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盖骨局限性骨病影像诊断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 通常与旋转有关,损伤重
五、脑外伤继发性疾病
•脑疝 •外伤后继发性脑缺氧、缺血和梗死 •外伤后继发性脑内血肿 •外伤后感染 •外伤后继发性脑干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
超急性期硬膜外血肿CT可表现为等密度灶
额部硬膜外血 肿止于冠状缝
硬膜外血肿不跨颅缝
跨越中线的急性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可跨中线和天幕,但不跨颅缝
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SDH)
• 出血积聚于硬脑膜 和蛛网膜之间的硬 脑膜下腔内。
• 为对冲伤引起皮质 桥静脉撕裂、出血, 形成血肿。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 较广,形状多呈新月形。
脊柱作用于头部致脑损伤。 • 胸部挤压伤:胸内压↑→静脉压↑→脑
损伤。 • 挥鞭样损伤:脑干损伤多。
2019/11/13
5
颅脑外伤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
• 颅脑平片:显示颅骨骨折,诊断价值有限。 • CT:目前最常用,急诊首选CT检查,显示
颅内出血及骨折最佳。 • MRI:显示骨折不如CT,亚急性和慢性期
表现不成比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CT表现
• 部分病例首次CT扫描即见出 血;首次CT扫描阴性者,再 次扫描可显示点状出血灶, 应注重随访。
• 半球弥漫性脑水肿及脑肿胀, 胼胝体、第三脑室旁、中央 白质、脑干及小脑有点片状 出血。
• 大脑皮质、髓质交界部位出 现多发点状高密度灶,可结 合临床作出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 多有昏迷,单侧瞳孔散大等,昏迷可逐 渐加深或清醒后再昏迷,严重者可脑疝。
• 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 慢性者外伤史常较轻微,颅内压增高出
现较晚。 • 可伴有骨折,骨折多位于血肿对侧。 • 可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
颅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颅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引起颅骨改变的疾病常见的是①颅骨局部病变,如炎症和骨肿瘤与累及颅盖骨的全身性疾病,如Langerhans细胞组织增生症和神经纤维瘤病以及②头皮疾病和③颅内肿瘤等。
翻阅国内外几部骨肌系统影像学和神经影像学权威著作,其中涉及颅盖骨的介绍不多,分散,更少专题论述。
本文重温这方面的资料,结合我们有限的经验,并提供一些病例,加以介绍,旨在加深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颅骨;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1、颅骨病变颅骨的影像学改变有局限性骨质增生和局限性骨质破坏或缺损。
将不同疾病依增生和破坏归纳、加以讨论,有利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以平片为主,辅以CT或MRI检查。
1.1局限性骨质增生见于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颅血肿等。
骨肉瘤有肿瘤骨或骨膜增生骨也一并在此介绍。
1.1.1骨瘤发生于膜化骨的骨骼,颅盖骨是好发部位之一。
多起自外板,偶起于内板,呈扁平形或山丘状隆起,大小不定,致密型者密度高,均匀,松质骨型则密度低,且不均匀,诊断不难。
1.1.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骨是好发部位之一,在颅面骨受累的115病例中占48%。
多在额顶枕骨。
表现为匀称性增厚,范围较大,呈磨玻璃状,有囊性变,纤维骨瘤型者则形成肿块,边缘清楚、硬化,质地呈磨玻璃状,诊断较难,容易误诊。
1.1.3慢性硬化型骨髓炎即Garre骨髓炎,累及颅骨者很少见。
表现为内外板及板障弥漫性增厚及硬化,与正常骨分界不清,见不到骨破坏与死骨。
1.1.4颅血肿婴儿产伤或幼儿外伤,血液积存于外板与骨膜之间,血肿以颅缝为界。
被掀起的骨膜出现新骨,则形成骨壳。
早期中间透明,以后则形成板障,构成一个骨性肿块,境界清楚,表现典型,不难诊断。
1.1.5骨肉瘤虽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但发生在颅盖骨者少见。
多为溶骨型,而成骨型与混合型少见。
表现为放射状骨针突向颅外,骨针及邻近板障有破坏。
1.2局限性骨破坏孤立、单发病灶见于炎症、肿瘤和嗜酸性细胞肉芽肿,而大面积,多发者则见于神经纤维瘤病、黄脂瘤病和畸形性骨炎等。
颅底及颅面骨骨折的相关影像问题

颅底及颅面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因骨折部位和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 心、呕吐、出血、皮下或粘膜下淤血斑等。
诊断
颅底及颅面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和MRI等。这些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02
颅底及颅面骨骨折的影像学检 查
X线检查
分类
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的不同,颅 底及颅面骨骨折可分为线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类 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底及颅面骨骨折的常见病因包括交 通事故、跌落、打击等外力创伤。
发病机制
当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时,颅骨受到挤 压或冲击,导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 骨质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THANKS
颅面骨骨折与颌面部肿瘤的鉴别诊断
颌面部肿瘤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可伴随疼痛、麻木等症状。颅面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骨折线,而颌面部肿 瘤的影像学表现则根据肿瘤性质而异,常见的有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等。
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颅内血肿与脑挫伤的鉴别 诊断
颅内血肿通常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 、呕吐等,可伴随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 脑挫伤通常表现为脑实质损伤症状,如昏迷 、抽搐等。影像学表现方面,颅内血肿通常 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而脑挫伤则表现为 脑实质内高密度影。
MRI检查可以显示骨折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如脑实质、脑脊液等, 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MRI检查的优点是无需放射线暴露,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提供多平 面成像。
其他影像学检查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核素骨扫描、PET-CT等,这些方法在颅底及颅面骨骨 折的诊断中应用较少,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肿瘤转移等,可能具有一定的诊 断价值。
颅骨正常发育及发育异常影像诊断

第一节正常变异一、脑回压迹脑回压迹(convolutional marking)(指压痕)是由于颅内板下方脑回所产生的局部压力而造成的骨质变薄区域,其部位和形态与脑回一致。
前囟闭合前不易出现。
脑部生长迅速的小儿尤其在5~7岁,脑回压迹明显增多增深,易误为颅内压增高。
必须结合颅缝增宽和蝶鞍变化来判断。
二、板障和血管压迹板障和血管压迹(diploic vascular markings)是小儿颅骨板障层较薄呈细蜂窝状结构,板障静脉在X线片上显示为不规则的密度减低条纹,向颅盖骨各方向伸展。
其大小、行径和显现程度个体差异很大。
最常见的板障静脉是后顶区的星芒形静脉丛。
有时额顶部板障静脉沟局部膨大区很易与蛛网膜颗粒凹甚至骨破坏相混淆,而静脉湖常有静脉沟引入。
动脉沟影比静脉沟影直而窄,末梢尖而细,最常见的为脑膜中动脉在内板的压迹,自邻近蝶骨翼区向后上方伸展。
颅骨内面最大而显著的血管压迹为硬脑膜静脉窒压迹,上矢状窦位于颅骨内面正中的浅沟中,靠近大脑镰的附着部。
窦汇在上矢状窦,直窦和横窦沟的汇合处,于颅内板形成半圆形的压迹。
圆柱形横突沟一般在右侧较大,其外侧端在靠近乳突与乙状窦沟连接重叠在侧位片上可形成片状透亮区、易误为骨破坏。
前囟静脉沟(蝶顶室的沟)往往显现为颅骨一侧或两侧的颅顶侧壁上显著的低密度条纹,于冠状缝后方起自蝶骨翼向上方延伸至顶部略屈曲宽1~3mm,不可误认为骨折。
一般脑膜血管沟在12岁之前不甚明显。
三、蛛网膜颗粒凹蛛网膜颗粒凹(pacchionian depressions)系蛛网膜颗粒对颅骨的压迫形成颅内板的凹陷,常因颅项部包块求治,病变多沿矢状缝两例分布,直径0.5~1cm:两侧对称,很少出现在距中线4cm 以外的区域。
X线表现为颅内板变薄并向颅外膨出,与颅外板相连,中间无板隐间隙,蛛网膜颗粒凹干婴幼儿少见,多见于 10 岁以上的儿童。
四、异位骨化中心异位骨化中心(副骨化中心)出现于膜性骨的骨缝和囟门部,形成缝间骨(intrasutivalbone)和囟门内骨(fontanel bone)。
颅盖骨常见局限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

引起颅骨转移, 但在成人以乳腺癌、 肺癌和前列腺癌为最常
〔缘, 员愿 〕 见, 在儿童多见于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载 线上
远 摇 颅骨原发性骨内脑膜瘤 ( 皂藻灶蚤灶早蚤燥皂葬) 脑膜瘤少见, 据报道在脑膜瘤总数中不足 员豫 , 易发生于颅 颅盖骨及中颅凹底, 多单发, 可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可为不规 则形, 边缘锐利, 以内板破坏为主, 再由内向外发展, 可使内、 外板完全破坏, 形成骨质缺损
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允] 援 医学检验与临床, 圆园园苑 ,
泽泽蚤燥灶 葬贼 葬 造燥憎 造藻增藻造 蚤灶 遭造燥燥凿 糟藻藻造泽 燥枣 泽燥皂藻 责葬贼蚤藻灶贼泽 憎蚤贼澡 藻泽泽藻灶贼蚤葬造
〔 员猿 〕 摇 匀怎泽泽藻蚤灶 运,月燥糟噪 韵, 栽澡藻燥责澡蚤造藻 运, 藻贼 葬造援 悦澡则燥灶蚤糟 皂赠藻造燥责则燥造蚤枣藻则葬贼蚤增藻
〔猿, 源, 员源 〕 骨质增生硬化, 颅骨增厚, 分不出颅板、 板障和颅缝 。
颅板内外生长, 成双凸状或 “汉堡包状” , 形成皮下肿物及颅内
〔员怨〕 脑外占位, 在肿瘤内部颅骨骨板的轮廓仍然可辨 。
般表现为 栽员 宰陨 等或稍低信号, 栽圆 宰陨 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向
异的征象。中期 ( 修复期) 成骨反应开始, 表现为骨板硬化, 球状 ( 糟燥贼贼燥灶 憎燥燥造 葬责责藻葬则葬灶糟藻) 。晚期 ( 硬化期) 表现为弥漫性
〔缘〕
颅骨转移瘤以多发常见, 少数为单发, 大小、 形状不同, 边缘 合, 可有软组织肿块, 极少有骨膜反应。 悦栽 扫描对颅骨转移
不整且多不清晰, 无硬化边, 病灶发展可增大、 增多, 且可融 的显示比较准确, 对溶骨性病变显示较敏感, 但软组织分辨
颅骨原发性骨内膜瘤或称异位脑膜瘤。原发于颅骨的
颅盖骨肿物的影像分析

25
03
畸形性骨炎(paget病)
Creative simple monthly work summary and work plan
概述 临床表现
少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黄骨髓被纤维血管组织取 代,活动期时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肿瘤边界模糊(侵袭脑组织) 显著的肿瘤血管翳从肿物向周边延伸 显著的瘤周水肿 DWI高信号
5、很难通过影像进行分级
10
颅骨板障型脑膜瘤(IM) Creative simple monthly work summary and work plan
1、颅骨板障型脑膜瘤是一种异位脑膜瘤;一般认为,其起源于胚胎期 颅骨板障内异位蛛网膜内皮细胞;有可能与外伤有关
4、MR:颅骨板障型脑膜瘤 T1表现为低、稍低信号,T2表现为高信号, 病变可发生坏死囊变以及钙化,导致信号不均匀。 MR增 强 检 查 肿 瘤 呈 显 著 强化,一般不出现“硬膜尾征”,但在增 强后一些肿瘤邻近的硬膜能被显示且可见增厚,其原因可能是肿瘤侵犯 或继发的硬膜刺激反应。
13
颅骨板障型脑膜瘤(IM) Creative simple monthly work summary and work plan
非典型和恶性脑膜瘤
Creative simple monthly work summary and work plan
1、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脑肿瘤。 2、良性脑膜瘤 影像表现多发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均匀显著强化;硬 膜尾征(非特异)
3、恶性CT三联症:颅外肿物、溶骨性破坏、颅内肿瘤 4、MR:基于硬脑膜的局部侵袭性病变,内部有坏死,脑实质水肿明显
颅骨病变的分类和影像表现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颅骨骨
化纤维瘤
• 影像学表现: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颅骨骨
CT:膨胀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密度不均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化,纤少数维为瘤致
密骨化性团块,边缘骨壳形成。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 网状纤维性分隔及骨性分隔。
A.男性,46岁。右侧额骨板障内见骨质膨胀性破坏,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 呈磨玻璃样改变,周围可见不规则低密区,病灶未跨越颅缝。B.右侧颞骨骨质膨胀性 破坏,以外板破坏明显,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片状钙化
一 良性继发性颅骨肿瘤 板障内上皮
样及皮样瘤
• 青壮年,颅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主要位于中线周围,以 额骨顶骨多见,源于异位的外胚叶组织。
• CT表现为病灶区板障局限性增宽,内外板膨出、菲薄或消 失,缺损骨边缘清楚。病灶常有完整的包膜,CT值高低不 等,可为脂肪密度至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CT 值常在-70—120HU之间
• 恶性
• 成骨细胞瘤(成骨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等
• 良性
• 脑膜瘤,颈静脉球瘤等
• 恶性
• 骨髓瘤、转移癌等
继发性颅骨肿瘤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 骨瘤是成骨性良性肿瘤,占骨良性肿瘤的8%。颅多见骨于骨膜瘤内
化骨的骨骼,以11-3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颅骨 外板; • 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可分为致密型和疏松型
• 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但生长活跃,疼痛和肿 块是最常见的主诉。
• X线多见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X 线及CT 检查以
病灶外围可见薄壳样钙化为特征。
右侧额骨肉瘤
病史:男性,30岁。右额部包块逐渐性长大伴疼痛2月 入院。 查体:右额部包块2.5cmx2.0cmx2.0cm,质中,界欠 清/固定,表面皮肤未见破损。
【医学影像学】骨关节影像检查常用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学】骨关节影像检查常用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检查技术●X线●普通检查●透视●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放大摄影●造影检查●关节造影●血管造影(Angiography)●一般不用X线检查观察软组织病变●CT●平扫检查●密度分辨力高,显示钙化、骨质、髓腔内和软组织病变优于X线检查●显示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病变如头颅、骨盆及脊椎等病变优于X线检查●增强检查●MRI检查●MRI检查●对各种软组织、关节软骨、韧带和病变内坏死出血、液化和水肿等显示较好。
●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 CT和X线平片。
●增强检查●正常影像表现●骨骼正常表现●骨的结构与发育●骨的结构●骨的发育●骨化:膜性骨化(颅盖诸骨和面骨),软骨内骨化(躯干骨、四肢骨、颅底骨与筛骨和脊椎骨)和混合骨化(下颌骨和锁骨)●生长:成、破骨平衡,使骨不断增大增长,其长径增长由软骨内骨化,横径增长由膜性骨化,最后塑型成骨●影响骨发育的因素●长骨●小儿骨●骨干●X线●骨皮质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外缘清楚,在骨干中部最厚,越近两端越薄●CT●骨皮质为致密线状或带状影,骨小梁为细密网状影,骨髓腔呈低密度影,骨膜不显影●MRI●骨皮质:T1和T2呈线、条状极低信号影。
●红骨髓:T1●新生儿等于或低于肌肉信号● 儿童和成人高于肌肉但低于脂肪的信号。
T2WI类似皮下脂肪高信号●黄骨髓:T1和T2类似皮下脂肪信号●干骺端●X线●CT●干骺端表现为骨小梁交错构成细密的网状影,密度低于骨皮质,网格间为低密度的骨组织●MRI●干骺端骨髓信号往往低于骨干区的腔●骨骺●X线●骨骺软骨不显影●在骨化初期于软骨中出现一个或几个二次骨化中心,X线片上表现为小点状致密影●CT●MRI●骺板●X线片上呈横行透明带状影,位于二次骨化中心与干端之间●骨龄●成年骨●脊柱●关节正常表现●关节骨端●X线上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的线样致密影,CT表现为高密度,MRI表现为在不同加权图像上呈一薄层清晰锐利的低信号影●关节软骨及儿童期尚未骨化的软骨在X线和CT上均不能分辦;在 T1I和T2上呈一层弧形中等偏低均匀信号影,在脂肪抑制T2WI上呈高信号影●关节间隙●X线表现为两个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椎间盘是由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构成,所以X线上呈透明的间隙●CT表现为关节骨端间的低密度间隙●滑液在T1上呈薄层低信号,在T2上呈细条状高信号●儿童在X线和CT上关节间隙较成人宽●关节囊、韧带、关节盘●X线上不能分辦●MRI各序列上均呈光滑连续的小弧形线样低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盖骨局限性骨病影像诊断颅盖骨由外板、板障及内板组成,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及部分颧骨和蝶骨大翼。
胚胎发育上,颅盖骨属于膜内化骨。
颅盖骨局限性骨病除少数疾病外,大多数发生率较低,临床较为少见,影像学表现研究较少,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影像学诊断以X线平片和CT为主。
颅骨X线平片是影像检查的第一步。
平片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廉,对于诊断和整体观察颅盖骨病变有一定价值,应作为首选;CT 检查能发现更多征象,尤其是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如溶骨或硬化、病变受侵范围、病灶内钙化及硬化边评估)等方面均有优势;MRI显示无骨质破坏的早期病变优于CT,对于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同时,随着CT与MRI研究的深入,可以更加明确病变的影像特点。
由于部分疾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多不困难。
其它颅骨少见病变缺乏影像学特征,诊断时需结合发病率、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数目及大小、病灶生长速度、病变形状、膨胀程度、内部结构、信号(或密度)特征、强化特性、病灶边缘、骨膜反应及软组织改变等进行综合评价。
发病率:颅盖骨局限性骨病常见者约有10多种,发病率比较高的有骨瘤、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皮样囊肿和血管瘤等。
成人以骨瘤、转移瘤最多见,儿童则以嗜酸性肉芽肿、纤维结构不良最多见。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生颅骨肿瘤,但不同年龄组各有其好发疾病,尤其当肿瘤表现不典型时,发病年龄在颅骨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病部位:良恶性病变均好发于弯窿部,其中额顶部占65%, 以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转移瘤、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髓瘤、血管瘤、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多见。
Paget病、纤维结构不良、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常同时累及颅盖及颅底。
脑膨出常见于枕部;颅骨膜血窦常发生在额、顶部;额骨内板增生症发生于双侧额骨(或顶骨);骨瘤常位于额顶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常见于额顶枕中线附近;嗜酸性肉芽肿位于额颞顶骨;血管瘤好发于额骨、顶骨;脑膜瘤好发于颅盖骨及中颅凹底;成骨细胞瘤常发生在颞骨和额骨;Ewing肉瘤发生于颞骨较常见;转移瘤好发于额顶枕骨;颅骨骨结核常侵及顶骨和额骨等。
病变数目:颅骨破坏者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
多发的有转移瘤、骨髓瘤、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管瘤、血管内皮瘤、淋巴瘤和骨瘤等。
其余绝大部分为单发,如动脉瘤样骨囊肿、脑膜瘤、嗜酸性肉芽肿、骨髓炎、血管瘤、结核、胆脂瘤等。
故如有多发病变应考虑前述疾病,然后加以鉴别。
病灶数目可以提示特别的诊断,比如,50岁以上病人,多发溶骨性破坏,大小不一,提示转移。
病变形状:颅骨破坏的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为圆形、椭圆性,如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结核、胆脂瘤等。
也有一些为不规则形,如炎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肉瘤、梅毒等。
而转移瘤及脑膜瘤则既有圆形也有不规则形表现。
膨胀程度:大多数病灶不膨胀,仅少数病灶有膨胀,如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成骨细胞瘤、韧带样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巨细胞瘤及部分脑膜瘤等。
病灶边缘:骨破坏的边界类型,是判断增长速度及良恶性的指标。
边界清楚和硬化边是良性病变特征。
而边界不清,过渡区宽,呈鼠咬状或渗透性破坏,提示侵袭性病变。
边缘清楚者多为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骨化性纤维瘤、骨囊肿、巨细胞瘤、胆脂瘤等;而边缘模糊者常见于骨髓炎、转移性骨肿瘤、淋巴瘤等。
骨髓瘤常见病灶周围骨质疏松。
胆脂瘤切线位可见翘起的骨檐;嗜酸性肉芽肿骨破坏边缘常见“双边征”及“斜面征”;颅骨穿凿样骨破坏是骨髓瘤最具特征的表现。
内部结构:有些破坏区内伴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如骨髓炎的病灶内有死骨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结核、转移瘤、表皮囊肿、骨髓炎及放射性颅骨损伤常可见病灶内有“纽扣状”死骨(钮扣征);血管瘤切线位可见放射状骨针(竖发征);动脉瘤样骨囊肿破坏区内有较粗的骨间隔及多个小液平面(液-液平面征);颅骨骨瘤常表现为致密骨化病灶;纤维结构不良表现为颅骨外板及板障向外膨胀,其内为特征性的磨玻璃样改变;颅骨Paget病修复期杂有不规则的局灶性硬化区,似棉球状(棉球征)。
信号特征:大多数病变在T1低信号,在T2高信号。
部分病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例如,颅底脊索瘤、软骨肉瘤在T2WI具有非常高的信号;表皮样囊肿在DWI上呈高信号;脂肪瘤、皮样囊肿(或称为胆脂瘤)T1WI、T2WI多呈均匀高信号。
颅骨血管瘤T1WI、T2WI上显示为特征性的混杂高信号。
颅骨骨瘤、纤维结构不良、增生型异位脑膜瘤在T1WI及T2WI呈无或低信号;淋巴瘤、脑膜瘤T1WI和T2WI与大脑灰质相比,呈等信号,且有均匀强化。
骨膜反应:少见。
软组织改变:颅骨破坏可进一步引起局部软组织肿胀(如骨髓炎等);良性病变周围没有软组织肿块;恶性或侵袭性的肿瘤导致巨大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半丘状向颅内及颅外突起,颅内及颅外肿块间可见破坏的颅板残余,形似“汉堡包”,如浆细胞瘤、尤因肉瘤、转移瘤、血管肉瘤、淋巴瘤等;嗜酸性肉芽肿侵犯周围软组织,可形成“袖套征”。
脑膨出注释:脑膨出是指颅内容物通过缺损的颅骨和硬膜向颅外膨出。
根据膨出的内容不同,病理上将脑膨出分为四种不同类型:脑膜脑膨出、脑膜膨出、闭锁性脑膨出及胶质膨出。
脑膨出多见于新生儿及儿童,枕部脑膨出最为常见(70%~80%)。
影像学表现:首选的检查方法是MRI,CT作为补充手段(如容易显示颅骨缺损)。
脑膨出的共同特点是颅外有大小不等的疝囊,疝囊下可见颅骨缺损,缺损可大可小,邻近脑组织也倾向于拉长朝缺损处延伸,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有向缺损处伸展倾向,因而拉长变形。
脑膜脑膨出。
MRI T1WI(A)及T2WI(B)枕部颅骨缺损,邻近脑组织、脑膜、蛛网膜下间隙通过向外疝出,脑组织拉长变形生长性骨折注释:颅骨生长性骨折是婴幼儿期间颅骨外伤后(受伤时年龄多小于5岁),骨折区不断扩大所致,是婴幼儿颅骨骨折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好发于顶骨。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为形态不同的颅骨缺损,缺损呈长条形、梭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早期一般边缘清晰锐利,后期可出现边缘骨质硬化。
通常认为,骨折缘距离> 4mm是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标准。
CT及MRI:可显示骨折线的扩大或颅骨缺损,清晰地显示向颅外突出的脑组织或脑脊液。
生长性骨折。
A.平片显示右顶骨一个较大的长条形颅骨骨折,骨折缘距离至少11mm;B.三维CT。
板障内蛛网膜颗粒注释:是一种正常的解剖结构,蛛网膜突入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大的蛛网膜颗粒可引起静脉窦或颅骨的外压性改变,在影像学检查时容易误诊为病变。
影像学表现:X线:圆形或卵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多位于顶前三分之一区,对称分布于中线两侧,边缘清楚。
CT:表现为静脉窦内散在的、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与脑实质相比呈等密度或低密度,92%位于横窦内。
大的蛛网膜颗粒压迹骨内板凹状压迫或穿凿样骨质缺损改变,边界清楚,深度可达板障或外板。
MRI:所有序列上均显示为脑脊液信号,并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增强扫描不强化。
板障内蛛网膜颗粒。
CT骨窗显示枕骨内板穿凿样骨质缺损,边界清楚,外板轮廓正常颅骨骨膜窦注释:又称颅骨膜血窦,是一种发生率很低的血管畸形。
它是一种颅板内外连接静脉在颅板外的集合, 或者是一种附着在颅骨外板, 并通过板障静脉与颅内静脉窦相连的静脉血管瘤。
常发生在额、顶部。
临床症状为随颅内压改变而变化的头皮肿块。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颅板外头皮下软组织密度肿块,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增强后明显强化。
骨窗可显示颅骨的孔状缺损。
三维成像可显示病变部位颅骨局部异常改变。
MRI:表现为颅板外头皮下异常信号影, 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亦呈高信号。
颅板下与颅板外肿块相连接的异常静脉显示清晰。
颅骨膜血窦。
A.侧位X线显示颅骨局部透光区,边界较清晰(箭头),并可见弥漫性颅板变薄;B.矢状位增强MRI显示明显强化的匐行性头皮肿块,其内见流空血管;C.脑血管造影静脉期示供应头皮包块的多个较小的穿骨静脉神经纤维瘤病注释:约80%有骨骼改变,主要是骨发育异常和压迫、侵蚀。
影像学表现:X线及CT:颅骨常出现骨质缺损。
嗜酸性肉芽肿注释:常发生于5~15岁青少年,可能发生在任何骨,但最常见于扁骨,颅骨最常受侵,颅盖骨(常见于顶骨)比颅底骨常见。
影像学表现:X 线: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具有清晰的非硬化边缘,表现为穿凿状。
内板和外板不平衡破坏导致“双边征”;溶骨病变可能含有残余骨碎片,称为“纽扣样死骨”;病变扩大,数目增多,聚合形成地图样外观,被称为“地图颅”。
CT:病灶密度略高于灰质,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骨窗显示“斜边征”、“纽扣样死骨”更清楚。
MRI:病变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相邻的硬脑膜可以出现线样强化。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男性,10岁。
A.颅骨侧位X线显示顶骨圆形溶骨性病变,可见“双边征”(箭);B.增强CT显示左顶骨骨质破坏,病变密度比脑实质稍高,颅外部分呈低密度(箭)和左颞肌(小箭)肿胀。
内板受损比外板多,呈“斜面征”;C.MRI T1WI病变“套袖样”外观,与灰质等信号,颅外部分呈低信号(箭);D.T2WI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颅外部分呈明显高信号;E.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可见“硬膜尾征”(箭头)。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男性,21岁。
A.颅骨侧位X线显示额骨溶骨性病变,可见双边征(箭头);B.CT骨窗示病灶边界和钮扣样死骨(箭头)。
颅骨骨结核注释:结核是常见的感染性病变,常发生于肺部、骨骼、淋巴结、胃肠道、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孤立性的颅骨骨结核少见,约占全部骨骼结核的0.2%~0.3%,常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并存。
Raut等报道42例颅骨骨结核,发病年龄5~40岁(平均16岁),顶骨和额骨最为常见。
颅骨骨结核常侵及周围组织,30%存在硬膜外肉芽组织,10%存在脑膜炎,5%存在脑结核。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为3型病变:局限型占73.8%;弥散型占19%;局限硬化型占7%。
CT:显示颅骨内、外板破坏,边界清楚,偶尔可见死骨,病变可引起腱膜下软组织肿胀,也可影响硬膜外间隙、脑膜和脑实质,硬膜外肉芽组织表现为新月形或透镜形低密度积液,可见周围条带状强化。
MRI:骨质破坏区在T2WI可见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肿块扩展到腱膜下和/或硬膜外间隙,增强后周围包囊强化,显示脑膜及脑实质病变更为清楚。
颅骨骨结核。
A. 局限型。
颅骨侧位X线显示额骨溶骨性病灶。
B.弥散型。
颅骨正位X线显示额顶骨较大的溶骨性病灶。
C.局限硬化型。
颅骨正位X线显示额骨溶骨性病灶,并有硬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