗屯墓地尤为重要,为后来秦墓的编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研究成果累累,一些学者开始总结秦文化的特征。

墓葬分期亦由粗到细,人们为屈肢葬的含义争论不休,关于秦文化渊源的讨论也变得异常激烈,并导致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⑤。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历经十载,最后揭椁,新闻媒体鼓噪一时,但留给大家的是大量文物被盗的无限缺憾。

整个80年代,发现的狂热已经让位于冷静的理性思考。

90年代,研究趋向专门化,在金文、陶文、城市、陵墓方面相继有专著问世。

田野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宝鸡益门村秦墓的发展⑥,在陇县店子村和咸阳任家嘴、塔尔坡发掘的秦墓,除了可以印证以前的分期,还为分类分区提供了依据⑦。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目录第一章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 (2)1.1. 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 (2)1.2. 秦始皇政治措施和对文化的影响 (2)第二章秦朝的政治制度 (2)2.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2.2. 郡县制度的建立 (3)2.3. 职官制度的变革 (3)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3)3.1. 法家思想的兴起 (3)3.2. 秦律的内容和特点 (3)第四章秦朝的军事制度 (4)4.1. 征兵制度的改革 (4)第五章秦朝的文化发展 (4)5.1. 儒家思想的发展 (4)5.2. 古代文字的规范化 (4)第六章秦帝国的影响和启示 (4)6.1.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4)6.2. 法家思想的影响 (5)6.3. 小篆字体的影响 (5)第七章结语 (5)第一章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1.1.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统治者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政治局面长期处于战国时期的割据状态,秦朝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形成与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国时期,中国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七雄互相争夺,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困顿、文化上的衰败、军事上的失利,使得人民深受其害。

在这个背景下,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顽强的民族精神,逐渐成为六国之首,并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1.2.秦始皇政治措施和对文化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强烈的中央集权和强制性质,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秦始皇还对文化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尽力消灭异端思想,推行儒家思想,加强封建礼仪和宗法制度,使秦朝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第二章秦朝的政治制度2.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度、推行职官制度、废除封建制度等,将大量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人起源与早期秦文化特色

秦人起源与早期秦文化特色

秦人起源与早期秦文化特色
谷玉梅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以“玄鸟”为图腾,始居地大概在今山东省
境内。

自夏末至西周末年,秦人祖先分成几次或几批由东方徙居到西方,迁徙路线大致上是从今天的山东迁到山西,再由山西迁到陕西,最后再定居在甘肃东部一带。

可以说秦人祖先出自东夷之地,但扎根于西戎。

由秦人祖先创造的早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文化之源流看,它以东夷文化为张本,并融合了舜禹华夏文化、夏文化、未知夷狄文化、商文化、西垂的戎文化、周文化等文化因素。

从文化基调来看,早秦文化始终没有融进主流,边缘化的处境成就了秦文化,并且锻造秦文化的独特的个性和品质。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谷玉梅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论秦史研究与秦人西迁问题——读祝中熹先生《秦史求知录》 [J], 赵逵夫
2.秦人早期历史研究及其价值探讨——秦早期历史研究之一 [J], 雍际春
3.探索秦人早期历史文化的新作--评雍际春《赢秦故园--天水秦文化寻踪》一书[J], 吴宏岐
4.从秦公器看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 [J], 高士荣
5.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秦系文字的形成 [J], 雍际春;周晓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作者: 赵化成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1-7页
主题词: 秦文化;屈肢葬;史记·秦本纪;秦人;西犬丘;秦墓;辛店文化;甘青地区;文化类型;葬俗
摘要:<正> 一、关于秦人来源和秦文化渊源的不同看法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关于秦人来源及其文化渊源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存秦人早期历史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秦人自公元前841年秦仲时始有明确纪年,而这以前的记载比较简略和模糊,主要是一些断断续续的人名或族名,其活动地域“或在中国,。

秦人起源于西迁嬴姓东夷

秦人起源于西迁嬴姓东夷

秦人起源于西迁嬴姓东夷秦人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影响中国历史至深至巨。

然而,秦人究竟起源于何地,长久以来各类资料的记载较为模糊。

随着考古资料不断丰富,学界对秦人起源的关注,从研究方法到论证思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考古学文化“秦文化”为探索秦人起源提供了方向,但也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不同时期,秦人所在的区域、文化、社会风俗都有所差别。

春秋时期,秦人指居住在关中地区的秦国国民。

战国时期,秦人的分布范围已延伸至今山西、河南等地。

因此,秦国势力的扩张意味着秦人的内涵不断丰富。

追根溯源,早期秦人是指以嬴秦为代表的秦公族。

为探讨秦人起源提供契机关于秦人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

《秦本纪》记载周孝王的话说:“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这表明,至迟在西周中期,以血缘关系和地理单位为核心要素的“嬴秦”这一族群已经形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秦人”。

秦早期历史的年代限定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居雍之前。

史学界对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献资料对秦先公所在地域、迁徙等活动的记载。

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关注秦人起源,但是模糊的文献记录致使一些问题难以验证。

后来的考古发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秦早期物质文化的基本面貌,考古学家通过以实物资料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在物质资料与文献记载之间搭建了桥梁。

这为探讨秦人起源提供了契机,并转化为探索创造特定物质遗存的人群的来源。

秦人早期历史与秦文化的早期形态息息相关。

牛世山认为,“深化秦文化特别是秦襄公立国以前西周时期秦文化内涵的认识,通过其与周邻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找到秦文化的渊源,再结合文献记载,就可能推断出秦人起源的可信结论”。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将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族墓作为秦早期文化面貌的典型代表,并将西首墓、屈肢葬和腰坑殉狗三个因素作为判别中小型秦墓的重要特征。

秦人起源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并产生了几种不同观点。

关于秦文化的历史记录

关于秦文化的历史记录

关于秦文化的历史记录秦朝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受爵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建立秦国,号称秦嬴。

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成为一方诸侯。

战国时期,秦国根据礼记总结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为小篆,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攻灭其他六个主要诸侯国,一统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秦朝。

同时,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就有了皇帝的称号。

秦朝建立后,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实行2000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而在文化思想方面,秦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的君主专制。

同时为了箝制人民叛乱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成为了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使得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变。

秦二世继位后,秦廷被赵高掌控,混乱不堪。

此时秦末民变爆发,六国有力的军人各自复国,秦将王离于钜鹿之战被楚将项羽击败,秦军主力投降。

前207年十月,项羽率军抵达关中,杀死秦王子婴,焚烧咸阳宫,秦朝灭亡。

重要历史事件1.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共计两次。

主要内容有废除世卿世禄制,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编制户口,实行什伍连坐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迁都咸阳等。

战国初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秦文化之渊源
摘要:本文所论秦文化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由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创造和使用的,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对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秦文化应是由甘青地区的古文化和先周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关键词:秦文化渊源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秦文化的渊源问题是秦代考古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1、秦文化源于甘肃、青海地区的古文化,代表人物为俞伟超、刘庆柱等先生。

2、秦文化源于先周文化,代表人物有韩伟、滕铭予等先生。

经过笔者梳理发现诸位先生的观点的确都有丰富论据做支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粗浅的不同的认识,形成此文,如有错误,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秦文化起源的史料记载
秦文化的概念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由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创造和使用的,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2]。

这个概念指出,创造秦文化的人是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而且主体是秦人。

因此,在探讨秦文化渊源的时候,秦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秦族秦人何时形成,何时开始成为一支有影响的族群,是研究秦文化渊源时
所必须探讨的。

关于秦人何时形成,何时有了嬴秦的称号?《史记·秦本纪》中有所记载。

以下就介绍一下《史记》中关于秦人活动情况。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益。

舜赐姓嬴氏。

”由这则史料可知,秦人是颛顼之后,在舜是因驯鸟兽有功而被赐姓,才有嬴氏。

《史记·秦本纪》记载“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这则史料透露出,秦人在殷商时期曾经辅佐了殷国。

《史记·秦本记》记载:殷代末期,秦之祖先中谲,“在西戎,保西垂”;到西周中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

”这说明至迟于殷末或殷周之际,秦人已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了。

以上史料记述了秦人在秦襄公建国之前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笔者认为,在以后的发掘工作中要多加留意这些史料,甚至可以作为线索,去寻找秦人在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以探讨秦文化渊源。

二、从文化因素出发,看秦文化渊源
在探讨秦文化起源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探讨一支考古学文化的渊源?应该以什么为依据?
李伯谦曾在其一文章中给出了答案[3]。

他指出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变革与继承,又有对同时期周围其
他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

这就决定了其形成渊源不会单一化,而往往是极其复杂的。

考古学文化的性质则正是由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决定的。

因此,要探讨某支考古学文化的渊源,就是追寻其各方面主体因素的来源。

探讨秦文化渊源时,也应从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探讨。

目前发现的秦文化的考古资料以墓葬资料为大宗,墓葬是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一种遗迹,因此对墓葬的形制、人骨的葬式、随葬品等进行分析,以了解秦文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探讨其渊源是合理的。

西周时期的秦文化墓葬形制几乎全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到战国中期,秦文化墓葬中才出现洞室墓[4]。

也就是说,在战国中期以前,竖穴土坑墓是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而战国中期以后,土洞墓成为了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

在目前所发现的秦文化墓葬中,人骨的葬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和直肢葬。

有学者认为屈肢葬是秦人最为典型的文化特征,并据此,将秦文化追溯至甘青地区的古文化[5]。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认为:在秦文化墓葬中,直肢葬是秦人贵族的葬式,屈肢葬是奴隶的葬式;应该通过以直肢葬为主要的文化因素,向前追溯秦文化的渊源。

秦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西周时期,以鬲、盆、豆、罐等日用陶器为主。

春秋时期,秦墓中的随葬品中开始出现以鼎、簋、方壶为主的青铜礼器。

战国中晚期,秦国的墓葬中的随葬品器形和风格更是大变[6],青铜礼
器组合不完整,并且日益明器化,还出现了一些造型别致的新器形,如铜鍪、铜釜、茧形壶等。

综上,秦文化中并不存在一种从早到晚在数量上都占有大比例的器物,也即不存在一种从早到晚的典型器物。

因此,在从随葬品上提取秦文化的主体文化因素时应该是分时期的,不能一概而论。

考古学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

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秦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要探讨其渊源必须抓住不同时期的主体文化因素,并分别向前追溯,才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笔者将不同时期秦文化的主体文化因素做了如下总结:西周时期的秦文化的主体文化因素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西、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典型器物为鬲、罐、豆等日用陶器。

春秋时期到战国中期,仍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然而,此时秦文化社会阶层分化逐渐明显:在贵族墓葬中,流行直肢葬,头向西,典型器物分青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三种。

其中青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以鼎、簋、方壶等为代表,日用陶器以鬲、盆、喇叭口罐为代表。

在平民墓葬中,则仍流行屈肢葬,头向西,典型器物以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为主,器类与贵族墓中的相似,但质地不精。

战国中期到秦代,由于商鞅变法的推行,秦文化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主要流行洞室墓;头向西,也有向北的;青铜礼器面貌变化较大,并极度明器化,带盖鼎、豆、壶大量的发现,并且缶、鍪、蒜头壶也已出现。

日用陶器的典型器物为喇叭口罐、茧形壶为代表。

屈肢葬、直肢葬
在贵族墓和平民墓中都有发现,但在数量上,贵族墓中仍以直肢葬为主,平民墓中仍以屈肢葬为主。

之前,学术界的前辈依据上述文化因素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化因素对秦文化渊源进行过讨论。

比如俞伟超等先生主要依据屈肢葬、洞室墓、铲脚袋足鬲这几个因素将秦文化的渊源追溯到甘青地区的古文化;韩伟等先生依据直肢葬,鬲、豆、罐、盆的陶器组合,用鼎制度等将秦文化的渊源追溯到先周文化。

前辈们的推断都各有道理,只是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应该全面分析秦文化的渊源。

在上述文化因素中既有来源于先周文化的鬲、豆等器物,也有来源于甘青地区的铲脚袋足鬲;既有源于类似于商周文化的直肢葬,也有起源于甘青地区古文化中的屈肢葬;既有带有周文化特色的青铜礼器,也有带有秦人自身特征的青铜器。

秦文化中的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的文化面貌存在很大差异。

秦人的贵族阶级,接受了中原地区政权的控制,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的特色;平民阶级保留了当地的土著文化特色。

这似乎可以说明,秦文化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源头,也即秦文化是由甘青地区的古文化和先周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注释:
[1]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

[2]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

[3] 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物报》,1988年11月4日
[4] (日)高滨侑子,韩钊译:《中国古代洞室墓》,《文博》,1994年第1期。

[5] 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刘庆柱:《试论秦之渊源》,《先秦史论集》,《人文杂志》,1982年增刊。

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第1期。

汪勃、尹夏清:《关于秦人族源和秦文化渊源的几点认识》,《秦文化论丛》第三辑。

[6] 梁云:《从秦文化的转型看考古学文化的突变现象》,《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