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
海洋生态学中的海洋营养条件

海洋生态学中的海洋营养条件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而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群落和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探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条件,这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环境的营养物质来源海洋环境的营养物质来源主要包括自然输入和人为输入,其中自然输入是最重要的。
自然输入中流经海洋的水源主要有三种:淡水、陆源性物质和海洋中的物质。
淡水自然输入是指来自降水和河流的水,它们带来了可溶的营养盐和悬浮物等物质。
河流的运输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如近海河口、大洋洲边缘区和极地区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陆源性物质包括来自风沙、河流入海的沉积物和大陆架水体中的溶解物质。
这些物质有时会因为朔风影响而被输送出海,进一步影响了海洋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生产力。
海洋中的物质主要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盐两部分。
其中有机物包括悬浮有机物、溶解有机物和沉降有机物,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
无机盐包括铁、氮、磷等,这些物质虽然数量少,但却对海洋生产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为输入主要包括污染物和农业化学品等,它们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二、营养条件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海洋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海洋生态系统所固定的光合产物量,它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海洋生产力的高低与海洋环境的营养条件密切相关。
海洋生产力通常与四种营养盐有关:氮、磷、硅和铁。
其中磷和氮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这两种营养物质的不足会限制海洋生产力的发展。
在很多区域,硅是限制海洋生产力发展的营养物质之一,因为硅在许多硅藻的细胞壳和海绵的骨架中都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虽然极小,但对于调节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非常重要。
铁的不足会限制海洋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除了营养物质外,光合有效辐射、水温、盐度和海洋环流等也对海洋生产力有影响。
海洋生产力

H2A+H2O
AO+4H++4e-
4H++4e-+ADP+Pi+(O2) →ATP + 2H2O 2H++2e-+NAD →NADH2 CO2+2NADH2+3ATP→(CH2O)+H2O+3ADP+3Pi+2NAD
(三)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与光动力学 1.概念: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辐照强度变化的普遍规律是: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线性增加,然后增加 速度逐渐减慢,光合速率逐步达到饱和值,此后,当光强继续 增加时,光合作用又受到抑制,光合速率下降。 光合作用光动力学:即是描述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的方法与理 论。 初级生产光动力学:当不单单考虑浮游植物本身,而是考察整 个真光层空间中初级生产受光的影响时,即所谓初级生产光动 力学
(5)
P B= α I exp(-α I/P Bme ), I ≤P Bme /α
modified*
Steele(1962)
P B=P Bm [1-exp(-α I/P Bm)] P B= α I-(α I)2/4PBm, P Bm, P B=P Bm tanh(α I/P Bm) I ≤2P Bm/α
海洋中的光合作用: 表层:紫外线抑制;
最大光合作用层:
补偿深度(compensation depth) :植物24hr光合作用产生 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没有净产量(P=R), 这个水深称为补偿深度。 补偿光强(compensation light inensity):补偿深度处的光强。 补偿深度的影响因素:补偿深度是会变化的,影响因素有 下列因子: 纬度、季节、日照角度、天气、海况、海水浊度等。
海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海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植物包括海藻、藻类、浮游植物等,它们是海洋生物链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动物则包括各种鱼类、无脊椎动物、鲸、海豚等,它们形成了复杂的海洋食物链,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核心。
海洋生物还可以按照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来进行分类。
比如,栖息在海底的生物可以分为底栖动物和底居生物,栖息在水面上的生物可以分为表层生物和浮游生物等。
二、海洋生物的生理特点海洋生物的生理特点与陆地生物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 耐盐性:海水中的盐度比较高,因此海洋生物必须具备一定的耐盐性来适应海水环境。
2. 全息性:海洋生物中的许多种类可以在不同深度和环境中生存,这种适应能力称为全息性。
3. 吸水调节:由于海水中的渗透压比较高,海洋生物需要通过吸水调节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4. 光合作用:海洋植物和一些浮游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5. 热调节:由于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很多,海洋生物需要具备热调节的能力来适应海水的温度变化。
三、海洋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海洋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的各种挑战,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比如,一些深海鱼类具有特殊的眼睛结构,可以在极低光照条件下看清周围的事物;一些珊瑚礁生物具有特殊的钙质外骨骼,可以适应潮汐和海浪的影响等。
这些适应性进化使得海洋生物能够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
四、海洋生物的生态功能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海洋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1. 食物链:海洋生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上层食物链的生物依靠下层食物链的生物获取能量和营养,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平衡。
2. 氧气产生: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地球上的氧气来源之一。
3. 海洋生产力: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海藻对全球海洋的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养分。
化学海洋学思考题20141

化学海洋学思考题201412014.11.16化学海洋学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 如何认识化学海洋学的学科体系及特点?2. 化学海洋学发展历史是怎样的?A.M. Marcet, W. Dittmar, M. Knudsen, L.G. Sillén, E.D.Goldberg, W.S. Broecker 等有哪些重要贡献?3. 学习和研究化学海洋学的意义是什么,请发表个人观点。
第二章思考题1. 简要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
海洋中水的来源是什么?原始海水与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有何主要差别?(什么是Sillén 模型)?2. 海洋中物质的来源和输入途径有哪些?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是否为河水溶解成分的简单浓缩,为什么?3. 现代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平均离子强度是多少?4. 简述化学海洋学中“稳态”的概念。
5. 什么是元素逗留时间?如何反映了元素在海洋中的性质或行为?周期表中哪些元素的逗留时间最长、最短?元素分布特点与逗留时间有何关系?为什么N 、P 、Si 的逗留时间较长,但在海水中的分布却不均匀?6. 什么是保守元素/要素/成分和非保守元素/要素/成分?7. 什么是理论稀释线(TDL )?如何利用TDL 讨论海水混合过程中的保守和非保守行为?8. 海洋中元素/要素分布与海水运动关系式是怎样的?各项名称与物理意义是什么?9. 什么是海洋中元素/要素分布的平流-扩散方程?在使用平流-扩散方程解决海洋中元素/要素空间分布问题时,为何可将0=??tS 处理? 10. 如何认识海水混合过程中非保守元素的转移量与涡动扩散系数、流速和逗留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第三章思考题1. 海水主要成分有哪些?浓度大于1 mg kg ?1的元素都是主要成分吗?2. 主要成分阳离子中,哪个成分的含量最高、最低?主要成分阴离子中,哪个成分的含量最高、最低?3. 什么是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组成的恒定比规律?其原因是什么?影响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恒定比关系的因素有哪些?4. 海水中Ca 2+/Cl 比值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海水主要成分中Ca 2+的保守性较差?5. 海水盐度和氯度定义如何建立与修改?6. 实用盐度标度(PSS1978)包括哪些内容?PSS78的实用盐度公式是如何建立的?7. 什么是绝对盐度,能否直接测定?8. 最近对盐度概念进行了怎样的补充完善?(什么是“参考组成盐度标度”?)9. 什么是离子对?与络合物比较有何不同?10. Garrels -Thompson 海水化学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试说明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各有何特点?第四章思考题1.大气气体成分在海水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Weiss公式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不要求推导)?什么是本生系数?(什么是气体在海水中的分压?)2.气体饱和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计算深层水饱和度应作哪几点假设?计算气体饱和度时,如何对溶解度进行现场压力、湿度校正?3.按照薄层扩散模式,气体在海-气界面间的交换速率如何表达和计算?影响气体交换速率的因素有哪些?4.海水中氧的来源和消耗过程有哪些?什么是溶解氧补偿深度?5.大洋海水中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征是怎样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三大洋溶解氧含量有什么差别?为什么?6.什么是表观耗氧量?计算深层水表观耗氧量(或溶解氧饱和度)时,以何种气体校正氧的溶解度,为什么?如何校正?7.什么是海洋中的低氧或无氧现象?有何特征?近岸低氧现象的危害和可能的成因是什么?8.什么是气体饱和差?空气气泡潜入海水中部分溶解和完全溶解,各种气体饱和差变化有何不同?哪种惰性气体对气泡潜入最敏感?哪种惰性气体的温度系数最大?9.不同温度水团混合时,气体饱和度有何变化?10.什么是海水中的痕量活性气体?试举例并介绍其特点。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 课程大纲

附件2:中国海洋大学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课程大纲(Chemical Oceanography)【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64 (理论64 实践)【学分数】 4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面向化学(海洋化学)国家理科基地3年级本科生开设。
也可作为化学(应用化学方向)、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化学海洋学实验》、《海洋学和海洋化学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海洋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海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研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以及与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其它海洋分支学科的联系,了解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了解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为学习其它海洋化学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修读要求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与海洋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是化学(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应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上)和海水分析化学、海洋学II的理论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上)和海水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先修课程海洋学II。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主要内容1.1 化学海洋学的内容和特点1.2 化学海洋学的历史与发展1.3 化学海洋学的研究意义和作用2.教学要求理解化学海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海洋化学的历史与发展,及其研究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海洋的形成和海水的组成1.主要内容2.1 海洋的形成与海水化学组成的演化2.2 海洋中元素的平衡和元素逗留时间2.3 海洋中元素的分布2.教学要求了解地球起源、海洋形成与海水化学组成的演化,理解海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平衡,掌握元素逗留时间的概念,掌握海洋中元素保守性与非保守性以及混合过程中元素的行为,掌握海洋中元素分布类型和描述方法。
第4章 海洋初级生产力

14
2.计算公式: P (Rs Rb)W RN
其中: P: 初级生产力(mgC/m2·h); Rs:白瓶中有 机14C的放射性计数;Rb:黑瓶水样中有机14C的放射 性计数;R为加入14C的总放射性;W为海水中CO2 量;N为培养时间。
3.具体方法: 现场法(in situ method); 模拟现场法 (simulated method):
4.优点:准确度高
15
(二)、现存量法
通过测算某一时间间隔始末,初级生产者现存量 的变化,推算出有机物质增量,即净初级生产量。
H2A+H2O
AO+4H++4e-
4H++4e-+ADP+Pi+(O2) →ATP + 2H2O 2H++2e-+NAD →NADH2 CO2+2NADH2+3ATP→(CH2O)+H2O+3ADP+ 3Pi+2NAD
13
(三)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一)、14C示踪法 1. 原理:把一定数量的放射性碳酸氢盐
海洋藻类的辅助色素(accessory pigment): 吸收的波长 与叶绿素不同,可以吸收其它波长的可见光。
12
化学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
1.化能自养生物(chemoautotroph): 海底沉积物次表 层或少数缺氧的海区生活的某些化学合成细菌。
2.化学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化能自养生物能够 借助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H4、H2S等)氧化获得能量, 还原CO2,制造有机物。
国科大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关键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补充)冗余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生物量谱:某一粒径级生物量除以粒径宽度,作为标准化的生物量。
以标准化的生物量为纵坐标,以个体生物量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上的分布模式,即生物量谱。
粒径谱:将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从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直至鱼类和哺乳类,都视为“颗粒”,并以等效球径表示大小。
生物量在对数粒径级上的分布称为粒径谱。
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就称为生物泵,也称CO2泵或软组织泵。
高斯假说:或称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生产力金字塔:随着营养级逐渐向上,其净生产呈阶梯状递减,形成生产力底宽上窄的塔形锥体,叫生产力金字塔或能量金字塔。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边缘效应: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在群落交错区中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此时的深度被称为补偿深度。
生态灾害:指由于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所带来的各种始未料及的不良后果。
主要有以下类型: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与流沙扩展3森林、草原退化 4环境污染上行控制(bottom-up control ):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调控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海洋初级生产力》课件

04 海洋初级生产力与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温度上升
营养盐失衡
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影响 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海 洋初级生产力。
全球变化导致的氮、磷等营养盐的不 均衡分布,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初 级生产力。
CO2浓度升高
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水酸化 ,对珊瑚礁和贝壳类生物产生负面影 响,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群落和生产力 。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光照、营养盐供应、水深、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素 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特定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目前,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主要采用现场观测、实验室培养和遥感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 优缺点,相互补充,为全面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VS
详细描述
该案例研究了印度洋某海域初级生产力的 影响因素,发现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与水 温、盐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 中,水温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盐度和光照也对初级生产力产生一定的影 响。此外,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还受到季 节性变化的影响。
谢谢聆听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 全球变暖趋势,降低对海 洋初级生产力的负面影响 。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监测 ,深入了解全球变化对海 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为 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05
案例分析
预测气候变化影响
指导渔业管理
初级生产力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其 分布和变化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 态系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
本章重点:(1)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组成、含量、分布和运移规律;(2)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和中国近海及其主要河口(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的有机物质。
1 海洋中溶解有机物质(DOC)
海洋中有机物质大致可分为:①溶解有机物质;②颗粒有机物质(碎屑);③浮游植物;④浮游动物;⑤细菌。
1.1 海洋中溶解有机物的组成、含量和分布
海水中溶解有机物总含量的测定,是海洋化学家长期关心的问题,至今未得到满意解决,通常是使有机物质氧化,随后测定它的一种组成元素(一般为C、N和P),然后将结果表示为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磷。
图6列出了不同海区溶解有机磷分析的平均值和(或)典型范围值。
图6 南海DOC的垂直分布
(a)14号站(b)8号站(c)1号站
海水中具体的溶解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腐殖质、碳水化合物、烃和氯代烃、以及维生素。
表15列出了海水中的各种烃和氯代烃的浓度。
1.2 海洋中有机物的供给源和移出
海洋是一个开放体系,从物质全球变化的角度而论,对有机物质,内源为主,外源为辅。
但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外源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气输入的突出例子是含氯农药,是DDT及其衍生物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
2 海洋中的颗粒有机碳(POC)
海洋中颗粒有机碳一般是指直径大于0.45μm的微粒的有机碳,包括海洋中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悬浮颗粒和沉积物微粒。
2.1 海洋中POC的含量和分布
2.2 海洋中POC的运移规律
POC的运移规律包括来源:(1)陆地和大气输入;(2)在海洋中现场生成:碎屑(粪粒、碎片)的直接形成,细菌的吸附和聚凝,有机分子聚集,在无机矿物颗粒上吸附和胶体絮凝。
图26和28表示了海洋中有机物随深度的变化和天然烃循环的有关过程。
图26颗粒有机氮、颗粒有机碳、总游离甾醇
和叶绿素a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
3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3.1 光合作用的呼吸作用
海洋生物及其食物链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光合作用的呼吸作用。
在光合作用中,例如浮游植物吸收太阳能,转换成高能量的有机物。
以这种方式固定的有机碳,又被更高营养水平的生物消耗掉。
而浮游植物本身则把化合物分解成低能化合物,获得其成长所需的能量,此即为呼吸作用。
3.2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海洋生产力是海洋中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他是海洋生态系的基本功能之一,通常以单位时间(年或天)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生产的有机物的重量来计算。
表20列举了海洋生产力的分布,图32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全球分布图。
3.3 新生产力(NP)
4 Redfield模型
初级生产物(CH2O)106(NH)16(H3PO4)中,C:N:P=106:16:1的关系称为Redfield比率。
表26和27分别为南加利福尼亚湾悬浮粒子和沉降性颗粒中有机C、N、S的比值。
5 中国近海及其主要河口的有机物质
5.1 长江口的有机物质
长江口的有机物质包括烷烃、多环芳烃和氨基酸。
表31列出了沉积物中氨基酸组分。
5.2 黄河口和珠江口的有机物质
5.3 中国近海的有机污染
主要有油污染和农药污染。
表33和34分别列出了石油污染源和沿岸各省油排泄、港口和船、工业废水污染状况。
表31 沉积物中氨基酸组分(×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