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成为了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意识形态视为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张是:意识的生产方式和一切社会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总是相适应的。
” 换言之,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关系、所有权形式和劳动分工等因素决定的。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这一观点揭示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同时,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主导地位,资本主义所塑造的意识形态影响和左右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
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这一意识形态在媒体、教育、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
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共同维系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因素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从而对传统的经济基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一关系不断塑造着当代世界的面貌,同时也受到着当代世界的影响和挑战。
对这一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变化规律,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概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这部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商品经济和货币的起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经济和货币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他们分析了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概念,以及货币的产生、发展和作用。
2. 剩余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目的,它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表现。
他们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过程和实现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3. 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扩大再生产。
这导致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生产过剩的危机。
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周期性特征。
4.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取代了封建主义,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最终会导致其灭亡,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理论构想。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其目标是消灭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总之,《政治经济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现实解读及当代价值

作者: 张胜旺[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00387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工业文明社会给人类带来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使人类陷入深重的生态危机之中。
人们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
此时,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经济思想才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现代生态经济学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经济关系、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相统一以及社会经济循环和自然生态循环相统一等几方面内容。
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形态与这些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显现出这些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张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张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我们的社会始终有两个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时候,正值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
所以下面我将从经济方面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主张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矛盾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是包括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其继承和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西欧大多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很尖锐。
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
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
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不成功,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社会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民群众与以沙皇为核心的地主、资产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占有大多数的生产资源。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的矛盾更为突出。
民族经济不能独立发展,还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下,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
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在遭到残酷的镇压后,工人们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
但这都是自发的、零散的。
但是在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多维度分析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多维度分析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理论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在其各大经济学著作,尤其是在《资本论》中,大量论述了劳资关系,并且阐述了劳资关系是一种对立性的关系。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中,在很多方面论述了劳资关系;在此,本文试从劳资利益的对立性、雇佣劳动的演进、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本质、生产过剩危机几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
标签: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多维度分析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的各大经济理论都反映了这一思想。
研究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从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劳资对立的本质:利益对立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研究劳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到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根源、寻找原因,而不是从其他什么关系中去探索。
同时,劳资关系又是和一定的阶级关系相关联的,阶级关系又是和经济关系密不可分的。
因此,探索劳资关系,归结于探索经济关系。
正如恩格斯所说:“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1]劳资关系与利益关系。
劳资关系是一种根本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的对立关系。
劳资之间的一切冲突、一切矛盾都可以在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去寻找根源。
“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
……但是,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2]2 劳资对立的基本原因:雇佣劳动的演进雇佣劳动形式的转变。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8年初,马克思打算对自己十五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加工,分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
1859年6月11日正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是马克思系统发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的开始。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细胞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本人亦十分珍惜这部著作,说这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中十五年的研究成果。
他希望这本书有助于战胜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流行的蒲鲁东主义。
可是,在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党内的许多同志不了解它的意义。
在党外,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了从来未有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
这时恩格斯挺身而出,担当起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任。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评论。
他计划连续写三篇评论来宣传和评价马克思的这本书。
《人民报》于1859年8月6日和20日先后发表了头两篇,第三篇原计划介绍该书的经济内容,但未发表,手稿也未保存下来。
恩格斯在这两篇评论中,进一步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革命意义,认为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同时,恩格斯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所主要采用的方法,即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指出马克思并不沿着客观进程详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而是从最基本、最常见的商品入手作逻辑分析,抓住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对内在的基本矛盾,然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作逻辑的展开,从而揭示出该社会不可克服的一切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展开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的结论;而这个逻辑体系外部表现出来的,处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事实。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思考问题以及理论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经济学

一、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教育的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
其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非熟练的劳动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其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这使得教育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其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能力变换的能力,使工人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意义: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代表思想: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是人们对于前人在科学和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把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4.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5.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6.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泽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作者:李贺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0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卓越地运用于人类合作社运动实践的理论成果,认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理论研究状况,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理论研究、正确指导当前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动三农问题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合作社;合作制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50-02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工业文明的经济组织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长足发展。
当今,无论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经济都广泛存在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在广泛的资本统治背景下,以劳动者合作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合作化运动,是基于多种合作经济理念综合支持的产物,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是构成这一综合的主要内容之一。
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对当代中国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缘起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经济的理论与中国落后的国情相结合,对合作经济形式和合作化道路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在中共中央高层掀起了一场关于“先合作化还是先机械化”的大讨论,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由此,在理论界也开始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的著作,国内最早的当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社理论与历史教研室翻译苏联学者柯卡列夫的《合作社理论与历史》第1分册[1]。
但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合作经济形式在城乡基本消失,因此,学界也鲜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的研究。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学者们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的关系、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经济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持续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并一度形成了关于马恩合作经济思想的研究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做了科学的
说明……”。
外国 学者 评价
这部著作尽管发表很久了, 它不但没有被遗忘,没有被埋 葬,相反,今天它闻名于全世 界,并比任何时候都更有生命 力,这对于科学书籍是十分罕 见的。
我国学者的评价
“历史上对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为 人们所珍惜的科学巨著是不少见的,但 是,就其对人类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而 言,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与《资本论》 相提并论,也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像《资 本论》这样,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一 直为亿万人所关注,受到人们如此广泛 的研究,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直到今 天,人们仍然带着爱和恨,希望和恐惧 两种相反的情感激烈争论着这部著作所 揭示的理论。”
经马 济克 学思 思恩 想格
斯 的
(一)《资本论》简介
从“六册计划”到《资本论》
“六册计划”:
《资本》册、《土地所有制》册、 《雇佣劳动》册、《国家》册、《对 外贸易》册、《世界市场》册。
《资本论》是在写作《资本》册的基础 上演变形成的。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七篇) (1867年出版)
社会分工 不同的所有者Βιβλιοθήκη 价值规律价值形式—货币
商品
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价值
量: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第一卷第二至六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 示了剥削的秘密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的本质和构成
马 克 思 重 新 走 红
美国《外交政策》2009年5-6月号文章指出:
《资本论》在全球销量一路飙升。 仅德国一个出版商在2008年就出售 了上万册,而前一年仅出售百余册。
网上资料显示:
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成了马克思 的粉丝,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翻阅 马克思的著作。
网上资料链接
许多银行家和经理们开始读《资 本论》,就是许多西方普通民众也 开始青睐起了《资本论》,他们试 图从中弄懂自己多年来所作所为的 真实意义。很显然,马克思再度成 了时髦人物 ;英国媒体开玩笑称, 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 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 布斯富豪榜。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三篇) (1885年出版)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七篇) (1894年出版)
(二)人们对《资本论》的评价
同 命 运
书 的 不
恩格斯的评价
❖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
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
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
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
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资本主义工资(第二个崭新因素) 剩余价值规律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 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剥 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商品;五大职能;流通
规律
货币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把某种物当作神来顶礼膜拜。 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
网上资料链接
《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 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 题,还在于它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 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 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 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 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性思路。
二、《资本论》 的主要内容
❖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 言中写道:“本书的最终目 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 运动规律”。列宁说:“研 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 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 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内 容”。
商品拜物教 价值规律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一是有社会分工;二 是有不同的所有者。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的特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 的劳动产品。商 品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二因素。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 中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 地租(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 上呈现出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 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 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全集》23卷、8、7
在科学上没有平 坦的大道,只有不 畏劳苦沿着陡峭山 路攀登的人,才有 希望达到光辉的顶 点。
卡尔·马克思
《全集》第23卷 第26页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货币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
商品拜物教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 规律。主要要求、
作用形式、作用 条件、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与货币图解
五大职能
流通规律
商品拜物教
《资本论》— “资本主义灭亡论”
讲法:贴近历史讲原著 (第一卷是讲授的重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 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