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禅的哲学意蕴

马祖禅的哲学意蕴
马祖禅的哲学意蕴

马祖禅的哲学意蕴

马祖道一(约709-788年)是南岳怀让的弟子,曹溪惠能的第三代传人之一。惠能南宗至马祖道一、石头希迁而大盛。马祖、石头都是南禅史上的中心开启式人物。惠能的生命智慧,禅宗的独特精神,迨他们而弘扬光大。马祖主要在洪州(今南昌)传禅(1),弟子云集(《祖集》说他有88位善知识者,《景德传灯录》说他的入室弟子有139人)。洪州宗或江西禅系的佼佼者,有马祖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及大珠慧海、石巩慧藏、麻谷宝彻、盐官齐安、五泄灵默、大梅法常、归宗智常、盘山宝积、庞蕴居士等。马祖殁后,西禅师遍及天下。影响巨大的有南泉的弟子赵州从谂,百丈弟子黄檗希运,嗣法于百丈的沩山灵祐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开创的沩仰宗,嗣法于黄檗的临济义玄开创的临济宗。沩仰、临济二宗与原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系统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是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分灯并弘的五家禅,风靡于全国,在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影响并远播海外。

熊十力先生平生最服膺马祖禅,在《新唯识论》、《十力语要》等著作中,多

次引用马祖与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的若干公案,并加以发挥(2)。熊氏高度评价了马祖当机善诱的禅法和当下自识本心的禅观。笔者受到熊先生的影响才注意到马祖禅的奥意。本文只是在前贤和时贤的启悟下,略述马祖禅的意蕴。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教。

一、即心是佛——个体性的凸显

“自心是佛”本是六祖惠能禅学的内核。惠能把外在权威纳入自心之中,张大人的自性,促进人的觉醒。马祖珍视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性,肯定人的内在自我的价值和能力:

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开悟。又数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3)

这里继承了达摩以来明心见性的思想,而更加肯定自心清净,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心”与“佛”的统一是禅宗真髓。这就破除了对外在权威、偶象、经卷、知识、名言、持戒、修证、仪轨的执著,统一“世界”、“佛”与“我”,

肯定向内体验的重要性,自悟内在宝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大珠慧海法师初次参拜马祖,欲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问:“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慧海从此开悟,“自识本心”。(4)马祖重视自身价值,肯定自家宝藏的圆满具足,反对“抛却自家无尽藏”,打破“佛”与“我”之间的时空阻隔,把世界与我融为一体,当下体验佛的境界。这是受孟子、庄子之学的影响所致。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意旨一样,马祖所说我具备了一切,不是指外在的事物、功名,而是说道德的根据在自己,元无少欠,一切具备。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一样,马祖要化解物形,得到精神的超脱放达,而这种精神自由,是以对最高本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的。

“即心是佛”的命题,强调内转、内修,在自心上做工夫,凸显了道德的主体性与个体性,以更好地成就人格。马祖因材施教,对向外求佛的人讲“即心是佛”,对执著自心的人讲“非心非佛”。公案:“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师(按即马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5)向外觅求者就好像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啼哭的孩子一样。这要用“即心是佛”加以启导。没有从深层次理解“即心是佛”,执著其表层意义,盲目张扬自性者,犹如暂时贪恋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孩子一样,因此要以“非心非佛”化解其执。进而,马祖告诉人们,物不是物,是道的体现。这是为了避免对于“非心非佛”的执著。真正有悟性的人,任运而行,应机接物,触目即道。

大梅法常受马祖道一“即心是佛”启发,大彻大悟。此后法常把握住这一宗旨,无论马祖再说“非心非佛”,他只管“即心是佛”。马祖赞扬说:“梅子熟也”。

(6)足见“非心非佛”云云只是帮助人们理解“即心是佛”的。法常对此有极深的体验,不再受各种言教遮蔽,不限于种种偏执。道德完善、生命体验,总是个体的事。马祖不仅重视内在性的开发,把“佛”与“我”统一起来,而且把修道贯穿到个人具体的生活之中。

二、平常心是道——生活化的推进

马祖开示众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7)“平常心是道”,即中国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的蜕变。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纳入日用常行之中。这是在自心做工夫的“即心是佛”之论的发展与补充。前引公案,马祖对真正有所悟的人,不讲佛、心、物,只教他任运而行,应机接物,正是此意。

马祖提出“随处任真”的命题。(8)“随处任真”,是人心深处佛性的自然呈现,是人在穿衣吃饭、担水运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禅理,提升意境。这就把禅推进到世俗生活之中!如果说“即心是佛”使成佛的理念向内转到自心的话;那么,“平常心是道”则使成佛的道路由记诵佛经、坐禅修行转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动。马祖门人南泉回答赵州“如何是道”的提问,重申马祖“平常心是道”的命题。赵州问:“还可趣向也无?”南泉说:“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争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于言下悟理。(9)这就是说,

佛道、佛理不是虚拟、设置的教条,不是知识理性或一般的是是非非,而是寓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体验、觉悟到的人生智慧。道不离开真实生活,不离开个体人生存的具体场境。禅的智慧贯彻到平淡、凡俗的生活中,融成一体,使生活具有了不平淡、不凡俗的价值,使人们断掉妄念,摆脱烦恼,体验凡俗中的崇高、愉悦、安适。禅的智慧寓神圣于凡俗,化凡俗为神圣,不执定于过去,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缘,当下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自由。

大珠慧海回答源律师“如何用功”之问,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10)一般人因俗世生活的牵累,功名利禄的追逐,人际关系的照应,总有百种思虑,千般计较,常常被折磨得寝食不安。禅的智慧,让人们空掉外在的攀援与追逐,解脱妄念、烦恼的系缚,安于自然平易的生活,在平常之中悟得生命之真。平常是生命的本真,平常心是空悟的智慧。否弃平常,视不常为常,被各种幻想妄念左右,就会失掉自家宝藏。今天我们有很多人把“正常”与“非常”颠倒,孜孜以求现实功利,最终丧失了自我。另一方面,大珠慧海所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是一种平常心的境界,却不是简单的事,不是排斥,毋宁说反而涵盖了不平常的修持,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此境。

禅的智慧,在随顺生活的真实中,否定分别计较之心,超越庸常,解脱牵累。马祖的贡献,即着力于使禅生活化,在随时着衣吃饭中长养圣胎,不雕凿于心计,放下过去的罪恶感或荣誉感,解除精神负担,随处任真,触境皆如。为此,他推动了禅法的革新。

三、机锋棒喝——启悟方式的革命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据权德舆于贞元七年后所写《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和南唐泉州昭庆寺静、筠法师合撰之《祖堂集》,指出马祖道一的核心思想是“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法无所着,触境皆如”和“随处任真”三点。至于启悟方式,只是消解关于言语经论的泥执。进入宋代,所传道一的禅法才有了很大变化,如《景德传灯录》即是。至《古尊宿语录》,则更为放大,使“道一成了一个激烈反对‘修道’的人”,“似乎用打、喝等方式悟人,即创始于道一,这距离史实愈远了”(11)。马祖在接机方式上是否开后世机锋棒喝之先河,研究者见仁见智。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认为,机锋棒

喝的禅法是马祖所开创;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则认为,此接机方式的革新乃洪州宗之特色。(12)我想,就马祖禅或洪州宗之整体而言,机锋棒喝无疑是其影响深远的禅法革命。马祖本人已开其端,其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越来越显,薪火相传,愈益放大。这种禅法是凸显个体性、生活化的禅观的必然要求与落实。《祖堂集》记载,汾州和尚为座主时,讲四十二经论。他向马祖请教:“宗门中意旨如何?”“师(指马祖)乃顾示云:‘左右人多,且去。’汾州出门,脚才跨闶阆,师召座主。汾州回头应喏。师云:‘是什么?’汾州当时便省,遂礼拜……”(13)马祖通过突然呼唤汾州之名,并问“是什么”,使汾州当下省悟。自认为对四十二本经论懂得很多的汾州座主,至此才悟真意,说:“今天若不遇和尚,泊合空过一生。”以下,《祖堂集》记载,马祖问百丈怀海以何法示人。“百丈竖起拂子对师云:‘只这个,当别更有?’”以上公案中,马祖以呼喊姓名和突然发问的方式,百丈以竖起拂子的动作接引对方,呼唤出他的自性,促使他洞见真相,自悟内在精神。类似的例子,在马祖禅中数不胜数。据《传灯录》记载,李翱向西堂打听马大师的言教,西堂智藏用直呼其名的方法回答李氏,李氏应诺,西堂赞叹说:“鼓角动也。”李翱对佛学有一定基础,对马祖“即心即佛”、“非心

非佛”的教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西堂点醒的只是:马祖的言教,乃是直指自性。

(14)

关于马祖以野鸭启导百丈的公案(15),人所尽知,兹不复述。这里,马祖用手扭百丈的鼻子,是特殊的手法,又用普通的“是什么”、“又道飞过去”等问话,启发百丈觉悟自性,不被外境所夺(跟着野鸭飞走)。百丈以“适来哭,如今笑”,不正面回答师兄弟们的问题,意在不执着于外境。最后,百丈又以“卷却席”的动作和答非所问来回应马祖,马祖即知他已悟道。

圭峰宗密认为,作用见性正是洪州宗的特色:“起心动念,弹指謦咳,扬眉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嗔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16)可见马祖禅善于从见闻觉知,从动作、语言,身心活动,生命现象中,通过机锋棒喝、扬眉瞬目等等方式把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传达给受教者,启悟他人自识本心,见性成佛。这再次表明了佛禅修证的个性化。

四、自识本心——儒、禅引为同调

熊十力指出,禅宗之根本在“自识本心,直沏真源。(自注:真源,谓宇宙

本体。识得自心与万物同体,真源岂待外求?)”(17)在他看来,这也是儒学之根本。他发挥大珠慧海初参马祖的公案,指出“自家宝藏”即是本心,此是万化之源,万物之本。所谓“抛家散走”,是指专恃量智或知识向外追求探索。熊氏认为,本体不可当做外在的物事来推度,迷者以为实有佛法可求,实则佛者觉也,只此心是。若离自心,便无佛可得,亦无法可得。关于“使用自在”,熊氏说,这个宝藏是吾人所以生之理,亦即是天地万物所以成形之理,因吾人与天地万物同一本源,不可分割。由此应知,此大宝藏具有无穷神化,无边妙用。就吾人日常生活言之,此大宝藏随触即应,无感不通。熊氏以“本心”与“习心”之辨来解读这一公案。一般人任习心趣境,将佛法当做物事来追逐,而不自识何者为自家宝藏或本来的心,自己不认识自己。他指出:“吾人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大宝藏,本崇高无上……此崇高无上的,正是平平常常的。若悟得这个,才是我的真实生命。易言之,这个才是真的自己,岂不平平常常?又复当知,若认识了真的自己,便无物我,无对待,乃至无取舍等等。于此何容起一毫执著想,何容作一毫追求想哉……马祖鉴其妄习未除,于是呵其外逐,令反悟自家宝藏,又示以无物可求。而慧海乃一旦廓然空其胸中伏莽,始跃然兴问,谁是自家宝藏?马祖则直令其反

悟当下之心,即此时兴问之心,光明纯净,如赤日当空,不容纤毫翳障,此非自家宝藏而何?若时时在在,恒保任得如此时之心,便是药山所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也。”(18)慧海被马祖提撕,习心偶歇,而本心之明,乍尔呈现。但恐妄习潜存,仍然障蔽本心之明。因此,保任之而勿放失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孟子“求放心”之本意。

熊十力平生最服膺马祖扭百丈鼻孔一

公案,认为其揭示独体及护持工夫,至为亲切。马祖在怀海接近成熟之际,见野鸭飞过,因乘机故诘,诱而进之。怀海滞于习心逐境,未能解悟。马祖再诘,而怀海犹不悟,于是马祖扭其鼻孔,令其自识独体。马祖当机善诱,意义深远。关于“作用见性”,熊氏界定为:“夫性者,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但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则谓之性。以其主乎吾身而言,亦谓之心。作用者,即凡见闻觉知等等,通名作用。”(19)但熊氏强调,严格说来,“作用”是本心本体的流行,是本体的力用,依根门而发现,表现为见闻觉知的。如果根门假心力以自逞,挟习俱行,由此而发为见闻觉知,这是根与习用事,不是本体流行,不成为作用。据通常说法,慧海这时内发的见闻觉知,就叫做心。不过,此所谓心,

是以作用名心,而不即是本体。熊氏把引生见闻的人、事物或语言称为外缘,而将见闻说成是内发的,认为见闻不只是感摄,而是具有明确的。“马祖答慧海,只令他反躬体认,当下虚明纯净,不杂一毫倒妄的见闻觉知。就在这里认识他固有性体,即所谓自家宝藏,可谓易简真切之极。盖见闻觉知,固是当下发生的作用,而此作用不是没有内在的根源,可以凭空发现的。须知,此作用即是性体之流行,故于作用而见性也。马祖扭怀海鼻孔一案,则可与答慧海者反以相明。怀海于野鸭子飞过时,而起野鸭子的见。这个见,正是逐物生解。此解只是根与习用事,而不是本体之流行,即不成为作用,故于此不可见性。”(20) 熊氏严格本心与习心的区别。就“作用见性”而言,他把心的力用,流行于根门,不为根所障,习所锢者,叫做“作用”。习也有净染之分。锢敝其心之习为染习,常乘权而起.熊氏作出这些分疏,当然是为了避免流于狂禅。但熊氏肯定马祖行住坐卧、应机接物之道,与我国儒道诸家之道,只是一道。他更认为孟子求其放心、保任无失、深造自得、发掘资源、左右逢原之说与马祖自识本心、即心是佛、河沙妙用、不出法界之说,可以相互发明。自识本心,才是解脱的本原,但本心容易与习心(向外追逐,计较分别之心)相混淆,习心或无明,成为发

明本心的障蔽。明心见性,就是要空掉或超越这些障蔽。马祖禅沿着慧能的智慧方向,借助《孟子》、《庄子》等本土资源,返回自身,寻找吾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生命本源,肯定自家宝藏自足圆满,元无少欠,让真心真性(佛心佛性)真实地呈现出来。其要旨是创造条件,在凡俗的日用常行之中,凸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禅宗与儒家是相通的。马祖禅把佛还原到人的具体生命中,又把人的凡俗生活安顿在佛的境界之中,使有限制的个体透过与佛同体的内在生命的发掘,体悟到心性的空灵与自由,从而超越限制,通向永恒。

总之,马祖禅强调个体人自身即佛,随时体道,以更简易直捷的方式当下得到解脱。他彰显了个体内在的价值,开发自身的资源。他的无修无证、无念无著之禅机,更彰显了“人”的

地位、“个体性”的地位,其灵活启发的方式,更具有创造性。马祖及其禅观、禅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宋明心性之学的重要资源,亦为当代新儒家所珍视。其举动施为、语默啼笑中,充满高峰体悟的创意。其不假外求的方式,截断众流的爆发力,借助语言又超越语言限制的佛慧,在今天的思维术、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上都有极高价值。

注释:

(1)据杜继文、魏道儒云:“道一一生的活动,以洪州为中心,南抵大庾岭北,东南越过武夷山脉至福建、浙江境,时间大约自天宝三年(744)到贞元四年(788)的四十余年中。”见杜、魏合著之《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29-239页。

(2)比较集中的在《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功能上章和明心上章,见《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384页、551-557页、561-563页。

(3)《祖堂集》,卷十四,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12月,第267页。

(4)《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54页。

(5)《古尊宿语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上册,第5页。

(6)《五灯会元》,卷三,上册,第146页。

(7)《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8)《祖堂集》,卷十四,第270页。

(9)《五灯会元》,卷四,上册,第198-199页。

(10)《五灯会元》,卷三,上册,第157页。

(11)同注①,第234页。

(12)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79页;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60-61页。

(13)《祖堂集》,卷十四,第271-272页。

(14)参见吴怡:《公案禅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8月再版本,第58-59页。

(15)见《古尊宿语录》,卷一,上册,第6-7页。

(16)宗密:《圆觉经大疏抄》,《大正藏续篇》,卷十四,第279页。

(17)同注(2),第551页。

(18)同上,第552-553页。

(19)同上,第557页。

(20)同上,第562页。

哲学内涵 (简单版)

“探索规律”中的哲学内涵 建始花坪民族小学杜万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为更好的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本人认为,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因此,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探索规律”(以下简称“探索规律”)这一新增特色内容进行哲学分析,尝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文章所探讨的对象。 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 探究对象是任何文章写作的基础,“探索规律”就是本文的探究对象。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被运用在合情推理中, 所以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或活动板块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正是基于此,人教版一(下)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的教学内容应用而生了。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例1-例7内容呈现出从图形变化规律开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接着数字变化规律的探究趋势,而且教材内容的设计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探索规律”教学中有两大主要

目标,目标一是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列物品。且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目标二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图、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且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字排列的规律。 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对于探讨对象,我们有了基本的认识,接着文章将从中发掘该内容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包括认识知识世界的内容(如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应用哲学思维认识教材、指导教学实践,数学教学质量会提高地更好更快。因此,下文主要简述“探索规律”所渗透出的基本哲学思维,启迪老师教学中应用哲学思维教学。 (一)真理的观点。例1-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4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等等。这些例题都反映出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规律的共同特点。数学领域的规律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是该领域该阶段的真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在探讨过程中领略思考的美、体验实践的美、执着追求的美、探寻真理的美。 (二)意识能动作用。人具有强大的意识能动性,能透过现象认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浅论哲学的民族性内涵

浅论哲学的民族性内涵 作者:席伟伟 摘要 从哲学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 哲学不像科学那样具有严格的教条理论体系、相似的探讨方法论、明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 哲学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普遍适用的体系。人类哲学是由许多不同哲学导向拼合而成的, 哲学的不同传统方向都是以民族来划分的, 哲学的发展都是因为民族性的变革而演进的。然而人们以前对哲学民族性的内涵并没有充分的认知。恩格斯曾指出: 各个民族所占的地位, 至少是在近代所占的地位, 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历史哲学中都阐述得很不充分, 或者更确切些说,还根本没有加以阐述。在此, 本文将对哲学的民族性进行简单的探讨, 以引起人们对哲学民族性的关注。 关键词: 哲学民族性内涵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从本质上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意 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现形式。哲学应该首先是民族性而不是普 适性的, 因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有不同的哲学取向, 每一个民族的哲学都有自 己的范式, 具有不可通约性, 各自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我们在研究哲学时, 应 以哲学的民族性为出发点、以不可通约性为基础, 研究比较各国哲学在发展中的 差异性, 从而对各国的哲学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西方的规范与概念

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概念框架基本上取自西方哲学。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发人深思地指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当者,是其“ 义理之学”。我们可以按此标准,作《中国义理之学史》、《西方义理之学史》。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按此标准做呢?原因就在于,“近代学问,起于西洋,科学其尤著者。若指中国或西洋历史上各种学问之间某个部分:而谓为义理之学,则其在近代学问中之地位,与其与各种近代学问之关系,未易知。所以近来只有中国哲学史之作,而无西洋义理之学史之作”(《中国哲学史·绪论》)。冯先生这里所讲的,我想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思想和话语的问题。实际上,话语在人类文化交往中,很难避免。在所谓全球化的今天,这一点就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目前各种形式的所谓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思想学问只能在博物馆里陈列,而不能在现代学术中占有应有的地位。有的学者建议用“思想”或“思想史”来讲中国传统的学问学说。其实,孙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无论讲“哲学史”,还是“思想史”,都未逃脱西方话语霸权的圈子。现在的问题显然就在于,在西方哲学的话语霸权前提下,能否表现出中国传统思想学说的民族性的内涵。 二、哲学的民族性的内涵 首先,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哲学的不同取向。中国立国之基础, 乃在道德。 不像如今日欧洲之为自然主义那样。中国哲学总体上说是调和 , 其内容以为宇 宙空间实没有那么绝对的, 简单的、极端的、偏执的、不调和的事物; 如果有些 东西, 也一定是用自己的慧眼看不见的。凡是能看见的东西都是相对、中庸、平衡、调和的。欧洲哲学为自然的研究, 从泰勒斯到康德, 这些智者们就一直没 有放弃对世界的本源的研究。其次,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 在不同的方 法之下必然有着不同思维的哲学。在欧洲占主流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就有着不同 的研究方法。英国从弗朗西斯,培根建立了归纳法以后, 一直都是以归纳法为基 本方法的, 在这种方法之下英国的哲学都是经验论的;而在欧洲大陆, 法国人和 德国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数学方法, 其哲学都是在一个演绎体系中发展的, 所以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是理性主义的。 再次, 民族特征对哲学产生重要影响。英吉利民族的特征是存在着未解决

博弈论的基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谋略和决策的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参与者:参与者是指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通常又称为参与人或局中人。 参与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悬着自己的行动,以便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参与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 ?信息:信息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能了解和观察到的知识。信息对参与者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和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出自己的最佳选择。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策略:策略是参与者如何对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通常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一个特定策略,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所有可选择的策略的集合(又成为而i的策略空间)。如果n个参与者没人选择一个策略,那么s=(s1,s2,…,s n)称为一个策略组合。 ?收益:收益是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者能得到的确定的效用。通常用u i表示参与者i的收益,它是策略组合的函数。 ?均衡: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记为s*。 几个经典的博弈实例 ?例一囚徒困境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除非至少一人认罪,否则警方无充分证据将他们按最论刑。警方把他们隔离审讯,并对他们说明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两人都采取沉默的抗拒态度,因警方证据不足,两人将均被判为轻度犯罪入狱一个月;如果双方都坦白,根据案情两人将被判入狱六个月;如果一个招认而另一个拒不坦白,招认者因由主动认罪立功的表现将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入狱九个月。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目录 一博弈论的简介 (2) 二博弈论的历史 (3) 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4) 四博弈论的基本类型 (7) 五经典的博弈论 (7) 1 囚徒困境博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智猪博弈......................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博弈价格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二妓争子......................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博弈论的重要性 (20)

博弈论,亦名“对策论”(Game Theory)、“赛局理论”,既属于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博弈论是博弈双方或者多方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使得其行为能够为个体带来最优的效益。 我们研究的博弈论,是建立在博弈双方或者多方都属于理性人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以及博弈对手状况的了解、博弈环境的要求及变化等诸多因素,博弈者做出对自己最有利最保险的决策和行动,从而使得自己能达到获利或者获胜的目的。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中西方_文化_差异比较分析

第28卷 总第118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8,Su m No.118 2010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10 【文化艺术】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雷兴长 (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兰州 700020) 摘 要: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导致东方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一元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建设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中西方;多元文化;一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1-0173-04 The New Com para ti ve Theory of Ch i n ese and W estern“Culture” LE I Xing-chang (L anzhou Co mm ercial College,Institute of Econo m ic Research L anzhou,L 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D ifferent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li m atic conditi ons led t o the the diversity of eastern culture and unitariness of western culture.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 estern cultural will p r omote the internati onalizati on and worl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east and the west;multi-cultural;unitary culture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国家、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发展历程不一,必然导致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不同的文化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能小视。目前,文化的地位日益上升,已经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社会不断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这就更有必要探讨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西方文化的长处有哪些?这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老问题。 一、中西文化的环境差异 大自然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培植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河流,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海洋。海洋无比广阔,是无法征服的,只能顺其势,利用海洋,欣赏海洋;河流相对狭窄,是有可能征服的,集中社会力量,利用人力,征服河流,利用河流,就成了中国古人的愿望和使命。 大自然决定着社会文化,生存的自然环境特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广阔的海洋成了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养育了西方人的自由个性、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造力的文化基因;由于奔腾的河流成了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培育了中国文化的社稷为上、循规蹈矩、顺势而为的文化基因。海洋变化无常、无法驯服,滋生了西方人自由奔放的个性文化;海洋的一望无际、变化多端,给予了西方人想象力丰富的思想文化;海洋的深不可测、无穷无尽,培植了西方人不断探索的创新文化。河流的可征服、可利用,滋生了中国人善于凝聚力量的社会文化;河流的顺势而流、不破不泛,培植了中国人善解人意、循规蹈矩的行为文化;河流的水到渠成、可堵可导,培育了中国人无为而治、灵活机动的哲学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含义差异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含义更多的是教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在汉语中,文化是一个词组。“文”是指文章、典籍,“化”是指教化、训化。用著名的文章、典籍教化、训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就成了“文化”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 收稿日期:2009-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项目———批准号08XZX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兴长(195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国际经济研究。 371

文化哲学的含义

文化哲学的兴起、发展及其理论定位 摘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善与恶的二律背反,是文化哲学兴起的深刻历史条件。将文化哲学视为对以传统本体论哲学和意识论哲学为标志的思辨哲学的超越和反叛,是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定位。中国的文化哲学兴起和发展相对较晚,但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哲学;兴起;发展;理论定位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及其造成的世界范围的人类文化碰撞和交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善恶二律背反,是文化哲学兴起深刻的历史条件;就理论发展自身而言,哲学必然面向世界文化的历史潮流,冲破理性主义传统的藩篱,完成由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将文化哲学视为哲学自身发展的“文化转向”,是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定位。中国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比较晚,文化哲学的理论生态更加多样,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本文分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条件,概要梳理了中外文化哲学的发展,探讨了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 一、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得以兴起和发展也是如此。14世纪的欧洲,以意大利为代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酝酿、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这样,欧洲就撕破了中世纪的黑幕,开始了由

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开始了现代化进程。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文化哲学兴起的最深刻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生产方式,它以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化生产,释放了史无前例的生产力,积聚了数量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式,塑造着与先前迥然不同的人类文化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后深刻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工业原料的取得和产品的消费需要都跨越了本国界限,成为世界性的了,所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描述和论断,揭示了蕴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博弈论经典例子

博弈论经典例子 篇一:《博弈论三大经典案例》 经典的囚徒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Merrill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xx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认罪(背叛)甲即时获释;乙服刑xx 年乙认罪(背叛)甲服刑xx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

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由囚徒困境可以写出类似的员工困境: 一名经理,数名员工;前提,经理比较苛刻; 如果所有员工都听从经理吩咐,则奖金等待遇一样,不过所有人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科0970 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 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这样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提高增长速度的作用,但在长期上造成了腐败、权力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原因就是它正好与上述价值观背道而行,把GDP放在了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健康。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 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

浅析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内涵

浅析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内涵 摘要:不确定性原理作为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主要描述了对两个力学量算符在任一时刻其几率分布宽度的的关系。本文先介绍了何为不确定性原理,再重点阐释了对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审视,最后在借鉴先哲们精粹思想的同时也对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不确定性原理变量哲学 1、引言 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其特殊的性质给科学和哲学解释提出了挑战。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不确定变量都不可能同时确定出确定值,使人们放弃了经典的轨道概念。这表明,几率性、随机性、偶然性,并非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而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性。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哲学层次来认识不确定性原理在科学理论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它的本体论及认识论内涵,总结其基本特征,进而为不确定性原理的科学研究提供富有启示意义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原则。 2、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云室(一种观察微观粒子运动径迹仪器)中观察到的电子径迹的解释上,海森堡的想法是如何用已知的数学形式去描述云室中的电子径迹。云室中的径迹并不是能反映粒子明确位置和速度的一条无限细的线,在云室中看到的电子径迹的宽度要比电子本身的线度大得多,这可能代表了电子的位置具有某种不确定性。通过推算,得到了一种不确定性原理,它表明:同时严格确定两个共轭变量(如位置和速度,时间和能量等)的数值是不可能的,它们的数值准确度有个下限。这是一条自然定律,它说明,在微观粒子层次上,同时得到一个粒子运动的位置和速度的严格准确的测量值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用这个理论去解释试验中所观察到的电子轨迹,经过重新的分析整理,最终确定:云室中电子径迹并不是一条连续的线,实质上它是一系列离散而模糊的斑点,它们近似排列成线,并非真正的电子“径迹”,也就是说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海森堡进一步验证此不确定性满足新的量子力学,得到了标准的量子条件:Pq-qP=h/2π (P为动量,q为与动量对应的位置,h为普朗克常量s)。 由上式出发,海森堡导出了位置和与速度相关的p的不确定关系式:ΔpΔq≥h。 3、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思考 不确定性原理告诉人们:经典的轨道概念已不再适用,像经典物理学精确把握宏观物体那样将微观粒子的信息精确测出也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波函数的统计诠释与不确定性原理两者可共存于一个理论体系,不确定性原理可以由量子力学基本公设推导,而且推导结果也没有超出量子力学的几率诠释。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看它们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有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由于望文生义或不太理解量子力学理论,认为不确定性原理之不确定,几率诠释之几率。深入的思考者则认为,几率诠释告诉我们微观粒子之状态我们不能百分百把握,而不确定性原理则干脆将“不确定”确定下来,告诉我们不确定不是我们的仪器有什么问题,而是客观世界正是如此,不仅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可能有人会疑问,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再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的最优反应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最大的收益的战略。博弈论说法是科学的比喻,很多不被看作是博弈的行为,如竞争,战争和竞选等,都可以作为博弈来处理和分析。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均衡论。我看也由纪实改编成剧本的纳什本人的电影《美丽的心灵》。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看到人类心灵真正的美丽,以

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创新

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 汪品先 2007.5 于学校国际会议中心 汪品先语录: “中华文化,必将能包容外来的西方文化,从而使创新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 “走螺旋路线,懂得拿下别人的精华,同时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 一、为什么牛顿不是中国人 二、提倡创新,重点在于克服创新的障碍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 四、振兴华夏文明,瓶颈在哪 一、为什么牛顿不是中国人 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中国语言的特性不利于创新 儒教文化:为先贤立言 而科学的进步依靠证伪 1686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效得多?” 梁启超认为:障碍在于科举制度 冯友兰:归应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哲学 李光耀:中国文化强调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个人。 欧洲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 实质上是文化背景问题。 现代科技的创造,主要归功发源于爱琴海的西欧文明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变化发生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兴的是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才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瓦特发明蒸汽机用于纺织业。

二、古老的中华,终将一扫因循守旧,屈辱自卑的习气,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前进。 提倡创新,重点在于克服创新的障碍。 但障碍在哪里? 客观包括硬件、政策环境 主观在于深层次的文化素质。这根深蒂固。 比较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在历史上的差异,从深层次上寻找障碍。 O封建制度 大陆文化 方块文字 科举 与源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相比,我们的华夏文明,缺少海洋的成份。 比较诸多古文明,唯独爱琴海是不在河流上的海洋古文明。 古希腊与古罗马---围绕地中海发展 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差别: 战争与政治 宗教、神话 文艺 科技 1805.10.21特拉法加尔海战 帆船时代最伟大的海战 确立英国今后百年海上霸权的地位 我们有涿鹿、赤壁之战,海战太少 北欧的唯京人,是掠夺别人的海盗 1、《旧约》里的海 创世纪:诺亚方舟 讲述的是:7600年前,地中海水突然涌入低于当时海平面上百米的黑海 2、“出埃及记” 渡过红海 3、中国有:大禹治水(河水) - 中国古代地理:徐霞客:研究陆地 《山海经》:精卫填海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的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的理论起点,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从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反思,到开展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再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诠释学、生存实践论等理论命题的提出或理论体系的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争论。但时至今日,讨论很难进一步深入,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因其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很难被解构,而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想,尽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的地位,但却在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方面存在不足。上述困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事实上,如果不转换理论研究范式,哲学理论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哲学理解范式转换 马克思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用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新哲学代替了解释世界的万能公式旧哲学。但是,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关节点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例如,关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存在很多种解读:唯物辩证法对唯心辩证法的革命,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超越,改变世界的哲学对解释世界的哲学的超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超越,实践本体论对物质本体论的替代,重建本体论或本体论的转向,等等。为什么不同的结论差异很大,似乎又都能够得到马克思文本的支撑?其中的问题出在何处?在我们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还没能跳出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的窠臼。从根本上看,原有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的理解是建立在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理解范式上的,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正是马克思所批判和超越的旧哲学,相对而言,现代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文化哲学理解范式更有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有助于发掘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和革命变革的真正价值。 一般而论,哲学范式就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 [1] 。哲学范式转换是一种总体性和根本性的转换,至少在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这两个基本方面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尽管目前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解还有分歧,但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认识却基本一致,例如,文化哲学是一种与理性主义哲学相对的思维方式,是对文化的形上意义及思维方式进行专门的研究 [2](p18-19) ;文化哲学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其他哲学学科或分支领域的特殊的哲学研究领域,而是贯穿于或渗透于所有哲学领域之中的哲学视野或哲学境界" [3](p12) ;文化哲学就是自觉地以整体文化为对象的哲学 [4](序言,p2) 。另外,人们对文化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文化的理解也基本一致,例如认为:文化就是‘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世界’、及其‘优化过程’。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是文化的本体,因而也是哲学的‘本体’ [4](序言,p1)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的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 [3](p10) 。在处理文化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上是基本坚持,哲学生长于文化的土壤之上,哲学按其本质精神来说是‘文化的’ [4](p10) ,认为哲学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自觉外显 [3](p12) 。 应该说,西方哲学有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两种基本的哲学理解范式。理论哲学理解范式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逻辑范畴为理论工具,以构筑完美的、普遍适用地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为使命,其中,意识哲学、思辨哲学、本质主义哲学等形态都属于这种哲学范式。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则以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为关注对象,以语言符号为媒介,

博弈论中的相关概念

新古典经济学前提: 理性选择——减少不确定; ——经济系统效用最大化。 理性——新古典经济学与博弈论的纽带 博弈论决策前提:理性的战略选择。 博弈论决策基础:最优反应,即带来最大收益的战略。 但是,在博弈论中最优反应不是理性的唯一表现,也不总是假定人是理性的。 新古典经济学决策的背景: 理性的个体面临特定的制度环境(产权、货币、高度竞争的市场),在此基础上以获取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隐含的基础:只需考虑自身情况和市场条件,而不考虑他人行为。 弊端: ——限制了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实中竞争并不完全; ——无法解决货币经济以外的决策难题。 博弈论的优势: ——不仅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最重要的是还需考虑他人的行为。 游戏规则: 两个选手,轮流取币; 每次至少取一枚硬币; 只能从一行中取任意数量的硬币,不许从两行中选取; 取走最后一枚硬币的为胜者 囚徒困境的启示: 囚徒困境仅仅是二人博弈,多人博弈在现实中更多; 如果囚犯可以交流,结果显著不同; 如果多轮博弈,结果也有不同; 导致困境结论的分析过程令人注目,但最后结论并非理性。 通常假设参与者将采取最优反应战略而理性行事,最大化利润、力争在游戏中获胜、达到主观收益最大化,或者惩罚最小化,皆属于理性行为。 最优反应战略是在其他参与者战略已知或可预测条件下,给某参与者带来最大化收益的战略。 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在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者的最优反应(best response)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择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的最大收益的战略。 标准式——数字矩阵; 扩展式——树形图 不确定事件(contingency): 相机战略(contingent strategy):仅在不确定事件发生时才会采取的战略 信息集(information set):节点2包含了决策者掌握的所有信息,因此也称为信息集。 扩展式的优势: ——展示了每一阶段掌握的信息; ——展示了参与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 所有博弈问题均可用标准式描述,即绘制一个表格,边缘列出参与者的战略,里面列出参与者的收益;

浅析价值的哲学内涵

浅析价值的哲学内涵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浅谈价值的哲学内涵 摘要:本文认为价值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价值具有实践基础、价值是一种关系、价值是一个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basis of practical,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system. 关键字:价值哲学内涵关系系统 Keywords: valu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 system “价值”在不同的领域中含义是不同的,比如在经济学中,价值指的是凝结 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伦理学中,价值主要指的是道德价值、规范价值等。然而,要撇开一切限定思索到底什么是“价值”就必须从哲学层面来进 行理解。 一.价值具有实践基础 要从哲学层面来理解价值的内涵最根本的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之上来展开。首先,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纽带。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够从事以一定手段有目的的进行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连结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价值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关系中,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通过工具和行为影响和改造客体,使客体产生适合于主体的效益。同时,客体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变化作为条件制约主体活动,在结果和效应中给主体以现实的影响,实质上价值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关系。其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写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实践作为改变世界的活动不仅是产生价值关系的基础,而且还是检验事物是否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正如李德顺教授所说的“实践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