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实验数据处理

过滤实验数据处理
过滤实验数据处理

1. 真空过滤实验数据的计算方法

根据恒压过滤方程:(q +q e )2=K(θ+θe ) (1)

式中: q ─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 m 3/m 2;

q e ─单位过滤面积的虚拟滤液体积 m 3/m 2;

θ─实际过滤时间 S;

θe ─虚拟过滤时间 S;

K ─过滤常数 m 2/S 。

将(1)式微分得: e q k

q k dq d 22+=θ (2) 此为直线方程,于普通坐标系上标绘

dq d θ对 q 的关系,所得直线斜率为: k

2,截距为e q k 2,从而求出,K ,q e 。 θe 由下式得:

q 2

e =K θe (3)

当各数据点的时间间隔不大时,dq

d θ可以用增量之比来代替。 即:q

?θ? 与 q 作图 在实验中,当计量瓶中的滤液达到100 ml 刻度时开始按表计时,做为恒压过滤时间的零点。但是,在此之前吸滤早以开始,即计时之前系统内已有滤液存在,这部分滤液量可视为常量以q '表示,?这些滤液对应的滤饼视为过滤介质以外的另一层过滤介质,在整理数据时应考虑进去,则方程应改写为: ()q q k

k q e '++=22?θ? (4) A

V q '=

' 2. 计算举例(以0.02 MPa 为例)

过滤漏斗的过滤面积: A =0.0692×(π/4)=0.003737 m 2

滤浆浓度: 8%

管内存液量: V1=0.0692×(π/4)×0.01+0.0152×(π/4)×0.55

=0.000135 m 3=135ml

当计量瓶中的滤液达到100 ml 刻度时开始按表计时V2=100ml

所以 V '=235ml

过滤常数: K ,q e ,θe 的计算举例 从q

?θ?~q 关系图上0.02MPa 直线得

斜率:

K

2=26902 K =0.743×10-4 m 3/m 2

截距: ??? ??'+e e q q K 2=1944.4 0629.0003737.0102356

=?='

-e q (m 3/m 2) q e =0.009334(m 3/m 2)

17.110743.0009334.0θ4

-22=?==K q e e (秒) 按以上方法依次计算q ?θ

?~q 关系图上2,3直线的过滤常数,见表一 以△P ─K 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做图压缩性指数 s 及物性常数 k 的

计算。

表一:

斜率 截距 压差

K qe e 26902 1944.4 20000

0.0000743 0.009392 1.19E+00 16015 1221.7 40000

0.0001249 0.013400 1.44E+00 9572.1 742.46 60000

0.0002089 0.014680 1.03E+00

ΔP--K 曲线y = 8E-09x 0.9199

0.00001

0.00010.001

10000

100000ΔP (Pa)

K (m 3/m 2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 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二、实验项目名称: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原理; 3. 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 、q e 、τe 及压缩性指数S 的方法; 4. 了解操作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定时间与滤液量的变化关系,绘制相关图表,求出过滤常数K 及压缩性指数S 。 实验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作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的操作。在外力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操作中,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固体颗粒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率不断降低。 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除压强差、滤饼厚度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在低雷诺数范围内,过滤速率计算式为: L p a K u μεε?-=223')1(1 (1) 由此可以导出过滤基本方程式: )('12Ve V v r p A d dV s +?=-μτ (2) 恒压过滤时,令k=1/μr ’v ,K=2k △p 1-s ,q=V/A ,q e =Ve/A ,对(2)式积分得: (q+q e )2=K(τ+τe ) (3) K 、q 、q e 三者总称为过滤常数,由实验测定。 对(3)式微分得: 2(q+q e )dq=Kdτ e q K q K dq d 22+=τ (4) 用△τ/△q 代替dτ/dq ,用q 代替q 。在恒压条件下,用秒表和电子称分别测定一系列时间间隔△τi ,和对应的滤液质量△M (除水的密度换算成体积△V i ),可计算出一系列△τi 、△q i 、q i ,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τ/△q ~q 的函数关系,得一直线,斜率为2/K ,截距为2q e /K ,可求得K 和q e ,再根据τe =q e 2/K ,可得τe 。 改变过滤压差△p ,可测得不同的K 值,由K 的定义式两边取对数得: lgK=(1-S)lg(△p)+lg(2k) (5) 在实验压差范围内,若k 为常数,则lgK ~lg(△p)的关系在直角坐标上应是一条直线,斜率为(1-S),可得滤饼压缩性指数S ,进而确定物料特性常数k 。 五、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六节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的最佳值、误差和不确定度的计算。然而,我们进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数据的获得和处理,从中揭示出有关物理量的关系,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或验证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或为以后的实验准备依据。因而,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数据处理贯穿于从获得原始数据到得出结论的整个实验过程。包括数据记录、整理、计算、作图、分析等方面涉及数据运算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列表法、图示法、图解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法等,下面分别予以简单讨论。 列表法是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排列的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的作用有两种:一是记录实验数据,二是能显示出物理量间的对应关系。其优点是,能对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既有条不紊,又简明醒目;既有助于表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又便于及时地检查和发现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减少或避免测量错误;同时,也为作图法等处理数据奠定了基础。 用列表的方法记录和处理数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设 计出一个栏目清楚、行列分明的表格,也需要在实验中不断训练,逐步掌握、熟练,并形成习惯。 一般来讲,在用列表法处理数据时,应遵从如下原则:

(1) 栏目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便于显示有关物理量的关系。 (2) 在栏目中,应给出有关物理量的符号,并标明单位(一般不重复写在每个数据的后面)。 (3) 填入表中的数字应是有效数字。 (4) 必要时需要加以注释说明。 例如,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球直径的实验数据列表处理如下。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球直径的数据记录表 从表中,可计算出 D i D = n = 5.9967 ( mm)

恒压过滤实验报告

恒压过滤 . 一、实验名称: 恒压过滤 二、实验目的: 1、熟悉板框过滤机的结构; 2、测定过滤常数K、q e、θe; 三、实验原理: 板框压滤是间歇操作。一个循环包括装机、压滤、饼洗涤、卸饼和清洗五个工序。板框机由多个单元组合而成,其中一个单元由滤板(·)、滤框(∶)、洗板( )和滤布组成,板框外形是方形,如图2-2-4-1所示,板面有内槽以便滤液和洗液畅流,每个板框均有四个圆孔,其中两对角的一组为过滤通道,另一组为洗涤通道。滤板和洗板又各自有专设的小通道。图中实线箭头为滤液流动线路,虚线箭头则为洗液流动路线。框的两面包以滤布作为滤面,滤浆由泵加压后从下面通道送入框内,滤液通过滤布集于对角上通道而排出,滤饼被截留在滤框内,如图2-2-4-2a)所示。过滤完毕若对滤饼进行洗涤则从另一通道通入洗液,另一对角通道排出洗液,如图 2-2-4-2b)所示。

图2-2-4-2 过滤和洗涤时液体流动路线示意图 在过滤操作后期,滤饼即将充满滤框,滤液是通过滤饼厚度的一半及一层滤布而排出,洗涤时洗液是通过两层滤布和整个滤饼层而排出,若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液体量定义为过滤速率或洗涤速率,则可得洗涤速率约为最后过滤速率的四分之一。 恒压过滤时滤液体积与过滤时间、过滤面积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2 2e e KA V V θθ+=+ (1) 式中:V ——时间θ内所得滤液量[m 3 ] V e ——形成相当于滤布阻力的一层滤饼时获得的滤液量,又称虚拟滤液量[m 3 ] θ——过滤时间[s] θe ——获过滤液量V e 所需时间[s] A ——过滤面积[m 2 ] K ——过滤常数[m 2/s]

恒压过滤实验常数测定实验报告

恒压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恒压过滤常数 K、通过单位过滤面积当量滤液量 qe 、当量过滤时间 ? e 的测定方法; 加深 K、 qe 、 ? e 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学习滤饼的压缩性指数 s 和物料常数 k 的测定方法。 3、 学习
d? ——q 一类关系的实验测定方法。 dq
4、 学习用正交试验法来安排实验,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小实验工作量的目的。 5、 学习对正交试验法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出每个因素重要性的大小,指出试 验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了解适宜操作条件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设定试验指标、因素和水平。因可是限制,分 4 个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正交表。 故同意规定实验指标为恒压过滤常数 K,设定的因素及其水平如表 6-1 所示。假定各因素之 间无交互作用。 2、为便于处理实验结果,应统一选择一个合适的正交表。 3、按选定正交表的表头设计,填入与各因素水平对应的数据,使它变成直观的“实验 方案”表格。 4、分小组进行实验,测定每个实验条件下的过滤常数 K、q 5、对试验指标 K 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之处各个因素重要性的大小;讨论 K 随其 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提高过滤速度为目标,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
三、实验原理
1.恒压过滤常数 K、 qe 、 ? e 的测定方法。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固体颗粒不断地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滤饼厚度增加,液体流过固 体颗粒之间的孔道加长,而使流体阻力增加,故恒压过滤时,过滤速率逐渐下降。随着过滤 的进行,若得到相同的滤液量,则过滤时间增加。 恒压过滤方程
(q ? qe ) 2 ? K (? ? ? e )
式中 q———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 m / m ;
3 2
(1)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 班级:环境17研 姓名: 学号: 1、 用Excel (或Origin )做出下表数据带数据点的折线散点图 余浊(N T U ) 加量药(mL) 总氮T N (m g /L ) 加量药(mL ) 图1 加药量与剩余浊度变化关系图 图2 加药量与总氮TN 变化关系图 总磷T P (m g /L ) 加量药(mL) C O D C r (m g /L ) 加量药(mL) 图3 加药量与总磷TN 变化关系图 图4 加药量与COD Cr 变化关系图 去除率(%) 加药量(mL)

图5 加药量与各指标去除率变化关系图

2、对离心泵性能进行测试的实验中,得到流量Q v 、压头H 和效率η的数据如表所示,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将扬程曲线和效率曲线均拟合成多项式(要求作双Y 轴图)。 η H (m ) Q v (m 3 /h) 图6 离心泵特性曲线 扬程曲线方程为:H=效率曲线方程为:η=+、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出相关系数,并绘制出工作曲线图。 (1) 表1 相关系数的计算 Y 吸光度(A ) X X-3B 浓度(mg/L ) i x x - i y y - l xy l xx l yy R 10 -30 2800 20 -20 30 -10 40 ()() i i x x y y l R --= = ∑

50 10 60 20 70 30 平均值 40 吸光度 X-3B浓度(mg/L) 图7 水中染料活性艳红(X-3B )工作曲线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 相关系数为:R 2= (2) 代入数据可知: 样品一:x=样品二:x=、试找出某伴生金属c 与含量距离x 之间的关系(要求有分析过程、计算表格以及回归图形)。 表2 某伴生金属c 与含量距离x 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表 序号 x c lgx 1/x 1/c 1 2 2 3 3 4 4 5 5 7 6 8 7 10 1

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实验必须采集大量数据,数据处理是指从获得数据开始到得出最后结 论的整个加工过程,它包括数据记录、整理、计算与分析等,从而寻找出 测量对象的内在规律,正确地给出实验结果。因此,数据处理是实验工作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据处理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只介绍常用的四种方 法。 1列表法 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或者测量几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往往 借助于列表法把实验数据列成表格。其优点是,使大量数据表达清晰醒目, 条理化,易于检查数据和发现问题,避免差错,同时有助于反映出物理量 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设计一个简明醒目、合理美观的数据表格,是每 一个同学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列表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所设计的表格要能充分反映上述优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栏目均应注明所记录的物理量的名称(符号 )和单位; 2.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 3.表中的原始测量数据应正确反映有效数字,数据不应随便涂改,确实要修改数据时, 应将原来数据画条杠以备随时查验; 4.对于函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应按自变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便于判 断和处理。 2图解法 图线能够明显地表示出实验数据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它可以找出两个 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因此图解法是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图解法 处理数据,首先要画出合乎规范的图线,其要点如下: 1.选择图纸作图纸有直角坐标纸 ( 即毫米方格纸 ) 、对数坐标纸和 极坐标纸等,根据 作图需要选择。在物理实验中比较常用的是毫米方格纸,其规格多为17 25 cm 。 2.曲线改直由于直线最易描绘 , 且直线方程的两个参数 ( 斜率和截距 ) 也较易算得。所以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情形,在用图解法时 应尽可能通过变量代换 将非线性的函数曲线转变为线性函数的直线。下面为几种常用的变换方法。 ( 1) xy c ( c 为常数 ) 。 令 z 1,则 y cz,即 y 与 z 为线性关系。 x ( 2) x c y ( c 为常x2,y 1 z ,即 y 与为线性关系。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总述及总结 王亚丽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08统计1班 081120132) 摘要: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是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安排 试验可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生产问题等,对现实生产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根据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了总述与总结,以期达到学习、理解、掌握的以及灵活运用的目的。 1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基本知识总述 1.1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思想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数理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为理论基础,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地安排实验方案以及系统、科学地分析处理试验结果的一项科学技术,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试验领域中,传统的试验方法对于多因素试验往往只能被动地处理试验数据,而对试验方案的设计及试验过程的控制显得无能为力这一问题。 1.2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掌握试验因素对试验考察指标影响的规律性,即各因素的水平改变时指标的变化情况。 (2)有助于分清试验因素对试验考察指标影响的大小顺序,找出主要因素。(3)有助于反映试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即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4)能正确估计和有效控制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度。 (5)能较为迅速地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或称最优方案),并能预估或控制一定条件下的试验指标值及其波动范围。 (6)根据试验因素对试验考察指标影响规律的分析,可以深入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明确进一步试验研究的方向。

1.3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1)重复原则:重可复试验是减少和估计随机误差的的基本手段。 (2)随机化原则:随机化原则可有效排除非试验因素的干扰,从而可正确、无偏地估计试验误差,并可保证试验数据的独立性和随机性。 (3)局部控制原则:局部控制是指在试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方法减少非试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用图形表示如下: 2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总述和总结 2.1方差分析 (1)概念:方差分析是用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的平均值差异的显著程度。并由此判断样本究竟是否抽自具有同一均值的总体。 (2)优点:方差分析对于比较不同生产工艺或设备条件下产量、质量的差异,分析不同计划方案效果的好坏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员有关的数量指标差异是否显著时,是非常有用的。 (3)缺点:对所检验的假设会发生错判的情况,比如第一类错误或第二类错误的发生。 (4)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确定因素的不同水平下均值之间的方差,把它作为对由所有试验数据所组成的全部总体的方差的第一个估计值;另一方面再考虑在同一水平下不同试验数据对于这一水平的均值的方差,由此计算出对由所有试验数据所组成的全部数据的总体方差的第 二个估计值。比较上述两个估计值,如果这两个方差的估计值比较接近就说明因素的不同水平下的均值间的差异并不大,就接受零假设;否则,说明因素的不同水平下的均值间的差异比较大。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物理实验中测量得到的许多数据需要处理后才能表示测量的最终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计算、分析、拟合等,从中获得实验结果和寻找物理量变化规律或经验公式的过程就是数据处理。它是实验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课的基本训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列表法、作图法、图解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1.4.1 列表法 列表法就是将一组实验数据和计算的中间数据依据一定的形式和顺序列成表格。列表法可以简单明确地表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和发现资料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检查和发现实验中的问题,这就是列表法的优点。设计记录表格时要做到:(1)表格设计要合理,以利于记录、检查、运算和分析。 (2)表格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其符号、单位及量值的数量级均要表示清楚。但不要把单位写在数字后。 (3)表中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和不确定度。列入表中的除原始数据外,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也可以列入表中。 (4)表格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实验室所给的数据或查得的单项数据应列在表格的上部,说明写在表格的下部。 1.4.2 作图法 作图法是在坐标纸上用图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作图法既有简明、形象、直观、便于比较研究实验结果等优点,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作图法的基本规则是: (1)根据函数关系选择适当的坐标纸(如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双对数坐标纸,极坐标纸等)和比例,画出坐标轴,标明物理量符号、单位和刻度值,并写明测试条件。 (2)坐标的原点不一定是变量的零点,可根据测试范围加以选择。,坐标分格最好使最低数字的一个单位可靠数与坐标最小分度相当。纵横坐标比例要恰当,以使图线居中。 (3)描点和连线。根据测量数据,用直尺和笔尖使其函数对应的实验点准确地落在相应的位置。一张图纸上画上几条实验曲线时,每条图线应用不同的标记如“+”、“×”、“·”、“Δ”等符号标出,以免混淆。连线时,要顾及到数据点,使曲线呈光滑曲线(含直线),并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直线)的两侧,且尽量贴近曲线。个别偏离过大的点要重新审核,属过失误差的应剔去。 (4)标明图名,即做好实验图线后,应在图纸下方或空白的明显位置处,写上图的名称、作者和作图日期,有时还要附上简单的说明,如实验条件等,使读者一目了然。作图时,一般将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写在前面,横轴代表的物理量写在后面,中间用“~”

(整理)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整理)

第四章 1、误差的来源: 主要有四个方面:1.设备仪表误差:包括所使用的仪器、器件、引线、传感器及提供检定用的标准器等,均可引入误差。2.环境误差: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力、振动及各种可能干扰测量的因素,均能使测量值发生变化,使测量失准,产生误差;3.人员误差:测量人员分辨能力、测量经验和习惯,影响测量误差的大小。4.方法误差:研究与实验方法引起的误差。 2、误差的分类: 粗大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的特点是测量值显著异常。处理方法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须先行剔除坏值。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测量条件一定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恒定,当测量条件变化时,误差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处理方法:由于误差是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的,即误差变化可用函数式或用曲线图形描述偶然出现,误差很大,数据异常。可以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找到规律并修正。随机误差的特点是测量时,每一次测量的误差均不相同,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不可预定,无确定规律。处理方法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随机误差的特征,以判断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粗大误差或者坏值的判断方法:剔除方法有两种:1)格拉布斯准则。设对某物理 量进行N 次重复测量,得测量列x1,x2,···xn ,算术平均值11n i i x x n - ==∑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残余误差或残差,用Vi 表示,即V i i x x - =- 测量列的标准差 σ= 若某测量值xi 的残差绝对值(,)V n αλασ>时,则判为坏值。 (n 为测量次数,α为置信度)。2)3σ准则。确定其最大可能误差,并验证各测量值的误差是否超过最大可能误差。一般为简化计算,提出以+-3σ 为最大可能误差,也称为3σ准则。 3.误差传递公式及其应用(任意选取两个方面)

化工原理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报告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理论。 3. 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 、q e 、τe 及压缩性指数s 的方法。 4. 了解过滤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操作过程,即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即滤渣层)及多孔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形成滤渣层,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因此,过滤操作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的流动,而这个固体颗粒层(滤渣层)的厚度随着过滤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度不断降低。 过滤速度u 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过滤推动力(压强差)△p,滤饼厚度L 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 过滤时滤液流过滤渣和过滤介质的流动过程基本上处在层流流动围,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与时间的关系,可得过滤速度计算式: (1) 式中:u —过滤速度,m/s ; V —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 ; A —过滤面积,m 2 ; τ —过滤时间,s ; q —通过单位面积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m 2 ; △p —过滤压力(表压)pa ; s —滤渣压缩性系数; μ—滤液的粘度,Pa.s ; r —滤渣比阻,1/m 2 ; 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体积,m 3 /m 3 ; Ve —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m 3; r ′ —滤渣比阻,m/kg ;

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质量,kg/m3。 对于一定的悬浮液,在恒温和恒压下过滤时,μ、r、C和△p都恒定,为此令: (2) 于是式(1)可改写为: (3)式中:K—过滤常数,由物料特性及过滤压差所决定,m2/s 将式(3)分离变量积分,整理得: (4) 即V2+2VV e=KA2τ (5) 和从0到积分,则: 将式(4)的积分极限改为从0到V e V e2=KA2τ (6)将式(5)和式(6)相加,可得: 2(V+V e)dv= KA2(τ+τe) (7) 所需时间,s。 式中:—虚拟过滤时间,相当于滤出滤液量Veτ e 再将式(7)微分,得: 2(V+V e)dv= KA2dτ (8)将式(8)写成差分形式,则 (9)式中:Δq—每次测定的单位过滤面积滤液体积(在实验中一般等量分配),m3/ m2; Δτ—每次测定的滤液体积所对应的时间,s; —相邻二个q值的平均值,m3/ m2。 以Δτ/Δq为纵坐标,为横坐标将式(9)标绘成一直线,可得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斜率:S= 截距:I= q e 则,K= ,m2/s

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总结

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不同的数相加减时,以参加运算各量中有效数字最末一位位数最高的为准,最后结果与它对其,余下的尾数按舍入规则处理。 2、乘除法以参与运算的数值中有效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准,但当结果的第1位数较小,比如1、2、3时可以多保留一位(较小:结果的第一位数小于 有效数字最少的结果第一位数)! 例如:n=tg56° θ=56° d θ=1° θθθθθ2cos d d d dtg dn == 为保留) (,带入848.156n 15605.018056cos 1cos 22=?=∴?=??=≈?=?= ?tg n θθπθθ 3、可以数字只出现在最末一位:对函数运算以不损失有效数字为准。 例如:20*lg63.4 可疑最小位变化0.1 Y=20lgx 01.04 .631.010ln 2010ln 20ln 10ln 20≈===x dx dx dx x d dy 04.364.63lg 20=∴ 4、原始数据记录、测量结果最后表示,严格按有效数字规定处理。(中间过程、结果多算几次) 5、4舍5入6凑偶 6、不估计不确定度时,有效数字按相应运算法则取位;计算不确定度时以不确定度的处理结果为准。 真值和误差 1、 误差=测量值-真值 ΔN=N-A 2、 误差既有大小、方向与政府。 3、 通常真值和误差都是未知的。 4、 相对约定真值,误差可以求出。 5、 用相对误差比较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6、 ΔN/A ≈ΔN/N 7、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8、 随机误差:统计意义下的分布规律。粗大误差:测量错误 9、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不确定度 1、P (x )是概率密度函数 dx P dx x x P p )x (之间的概率是测量结果落在+当x 取遍所有可能的概率值为1. 2、正态分布且消除了系统误差,概率最大的位置是真值A 3、曲线“胖”精密度低“瘦”精密度高。 4、标准误差:无限次测量?∞∞-=-2 )()(dx X P A X x )(σ 有限次测量且真值不知道标准偏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论文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专业2012级网络工程 学生姓名孙贵凡 学号201210420136 指导教师潘声旺职称副教授

成绩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网络工程姓名孙贵凡学号:201210420136 摘要:《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这门课程列举典型实例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重点介绍了多因素优化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回归分析方法以对目标函数进行模型化处理。其适于工艺、工程类本科生使用,尤其适用于化学化工、矿物加工、医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本科生使用。其对行实验设计可提供很大的帮助,也可供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应用。关键字:优化实验设计; 标函数进行模型化处理; 正交设计; 回归分析方法 1 引言 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界中大多数公式定理是由试验反复验证而推导出来的。只有经得起试验验证的定理规律才具有普遍实用性。而科学的试验设计是利用自己已有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既能减少试验次数,又能缩短试验周期,从而迅速找到优化方案的一种科学计算方法,就必然涉及到数据处理,也只有对试验得出的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在水处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过程加上严谨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使水处理原理,内在规律性被很好的发现,从而更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1. 论文所围绕的目标和假设 研究的目标就是实验的目的,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是想来做什么以及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要正确的识别问题和陈述问题,这些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的阅读文献综述等方法来获得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需要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并且对这个具体的问题提出假设。如水处理中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有一个适宜的PH值范围。

数据挖掘实验一数据预处理

实验一、数据预处理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实验目的: (1)熟悉 VC++编程工具和完全数据立方体构建、联机分析处理算法。 (2)浏览拟被处理的的数据,发现各维属性可能的噪声、缺失值、不一致 性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拟出采用的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集成的具体算法。(3)用 VC++编程工具编写程序,实现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集成等功 能。 (4)调试整个程序获得清洁的、一致的、集成的数据,选择适于全局优化 的参数。 ?实验原理: 1 、数据预处理 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库极易受噪音数据、遗漏数据和不一致性数据的侵扰,为 提高数据质量进而提高挖掘结果的质量,产生了大量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预处理有多种方法: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数据归约等。这些数据处理技术在数据挖掘之前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挖掘模式的质量,降低实际挖掘所需要的时间。 2 、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例程通过填写遗漏的值,平滑噪音数据,识别、删除离群点,并解 决不一致来“清理”数据。 3 、数据集成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将数据由多个源合并成一致的数据存储,如数据仓库或数据立方 体。 4 、数据变换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 5 、数据归约 使用数据归约可以得到数据集的压缩表示,它小得多,但能产生同样(或几 乎同样的)分析结果。常用的数据归约策略有数据聚集、维归约、数据压缩和数字归约等。 三、实验内容: 1 、主要代码及注释 头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实验报告一:恒压过滤参数的测定

恒压过滤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前言 1.过滤介质 过滤是在推动力的作用下,位于一侧的悬浮液(或含尘气)中的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孔道向另一侧流动。颗粒则被截留,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的分离操作过程。被过滤的悬浮液又称为滤浆,过滤时截留下的颗粒层称为滤饼,过滤的清液称为滤液。 过滤介质即为使流体通过而颗粒被截留的多孔介质。无论采用何种过滤方式,过滤介质总是必须的,因此过程介质是过滤操作的要素之一。 多ZJ系列真空净油机过滤介质的共性要求是多空、理化性质稳定、耐用和可反复利用等。可用作过滤介质的材料很多,主要可以分为: (1)织物介质 织物是非常常用的过滤介质。工业上称为滤布(网),由天然纤维、玻璃纤维、合成纤维或者金属丝组织而成。可截留的最小颗粒视网孔大小而定,一般在几到几十微米的范围。 (2)多孔材料 制成片、板或管的各种多孔性固体材料,如素瓷、烧结金属和玻璃、多孔性塑料以及过滤和压紧的毡与棉等。此滤油机类介质较厚,孔道细,能截留1~3μm 的微小颗粒。 (3)固体颗粒床层 由沙、木炭之类的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床层,称为率床。用做过滤介质使含少量悬浮物的液体澄清。 (4)多孔膜 过滤是使水通过滤料时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滤池通常设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目的是使滤后水的浊度达到水质标准的要求。水经过滤后,残留的细菌、病毒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从而为过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净化中,有时可省去沉淀或澄清,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 由特殊工艺合成的聚合物薄膜,最常见的是醋酸纤维膜与聚酰胺膜。膜过滤属精密过滤(ultrafiltration),可分离5nm的微粒。 2.滤饼过滤与深层过滤 根据过滤过程的机理有滤饼过滤和深层过滤之分。滤饼过滤又称为表面过滤。使用织物、多孔材料或膜等作为过滤介质。过滤介质的孔径不一定要小于最小颗粒的粒径。过滤开始时,部分小颗粒可以进入甚至穿过介质的小孔。但很快由颗粒的架桥作用使介质的孔径缩小形成有效的阻挡。被截留在介质表面的颗粒形成称为滤饼的滤渣层,透过滤饼层的则是被净化了的滤液。随着滤饼的形成真正起过滤介质作用的是滤饼本身,因此称为滤饼过滤。滤饼过滤主要适用于含固量较大(>过滤纸;1%)的场合。 深层过滤一般应用介质层较厚的滤床类(如沙层、硅藻土等)作为过滤介质。颗粒小于介质空隙进入到介质内部,而长而曲折的孔道中被截留并附着于介质之上。深层过滤无滤饼形成,主要用于净化含固量很少(<0.1%)的流体,如水的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后答案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专业:机械工程班级:机械11级专硕学号:S110805035 姓名:赵龙 第三章:统计推断 3-13 解:取假设H0:u1-u2≤0和假设H1:u1-u2>0用sas分析结果如下:Sample Statistics Group N Mean Std. Dev. Std. Error ---------------------------------------------------- x 8 0.231875 0.0146 0.0051 y 10 0.2097 0.0097 0.0031 Hypothesis Test Null hypothesis: Mean 1 - Mean 2 = 0 Alternative: Mean 1 - Mean 2 ^= 0 If Variances Are t statistic Df Pr > t ---------------------------------------------------- Equal 3.878 16 0.0013 Not Equal 3.704 11.67 0.0032 由此可见p值远小于0.05,可认为拒绝原假设,即认为2个作家所写的小品文中由3个字母组成的词的比例均值差异显著。 3-14 解:用sas分析如下: Hypothesis Test Null hypothesis: Variance 1 / Variance 2 = 1 Alternative: Variance 1 / Variance 2 ^= 1 - Degrees of Freedom - F Numer. Denom. Pr > F ---------------------------------------------- 2.27 7 9 0.2501 由p值为0.2501>0.05(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原假设,两方差无显著差异 第四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4-1 解: Sas分析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Sum of Source DF Squares Mean Square F Value Pr > F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1.4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物理实验中测量得到的许多数据需要处理后才能表示测量的最终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计算、分析、拟合等,从中获得实验结果和寻找物理量变化规律或经验公式的过程就是数据处理。它是实验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课的基本训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列表法、作图法、图解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1.4.1 列表法 列表法就是将一组实验数据和计算的中间数据依据一定的形式和顺序列成表格。列表法可以简单明确地表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和发现资料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检查和发现实验中的问题,这就是列表法的优点。设计记录表格时要做到:(1)表格设计要合理,以利于记录、检查、运算和分析。 (2)表格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其符号、单位及量值的数量级均要表示清楚。但不要把单位写在数字后。 (3)表中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和不确定度。列入表中的除原始数据外,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也可以列入表中。 (4)表格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实验室所给的数据或查得的单项数据应列在表格的上部,说明写在表格的下部。 1.4.2 作图法 作图法是在坐标纸上用图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作图法既有简明、形象、直观、便于比较研究实验结果等优点,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作图法的基本规则是: (1)根据函数关系选择适当的坐标纸(如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双对数坐标纸,极坐标纸等)和比例,画出坐标轴,标明物理量符号、单位和刻度值,并写明测试条件。 (2)坐标的原点不一定是变量的零点,可根据测试范围加以选择。,坐标分格最好使最低数字的一个单位可靠数与坐标最小分度相当。纵横坐标比例要恰当,以使图线居中。 (3)描点和连线。根据测量数据,用直尺和笔尖使其函数对应的实验点准确地落在相应的位置。一张图纸上画上几条实验曲线时,每条图线应用不同的标记如“+”、“×”、“·”、“Δ”等符号标出,以免混淆。连线时,要顾及到数据点,使曲线呈光滑曲线(含直线),并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直线)的两侧,且尽量贴近曲线。个别偏离过大的点要重新审核,属过失误差的应剔去。 (4)标明图名,即做好实验图线后,应在图纸下方或空白的明显位置处,写上图的名称、作者和作图日期,有时还要附上简单的说明,如实验条件等,使读者一目了然。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 (Experiment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学分:2 总课时:32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硕士生的专业课。数据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从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允许误差设计入手,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使环境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进行观察、研究、探索环境本质及其规律,使试验设计建立在统计理论基础之上,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相并重。 三、大纲的教学体系 以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课堂讨论、专题讲解等内容。主要开展环境试验的优化设计、环境数据的展示分析、环境数据的比较分析、环境数据的关系分析、环境数据的类别分析、环境数据的序列分析、环境数据的序列分析、正交试验的数据分析、回归分析、数据分析软件学习等内容。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概论 要求掌握(1)环境试验研究的目的与任务;(2)环境试验研究的类型;(3)环境试验研究的程序 重点内容:准确理解环境试验研究类型的区分;理解环境试验研究的设计步骤,以及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难点内容:理解环境试验因子、水平、处理、重复、响应指标等要素,了解准确度、精密度等概念。 第二章环境试验的优化设计 要求掌握(1)非均分设计;(2)黄金分割设计;(3)纵横对折设计;(4)平行线设计;(5)环境试验的正交设计;(6)环境试验点均匀设计;熟悉单因子、双因子优选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正交表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的区别。 重点内容:正交试验的设计步骤,常见的正交设计运用方法,均匀设计的步骤 难点内容:了解分数法设计;旋升设计;逐步提高设计;陡度法设计;单纯形法设计等。 第三章环境数据的展示分析

实验二、数据预处理

实习二、数据预处理 一、预处理简介 数据预处理模块是由一组实用的图像数据处理工具构成,包括生成单值图像()、三维地形表面()、图像分幅裁剪()、图像几何校正()、图像拼接处理()、非监督分类()、以及图像投影变换()等,主要是根据工作区域的地理特征和专题信息提取的客观需要,对数据输入模块中获取的图像文件进行范围调整、误差校正、坐标转换等处理,以便进一步开展图像解译、专题分类等分析研究。 数据预处理模块简称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启动: 图标面板菜单条:→→菜单(图) 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图标→菜单(图) 图菜单 从图可以看出,数据预处理模块包括了项主要功能,其中第一项功能(生成单值图像)比较简单,第六项功能(非监督分类)将在图像分类中进行说明。下面将主要介绍其余五项功能,重点是图像几何校正和图像拼接处理,因为这两项操作是从事遥感应用研究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过程。 二、三维地形表面() 三维地形表面工具允许用户在不规则空间点的基础上产生三维地形表面,所支持的输入数据类型包括:码点文件、的点文件和线文件,的注记数据层,以及栅格图像文件。 所有输入数据必须具有、、值,三维地形表面工具所应用的插值方法,所输出的是一个连续的栅格图像文件。每一个已知的空间点在输出的地形表面上保持值不变,而没有值的空间点,其输出表面的值是基于其周围的已知点插值计算获得的。 在三维地形表面工具中提供了两种插值方法:线性插值()与非线性插值()。线性插值方法是应用一次多项式方程进行计算,输出的三角面是一些有棱角的平面;非线性插值方法应用五次多项式方程进行计算,输出的是平滑表面,这种情况下,三角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具有弹性的曲面。线性插值方法速度快但结果简单,而非线性插值方法产生基于不规则

恒压过滤实验报告材料

恒压过滤 一、实验名称: 恒压过滤 二、实验目的: 1、熟悉板框过滤机的结构; 2、测定过滤常数K、q e、θe; 三、实验原理: 板框压滤是间歇操作。一个循环包括装机、压滤、饼洗涤、卸饼和清洗五个工序。板框机由多个单元组合而成,其中一个单元由滤板(·)、滤框(∶)、洗板( )和滤布组成,板框外形是方形,如图2-2-4-1所示,板面有槽以便滤液和洗液畅流,每个板框均有四个圆孔,其中两对角的一组为过滤通道,另一组为洗涤通道。滤板和洗板又各自有专设的小通道。图中实线箭头为滤液流动线路,虚线箭头则为洗液流动路线。框的两面包以滤布作为滤面,滤浆由泵加压后从下面通道送入框,滤液通过滤布集于对角上通道而排出,滤饼被截留在滤框,如图2-2-4-2a)所示。过滤完毕若对滤饼进行洗涤则从另一通道通入洗液,另一对角通道排出洗液,如图2-2-4-2b)所示。 图2-2-4-1 板框结构示意图

图2-2-4-2 过滤和洗涤时液体流动路线示意图 在过滤操作后期,滤饼即将充满滤框,滤液是通过滤饼厚度的一半及一层滤布而排出,洗涤时洗液是通过两层滤布和整个滤饼层而排出,若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液体量定义为过滤速率或洗涤速率,则可得洗涤速率约为最后过滤速率的四分之一。 恒压过滤时滤液体积与过滤时间、过滤面积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22e e KA V V θθ+=+ (1) 式中:V ——时间θ所得滤液量[m 3 ] V e ——形成相当于滤布阻力的一层滤饼时获得的滤液量,又称虚拟滤液量[m 3] θ——过滤时间[s] θe ——获过滤液量V e 所需时间[s] A ——过滤面积[m 2] K ——过滤常数[m 2/s]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数据的记录、函数图线的描绘,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信息,验证和寻找物理规律等。本节介绍物理实验中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1列表法 将实验数据按一定规律用列表方式表达出来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最常用的方法。表格的设计要求对应关系清楚、简单明了、有利于发现相关量之间的物理关系;此外还要求在标题栏中注明物理量名称、符号、数量级和单位等;根据需要还可以列出除原始数据以外的计算栏目和统计栏目等。最后还要求写明表格名称、主要测量仪器的型号、量程和准确度等级、有关环境条件参数如温度、湿度等。 本课程中的许多实验已列出数据表格可供参考,有一些实验的数据表格需要自己设计,表1.7—1是一个数据表格的实例,供参考。 表1.7—1数据表格实例 杨氏模量实验增减砝码时,相应的镜尺读数 2作图法

作图法可以最醒目地表达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从图线上还可以简便求出实验需要的某些结果(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值等),读出没有进行观测的对应点(内插法),或在一定条件下从图线的延伸部分读到测量范围以外的对应点(外推法)。此外,还可以把某些复杂的函数关系,通过一定的变换用直线图表示出来。例如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与温度关系为,取对数后得到 ,若用半对数坐标纸,以lgR为纵轴,以1/T为横轴画图,则为一条直线。 要特别注意的是,实验作图不是示意图,而是用图来表达实验中得到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同 时还要反映出测量的准确程度,所以必须满足一定的作图要求。 1)作图要求 (1)作图必须用坐标纸。按需要可以选用毫米方格纸、半对数坐标纸、对数坐标纸或极坐标纸等。 (2)选坐标轴。以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在轴的中部注明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及其单位,单位加括号。 (3)确定坐标分度。坐标分度要保证图上观测点的坐标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例如,对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轴上最小格的标度可与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相同。两轴的交点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可取比数据最小值再小一些的整数开始标值,要尽量使图线占据图纸的大部分,不偏于一角或一边。对每个坐标轴,在相隔一定距离下用整齐的数字注明分度(参阅图1.7—1)。 (4)描点和连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用削尖的硬铅笔在图上描点,点子可用“+”、“×”、“⊙”等符号表示,符号在图上的大小应与该两物理量的不确定度大小相当。点子要清晰,不能用图线盖过点子。连线时要纵观所有数据点的变化趋势,用曲线板连出光滑而细的曲线(如系直线可用直尺),连线不能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验报告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验报告 正交试验设计 1.为了通过正交试验寻找从某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提取率最高,选取的水平如下:

需要考虑交互作用有A×B,A×C,B×C,如果将A,B,C分别安排在正交表L8(2)的 1,2,4列上,试验结果(提取量/ml)依次是1.01,,1,33,1,13,1.06,,1.03,0.08,,0.76,0.56. 试用方差分析法(α=0.05)分析实验结果,确定较优工艺条件 解:(1)列出正交表L8(27)和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试验号 A B A×B C A×C B×C 空号提取量(ml) 1 1 1 1 1 1 1 1 1.01 2 1 1 1 2 2 2 2 1.33 3 1 2 2 1 1 2 2 1.13 4 1 2 2 2 2 1 1 1.06 5 2 1 2 1 2 1 2 1.03 6 2 1 2 2 1 2 1 0.8 7 2 2 1 1 2 2 1 0.76 8 2 2 1 2 1 1 2 0.56 K1 4.53 4.17 3.66 3.93 3.5 3.66 3.63 K2 3.15 3.51 4.02 3.75 4.18 4.02 4.05 k1 2.265 2.085 1.83 1.965 1.75 1.83 1.815 k2 1.575 1.755 2.01 1.875 2.09 2.01 2.025 极差R 1.38 0.66 0.36 0.18 0.68 0.36 0.42 因素主次 A A×C B A×B B×C 优选方案 A1B1C1 SS J 0.23805 0.05445 0.0162 0.00405 0.0578 0.0162 0.02205 Q 7.7816 总和T 7.68 P=T^2/n 7.3728 SS T 0.4088 差异源SS df MS F 显著性 A 0.23805 1 0.23805 19.5925 9259 * B 0.05445 1 0.05445 4.48148 1481 A*B 0.0162 1 0.0162 1.33333 3333 C 0.00405 1 0.00405 0.33333 3333 A*C 0.0578 1 0.0578 4.75720 16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