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及未来发展要求

浅谈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及未来发展要求
浅谈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及未来发展要求

浅谈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及未来发展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适宜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或专项安排,一般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大多不同程度的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工作。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始于建国初期,当时刚刚完成土地改革,国家亟需全面的土地数据以对土地进行管理,但这仅仅只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雏形。1987年,随着“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提出,中国各地逐步开展全国、省、地(市)、县、乡(镇)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6~2000年)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习惯上把这轮规划称为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提高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各地组织开展了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一般视为是第二轮规划。目前,随着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的修编,编制及审批工作现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系统梳理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基础,揭示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实现有限土地空间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似,具有建设性规划、中心内容围绕设计、未来发展蓝图等三个基本特征。自从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70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问题的日益突现,土地利用规划逐渐从传统的建设性或蓝图规划,发展到以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且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公共决策。以现代控制论为理念的规划(Cybernaied Plannin),即以目标——连续的信息——各种有关未来的比较方案的预测和模拟——评价——选择——连续监督为基本模式的规划理论开始被接受。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理论基础的研究,总体上发展

比较缓慢。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Pumell指出的那样: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论并没有像土地评价那样发展成熟,甚至有关土地利用规划所包括的内容、任务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把他们的任务限制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实体设计和布局;另一些人则认为土地利用规划即为通过立法来控制土地利用。相比较而言,前苏联和我国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研究,具有更为突出的贡献。前苏联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历来视土地利用规划为旨在实施国家政策、调整土地关系的国家措施体系,其主要任务在于有效组织土地利用并保护土地,虽然它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进行利用规划,但其结果不是解决土地所有者,而是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组织问题。我国的王万茂、韩桐魁、董德显等都对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的应用性学科。

纵观7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的发展,以下内容具有一定标志性意义:一是:出现了以土地评价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农村土地评价的FAO会议上,Brinkman和Smyth指出,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规划包括4个方面:a.规划过程的一般环境;b.规划过程题材;c.规划单元;d.完成规划的形式。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的相互渗透和交换可产生更有效的结果。可预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决策尤为如此。

二是:FAO于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和目的、规划的尺度和对象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该书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对土地和水资源潜力,以及对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条件改变的系统评价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选择、采用并实施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以满足人们对未来土地资源安全的需要,规划的驱动力是变化的需要,改善管理的需要或者是由于条件改变导致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需要。

三是:1994年,H.N.Vanlier等正式出版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专著,对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动机、内容体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研究者们认为,所谓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按照Vanlier等人的观点,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土

地最佳利用和可持续环境导向下的土地保护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四是:在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60年,前苏联的达维多维奇首先提出了“城市合理规模”的概念;波兰的 B.马列土以“门槛”理论作为衡量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限度;美国G.戈拉尼提出了用密度、功能、健康、费用四项标准来确定城市的最优规模。莱斯(W.Ress,1992)提出了“生态印痕”(Ecological Footprint)理论来反证人类必须有节制地使用“空间”这种资源。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则在用途管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成长管理来指导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制蔓延。

二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发展,结合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实际,提出以下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内涵。

(1)时间上:未来性兼顾动态性

未来性: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的土地

利用进行超前调配和安排,不是为了适应当

前或过去的环境,而是为了有计划地安排未

来的环境。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必然要以未

来为立足点。在“未来”与“现状”的问题

上,现状只是规划的基础,未来才是规划的

主导。换句话说,土地利用规划并不能解决

当前问题,规划目标和规划蓝图不能立即实

现,要在规划期内逐步实现。

动态性:土地利用规划不是静态的,要

进行动态修正和调整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

的客观现实。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性很

强,受控因子较多,规划期限较长,在实施

过程中经济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随着土地

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土地使用类型、土地权属的变化将比以往更多,土地利用规划则不可能一成不变。应根据反馈的信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以利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指导性和现实性。正确的“规

划观”应该是规划实施——反馈——修订——实施,如此循环反复。一般认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后应每隔3—5年就要适时修编。

(2)空间上:区域性突出功能性

区域性:土地利用是发生在地球表层区域空间的人类活动,因而区域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属性之一,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区域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总是针对不同的空间区域,如城市建成区及边缘区、乡村地区、生态地区、行政地区或者流域等。由于地球表层地域空间在尺度上的层次性和区域划分方法的多样性,因而存在复杂多样的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功能性: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实现几大功能:调整用地结构和优化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增长,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战略需要借助于指标,但指标只是手段,必须服从于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略任务与目标是完成某种功能的,而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任务的本质。如果仅仅是指标的规划,就会出现从上至下规划千篇一律,东西南北完全一样,指标分解就是规划,规划本质要求一定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3)内容上:针对性并举开放性

针对性:土地利用规划是针对应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诸多学者做了很好的阐释。如吴次芳、叶艳妹等认为规划就是针对问题,分析土地利用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完成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吴良镛认为规划要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并作为切入点;张京祥认为现代西方各种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实践活动的产生,都源于先驱们对资本主义城市问题的诸多思考与探索。土地利用问题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也会因地区自然状况或认识角度不同而有区别;土地利用问题也往往是现在已经存在的,也包括未来可能出现和发展的;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土地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外部性等。由于土地利用问题的不同以及认识角度与应对策略等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不同的内容、方法与模式相对应。

开放性: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仅仅立足于本地区域内资源的开发价值确定本地区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以及相应的政策是不够的。在当前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不能开拓和开放,就不能自保。土地利用规划

必须高瞻远瞩,立足现状,纵横比较,做出科学的预测,考虑系统内外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交换和变化,使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开拓和开放战略思想。

(4)作用上:干预性协同调控性

干预性:土地利用规划本质上是对于土地利用行为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可以来自政府、土地所有或使用者、非政府组织等。王万茂等指出,政府借助于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干预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所必须依赖的手段,干预的目标应是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具体的干预措施有配额制、规划许可与转用审批、分区与指标控制、保护性地役权设定与土地发展权转移等。

调控性:从宏观层面看,规划参与宏观调控的核心是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实行用途管制来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建设用地的性质、规模、构成和投放时序,可以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来调节投资规模和方向,起到有效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的作用。即在经济过热时,减少土地供给量抑制土地需求以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反之则增加土地供给量刺激土地需求以加快经济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动态要求,用规划和计划指标引导和改变企业的用地需求预期。从微观层面来看,就要依靠市场来配置土地资源,健全土地市场,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时空优化。

三土地利用规划未来发展要求

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以各种不同途径沿着可预见的方向,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团体和政府部门积极加入规划的行列,这要求规划必须具备更加有效的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一直保持对可持续发展及生命质量等问题的关注,因而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一是:土地利用是一个日趋复杂化的动态化开放系统,以整体性和动态性为特征,应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充分重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元复合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理念将不断得到深化。

二是:以政策指南和以利用设计为主体的两大类土地利用规划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规划的内容将扩充为环境保护、生态开发、发展管理、金融职能、实施手段等一系列内容。

三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的

广泛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将从静态、结构和功能朝动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土地利用规划,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将有新的发展。

五是:公众将进一步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并使规划朝着“契约化”方向发展。

六是:生态保护、伦理思想、协调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位将逐步上升。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题目: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2)班 姓名:舒志刚 学号:1021630210 指导老师:汤江龙

2013年4月10日 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介绍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技术原理,分析了“3S”技术在提供土地利用规划所需准确现状数据、集成多源信息、建设规划信息系、管理规划成果和监测规划方案执行情况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 Abstract The paper expatia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roduced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RS),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principle, analyzed the "3S" technology in the accurate status data needed to provide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planning results and the role of monitoring plan for implementation. Key wards Land use plann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设计和安排,是依据区域近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过程,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区)和乡(镇)5个叫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在,优化组织土地利用,协调供需矛盾,从而引导可持续发展维持人类生和存保护整个人类利益上有重要意义。【1】我国从20 世纪80 年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 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0m,北方宽< 2.0m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水浇地旱地农用地园地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0米的地坎。 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表 A.1(续1)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城市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三级类含义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 指城镇、农村区域已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等。 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的性质、分类及建设流程

一、土地的性质及分类 1.土地出让一般分五类:商业用地、综合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各用地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2.土地权属性质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性质。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因此,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分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这样,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3.什么是房地产权证 2000年以前,房管局是分开《房产证》及《土地使用权证》两本证给业主的,若要办理房屋的买卖或抵押,必须要两个证同时出示才可以办理上述业务。在2000年之后,房管局就将上述的两个证合并成一个叫《房地产证》。即《房地产证》=《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所以如果你现在办的证件的封面是写明《房地产证》的,那么就只是一本证了。 4.房产证的性质分为商品房和房改房.已购公房又叫房改房拆迁房.经济适用房. 区别:商品房原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经批准用于市场出售而建造的房屋。 房改房又可以叫做已购公房,是指享受国家房改优惠政策的住宅。 拆迁房:拆迁安置房,是指在人民政府实施土地储备地块、非经营性公益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设施建设等行政划拨用地的拆迁过程中,以确定的价格、套型面积向具有市区户籍(含从事农业职业)的被拆迁人定向销售的住宅房。 简单的说,商品房经过批准,面向大众。 房改房有优惠在里面。 拆迁房:被拆迁人定向销售的房子 5.土地使用类型分为土地划拨和出让. 区别: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编码表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编码表 字段代码字段名称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编码表利用地 ,新增, 1550 田坎 2000 建设用地字段代码字段名称城乡建设用1000 农用地 2100 地城镇用1100 耕地 2110 地 1110 水田 农村居1120 水浇地 2120 民点用地 1130 旱地采矿用 2130 地 1200 园地 其他独可 2140 立建设用地 1201 调整园地 交通水利用1300 林地 2200 地 1310 有林地铁路用 可2210 地 1311 调整有林地公路用 灌木林2220 地 1320 地民用机 其他林2230 场用地 1330 地港口码 可2240 头用地 1331 调整其他林地管道运1400 牧草地 2250 输用地天然牧水库水1410 草地 2260 面 人工牧水工建1420 草地 2270 筑用地 可其他建设用1421 调整人工牧草地 2300 地 风景名1500 其他农用地 2310 胜设施用地设施农 特殊用1510 用地 2320 地农村道 1520 路 2330 盐田

坑塘水3000 其他土地 1530 面 3100 水域可河流水1531 调整坑塘水面3110 面 1540 农田水 字段代码字段名称 湖泊水 3120 面 1、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林 3130 滩涂 2、擦光所有火柴难令气氛像从前闪耀,至3200 自然保留地 少感激当日陪着我开甜蜜癿玩笑。——《失恋 太少》 3、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 瓦解。——《邮差》 4、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 忘。——《当时癿月亮》王菲 5、我愿意做你癿老师,示范着执子之手如 何解释,不愿为深奥癿感情变白痴。——《诗 人癿情人》方大同 6、有一梦便造多一梦,直到死别都不觉任 何阵痛,趁冲动能换到感动,这愉快黑洞苏醒下面是经典歌词100句,以后谁亦会扑空。——《梦死醉生》张国荣 7、谁能改变人生癿长度,谁知道永恒有多朋友们可以享受下,不需要 么恐怖,但现实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人愿意认输。——《无间道》 8、似等了一百年忽已明白,即使再见面,除!!谢谢!! 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见。——《不如不见》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1、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保证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得以实现。 3、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是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1)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方法,探索实施规划的激励、约束、保障和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如:许多地方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乡镇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了实施规划的目标考核和社会监督;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是规划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方法尤其是行政审批手段,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规划常见的社会方法、经济方法等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3)是规划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4)是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有待加强。 (二)主要任务 1、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部要抓紧《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的研究起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比如,要研究改进对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等等。 3、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4、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研究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等等。 5、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比如,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规划管理科技水平等。 (三)有关要求 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既要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要有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和第二篇 1.土地利用概念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 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 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 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 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 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土地的功能 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 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 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6.土地利用规划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 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 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紧密联系。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抄一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都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自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后,我国政府不断进行着土地利用相关制度的建设,颁布并修订了诸多法律法规,尤其是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各级政府按照规划规划使用、管理土地的意识大大增强。但是,我国整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仍然不尽协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的规模扩张迅速,不断地超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模限制,引起了许多土地利用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1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采取面向未来的干预措施以解决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的一个过程,FAO从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以水土资源的系统评价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选择和采用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 [1]。此外,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解还有众多观点,比如梁鹤年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方面考虑,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在城市中保护、改进生活、生产和娱乐环境的过程”。然而片面的概念本身侧重即有不同,并容易忽略外延事物的差异性,都会导致对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分工等认识存在局限。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 系别:建筑学部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姓名: 序号: 指导教师:

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2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3土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2提高以利用土地潜力分析 三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1土地利用目标 2土地利用方针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农用地 2建设用地 3未利用用地 五土地用途管制 六土地利用分析 七实施规划的措施

佛山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南与中山接壤,东北与广州毗邻,西连肇庆,南达江门,邻近港澳,处于我国南大门的开放前沿。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便捷,已成为富有发展潜力的珠江三角洲西翼的重要城市之一。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577.27万亩),耕地面积10.12万公顷,人均耕地0.032公顷。1996年户籍人口316.12万人。全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 佛山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水域,其中平原面积最多,丘陵台地次之。佛山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1.7℃,年降雨量1646.9亳米。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地表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四季常青,盛产粮食、塘鱼、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岭南重镇,曾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有我国古代“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是全国24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1996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37.44亿元(当年价,下同),接近全省总量的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3万元。城镇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佛山市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5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29平方米。公路通车总里程2851.5公里,公路密度74.09公里/百平方公里,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5.5万门。 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根据1996年10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全市土地总面积384849公顷,土地利用现状如下(详见表二): 1、农用地

土地规划分类表

土地规划分类表土地规划分类表

规划分类表中部分分类指标的解释 1、耕地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路渠和田埂 2、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3、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4、田坎——主要指用耕地中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地坎 5、城市——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 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6、建制镇——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7、集镇——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8、村庄——指农村居民点 9、采矿用地——指独立于居民点之外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 矿堆放地(不含盐田) 10、独立建设用地——指采矿地以外,对气候、环境、建设有特殊要求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 的各类建筑用地。 11、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12、水库水面——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 面; 13、水工建筑用地——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 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 14、风景名胜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 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 15、特殊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16、盐田——指以经营盐田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 17、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 水库水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耕地的(). 70% . 80% . 85% . 90% 2、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河流一般用的颜色是(). .红色 .蓝色 .黄色 .绿色 3、某县将一河流中的滩涂开发为耕地,土地分类滩涂属于()。 .水面 .农用地 .已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 4、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垦殖率的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的()分析。 .土地利用动态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效益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年。

. 10 . 15 . 20 . 30 6、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7、《城市规划法》,颁布是在() . 1999年 . 1989年 . 1986年 . 1954年 8、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河流一般用的颜色是() .红色 .蓝色 .黄色 .绿色 9、第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

. 10年 . 15年 . 20年 . 30年 10、根据中心地理论大城市的商品种类() .多 .少 .中间 .无关系 11、根据韦勃工业区位论,原材料系数<1时,工厂企业选址应位于() .产品的中心消费区 .原材料产区 .产品消费区和原材料地中间 .产品消费区和原材料地之间的某一地点 12、在报酬递减规律中,生产要素合理投入阶段是() .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 .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 .边际报酬小于0 .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大于0 13、某县将一河流中的滩涂开发为耕地,土地分类滩涂属于()

.未利用土地 .已利用土地 .水面 .农用地 14、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 E. 农用地 . F. 耕地 .园地 .林地 15、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 . A. 建城区 . B. 规划区 . C. 规划控制区 . D. 用地区 16、编制和实施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城市规划 判断题 1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在生产管理上进行调查(土地的产量和效益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 (讲义)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的概念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 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 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 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2) 经济问题: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 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 3) 社会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 问题。 4) 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 响。 3、土地利用的几个派生概念:①土地利用结构;②土地利用布局;③土地利用方式。 (二)土地的合理利用 1.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2.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 ①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1.规划: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2.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