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放疗致Ⅱ度皮肤反应20例护理体会
2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病人皮肤护理

2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病人皮肤护理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后行局部放疗,其美容效果较好,但护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治疗和美容效果。
现将我院2005年12月~2007年5月,护理此类患者20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68岁,平均40.7岁。
左侧13例,右侧7例。
病灶大小0.5~3 cm,平均1.8 cm。
病理类型为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16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
手术至放疗间隔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
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照射的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和胸壁。
采用普通外照射或正相调强治疗。
放疗后3~4周17例患者出现1级皮肤反应(又称干性反应),表现为局部红斑、烧灼感和刺痒感、脱屑;3例患者出现2级皮肤反应(又称湿性反应),表现为照射区充血、水肿、渗出、水疱形成,甚至糜烂。
本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多在1周左右愈合。
皮肤反应均未影响放射治疗的进行。
2 护理方法放疗前嘱患者保持腋部和乳房与胸壁的皮褶处清洁干燥,穿宽大、柔软、纯棉(或真丝)开身内衣,不穿套头衣服,不戴胸罩,不在照射部位贴胶布。
放疗期间,照射区忌用肥皂和粗毛巾擦拭,发痒时不可涂酒精或刺激性油膏止痒,可用手轻轻拍打或用婴儿止痒粉涂抹,不可抓挠。
放疗过程中出现皮肤变黑、脱屑时,不可撕搓或用其他方法去除干屑皮肤,应任其自然脱落。
照射区避免冷、热刺激,局部不可热敷及冰敷。
放疗期间沐浴不宜过勤,且只可用温水,切忌用力搓擦。
出现干性反应时可涂冰片淀粉止痒。
出现湿性反应时可用龙胆紫、康复新、庆大霉素、京万红软膏或烧伤湿润膏外涂防治局部皮肤感染。
也可行局部吹氧,4~5次/天,每次30 min。
放疗结束后如照射野无皮肤感染可用比亚芬软膏涂抹,1次/天。
皮肤破损处可使用金因肽局部喷洒。
3 讨论对于放射性皮肤反应,正确使用一些药物可以促进皮损愈合。
比亚芬软膏是三乙醇胺的水包油性乳膏,适用于防治放射性皮肤或黏膜损伤。
比亚芬软膏应在每日放疗结束后应用,放疗前应用可加重皮肤损伤。
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皮损疗效的观察体会

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皮损疗效的观察体会发布时间:2022-06-02T03:05:06.945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8期作者:郭旭飞申晓静[导读] 目的:分析对乳腺癌放疗后伴皮肤损害患者采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郭旭飞申晓静山西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 030013摘要:目的:分析对乳腺癌放疗后伴皮肤损害患者采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
结果:2组护理前皮肤损害严重程度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皮肤损害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肤修复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0.00%,P<0.05。
结论:对于乳腺癌放疗患者采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皮肤损害程度,并可促进其皮肤修复。
关键词:乳腺癌;放疗;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皮肤损害乳腺癌是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这也使得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不断提高。
现阶段放疗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干预的重要形式,可促使癌细胞杀灭,然而放疗同时也会引起副反应,如常见的皮肤损害,该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所以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使其皮肤损害修复[1]。
以下将分析对于乳腺癌放疗后伴随皮肤损害患者开展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100例乳腺癌放疗后伴皮肤损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5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46~78岁,均值为(60.7±1.4)岁。
对照组:5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45~79岁,均值为(60.6±1.5)岁。
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即进行皮肤状态的检查以及评估,确保其皮肤的清洁以及干燥,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配合要点;观察组联合应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方法为:(1)放疗前皮肤护理:告知患者所佩戴的手表、项链等相关金属物品全部摘除,防止射线吸收的进一步增加。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及护理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及护理目的:观察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80例适应保乳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行根治性放疗,总量60~70 Gy,6~7周完成,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结果:80例全部按时完成放疗,无溃烂和感染,无4级皮肤反应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是存在的,但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轻局部皮肤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正逐渐上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女性为主[2]。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辅以放疗,在欧美、日等国家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且有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无论是在长期生存率或者是在局部制控率方面,该治疗方法与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3],但在其心理健康、美学等高质量生存方面却占明显优势。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放疗的保乳术后患者8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岁,均为女性。
病理类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8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导管内癌7例。
纳入标准:为达到美容效果,保乳术患者应满足以下要求:(1)乳腺单发病灶,最大直径≤3 cm;(2)乳腺与肿瘤相比要有足够大小,行肿瘤切除术后,乳腺外形无明显畸形;(3)肿瘤位于乳晕区以外;(4)腋窝无肿大淋巴结或有单个可活动的肿大淋巴结;(5)无胶原血管病史;(6)患者愿意接受保乳手术。
1.2 方法所有保乳术患者,均作乳腺肿瘤切除术与同侧腋窝淋巴结解剖,术后2周左右行放射治疗。
若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放疗仅照射患侧乳腺,胸壁;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则需要照射患侧乳腺、胸壁、腋顶及锁骨上淋巴结。
放射源选用6MV-X切线野照射,加用30°楔形板,切线大野采用两对穿野同中心不规则半野照射技术,照射50 Gy/5周,2次/d,每次100 cGy,两切线野轮照。
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综合护理措施分析

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综合护理措施分析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后放疗是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术后放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不良反应的综合护理措施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术后放疗不良反应分析1. 皮肤反应:术后放疗可能引起患者皮肤干燥、脱屑、发红、瘙痒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出现糜烂、溃疡等并发症。
2. 疲劳:术后放疗患者常常出现疲劳感,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接受术后放疗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4. 精神和情绪变化:术后放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和情绪问题。
二、综合护理措施分析1. 皮肤护理:对于术后放疗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如清洁保湿、防晒、避免摩擦等,避免皮肤损伤加重。
2. 疲劳管理: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和休息计划,帮助患者缓解疲劳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 饮食护理:针对术后放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的清淡和易消化。
4.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其他综合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其他综合护理措施,如物理理疗、心理咨询等,帮助患者度过术后放疗的难关。
三、护理措施的实施1.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实施综合护理措施之前,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病情、术后放疗的具体方案、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皮肤护理、疲劳管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3.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后,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皮肤护理体会

,
压陕速平稳降至安全水平(5/ 0 10 9mmHg 左右)此外, , 还要尽快改善和纠正
心力 衰竭 、摊 失 常和休克 等症状 , 一 I 为再 灌注治疗 提供尽 可能 的安 全条件 。 12 密切 观 察 患者 用药后的病 情 变化 .. 6
13 病情趋 于平稳时护理
【】 吴 锡杜 我 国冠 心病 流 行状 况 与趋 势【] 中国慢 性 病预 防与 控制 , 1 J.
2 0 ,1()10 1 05 】, :9—1 . 4 9
如 : 围循环 、 周 意识状 态 、 尿量 、
【] 郭丽君 , 立芸 , 2 何 高炜 . 急性 心肌 梗死 院 内死 亡患者 临床特征 分析【 _ J 】 中华 心血 管病 杂志 ,05 3 ()4 - 5 20 ,3 1 :2 4
1 危险分层 1 2
分诊护 士应尽早 确立并 实施 系统化护理 与观察方 案 。 将
病史 、 体格检 查 、2 联心 电图和初 次心脏标 志物测 定结果结 合起来 , 有 l导 如
1 . 心理 护理 3 3
由于此 类疾患 起病 急 , 患者 产生焦 虑 、 易使 抑郁 , 精神 紧
Hale Waihona Puke 无高血 压病 史 、 尿病 史 ; 否伴有 急性心 力 衰竭 、 糖 是 休克 、 重心 律失 常等 严 临床症 状 ; 肌坏死标 志物是否 为 阳性等 , 心 进行 危险度评 估和分 层口l , 确立 并积 极实施 系 统 、 、 化、 优化 强 个例化 的救 治 、 护理 、 观察 方案 。 1 . 抢救 时护理 .2 2 急诊护 士接诊 患者 后 , 应立 即遵 医嘱给予 吸 氧、 电 心
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皮肤护理

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皮肤护理发表时间:2013-02-19T14:05:39.1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余志敏代红[导读] 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放射性损伤的护理措施。
余志敏代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肿瘤分院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放射性损伤的护理措施。
方法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疗前在照射野皮肤表面喷射线防护剂,同时对皮肤有放射性损伤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
结果局部皮肤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和减轻。
结论积极预防、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不仅能减轻乳腺癌术后皮肤放射性损伤,而且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顺利完成放疗计划。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损伤皮肤护理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中国抗癌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1],已成为城市中死亡增长最快的癌症。
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治疗模式,乳腺癌术后放疗在综合治疗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已得到一致的肯定。
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皮肤放射性损伤极为常见,损伤形成后经久不愈,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影响放疗的顺利完成,甚至导致患者放弃治疗,而放射治疗的连续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放疗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是否及时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我科从2010年10月-2012年5月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病人放疗期间在照射野皮肤表面喷射线防护剂,同时对有皮肤放射性损伤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发现皮肤放射性损伤明显下降,效果显著,无一例因放疗反应而放弃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2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均行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侵润性导管癌,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8岁。
乳腺癌手术后,待伤口愈合立即开始放疗。
1.2 方法,用苏州市劲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册号为苏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2340599号)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喷雾,每平方厘米喷0.1ml ,每日3次。
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修复的影响

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修复的影响【摘要】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是患者常见的问题,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于修复这些损害起着关键作用,其定义与原则包括清洁、保湿、预防感染等。
研究显示,标准化皮肤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的修复效果,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标准化皮肤护理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适感,改善心理状态。
合理的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患者十分重要。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标准化皮肤护理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完善相关护理方案,以更好地帮助乳腺癌放疗后患者修复皮肤损害,改善生活质量。
标准化皮肤护理在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更多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标准化皮肤护理、修复效果、减轻损伤、生活质量、并发症预防、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挑战、结语1. 引言1.1 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的常见问题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放疗过程中,皮肤受到辐射的直接损害,可表现为红肿、瘙痒、脱皮、水肿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严重的放射性皮炎,甚至形成溃疡。
这些皮肤损害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引起疼痛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患者会因为皮肤损害而感到焦虑、抑郁甚至失去信心,影响他们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和积极性。
有效修复和保护放疗后皮肤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标准化皮肤护理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皮肤损害并提高生活质量。
1.2 标准化皮肤护理的重要性标准化皮肤护理是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乳腺癌放疗后,皮肤可能出现干燥、脱皮、发红、水肿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标准化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减轻这些皮肤损伤,促进皮肤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标准化皮肤护理包括清洁、保湿、照顾皮肤破损处等步骤,符合规范的护理操作能够有效防止感染,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保乳术后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反应的临床护理及观察

保乳术后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反应的临床护理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两种放疗方式的乳腺癌患者的皮肤反应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将105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按照放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放疗组和三维适型放疗组,对两组患者均按放疗护理常规行放射性皮炎护理,观察并记录患者放疗期间至放疗结束后二周皮肤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皮肤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虽然采取的放疗方式不同,但经过规范、系统的皮肤护理,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情况无差⑴异。
【关键词】两种放疗方式乳腺癌皮肤反应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癌症,目前较有效并易让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是用保留乳房的保乳手术和术后放疗结合的综合疗法,这种综合治疗的疗效与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仿。
采取的放疗方式有常规放疗和精确放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放疗中及放疗结束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早期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放射性皮肤反应。
我科于2006年4月~2009年12月共收治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105例,其中采取常规放疗57例,采取三维适形放疗48例,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均按放疗护理常规行放射性皮炎护理。
现将两种不同放疗方式的乳腺癌患者的皮肤反应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常规放疗组:本组5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72岁,中位年龄57岁,在行保乳术后23-45天开始放疗。
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及放疗禁忌,手术疤痕Ⅰ期愈合,均采用常规外照射,用直线加速器X线6-9MV照射,布野方式为患侧胸壁切线野加同侧锁骨上野、腋窝野,一疗程照射次数20-25次,单次剂量200cGy,总剂量4500-5000cGy。
术区切口及引流口电子线加量200cGy/次,共5次,总量1000cGy。
2、三维适形放疗组:本组48例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中位年龄50岁,在行保乳术后25-38天开始放疗。
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及放疗禁忌症,手术疤痕Ⅰ期愈合,均采用三维适形法,用直线加速器X线6-9MV分割法照射,布野方式依原发病灶不同部位及手术切口不同形状而异,一般为3-4野切线照射,一疗程照射次数20-25次,单次剂量200cGy,总剂量4500-5000cG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放疗致Ⅱ度皮肤反应20例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16T11:16:37.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邓琼娟
[导读] 手术至放疗间隔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
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为50Gy。
照射的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和胸壁邓琼娟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放射治疗皮肤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340-01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女性为主[2]。
虽然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不论采用何种放射源和放射剂量,由于自由基介导的辐射损伤,射线作用于组织后均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局部正常组织的损伤[3],放射治疗后皮肤最常见的辐射反应是产生放射性皮炎。
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从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所有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中选取20例在放疗过程中出现Ⅱ度皮肤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平均43.7岁。
左侧13例,右侧7例。
病灶大小0.5cm~3cm,平均1.8cm。
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哨位淋巴结转移阳性。
手术至放疗间隔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
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为50Gy。
照射的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和胸壁。
20例患者均用调强放射治疗,按照乳腺癌各期的常规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设定照射野,以6MV-X直线加速器照射,总剂量50Gy。
2.护理过程
2.1放疗前处理常规宣教20例患者按照我科放疗皮肤的护理措施进行宣教。
首先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其次嘱其穿宽松质软的丝或纯棉等透气性较好的开襟衫,不要穿套头及纹理粗糙的衣服,免戴胸罩。
照射后尽量暴露照射野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不要搔抓、擦洗、热敷照射区。
避免一切刺激局部照射野皮肤的理化因素,如局部皮肤免受阳光直射及风吹等。
2.2放疗中的护理
2.2.1在出现皮肤反应时给予相应处理随着照射时间的推移,照射剂量累计1000~3000 cGy时,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发热,告知患者此种现象是放射治疗的正常反应,无需紧张。
可以给予患者贝优芬、利肤宁等处理局部皮肤。
2.2.2在出现Ⅱ皮炎时给予相应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接近尾声照射剂量累计接近4000~5000 cGy时,患者皮肤有出现Ⅱ度皮肤,部分患者有破溃的可能,此时放射野禁止异物的刺激,放射野皮肤必需充分暴露、出现渗液时予生理盐水清洗外涂易孚,金因肽,盖扶,腋窝处皮损可敷草酸盐使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促进皮损愈合,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配合,做好饮食宣教,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
一般约放疗结束后1~2周局部皮肤痊愈。
2.3皮肤反应的观察指标:记录这20患者照射野皮肤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程度。
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进行分级[4]:0级为无变化,Ⅰ级为皮肤滤泡样暗红色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为皮肤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Ⅲ级为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触痛性脱皮或凹陷性水肿,Ⅳ级为溃疡或出血坏死。
3.护理体会
20例患者在放疗剂量累计接近4000~5000 cGy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经过医护人员的反复开导,患者解除了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经过护士加强患者的局部换药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外涂易孚、盖扶或伤科黄水等,一般约出院后1~2周局部皮肤痊愈。
如果因为皮肤反应严重而耽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是生存率。
对患者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正确、早期使用药物干预,对防止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早期愈合有重要作用。
本组患者通过以上护理及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皮肤反应发生,杜绝了Ⅲ级皮肤反应的发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及时处理,达到减轻局部皮肤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先富,韩福生.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阜阳医学院学报,2101,35(18):863-865。
[2] 吴清芹.乳腺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预防杂志,2009,1(1):92-94。
[3] 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52,1350.
[4]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