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大的城市:全国147城辖区人口超百万 未来特大城市更多

合集下载

适应城镇化未来发展需要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适应城镇化未来发展需要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区域经济评论2021.02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城市经济研究】适应城镇化未来发展需要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李晓琳摘要:行政区划调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县改市”热潮,还是近年来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特大镇改市,其实质都是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背景下,对资源配置格局再调整的需求体现。

长期来看,行政区划调整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效率的组织体系。

但也要看到,中国所特有的行政区经济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一定时期内行政等级仍将是不同行政单元间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短期内,要抓紧解决一批矛盾集中的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解决当前行政区划与承载人口不匹配的突出矛盾。

关键词:城镇化;行政区划调整;因地制宜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2-0116-09收稿日期:2020-12-21*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高端智库选题“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A2020051010)。

作者简介:李晓琳,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38)。

行政区划包括建制类型、建制层级和区划范围。

在中国,行政区划设置代表了中央政府对于不同行政区划主体的确权和赋能,直接影响了不同行政单元的资源获取能力和发展话语权。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行政区经济模式与人口流动、要素流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

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调整,构建与城镇化未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城镇体系,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城镇化未来发展对行政区划设置的新要求行政区划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基础,必然会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同时,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也是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

从现阶段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将依然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深度市民化阶段,区域协调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一系列新变化都对中国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以深厚的特色文化促邯郸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深厚的特色文化促邯郸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深厚的特色文化促邯郸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通过梳理邯郸数千年的历史,调研邯郸现有历史遗存的古迹古建、文化特色,来深入分析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充分融合对邯郸整体影响力的改善作用,最终提出运用悠久深厚历史文化提升邯郸形象,促进邯郸城市发展的对策。

要着力打造“成语”文化产业;倾斜培育曹魏文化,扩大影响力;串联旅游通道,构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长廊;在城区建设中有机融合赵文化元素。

标签:邯郸市;特色文化;文化建设;对策邯郸是一座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古城,并且“邯郸”这一名称沿用3000余年不改,成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

解放后的短短几十年,邯郸凭借着自身博厚的文化底蕴,有了飞跃发展,再度复兴。

现在的邯郸市辖1市、4区、14县,人口近千万、市区人口超百万,是具有独立立法权的较大市,也是四省交界区的唯一特大城市。

由于邯郸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物资源,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相继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同时由于其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又被称为太极之乡、五大祭祖圣地之一(娲皇宫)。

绵绵数千年,邯郸大地经历的变迁形成了磁山文化、太极文化、梦文化、北朝文化及隋唐宋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这十大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现代人的传承弘扬下相互交融、不断挖掘,逐步形成具有邯郸特色的文化品位,使邯郸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增强。

鉴于邯郸拥有不少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在现有梦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日趋盛名的环境下,就如何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更为充分传承历史文化,并将文化影响转化为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文化含量,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扩大文化经济规模,促进邯郸城市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走访、现场踏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着力打造“成语”文化产业邯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

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有1500条之多,如“邯郸学步”、“黄粱美梦”、“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等,这些成语脍炙人口、内涵精髓,是历史文化高度浓缩和萃取的成果,已成为汉语言艺术乃至世界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堪称国之瑰宝,且每个都有一个精彩绝伦的文化故事。

城市划分新标准:未来或现十个超大城市

城市划分新标准:未来或现十个超大城市

城市划分新标准:未来或现十个超大城市导读: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大城市?你住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最新出台的标准帮你释疑解惑,而新标准可能给一些城市带来新的机会。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大城市?你住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最新出台的标准帮你释疑解惑,而新标准可能给一些城市带来新的机会。

为何出台新标准?国务院20日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为: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此前,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是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在统计工作中主要分为几组: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过去的划分标准是按照市区非农业人口来划分的,现在非农业人口的概念已经不再用了。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采用的是跟世界接轨的标准,但中国的国情跟发达国家不一样,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普通地级市甚至县级市都达到了50万以上人口,这在国外就是大城市,但在中国显然不是,因此调整城市标准也是为了符合城镇化的需求。

新标准有啥用?那么重新划定标准会有哪些影响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相应修订。

牛凤瑞告诉本报,我国现有的很多政策都是根据城市规模来制定,比如一直在限制特大城市的建设用地供应,那么何谓特大城市,按照过去100万人口以上就是特大城市,但现在这些城市还处在发展过程中,远没有到需要限制发展的程度。

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2023年)

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2023年)

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2023年)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不久前,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下称《分县资料》),公布了全国县级单位的人口数据。

其中,683个城市(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及县级市)的城区人口数据也对外公开。

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而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和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

根据《分县资料》,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

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百座大城市名单最新消息“大城市”,是普通人的向往,也是城市的追求。

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说清:什么是大城市?全国有多少个大城市?它们是如何分布的?过去,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主要靠每个城市自己公布。

城市统计标准不一,也存在不少争议。

不久前,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下称《分县资料》),公布了全国县级单位的人口数据,683个城市(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及县级市)的城区人口数据也对外公开。

翻阅历次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这是首次将城区人口数据纳入其中。

城区人口是衡量大城市的关键指标。

根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而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和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

2023年中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名单

2023年中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名单

2023年中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名单2023年中国超大城市名单:综合信息来看,我国超大城市共计10座,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东莞、杭州。

2023年中国特大城市名单:特大城市共计9座,分别为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苏州。

超大城市最新标准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下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最新标准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区别人口规模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在城市等级评估中,综合经济实力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特大城市一般都拥有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而超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虽然也很强大,但相比于特大城市来说稍显逊色。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交通、通讯、水、电、气、网等设施更加高效、先进、便捷。

而超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善,但与特大城市相比,差距或许不是很大,不能完全占据优势。

文化氛围和软实力文化也是城市的软实力之一。

特大城市一般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有着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也有更多的名人和人才。

而超大城市虽然在文化方面也很发达,但跟特大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无法完全媲美。

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加先进科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而超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在不断完善中,但相比于特大城市仍然有所欠缺。

中国人口超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中国人口超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中国人口超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国人口超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数据来源: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1、重庆市28852、上海市23023、北京市19614、成都市14055、天津市12946、广州市12707、保定11198、哈尔滨市10649、苏州104710、深圳103611、南阳102612、石家庄市101613、临沂100414、武汉市97915、邯郸91716、温州91217、潍坊90918、周口89519、青岛87220、杭州市87021、郑州市86322、徐州 85823、西安市84724、赣州83725、荷泽82926、东莞82227、泉州81328、沈阳市81129、济宁80830、南京市80031、长春市76832、宁波76133、阜阳76034、唐山75835、合肥市74636、商丘73537、南通72838、盐城72639、驻马店72340、佛山71941、衡阳71442、沧州71343、福州市71244、刑台71045、邵阳70746、长沙市70447、湛江69948、烟台69749、济南市68150、大连66951、南宁市66652、上饶65853、洛阳65554、毕节65455、昆明市64356、无锡63757、南充62958、黄冈61659、遵义61360、信阳61161、台州59762、揭阳58863、曲靖58664、茂名58265、聊城57966、常德57267、新乡57168、荆州56969、六安56170、德州55771、襄阳55072、泰安54973、玉林54974、岳阳54875、达州54776、绥化54277、宜春54278、汕头53979、齐齐哈尔53780、金华53681、宿州53582、安庆53183、渭南52984、昭通52185、永州51886、安阳51787、运城 51388、南昌市504。

超大城市的名词解释

超大城市的名词解释

超大城市的名词解释超大城市,指的是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城市。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超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

这些城市往往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从人口特征、经济影响以及社会问题等角度来对超大城市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人口特征超大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其庞大的人口数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得超大城市的人口迅速膨胀。

人口的密集程度带来了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由于超大城市人口众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压力巨大,如交通、住房、医疗等资源供给不足。

同时,超大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大,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居民安全、社会治安等。

二、经济影响超大城市在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超大城市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才储备,吸引着大量企业和资本的涌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超大城市通过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生态系统,为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超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往往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压力和环境负担也是超大城市面临的挑战。

超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雾霾、交通拥堵等现象成为了超大城市发展的阻碍,需要通过政策和科技手段来解决。

三、社会问题超大城市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人口众多和资源有限,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腐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在超大城市中尤为突出。

城市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等公共服务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人口流动性大、异地迁移等问题加剧了超大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难题。

超大城市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企业应促进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并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社会应加强公民教育和社区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陈光庭2012-7-20 16:49:59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3期第4~11页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

据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预测,2000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10年达到55%,2025年达到65%,发达国家将达83%,发展中国家达到61%。

(注:《城市导报》1996年2月26日)中国是一个具有12.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城市在21世纪的发展动向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同行们的观点,结合个人的研究成果,就21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提出个人的看法。

未来50年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城市要保障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有效供应,首先要保障城市自身的发展,使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纵观未来,中国的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十个主要趋势。

1.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基础薄弱。

1949年,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15.5%,城市化水平只有10.6%。

1950年以后,国家实行低速城市化战略,城市化发展缓慢,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还不足18%,在28年间,城市化水平仅增长了8个百分点,形成了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村非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城乡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因素大量减少,城市政府的自治权扩大。

到1996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3.6亿,城市化水平达29.37%,在18年间提高了11.45个百分点。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速,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差距仍然会存在很长时间。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它是一个合理的、有序的过程,是在政府制定的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的城市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来越大的城市:全国147城辖区人口超百万未来特大城市更多
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大中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47城辖区人口过百万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文章称,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

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

在地级以上城市中,按2023年末市辖区户籍人口划分,100-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快速,达到121个,比2023年增加15个;300-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3个,增加4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增加1个。

也就是说,我国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到了147个。

不过,衡量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能简洁的以市辖区人口作为标准,这是由于市辖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城区,往往还有大片农村地带,拥有大量农业人口。

以武汉为例,武汉的郊县早已全部改成区,2023年,武汉辖区年末常住人口1076.62万人。

不过由于武汉有13个区,不少偏远城区包含大片农村,在剔除农村人口数量后,武汉的城区人口离千万大关还有不小的距离。

此外,近几年来,一些地级以上城市将周边的县(县级市)纷纷改成区,这也带来了市辖区人口的快速增加。

而真实的城区人口数据大多数要小于市辖区人口数。

因此衡量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还是要看城区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

国务院于2023年11月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而市辖区内的农村地带,并不计入城区范畴。

目前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是对各大城市城区人口的最为具体的统计。

第一财经记者依据住建部公布的《2023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公开资料,统计梳理发觉,至2023年,已有36个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超过了200万大关,有85个城市超过了100万大关。

在建成区面积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73.3万平方公里,比2023年增长11.6%。

其中,建成区面积40941平方公里,增长13.3%。

也就说,建成区面积仅相当于市辖区面积的5.5%,市辖区内94.5%的面积都不是城区。

特大城市引领将来进展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载体。

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文章指出,目前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2023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 5.2%的国土面积集聚
了23.0%的人口,制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同时,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较快进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人口大都市圈化态势不行阻挡。

在这些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大都市圈汇聚的人口越来越多。

中国社科院城市进展与环境讨论中心讨论员牛凤瑞告知第一财经记者,城市进展的本质是人口的集聚,集聚到肯定程度之后才会产生外溢。

人口集聚的规模大小,往往打算了城市的对外辐射力量,以及基于人口规模基础上的其他产业的进展。

尤其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对城市群的进展作用巨大。

以城区常住人口计算,依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到2023年,共有12个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00万大关。

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南京、成都、杭州、郑州、沈阳。

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城区人口超千万,属于超大城市行列。

另外8个城市城区人口介于500到1000万之间,处于特大城市行列。

而在将来,将有更多城市进入到特大城市行列。

比如安徽提出,合肥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国家级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到2023年,把合肥领先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

依据《山东省人口进展“十三五”规划》,到2023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均达到500万人以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根据《黔中城市群进展规划》,将推动贵阳市所辖部分县(市)撤县设区,到2023年,贵阳中心城市(含贵阳中心城区、贵安新区、清镇市、修文县和龙里县城)力争建设成为5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北部湾城市群进展规划》提出,将来将以加快建设南宁特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推动要素集聚。

此外,包括西安、长沙、苏州、哈尔滨、厦门等城市,将来也将可能进入到特大城市的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