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211212441_上海超前布局6G_新赛道_夯实数字经济新基石

211212441_上海超前布局6G_新赛道_夯实数字经济新基石

6G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移动通信经历30多年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内在驱动力作用下,移动通信每隔10年会产生一次更新换代。

预计到2030年,社会服务均衡化、高端化,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等发展需求,将驱动6G为人类社会提供全域覆盖、虚实共生的联接能力,推动6G构筑起横跨天地的网络连接,实现从人口覆盖走向地理全覆盖。

随着4G、5G网络全面普及,需求、商业、社6G 新赛道 夯实数字经济新基石文 贺仁龙随着5G 全球商用加速,在“商用一代、规划一代”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很多国家、机构已开启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6G)探索,面向未来的全球通信信息主导权竞争日益升温。

在全球6G 角逐愈演愈烈的当下,上海作为信息通信产业高地,应如何抢占先机,超前布局6G 新赛道,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会、经济、环保等多方面因素将持续推动通信技术的6G化产业化发展。

首先,在业务需求方面,伴随着垂直行业不断数字化升级,新型业务场景将持续涌现,行业应用及业务需求将推动移动通信网络持续向下一代演进,使得网络性能不断升级、优化和演进,具备更广维度的极致网络能力。

其次,在商业模式方面,6G时代,多方合作、的新型商业形态。

与机、人与物之间的沟通成本,国际贸易将从货物转向服务、从现实转向虚拟发展。

最后,从环境可持续发展来看,高耗能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亟需6G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数字化管理能力,6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地海空天全覆盖优势,以更加普惠智能、高效的跨区域协同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密切协同和灵活调度。

6G总体愿景6G总体愿景是5G愿景的进一步扩展和升级。

从网络接入方式看,6G将包含多样化的接入网,如移动蜂窝、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水声通信、可见光通信等多种接入方式。

从网络覆盖范围看,6G愿景下将构建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1. 产业概况:航天产业重要构成,广泛渗透至下游政府、军事、民用等领域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亦称为卫星,是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卫星借助火箭或其他运载工具被发射到预定轨道,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以便进行探测。

作为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卫星产业是太空经济(航天产业)的核心组成卫星产业是太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产值规模占比达到70%,产业链可分为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四大分支。

太空经济由各种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组成,具有基础性、强关联性、高促进性、高增长性等特征,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航天大国的关注焦点。

在太空经济中,卫星产业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试验、民生服务等领域。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卫星产业在全球航天产业中的收入规模占比超过70%,卫星产业链又可进一步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四大分支。

卫星分类:按用途分为导航、遥感、通信卫星全球或美国来看,通信卫星为产业第一大组成;我国来看,遥感卫星为第一大组成。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末,全球共有4852颗在轨运行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占比最大,为64.4%,其次,遥感卫星占比21.0%。

作为世界第一卫星大国,美国的卫星类型分布情况与全球类似。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末,美国拥有/运营卫星2960颗,其中,通信、遥感卫星数量分别为2255颗、464颗。

2020年物联网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20年物联网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20年物联网行业分析调研报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物联网作为一项具有变革性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 年,物联网行业在经历了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2020 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从智能家居到工业制造,从医疗健康到交通运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已经超过数十亿,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智能家居领域,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等产品逐渐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中的设备,实现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在工业制造方面,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然而,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安全问题始终是物联网领域的一大挑战。

由于物联网设备数量众多,且很多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和设备失控。

二、物联网行业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它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本也逐渐降低。

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 LoRa 和 NBIoT,为物联网设备提供了远距离、低功耗的通信解决方案,使得大量设备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连接到网络。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物联网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通过云计算平台,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被高效地存储和处理,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物联网行业的应用场景医疗健康领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糖等,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医生可以远程查看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智能交通领域,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车辆与道路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

ICT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ICT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ICT设备行业深度报告核心观点: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设备、WLAN等ICT设备,是构筑数字经济的底座。

数字基础设施核心驱动:短期看Capex,中期看政策,长期看流量。

1)短期驱动:北美云厂商Capex自2021Q2以来持续环比增长;国内云厂商Capex有望恢复;运营商加大云计算Capex投入。

2)中期驱动: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宽带中国”、“新基建”、“数字经济”等产业政策,数字经济有望蓬勃发展。

3)长期驱动:流量爆发是驱动网络设备升级扩容的长期核心要素,近年来中国5G建设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流量平稳增长。

服务器:需求回暖,运营商集采超预期。

服务器下游50%以上的客户为云厂商。

2021年下半年以来,海外云厂商Capex逐步回暖;国内云厂商在经历了2021年“去库存+严监管+芯片涨价”的三重扰动后,有望于今年增加服务器投入,服务器需求整体回暖。

此外,国内三大运营商持续加码云计算与IDC,移动和电信的全年服务器集采均超百亿,有望拉动服务器需求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作为交叉验证,信骅科技1Q22收入同比增长53%,增速显著提升,服务器景气度趋势向上。

交换机:数据中心交换机维持高景气度。

我们认为数据中心交换机仍是交换机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赛道之一。

思科是全球交换机的绝对龙头,然而近十五年来,思科的份额累计下滑20%,华为、Arista、新华三的份额分别提升9%、5%、6%。

我们认为交换机东升西落趋势将延续,供应链优势+工程师红利+快速响应和服务能力+技术持续创新,助力国内厂商快速崛起。

此外,Arista,凭借“通用芯片+开放OS”战略,重点发力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业绩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差异化竞争带来的份额提升有望延续。

路由器:竞争趋缓,第二梯队空间广阔。

长期以来,运营商路由器占比超75%,故路由器需求显著受运营商集采影响。

高端路由器壁垒极高、毛利率极高,行业马太效应凸显,思科+华为的全球双龙头格局稳固。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文 | 刘永喆1 李力2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卫星应用产业是以遥感、导航、通信系列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集成、设备与终端制造、信息综合服务等技术为核心的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显著特点。

[1]当前,卫星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升减灾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

[2]加快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成为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从政策体系上看,卫星应用产业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综合发展政策;二是卫星应用产业分领域的专项政策,即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三个分领域的政策;三是卫星应用与行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四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内容。

本文将分别从卫星应用产业政策的四个部分来总结分析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政策。

一、卫星应用产业综合发展政策在卫星应用产业的综合发展政策方面,在国家层面,2007年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加速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这成为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共同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了“分阶段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盖,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行业和区域重大应用需求,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发展要求”。

这成为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空天信息产业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涌现的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也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重要产业,更是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线的重要基础设施。

空天信息产业是移动互联时代之后的新阶段。

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太空领域是军用和民用发展的重点领域,空天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的诸多领域,不仅具有军民共用的特点,也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军事上空天信息网络甚至可以起到类似战略导弹的致命拦截作用。

空天信息网络面向政府和公众可提供六项典型场景应用:应急救灾保障、信息普惠服务、移动通信服务、航空网络服务、海洋信息服务、天基中继服务。

我国鼓励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大致有两条主线:其一为相关政策从规划卫星制造到规划整体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为鼓励商业航天大力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建设。

此外,航天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力争在未来 3-5 年出台。

从各类相关政策可知,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已为空天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航天任务的规划数量和航天技术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

近年来空天产业主要政策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一、导遥一体的空天信息网络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 8.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9.6%,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面网络;航天技术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代表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截至 2018 年12 月底,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 200 余颗,已经初步建成了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系统,通导遥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空天信息的全面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定时、定位和遥感观测的综合应用服务日益丰富。

覆盖面上,我国对导航、遥感等天基信息的需求覆盖范围已从国内拓展到全球;在速度上,对空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响应速度趋向实时化,对海量天基信息的传输-处理-分发的时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1 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发布

2021 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发布

2020年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到3371颗,比2010年卫星数量增长了3.5倍,2016—2020年在轨务运行的卫星数量及不同类型卫星所占市场份额如图2所示。

图1 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卫星产业收入概况
编者注:卫星产业收入合计数据为2706亿美元,计入总计数据时为2710亿美元。

航天产业收入合计数据为3713亿美元,计入总计数据时为3710亿美元。

图2 2016-2020年全球在轨运行卫星
3 2020年全球卫星产业各领域收入(美元)
编者注:卫星产业收入合计数据为2706亿美元,计入总计数据时为图4 2020年发射卫星类型数量占比
亿美元,较上年4.2%。

其中卫星电视直播收入为884亿美元,3.9%;卫星广播收入为63亿美元,比28亿美元,比上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收入为157亿美元,1.1%;卫星移动服务业收入20亿美元,亿美元,较上年增
长了13%。

受疫情居家令和远程办公等影响,卫星宽带互联网需求量出现增长势头。

此外,疫情期间实时卫星遥感图像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分析、旅游活动分析等,为政府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信息,便于对人员的定点疏散和管控。

2.卫星制造业
2020年卫星年减少2.4%。

其中美国卫星制造业收入。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应用运营发展研究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应用运营发展研究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应用运营发展研究 梅 强1,史 楠1,李彦骁2,彭雄宏1,江 昶1(1.天地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北京 100041;2.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731)摘 要:立足卫星互联网的本质,从演进路径、全球部署情况和产业链3个角度介绍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国外卫星互联网公司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网络特性,针对其基础业务,提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运营模式。

最后,给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应用运营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卫星应用中图分类号:TN927文献标识码:Adoi: 10.11959/j.issn.2096-8930.20200213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peration Development ofSpace-Integrated-Ground Information NetworkMEI Qiang1, SHI Nan1, LI Yanxiao2, PENG Xionghong1, JIANG Chang11.Space Integrated Ground Network Co., Ltd., Beijing 100041, China2.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Avionics Co., Ltd., Chengdu 611731,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satellite interne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atellite internet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evolution path, global deployment and industrial chain was introduc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foreign satellite internet companies. was analyzed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integrated-ground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aimed at its basic business,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space-integrated-ground information network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space-integrated-ground information network were given. Keywords: space-integrated-ground information network, satellite internet,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applications1 引言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通过通信卫星系统进行了全球实况转播,至此卫星通信开启了市场化应用运营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低轨卫星风起,产业链迎重大机遇(一)卫星通信系统概览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转发器作为中继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的通信方式。

根据中国卫通招股说明书,卫星通信系统是以人造通信卫星作为核心基础设施,利用卫星中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通过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是卫星空间段,主要包括空间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以及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及指令的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

卫星地面段以用户主站为主体,包括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与用户主站连接的“陆地链路”以及用户主站与“陆地链路”相匹配的接口。

卫星通信具有抗毁性强、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部署快速灵活、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性能稳定可靠、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等优点,可以实现有线电话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均无法实现的广域无缝隙覆盖。

按照卫星轨道平台的高度可以把卫星分为静止、中轨和低轨:1)低轨卫星(LEO)的轨道高度范围为 500-2000km,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卫星轨道低,信号传播时延短,(二)商用通信卫星发射拉动卫星制造和发射产业收入快速增长2)地面设备制造业总收入 1252 亿美元,YoY+5%,占比卫星产业 45%。

其中,消费设备(卫星电视、广播和宽带设备)收入为 181 亿美元,GNSS 导航设备收入933 亿美元,网络设备(VSAT,网关等)收入为 138 亿美元。

导航设备和网络设备收入有所增长,消费设备收入持平或略微减少。

3)卫星制造业总收入 195 亿美元,YoY+26%,占比卫星产业 7%。

其中,美国卫星制造产业收入 115 亿美元,占比约 59%,其他国家总计 80 亿美元,占比约 41%。

2018 年共发射 314 颗卫星,YoY-10%。

4)发射服务业总收入 62 亿美元,YoY+34%,占比卫星产业 2%。

2018 年共有 114 次轨道发射,93 次是商业发射,15 次是空间飞行器,6 次不是商业发射。

其中,美国商业卫星发射业务收入份额占比为 37%。

商用通信卫星发射拉动 18 年卫星制造和发射产业收入增长。

根据《卫星报告》,2017-2018 年全球分别发射了 345/314 颗卫星,虽然卫星整体新增发射数量同比减少约10%,但2018 年卫星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了26%,发射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了 34%。

从卫星数量占比来看,商用通信卫星和研究与开发卫星占比大幅提升,其中遥感卫星占比大幅下降,由于卫星寿命基本在 5-15年,我们认为可能是部分遥感卫星划归到研究与开发卫星项目中导致遥感卫星数量大幅下降。

因此,我们认为2018 年整体卫星制造业和发射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商业通信卫星量的增加。

根据《卫星报告》的显示,2018 年高通量卫星(HTS)、小卫星和立方体卫星的技术成就已经带来了卫星宽带、制造和发射服务收入的增长。

(三)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正拉开卫星互联时代大幕低轨道卫星星座系统是指多个低轨卫星构成的可以进行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型的卫星系统,其中卫星的分布称之为卫星星座。

其主要优点是:1)高稳定性,局部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几乎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2)低时延,地星单项传播时间是 1.5ms,地-星-地时间约 15-50ms;3)不依赖地面基础设施,可以实现低成本轻量化终端;4)全球覆盖,通信不受地域限制,并能将物联网拓展到远海和填空。

目前海外以 Starlink 和 Oneweb 为代表的公司正大力发展低轨卫星星座系统。

从他们的设计制造理念以及商业模式来看,给了整个卫星产业链很多启发。

过去大家更多去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高通量卫星来满足覆盖和速率要求,如今正通过卫星星座取代单颗大型卫星,这样一方面对卫星的重量要求和轨道高度要求降低了,另一方面小卫星的批量生产使得卫星研发和制造成本不断降低。

此外,卫星发射方面由 SpaceX 公司引领的火箭回收技术也大大降低了发射的综合成本。

随着卫星固定业务将向高频段、大容量、数字化、宽带化、IP 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未来 3 到 5 年期间将发射大量低轨道通信卫星组成低轨通信星座以及配套的高轨道通信卫星。

Starlink(星链)与 Oneweb(一网)均计划在 2020 年开启商业化进程,并分三阶段实现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具体的星座情况及性能对比如下:Starlink:计划发射 1.2 万颗卫星,2021 年提供全球服务Starlink 是Elon Musk(马斯克)旗下的美国SpaceX 公司 2015 年公布的“星链”星座计划,“星链”星座的卫星研制与生产、卫星发射、卫星运营等均由该公司一力承担。

公司计划通过 Starlink 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快捷的网络通信。

根据 SpaceX 官网信息,美国时间 6 月 3 日,SpaceX 顺利执行了第八批次的 Starlink发射计划,将 60 枚卫星送入低轨地道。

目前,该星座已有 482 颗卫星在轨道运行。

SpaceX 成立于 2002 年 6 月,是美国的航空制造商与航天运输服务商。

2008 年,公司宣布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价值 16 亿美元的商业补给服务的合同,从而保证航天飞机在 2010 年退役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

迄今为止,SpaceX 共获得 12 轮融资,多数融资来自战略投资或私募。

2015 年公司宣布 Starlink 星座计划后,获得 Google 等共计 10 亿美金的 E 轮资金。

此后又于 2017 年获得 3.5 亿美元与 1 亿美元的 F、G 轮资金,并于 2018 年获得福达投资与创始人马斯克 5 亿美元的战略融资。

2018 年末,获得美国银行与百利吉福德公司 2.7 亿美元的债券融资,2019 年获 10.22 亿美元的战略融资。

Starlink 从美国本土开始,分三阶段实现全球覆盖。

根据 SpaceX 官网信息,Starlink 计划于 2020 年为北美地区提供通信服务,2021 年将其服务范围迅速扩大全球。

整个星座采用先实现美国本土全境覆盖、后完成全球覆盖的建设思路,将分三个阶段构建:第一阶段:初步覆盖。

该阶段利用部署于 24 个 550 千米、倾角 53°的轨道面上的 1584 颗 Ka/Ku 频段卫星完成初步覆盖,每个轨道面 66 颗卫星,星座容量约 30太比特/秒、时延 15 毫秒、可为每个终端提供最高 1 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预计部署 400 颗卫星后开始出售初期服务,2020 年~2021 年部署完 800 颗后可满足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等国天基互联网需求。

业务卫星单星收拢尺寸 4.0 米*1.8 米*1.2 米,质量 386 千克,设计寿命 5 年,星下点覆盖范围半径 1060 千米、容量 17~23 吉比特/秒。

目前的卫星多数元件将采用铝等熔点较低的材料,使卫星重返大气层后完全烧尽,消除对地面的风险。

第二阶段:全球组网。

该阶段由部署于 1110 千米、1130 千米、1275 千米和 1325 千米等 4 种不同轨道高度的 2825 颗 Ka/Ku 频段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其轨道面个数分别为 32、8、 5 和 6,各轨道面部署 50~75 颗卫星不等,预计 2024 年左右完成部署。

第三阶段:能力增强。

第三阶段由部署在 335~345 千米轨道高度的 7518 颗 V 频段卫星组成轨道更低的低轨星座,增加星座容量。

V 频段的星座将利用目前卫星通信很少采用的 37 吉赫~50 吉赫范围内的频谱,与前两个阶段的 Ka/Ku 频段星座共同为用户提供通信速率更快、时延更低的宽带卫星通信服务。

2017 年~2018 年,“星链”星座的所有发展计划均已得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批准,获得了在美国的落地权。

此外,该星座还引起了美国军方的特别关注,并于 2018 年获得美国空军战略开发规划与实验办公室价值 2870 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在未来三年内测试军方使用该星座服务的可行性与方式。

Starlink 采用网状组网架构实现超短时延。

Starlink 星座采用的是网状组网架构,将卫星作为网络传输节点,通过星间链路建立高速带宽通信网络,用户可直接接入卫星互联网网络,不需要经过地面系统。

采用星间链路(网状组网)可以有效减少时延,“星-地-星”时延约为 15 毫秒,而同类低轨卫星“星-地-星”时延为 50 秒左右。

未来有望为特斯拉汽车提供网络服务。

Starlink 星座规模如此巨大,卫星总数最终将达到 1.2 万颗,卫星之间互为备份,即使少数卫星性能出现故障或失效,也不会影响整个星座运行。

特斯拉与 SpaceX 共同属于马斯克创办,未来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将配备卫星信号接收器以为车内提供高效、可靠的 WiFi 信号。

Oneweb:计划发射 2648 颗卫星,2021 年提供全球服务Oneweb 公司前身是成立于2012 年的世界唯优(WorldVu)卫星有限公司,该公司曾收购天空之桥(SkyBridge)公司,并获得相关卫星频谱资源。

Oneweb 建设的目标是要为世界偏远地区或互联网基础社会是建设落后地区提供价格适宜的网络连接。

美国时间 2 月 7 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联盟号火箭为OneWeb 公司成功发射了 34 颗小型宽带卫星,标志着该公司今年多次发射活动的开始。

OneWeb 的卫星通信服务计划从 2020 年北极地区首个商业服务开始,并于 2021 年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及偏远地区在内的全球提供服务。

截至 3 月底,Oneweb 已发射 74 颗卫星。

公司 2014 年提出一个耗资 30 亿美元打造 648 颗小卫星的星座计划,即“Oneweb”星座。

截止目前,Oneweb 公司已通过多轮融资,募集资金约 34 亿美元。

其中,2015 年的 PreA轮融资获得 5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美国高通等。

2019 年,Oneweb 公司发射首批卫星后,又获得日本软银集团、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美国高通和卢旺达政府约 12.5 亿美元的投资。

高安全性的开放式架构,三阶段布局全球。

OneWeb 星座采用开放式架构,可在原有系统基础上通过增强新卫星提升星座整体容量。

根据 Oneweb 官网信息,星座建设分3 个阶段展开。

1) 第一阶段发射 648 颗 Ku/Ka 频段卫星,分布在高度 1200km、倾角 87.9°的 18 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部署约 40 颗卫星,相邻轨道面间隔 9°,星座容量达7Tbit/s,可为用户提供峰值速度为 500Mbit/s 的宽带服务,地-星-地时延约为 50 毫秒。

2) 第二阶段计划于 2021 年开启,通过增加 720 颗V 频段卫星,轨道高度与第一阶段一致,星座容量达到120Tbits/s,该阶段计划于 2022 年完成;3) 第三阶段计划于 2023 年开启,增加 1280 颗 V 频段卫星,运行在更高的中地球轨道,使星座容量达到1000Tbit/s 并计划于 2025 年为全球超过 10 亿用户提供宽带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