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合集下载

教师对学生的称谓艺术

教师对学生的称谓艺术
教师对学生称谓的艺术
丁 莉
一、现代教师对学生的称 呼 “宝贝儿” “乖乖们” “小美女”“小帅哥” “亲”
二、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孔子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侍坐》 子路——由, 曾皙——点 冉有——求, 公西华——赤 他称呼学生时,一般总是叫学生的“名” 不叫“姓”和“字”。
三、特级教师 钱梦龙老师 “你真是见多识广啊!” “我们再请 这位见多识广的 同学来回答!”
单个学生
“名+同学”,即“XX同学” 王向东——向东同学 李飞——小飞同学
学生群体
小学低年级——“小朋友” 高年级——“同学们”
性别
“女孩子们” 和“男孩子们” “姑娘们”和“小伙子们”
六、注意:
一、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二、特定称谓不可滥用
三、 特定的称谓要适时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语气语调,应随着教育教学的 不同目的而变化, 或温和(例如上课 提问、生活交谈、讨论问题等);或 严肃(例如批评学生);或激昂(例 如赞赏学生) 2、采取恰当的称呼形式也能增强 “称呼语”的感情色彩
五、分类及使用场合 (一)叫姓名 多用于正式场合 (二)叫名字 多用于上课提问、 平时交往、个别谈心等场合 (三)叫雅称 用于娱乐、游戏、 郊游等非教学场合 (四)叫特称 可用学生的专长称 呼学生,如“我们班的书法家” “我们班的成语大王”

幼儿园小班问候礼仪艺术教案

幼儿园小班问候礼仪艺术教案

幼儿园小班问候礼仪艺术教案幼儿园小班的问候礼仪艺术教案,是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礼仪和交往技巧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接触社交规范和学习基本礼貌的关键时期,因此问候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幼儿园小班问候礼仪艺术教案。

一、理解问候的意义问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也是尊重他人和展现自己礼貌的重要方式。

在幼儿园小班,问候礼仪的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开始,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和礼貌地与他人打招呼。

二、基本的问候礼仪1. 目光交流:学生应该学会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传递出自信和尊重的信息。

2. 主动打招呼: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示范给学生如何主动打招呼,比如“老师好”、“同学们好”等。

3. 握手礼仪: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的握手方式,要有力但不要过于用力,同时要注意手心相对,传递出友好和尊重的信息。

三、细节的问候礼仪1. 使用称呼:学生应该学会在问候时使用合适的称呼,比如向老师问好时应该称呼“老师”,向同学问好时应该称呼“同学”。

2. 微笑和表情:学生应该学会用微笑和友好的面部表情展现出自己的善意和尊重。

3. 问候语言: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使用礼貌的语言进行问候,比如“你好”、“请问”等,让他们学会用温和友好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四、综合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问候礼仪艺术,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问候礼仪艺术,培养出尊重他人、友善交往的良好习惯。

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我的观点和理解中,幼儿园小班问候礼仪艺术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做一位会说话的老师 读《教师的语言艺术》有感

做一位会说话的老师 读《教师的语言艺术》有感

做一位会说话的老师——读《教师的语言艺术》有感会说话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优秀教师一定是会说话的老师。

对于自己的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语言或幽默或轻言细语的老师,前者让人心情愉悦,后者让人倍感亲切。

再回想自己的工作中,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声严厉色,学生表现不错时也总是那几句模式化的表扬。

读了《教师的语言艺术》这本书后,越发觉得自己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了。

全书共八章,分别从说话的音质音量,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告诉我们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怎样说话。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用大量的鲜活的案例说理,让我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

让我最受启发的是“把话说到心窝上”和“幽默更易受欢迎”这两个章节。

其中“忠言也可以不逆耳”中说到: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以便更好的学习,为了这一目的,批评时就要讲究分寸,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我开车遇交警查驾照和行驶证,装着两个证件的小本本断成了两截。

交警冲我一笑,说:“看你人长得乖纠哒(土家语漂亮的意思),可这本子实在对不起人,你不知道交警大厅可以免费更换吗?”我一下子脸红了,平时确实忽略了这个小细节,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想这位交警就是忠言不逆耳的典型例子,既达到了他批评我的效果,又不让我觉得很反感。

其实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也可以这样,先扬后抑,让学生觉得他在老师心里还是优点多于缺点的孩子,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

文中还告诉老师要学会给批评加点“糖”,这也让我改变不少,学生犯了错误,和颜悦色的讲道理比声严厉色的吼叫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自己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寓言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缓解紧张的气氛,减少教育的阻力。

记得我有位同事周爱华老师,课堂上的语言总是很幽默,孩子们也很喜欢他。

有一次我到他班上上课,一个作业很拖沓的学生很是让我很是生气,我的批评也无济于事,我大声叫着他的名字“郭XX”,全班孩子接着我叫道:“郭老先生”,这样的称呼让我扑哧一声忍俊不禁,郭同学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完成作业。

文学作品中“称呼语”的艺术作用

文学作品中“称呼语”的艺术作用

文学作品中“称呼语”的艺术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可以起到多重艺术作用:
1,建立人物形象:称呼语可以帮助读者对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等进行快速评估,从而建立人物的形象。

2,传达人物关系:称呼语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师生、朋友、父子等,从而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3,体现情感:称呼语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如敬爱、崇敬、尊敬等,从而加深读者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4,强调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特定的称呼语可以强调某个人物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关注他。

5,构造氛围: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构造氛围,如使用冷漠的称呼语,可以表现出冷淡的气氛;使用亲切的称呼语,可以表现出温馨的气氛。

总的来说,称呼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情感、构造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

中国书画作品落款称谓基本常识

中国书画作品落款称谓基本常识

中国书画作品落款称谓基本常识中国书画作品落款称谓基本常识(一)落款写法1、落款可写成单行或数行。

2、落款书体一般不能与正文雷同。

字体须明显小于正文。

3、落款题字不能与正文上下两边对齐(右边为上款,应略高于左边下款)。

4、落款称谓必须准确无误,词语宜尊重、谦逊。

(二)落款分类单款:一般只写作者姓名、书作时间、地点以及谦词,亦有附写年龄、籍贯等。

双款:(上、下款)●上款-----题写对方姓名、字号、称谓以及有关说明(是指应对方之嘱而作或请对方指导之词语),写在正文右上方。

●下款-----题写内容与“单款”基本一致,写在正文左下方。

(三)落款称谓雅属(雅玩)-----“属”与古用“嘱”相同,意即应对方高雅之嘱咐清属(清玩、清赏)-----(同上)只供对方赏玩而已大雅之属 ----- (同上)乃谦逊之词斧正----- 意即请对方象呈地匠人用斧头削正,乃尊重、客气之词斧政----- (同上)削正----- (同上)呈政----- (同上)哂正(音“审”)------“哂”含有笑的意思,让对方见笑而修正粲正(音“灿”)-----“粲”含有笑的意思法正 ----- 意为请用法则来纠正(多用于对方是内行人,行家)长”,同学可称“学长”、“学兄”等,不一而足。

称谓可根据年纪而定,也可根据与作者的关系来定。

但有一点要注意,即称谓要实事求是,才能使受书者乐于接受。

书画作品的上下款式、客套语及敬词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

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

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

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

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

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就喧宾夺主了。

学生的别称

学生的别称

学生的别称学生,是指在教育机构接受学习教育的人群。

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有趣的、诙谐的、甚至具有亲昵意味的别称来代表学生。

这些别称既反映了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又折射出人们对学生的感情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些学生常用的别称。

1. 同学“同学”是一种最常见的对学生的称呼方式之一。

它传递出一种亲切、友善的语气,暗含着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含义。

在校园中,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因此“同学”这个词语显得尤为珍贵。

2. 老师的孩子在某些场合中,学生也会被称为“老师的孩子”。

这个称呼既带有一种亲昵的亲情,又给予了学生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

老师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教导,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关爱引导下茁壮成长。

因此,“老师的孩子”这个别称,既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3. 小伙伴“小伙伴”这个称呼则带有一种轻松愉快的调调。

在学生们的日常交流中,彼此之间用“小伙伴”来称呼,既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又昭示了共同成长、相互帮助的意愿。

在“小伙伴”们的世界里,充满了互助友爱与共同奋斗的情怀。

4. 学子“学子”这个称谓则带有一种庄重、尊崇的感觉。

学生被称为“学子”,不仅仅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使命与责任,更让学生感到肩负着一种重要的使命。

在这个称谓下,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拼搏,不辱使命。

5. 知识的探索者有时候,学生也会被称为“知识的探索者”。

这个称谓既赋予了学生一种勇敢、探索的品质,也让学生明白,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

身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知识难题。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这些别称或许只是简单的称呼,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学生们在被称为各种别称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成长形象,努力学习、探索未知,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每一个“同学”、“老师的孩子”、“小伙伴”、“学子”、“知识的探索者”在称谓之外,都能勇敢地走向知识的殿堂,书写自己璀璨的人生篇章。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古代老师是以讲学为业的人,主要传授文字、德行、礼仪、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古代老师该如何称呼呢?古代老师的称呼在古代,老师的称呼有许多种,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尊敬性、亲切性和嘉许性。

一、尊敬性称呼1. 先生:先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原本是“先知之生”,泛指有才学的人。

汉代开始用先生称呼学者,到了唐代,又广义称呼教师。

考中进士的人可称“进士先生,状元先生等”。

2. 大师:曾经国教师菩提达摩传来禅宗后,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就被称为“大师”,以后称为“上师大师”。

又如宋朝名儒苏东坡的老师,就被他称为大师。

3. 导师:导师在汉代讲政治时指挥使者,“官爵级别次之”,导师的地位很高,又如古代著名的诗人陆游的老师吕叔潜就被他称为导师。

4. 师傅:在古代,师傅的地位比较高,被尊称为“大师傅、天师太师、玄师、正宗、真传等”。

曾经《三国演义》中的张星彩就被人们称为“丐帮师傅”。

二、亲切性称呼1. 师父:师父是徒儿对师傅的尊称之一,古代皇帝的师傅被尊称为“帝师”,又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 老师:古人用“老”这个字来表示尊敬和亲切,所以老师就成为亲切性的称呼了。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称呼教师姚鼐为“鼐先生”。

3. 爱戴的老师:这个称呼非常的亲切,并且意味深长,展现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三、嘉许性称呼1. 楷模,是对于一位老师为人师表,慷慨激扬,而心怀敬畏的称呼。

2. 学富五车:寓意丰富,是对于一位老师文化和学识上的肯定和赞扬,是一种嘉许性的称呼。

3. 传道授业:这是最能突出老师的职责和价值的称呼之一,想象一下,深夜模糊的灯影中,老师们默默无闻地给每一个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情景是多么的感人。

古代老师的尊严古代老师的尊严不仅源于其掌握的知识和自身的品德,更是由于其在培养学生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学生面前,老师是权威的化身,是尊贵的标志。

教师们,其实未必都会被徒弟尊敬,也未必会从政府和社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尊重。

沟通的口语艺术

沟通的口语艺术

“苦口婆心”中的学问——师生沟通的口语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据统计,一般人每天用于讲话的时间平均是1小时,这样累计下来,人一生中用于讲话的时间长达两年半,如果记录下来,便是1000部每部400页的巨著。

作为吃“开口饭”的教师,一生中讲话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个数量。

但是,许多教师在“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话时却没有好好反思、研究过教师语言的质量问题。

要掌握好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根据师生沟通中最常见的情形,介绍一些有关教师常用的口语技巧和策略。

教师不应奢望在短时间内一流而就地掌握这些技巧和策略,而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用心去练习、体会。

幽默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

可见,幽默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重要的积极因素。

一些调查证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

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

幽默经常被教师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这种批评的特点是点而不破,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上课铃声已经响完。

课堂里却安静不下来。

有些学生在谈笑风生,有些学生在静观窗外。

还有两个学生在伏案而睡。

教师先咳嗽了一声,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

“如果那几位聊天的同学也能像那些观看窗林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那两位睡觉的同学了”教师幽默的话语真所谓“一石三鸟”、一阵笑声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富有幽默感的人一般都豁达六度,对人宽容。

所以,幽默往往也是师生关系的良好缓冲剂。

一位年轻人至今也忘不了当年的一件小事:小时候的地生性胆小,看到老师特别害怕。

一次,在去春游的校车里,他一不小心重重地踩了新来的班主任老师一脚。

于是他神色紧张、忙不迭地向老师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实在对不起!”但老师揉了揉脚后却轻松大度地回答他说:“不要紧,不要紧,其实是我的脚放错了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

一个得体的称呼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使用称呼语的一些体会。

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或温和或严肃或激昂。

但不管运用那种语气,都应饱含感情,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还是老师内心要有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另外,恰当的称呼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大体说来,称呼在形式上有以下两种:
一是称呼学生整体。

许多老师除了上课时喊一声“同学好”,课堂上就再也听不到对学生整体的称呼了。

即使用,不少老师也是顺口地说“大家……”“你们……”之类,而这些称呼是明显不如“同学们……”的情感效果。

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称呼全体学生的时候,最好用“同学们”,而不用你们。

二是称呼学生个体。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姓、名连称。

这种方式除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外,一般场合较少使用。

(2)只称名(双字姓名除外)。

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课提问、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

只叫名字常常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3)雅称。

有些同学有好听文雅的绰号,若在一些娱乐、游戏、郊游等场合以绰号称呼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平等亲切。

(4)特称。

可以学生的专长称呼,如“我们班的歌唱家某某”、“我们班的画家某某”、“我们班的数学家某某”、“我们班的演说家某某”等。

这些称呼,既能活跃气氛,又可起到激励后进的作用。

总之,怎样称呼学生不是一件小事,每位老师都应给予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