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_陈红霞

合集下载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

——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是当前世界 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经济 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经济 体系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实行对 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 配置,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区域 经济发展;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经 济合作与竞争;发挥区域经济的 比较优势,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 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运用国际 国内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缩小 与发达区域的差距。
2.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辽中南城 市群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因为 这两大城市群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群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3.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看,辽中 南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差距明显。
——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
——空间组织及分工合作体系比较
从城市发展的进程看,城市群或者都市经济圈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空间组织形态。一般来说,城市群中都 有一个以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最集中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 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对周边地区经济要素的吸纳功能,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了带动和辐射功能。 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同时具有“极化”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 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两种效应的大小,也就是对周边地区城市作用的大小。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核 心城市上海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接近这种经济学意义的都市圈。虽然作用效果不如上海 强大,但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以及京津冀中的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也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进程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 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辽中南城市群 与国内三大城 市群的比较
辽中南城市群 基本概况
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

浅议辽中南城市群的中部崛起——辽中南城市群的双三角空间发展模式

浅议辽中南城市群的中部崛起——辽中南城市群的双三角空间发展模式

由于东北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 , 以钢铁 、 机械 、 煤炭 、 电力 、 石油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为主的全 国重工 业基地 , 以及长期形成的发达交通 网, 使辽 中南部较 早形成了城镇群体 的雏形 ,成为我国著名的五大城 市群之一 , 已形成 以沈阳 、 大连为双 中心的城市群地 域( 姚士谋 ,0 1 。但与国内其它城市群 , 20) 尤其是 与 沪宁杭地区城市群 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相比差 距 日益扩大 。 为取得突破 , 阳与周边六城市 ( 沈 鞍山 、 抚顺 、 阳 、 溪 、 岭 、 E) 府 提 出 “ 沈 阳” 辽 本 铁 营 1政 大 经 济区的设想 。 本文试 图从 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的视角 , 以改进后的城市重力模型和潜力模 型为手段 ,探讨 更符合市场力要求的发展模式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5期
浅 议辽 中南城 市 群 的 中部 崛 起 ※
— —
辽 中南城市群 的双三角空间发展模式
王 东 游志鸿
内容提要:辽 中南城 市群的发展 到 了一 个新阶段 ,以往双中心模式越 来越不能适应辽宁经济发展 的需
要 。 文从 区域 空 间发 展 模 式 出发 , 用城 市 间 引力模 型 、 力模 型 及 主成 分 分 析 法进行 分 析 , 出基 于点 轴 该 采 潜 得
有的抗衡甚 至超越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 ,以获取持
久 的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总和力 ( 连玉 明 ,04 。 20 ) 倪鹏飞提出的城市竞争力概念则是 , 一个 城市在竞 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 比所具有的 吸引 、 争夺 、 拥有控制 资源和争夺 、 占领 、 控制市场 ,


城市问引力模型 、 潜力模型及其改进

辽中南城市群功能提升的途径选择

辽中南城市群功能提升的途径选择

维普资讯
第4 期
周静 海等 :辽 中南 城 市 群 功 能 提 升 的途 径 选 择
37 9
为主 体 , 以沈 阳一 大 连高 速 公路 ( 路 ) 铁 为主 轴 ,
以沈 阳一 丹 东 高 速 公 路 ( 路 ) 北 京一 沈 阳高 铁 和 速公路 为东 、 区域边 界 的规划 区 。规 划 区包 括 西
Oc . 2 07 t O Vo . No. 1 9. 4
第9 第4 卷 期
文 章 编 号 :6 3 37 2 0 )4— 3 6 3 17 —18 (0 70 0 9 —0
辽 中南城 市 群功 能提 升 的途 径选 择
周 静 海 王 军 ,
( . 阳 建 筑大 学 科 技 产 业 处 , 宁 沈 阳 106 ;. 阳建 筑 大 学 建 筑 与 规划 学 院 , 宁 沈 阳 106 ) 1沈 辽 1182 沈 辽 1 18
维普资讯
2 0 年 1 0 7 0月
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M o S ey n i z uU i r t Sc l c n e o m f h na g a h n e i oi i c ) Jn v sy( a S e
开 放系统 , 只有 区域 与 区域进行 交 流才 能体 现 出
城 市群功 能L 。
深化 和升级 , 内部 各要素 之间相 互作 用 实现城 市
二 、 中南 城市 群 的 现 状 分 析 辽
1 地 域 概 况 .
群多元化 发 展 , 内容上 不 断 叠 加 , 现综 合 效 在 实
益 的倍 增效应 。功 能提升 是一个 复杂 的 “ 化学 反
以其整 体发展 的协 调性 、 有效性 而成 为 区域 经 济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韩天宇张虹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01期[摘要]辽中南城市群面临“东北振兴”经济转轨与产业发展变迁的历史环境,对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协调存在巨幅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功能发生改变,并且在不同时间段体现不同的影响结果,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针对这一过程加以佐证。

同时认为完善产业链建设,建立新形式的产业分工布局体系,提高城市群经济的协调能力,更有利于辽中南城市群长久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1-0051-0620世纪90年代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

我国关于城市群研究重心多集中在城市群的地域特征、空间结构、要素禀赋以及演变路径。

一种是基于宏观视角研究城市群区域发展模式下的运行机理。

丁建军(2010)立足于全国多城市群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群内部发展、多城市群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其中也点出了伴随这一过程的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升级及结构的转变[1]。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问题,李东光、郭凤城(2011)研究认为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越强越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

另一种利用实证研究设定多种不同的指标对城市群的运行状况进行研究。

颜银根(2017)证实城市群规划能够推进地区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3]。

戴永安(2010)在研究东北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关系时发现,东北经济发展的时间维度上“区域趋向协调而又偏离协调的过程”[4]。

针对辽中南城市群研究,不同学者运用不同的经济质量评价方法,如城市竞争力的测度(陈岗2013)[5],程钰(2010)在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与分工中就发现存在有产业同构,分工体系不完善的情况[6]。

关伟(2014)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研究辽中南城市群内部的空间作用时,发现存在有一体化不足,中心型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矛盾问题依然存在[7],杨洋(2016)在对环渤海地区的三大城市群进行研究时发现辽中南城市群“单核”发展模式逐步增强,中小城市面临发展不足的态势[8]。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

及效应2023-11-09CATALOGUE目录•引言•辽中南城市群概述•产业集聚水平分析•产业集聚效应分析•提升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对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引言辽中南城市群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能够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现状分析;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评价;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研究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丰富了区域产业集聚相关研究内容,为其他城市群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贡献本文的研究为辽中南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创新与贡献02辽中南城市群概述辽中南城市群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东半岛中部和西部,濒临黄海和渤海,地理位置优越。

辽中南城市群依托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

辽中南城市群地理位置VS辽中南城市群发展历程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该地区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辽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重点扶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辽中南城市群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除了传统的重工业领域,辽中南城市群还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重工业占有较大比重。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Pr v n e o ic
当前 我 国正在 实施振兴 东北老 工业 基地 的战略 , 这一 而
战略 顺 利 实施 的 关键 点 在 于 重工 业 集 聚 的辽 中南 城 市 群 。 辽 中南 城 市群 是 以沈 阳为 中心 , 以大 连 为 副 中心 和 主要 门 户, 以哈大铁路 沿线 的鞍 L 、 顺 、 溪 、 阳 和营 口为 主体 L抚 I 本 辽 构 成的城市密 集地 区。它既是辽 宁省 经济 发展 核心 区 , 是 也 我 国重要 的工 业基地 和东北 区经 济发展 的龙头 。
Em p rc lAnay i n Ur n Co p ttv n s fUr an Ag lm e a in oft i d e a d S ut Li o i g Pr vnc iia lsso ba m e iie e so b go r to heM d l n o h a n n o i e
Ab tac Asa man b d ft e e o o cde eo me t fL a nn o ic sr t i o y o h c n mi v lp n so io ig Prvn e.te u b n a go rto ft e mide a d s uh L a nn S h r a g lmeain o h d l n o t io ig i te h r oeo eod id tilb s nLio n .An lzn n o a igt r a o eiv n s Sc u il o h ce t ial o tu. h ad c r ft l n usra a e i a nig h ay iga d c mp rn heu b nc mp tt e e si r ca rtes ini c lyc nsi i f f t t g o 1n e o o c d v lp n taeY. T ssu y etbl h ste e au tn n e y tm fu b n c mp tt e e sa h o e ttsi i fU } c n mi e eo me tsrtg n ra hi td sa i e h v lai gi d x s se o r a o eiv n s nd c o s ssait s i . c ld t f7 cte fu b n a go r t n o h d l n o h L a nn n 2 0 a aa o iiso r a g l me ai ft emid ea d sut io ig i 0 6.t n i ma e e ea v lain o h b n c mp t o he t k sag n r le au t n teura o ei o — tv n s t h rn ia o ie e swih te p icp lc mpo e ta ay i. Fn l n n n lss ial y,i p t owa d s me s g e t n fi rvn r a o eiie e s t u sf r r o u g si so mpo ig u b n c mp tt n s . o v K e r Ura o eiie s ; Id x ytm ;Prn ia o o e ta ay i; Ur a g lme ain o h d l n o t a nng y wo ds b n c mp t v ne s n e sse t icp lc mp n n n lss b n a go rto fte mid e atueo o mu i t nE gneig L nvri f ce c n eh ooy,N nig Ja gu2 0 0 ) a - n Istt fC m nc i n ier ,P A U iesyo in ea dT c n lg i ao n t S ajn , in s o 7 l

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群现代 服务 业一 体化 的动力 机 制 ; 学 者 从 京津 有 冀 区域 一 体 化 角度 探 讨 了 河 北 省 的 服 务 业 发 展 方 向 ; 学者 分析 了京 津冀 区域 服 务业 一 体 化 的重 有 要 性 和培 育 策 略 等 。其 二 是 由于 受 服 务 业 内部 行业 的细分 标准 不 统一 , 以及 统 计 数据 可 获 性 较差 等条件 限 制 , 分 研 究 多 侧 重 于理 论 分 析 , 有 研 部 鲜
引 言
在 我 国“ 二 五 ” 划 建 议 中 , 十 规 明确 将 “ 动特 推
大 城 市 形 成 以 服 务 经 济 为 主 的 产 业 结 构 ” 一 方 。
的城市 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 学 者 从 经 济 力 、 策 力 、 础 资 源 如 政 基
力、 文化 力 和要素 集 聚力 等 角 度 分析 了长 三 角 城市
大 学“ 中财 11人 才 工 程 ” 年 博 士 发 展 基 金 ( B G 2 10 ) 2 青 Q J L 0 04 资助 。
72
近 年来 , 尽管 以 工业 为 主 的 第二 产 业 在 辽 宁省
城市发展研究 1 9卷 2 1 0 2年 4 期 U b n Su isVo. 9 No 42 2 r a tde 1 1 . 01
辽 中南城 市群案 例 人 手 , 分析 其 中心 城市 的服 务 业 发展 整体 状况 和 内部结 构 特 征 , 讨 区域服 务 业 资 探
源 的整合 和一体 化 发 展方 向 , 以期 优 化 区域 服务 业 发展 格局 , 对我 国快 速 城 市 化 阶段 的城 市 和 区域 规 划工 作具 有重要 的理 论 和实践 意义 。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与转型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与转型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尧特征与转型王晓玲(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辽中南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处于城市群的稳定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辽中南城市群具有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等级高和城市体系均衡的特点。

但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城市社会问题也困扰着城市群未来的发展。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43⁃05 辽中南城市群形成后,高于城市规模效益的区域规模效益优势显现,要素的聚集能力不断加大,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不仅是辽宁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龙头,也是整个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同时,辽中南城市群还与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一起,组成环渤海城市带,在国家经济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辽宁直至东北城市区域的未来。

经过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辽中南城市群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一些问题被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掩盖,如城市化的外延式推进、城市化质量亟待提升、城市资源压力大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等。

在国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大背景下,辽中南城市群将何去何从,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此,应剖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基本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一)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将城市化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

这一发现被视为是城市地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成果,被周一星首先引入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中,逐渐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2]。

国内城市经济学者依据诺瑟姆的城市化三阶段理论,确定了其数量界限,即城市化率低于30%为前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中期,城市化率高于70%为后期[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陈红霞(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定量指标测度目前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但服务业发展迅速;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整体相对落后于京津冀等区域;基于区位商和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测度的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差异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服务业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单极化特征明显。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推进该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中央财经大学“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QBJGL201004)资助。

引言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是区域空间格局中的重要节点,按照Christaller 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城市通过向外围地区提供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进而形成一体化经济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因此,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

综合已有文献,相关的研究覆盖了生产性服务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商业服务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服务覆盖面的政策措施[2],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中心—外围区域的协调发展[3]等方面。

目前对国内城市群服务业一体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综观相关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是关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如有学者从经济力、政策力、基础资源力、文化力和要素集聚力等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动力机制[4];有学者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角度探讨了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方向[5];有学者分析了京津冀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培育策略[6]等。

其二是由于受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细分标准不统一,以及统计数据可获性较差等条件限制,部分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鲜有研究从实证角度分析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的服务业整合问题。

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从辽中南城市群案例入手,分析其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整体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探讨区域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期优化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对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辽中南中心城市服务产业现状辽中南城市群包括10个省辖市和23个县(市),即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辽阳、铁岭、丹东、营口和盘锦,以及所辖县(市)。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考察辽中南城市群中的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1.1基于产值数据的服务业基本结构近年来,尽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全省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821.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891.3亿元,2006 2009年第三产业平均增速达到12.8%,2009年,全省14个省辖市第三产业产值684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2%,除盘锦、铁岭外,其他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了30%(图1)。

一直作为全省工业经济重心的沈阳、大连、抚顺等10个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其服务业的发展也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占全省的89.6%,几乎与工业所占比重持平(工业占全省90%),凸显出中心城市城市职能的变化。

图12009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产值构成注:前十个城市为辽中南城市群所辖。

1.2基于从业人员数据的服务业基本结构以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按行业分组的市辖区单位从业人员统计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其中,对服务业分类和内涵主要依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参考魏守华等人的的研究文献[7],采用服务事业和服务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物品性服务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的分类方法。

2009年,从总量规模看,辽宁省服务业的总就业人数达到了180.9万人,10个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156.4万人,占辽宁省14个省辖市总数的86.5%。

沈阳市、大连市的服务从业人员分别达到了57.8和38.4万人,远高于其他城市。

从内部结构看,14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物品性服务和准公共物品性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8.2%、8.4%、26.1%和27.3%,辽中南城市群10个城市服务业内部4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39.4%、9%、24.6%和27%,服务产业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进一步与京津冀区域对比发现,多数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京津冀三地(图2)。

图2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统计(市辖区)2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相对优势的区域比较分析为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在环渤海和全国城市中的相对优势,本研究选用区位商数(Location Quotient ,LQ )作为测度指标,具体地:LQ =e i /eE i /E(1)其中:e i =区域内i 产业就业人数;e =区域内总就业人数;E i =参考地区i 产业就业人数;E =参考地区总就业人数。

若以全国作为比较的参考地区,则LQ >1代表某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该产业为该区域的重要产业;LQ <1代表某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该产业不是该区域的重要产业。

在本研究对区位商的计算中,将参考地区区分为环渤海和全国两个层次,数据来源主要为《城市统计年鉴》和经济普查数据,其中服务产业的区域相对优势如表1所示。

2.1基于环渤海区域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看,在整个环渤海区域范围内,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业方面有一定优势。

服务产业相对优势不明显,特别地,除沈阳、大连、营口外,辽中南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行业的区位商普遍小于1;除大连和朝阳外,其他城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区位商普遍小于1;批发和零售业和租赁、商业服务业等两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平均水平也低于1,反映了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实力薄弱,区域服务职能的集中度不高等现实问题。

表1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产业的区域相对优势城市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沈阳1.750.460.710.930.460.690.660.53 1.790.600.750.880.690.740.720.77大连1.02 1.150.90 1.410.50 1.38 1.540.46 1.04 1.500.95 1.330.74 1.46 1.680.66鞍山0.700.530.77 1.310.560.590.76 1.29 0.720.700.82 1.240.840.620.83 1.88抚顺0.580.440.68 1.290.280.240.440.73 0.590.580.72 1.220.410.250.47 1.06本溪0.960.600.59 1.540.180.17 1.070.92 0.990.790.62 1.450.270.18 1.16 1.33丹东0.350.12 2.030.400.38 1.340.82 1.11 0.360.15 2.140.370.57 1.430.90 1.61营口1.210.510.52 1.410.500.450.560.07 1.240.660.55 1.330.740.480.610.10辽阳0.490.580.54 1.020.380.570.480.19 0.510.750.570.960.570.610.520.28盘锦0.370.590.93 1.44 2.650.930.810.15 0.380.780.98 1.36 3.950.990.880.22铁岭0.130.300.07 4.950.240.16 1.660.00 0.130.400.07 4.670.360.17 1.810.00注:表中每个城市相应服务行业对应的区位商分为两部分,第一行为以环渤海为基数的计算结果,第二行为以全国城市为基数的计算结果。

此外,在服务事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两大门类的相对优势不明显,前者的区位商指标大于1的仅有沈阳,后者的区位商指标大于1的城市也仅有丹东、营口和辽阳3个,反映该地区新兴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2.2基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通过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发展比较可知,辽中南城市群在服务事业,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业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方面占居一定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区位商仅沈阳市大于1,整体实力较薄弱。

服务产业的比较结果与“基于环渤海区域的比较”结果大致相当,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区位商平均数大于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集中于沈阳、大连、营口等少数中心城市,批发和零售业的相对优势不明显。

消费性服务业中的住宿、餐饮业集中度较高,大连和丹东市相应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房地产和居民服务业的发展则较为均衡。

3辽中南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构想3.1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分析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职能调整,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确立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使城市与周边区域产生紧密的联系。

由于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的地区差异,城市个体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范围不尽相同,为进一步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未来服务业的整合方向,本文拟测算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参考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内涵[8],本文认为,城市间以服务业为载体的相互作用强度指城市间由服务业发展产生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强度,其测算公式为:E=P1V1ˑP2V槡2/d2(2)其中,P1、P2分别为两个城市市辖区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V1、V2分别为两个城市市辖区服务业总产值,d为两个城市间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