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据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的考试成绩、身高体重、家庭支出等等,这些都是数据。

而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表示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非常重要。

这也是我们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数据。

简单来说,数据就是对事物的某种描述或者记录。

比如说,一个班级里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就是一组数据。

那么,为什么要对数据进行表示呢?这是因为如果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难从中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通过合适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表示,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统计表。

统计表就像是一个整理数据的“小盒子”,把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和顺序整齐地排列在里面。

比如,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班级同学身高的统计表,把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下来,然后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这样一来,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个同学最高,哪个同学最矮,以及同学们身高的大致分布情况。

除了统计表,还有统计图。

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条的长短来表示数据的大小。

比如说,要展示一个班级里同学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我们就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横坐标表示水果的种类,纵坐标表示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

这样,通过长条的长短对比,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比较少。

折线统计图则更适合用来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比如,记录一个同学一学期以来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

通过折线的起伏,我们可以看出成绩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以及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扇形统计图呢,它主要是用来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假如我们要了解一个家庭每月各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扇形统计图就能派上用场。

它能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哪一项支出占的比例最大,哪一项占的比例最小。

学会了数据的表示方法,接下来就要学会分析数据。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 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课时内容 《平均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 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 批评指正。
2. 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是用“移多补少”的知识解决,有的是通过计 算的知识解决,有的……完毕,汇报小组结果) 教师:现在,谁能把数字6得出来的原因说一说?
学生:数字9最多,可以把9分给数字4两个,接着再分给数字5一个;数 字7分给另一个数字5一个。 教师:把9、7分给4或5的这个过程,我们叫作“移多补少”。我们 可以用图形表示同学的描述过程。 (课件出示“移多补少”图形)
3. 教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平均数知识解决教材第91页的试一试吗? 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小组之间讨论,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理由。
板块三、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认识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 1.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教师: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的方法来求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 数,可以先计算出淘气5次一共记住的数字之和,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5+4+7+5+9=30(个)。 教师:淘气5次一共记住了30个数字,平均每次记住多少个数字呢?
学生: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0÷5=6(个)。 教师: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学生:(5+4+7+5+9)÷5=6(个)。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也要 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件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件
我发现前三天蒜苗长得不快, 中间十天蒜苗长得速度比前面 快,而最后两天长得最快。
探究新知
将每个人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并 说说准备如何整理数据。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14天后的高度填入统 计表中。
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
姓名 蒜苗高/厘米
把小组同学的数据填入表格内 后,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 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 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每人在纸条上写 出生日的季节。
把纸条整 理一下吧!
也可以把大家生 日所在季节的情 况涂在格子里。
1个格子代表1个人,在格子里涂色。
说一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画出来就是条 形统计图。
课堂练习
1.四年级要举行特色运动会,需要调 查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与同学交流你想怎样调查。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 七 )月份,是( 900 )辆;产量最多是( 十 )月
份,是2(100
)辆;最多与最少的月份产量相差1200

)辆汽车,下半年一共生87产00了(
)辆汽
车。
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表
蔬菜种类 萝卜
人数
10
西红柿 15
茄子 5
白菜 ?
(1)喜欢吃白菜的人数是喜欢吃茄子的4倍,喜欢吃白菜的有多少人? (2)完成统计图。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情境导入
笨笨鸡场上星期卖出鸡蛋数量统计表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数量/个 300 600 500 500 700 1200 1000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2课时 栽蒜苗(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2课时  栽蒜苗(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2课时栽蒜苗(一)一、教学内容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第85~86页)二、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条形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能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14天前,老师交代大家栽种小蒜苗并进行记录,完成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那到今天同学们的蒜苗长得怎么样了呢?(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种的小蒜苗的生长情况)师:因为同学们不好将家里的小蒜苗带到学校里来,所以老师让同学们将小蒜苗的生长情况记下来,同学们是怎么记录的呢?[板书课题:栽蒜苗(一)]二、学习新课1.交流合作。

师:同学们愿不愿意将小蒜苗生长情况的记录与大家分享呢?(组织学生将自己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2.数据整理。

师:如果要比较几个同学的小蒜苗哪个长得比较快、比较好,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方法一)把每个人栽的蒜苗长了有多高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

(方法二)把蒜苗从第1天到第14天的生长情况放在一起比较。

师:要将生长情况进行清晰的比较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整理数据呢?(学生思考)(1)用统计表进行整理。

请小组每个同学完成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

_______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2)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尝试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中的统计图)师:1格代表1厘米。

格子不够画怎么办?如果不补格子,怎么做?(组织学生讨论,集体汇报)可以用1格表示2厘米;可以用1格表示3厘米……师:从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当格子不够用时,我们可以增加格子,但是数据太大时,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备课方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备课方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备课方案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备课方案本单元的要紧内容有:认识及绘制条形统计图,认识及绘制折线统计图,求平均数及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是《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应该把握的一项差不多技能。

学生之前差不多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积存了一些体会。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材要紧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备内容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条形统计图,能依照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依照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4.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依照数据画出统计图,能依照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定和推测。

2.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在收集、统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细心观看、有序摸索、全面分析的良好学习品质。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备重难点重点1.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

2.会看折线统计图。

3.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

难点1.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小学数学4年级BS北师版下册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小学数学4年级BS北师版下册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用条形图、饼图或折线图等图表形式展示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教学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和规律。
04
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
01
02
03
04
平均数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通 过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
个数得到。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 ,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
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数即为众数。
标准差
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 过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 和除以数据个数后开方得到。
相关系数
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 相关程度,取值范围为-1到1 之间,越接近1表示正相关, 越接近-1表示负相关,越接近 0表示无相关。
回归分析
通过找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 的数学关系,来预测或解释数 据的一种方法。
05
实践应用
在生活中的数据表示和分析
80%
天气预报
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天气数据, 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日 常生活和出行提供参考。
0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收集的方法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数据源获取信息 。
实验法
通过实验获取数据,适用于科学研究和产品测试 。
观察法
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数据,适用于不易或无法进 行调查的情况。
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数据,适用于历史数据和 已有研究成果。
数据整理的方法
分类整理
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 或属性进行分类,便于
数据的表示
学习如何使用图表、表格和统 计量来表示数据,以便更直观 地理解数据。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知识点思维导图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条形统计图
1.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 绘制1格代表一个单位的
条形统计图
3. 绘制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1.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
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 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先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
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
2)再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
3)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4)最后标明数据
平均数
1. 平均数的意义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
所得的商叫平均数。

它既可以描述一
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
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多的拿出一部分给少
的,直到每个数据都相同为止,这个
相同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先总后分法,先求出几个数据的
和,再用这个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021春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授课+习题课件(付,136页)

2021春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授课+习题课件(付,136页)
(3)两个门市部销售利润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均呈现上升趋势。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羊毛衫( 11 )月的销量最大。 (2)( 12 )月羊毛衫和衬衫的销量相差
最大,相差( 60 )件。 (3)羊毛衫和衬衫的销量呈现怎样的趋
势? 都是先升后降的趋势。
(4)你对超市经理有什么建议? 略。
双手头球的距离 11.0 9.5 11.0 13.0 9.0 10.5 12.5
说一说,下面的图是怎么得到的?
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图
距离/m
单手投球 双手投球
13
12
11
10
9
0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投球者
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哪种情形投球 距离远一些?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1)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最终
96 ② 97 ① 89 ③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 其中的道理吗?
(3)请你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 排出名次。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下面是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 的记录。说一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门市部( 2016 )年销售利润最多,
第二门市部( 2013 )年销售利润最少。 (2)对照统计图,你想对两个门市部负责
人说些什么? 略。
2.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一组数的平均数总是(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南北两地区最高气温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交流。

4.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本册教科书对此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现了“重统计”的理念。

在第一学段,主要引导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感受数据蕴含信息,但没有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

在第二学段,学生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常见的统计图,并能用它们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认识平均数这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本册教科书主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注重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关注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据分析的价值。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根据《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要使学生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科书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的问题情境。

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收集数据,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

教科书第83页“练一练”第3题的实践活动,在体育课上做单手投掷和双手投掷的活动,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并与教科书中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科书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着重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科书中统计内容的学习素材,都力求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南北两地最高气温比较”“男女生每年患近视情况统计”。

再如,在“平均数的再认识”中,通过分析北京6对男童身高的平均值(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118.7cm),解释免票线1.2m确定的合理性;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解释在大奖赛中通常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道理等。

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统计的现实背景,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通过处理与自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数据,使学生懂得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预测等,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建议课时数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3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6课时。

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

1.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