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的伦理与法律思考

合集下载

《春秋》观后感——大义灭亲的历史哲思

《春秋》观后感——大义灭亲的历史哲思

《春秋》观后感——大义灭亲的历史哲思《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载于史书中的纪实性文献,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素材。

其中,大义灭亲这一历史哲思引人深思,令人反思人性、道德和权力的关系。

大义灭亲,顾名思义,是为了维护大义而不惜亲情牺牲的行为。

在《春秋》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杰出人物在面对道义与亲情的冲突时,选择了牺牲亲情以维护大义,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

首先,大义灭亲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中既有善良和仁爱,也有自私和贪婪。

面对利益的纷争和对权力的渴望,人们可能会对亲情产生觊觎之心。

然而,《春秋》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如孟子、孔子、鲁隐公等,却能够抑制住私心,将大义置于亲情之上。

他们以身作则,展现了崇高的人性品质和追求道义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其次,大义灭亲引发了我们对道德的思考。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而大义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在历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英勇的决断,如齐桓公废黜了自己的亲弟弟、孔子教导门徒不念其亲。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面对道义与亲情的冲突时,我们应当以道义为重。

亲情是重要的,但道义的价值更需要被珍视和维护。

最后,大义灭亲引发了我们对权力的思考。

权力是引发人性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容易让人产生贪婪和争斗心理。

在《春秋》中,许多人物就是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被迫选择了大义灭亲的行为。

如齐桓公为了维护社稷安宁舍弃了自己的兄弟,而孔子在政治事务上也抛弃了私情。

这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权力与责任的课程,提醒我们权力的背后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而大义则是制约权力滥用的纽带。

通过《春秋》中的大义灭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和人性的演变。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在困难的道德选择面前,我们应该怎样取舍?是选择亲情还是大义?是个体私利还是社会共同利益?这些问题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春秋》所体现的大义灭亲的历史哲思并不是鼓励大家背弃亲情,而是告诉我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应该如何判断和抉择。

大义灭亲的感悟

大义灭亲的感悟

大义灭亲的感悟大义灭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维护大义而不惜牺牲亲情。

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频繁出现,也成为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

然而,在现代社会,大义灭亲是否仍然适用?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最纯粹的情感之一。

无论是父母的关爱、兄弟姐妹的相互扶持,还是亲人之间的亲密相处,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大义灭亲,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将亲情抛诸脑后?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然而,我相信在某些情况下,大义灭亲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比如,当我们面临道义的抉择时,当我们必须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放弃亲情时,大义灭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历史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例子证明了大义灭亲的力量。

比如,岳飞为了抵抗外敌而不顾父母的劝阻,投身军旅。

虽然最终他不幸遇害,但他的忠诚和大义感赢得了后世的赞美。

还有司马懿为了保全国家的利益,不得不对自己的儿子下手,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反映了大义灭亲的严峻现实。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大义灭亲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准则,而不是现实生活的必然选择。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之一,我们不能轻易忽视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大义灭亲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扰和挑战。

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多样,利益纷争不断。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找到平衡点,既维护大义又不伤害亲情呢?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大义。

大义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只有当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时,我们才能谈论大义。

大义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做出的牺牲。

我们需要考虑亲情的价值。

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给予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应该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人之间的关爱,不轻易放弃亲情。

我们应该寻找平衡点。

大义灭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亲情,而是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我们需要在维护大义和保护亲情之间找到平衡,不偏废、不偏执。

大义灭亲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审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大义灭亲读后感

大义灭亲读后感

大义灭亲读后感《大义灭亲》读后感。

《大义灭亲》是一部描写家族纷争、亲情与大义的小说,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家族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后让人深思。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家族之间的矛盾展开。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但在小说中,家族并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是充满了争斗和矛盾。

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亲情的背叛,都让人感到心痛。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家族之间的矛盾,让人深思。

在小说中,大义与亲情成为了对立面。

家族成员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亲情,甚至是亲人的生命。

这种伦理观念的扭曲让人深感痛心。

但是,也正是这种对立,让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义,亲情又应该如何去看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有的人为了家族的荣耀不惜牺牲自己,有的人为了私利不择手段,这些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对家族纷争的揭示,呼吁人们要珍惜亲情,要明辨是非,要坚守大义。

这种呼吁让人深感触动,也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对亲情和大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大义灭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族之间的矛盾和亲情与大义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矛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亲情,坚守大义。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幸福。

总之,《大义灭亲》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小说。

它通过对家族纷争的揭示,让人深思亲情与大义的重要性。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亲情和大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珍惜亲情,坚守大义。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在人类社会中,大义灭亲是一种道德伦理问题,也是一种凶杀案件。

它指的是为了维护正义、公平、道义,而不得不对自己的亲人采取极端手段的行为。

虽然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却在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发生过。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义灭亲案例,以此来探讨这一道德难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对外侵略,一心想要拯救国家于水火。

然而,他的父亲却是当时的权贵,因此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阻挠。

最终,岳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得不下定决心,将自己的父亲送上了断头台。

这个案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义灭亲事件,岳飞因此成为了忠义的典范。

另一个著名的案例发生在美国历史上,那就是林肯总统的故事。

在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领导北方联邦军队与南方邦联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而正是他的儿子罗伯特·林肯却投身南方邦联军队,成为了北方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林肯作为总统,不得不对自己的儿子下令开枪。

这一决定虽然痛苦,但却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和平,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大义灭亲的表现。

除此之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义灭亲的情节。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为了复仇,不得不对自己的叔父下手,而这位叔父正是自己的父亲的仇人。

虽然这只是一部戏剧作品,但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却引起了人们对大义灭亲问题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大义灭亲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情境下发生。

无论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还是为了道义的维护,大义灭亲都是一种极端的牺牲和选择。

然而,对于这种行为,人们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以和平、宽容和理解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大义灭亲的感悟

大义灭亲的感悟

大义灭亲的感悟大义灭亲,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念。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应当以大义为重,甚至可以牺牲亲情。

这个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大义灭亲的含义是,当个人的行为与大义相悖时,应当毫不犹豫地放弃亲情,以维护社会公正和道义准则。

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使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亲情关系,而是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困境,需要在大义和亲情之间做出选择。

例如,一个人的亲属可能犯了法律的错误,而我们作为亲人是否应该帮助他们逃避法律的制裁呢?按照大义灭亲的观念,我们应该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能因为亲情而违背正义。

大义灭亲的观念也可以应用于社会问题。

在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道德困境,需要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例如,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着违法行为,但是这个企业对我们个人来说可能是亲近的,我们是否应该选择保护企业的利益呢?按照大义灭亲的观念,我们应该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不能因为个人的亲情而违背道德准则。

当然,大义灭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亲情。

亲情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情感纽带。

大义灭亲更多的是强调在特定情况下,我们应该以大义为重,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亲情。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何时应该以大义为重。

我们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需要我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同时也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可能的困难和挑战。

大义灭亲是一个具有深刻道德意义的观念。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要坚守正义和道义,不能因为个人的亲情而违背大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读后感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读后感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读后感
读完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故事,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

故事里的石碏,那可真是个狠角色。

自己的亲儿子石厚跟着州吁干坏事,他可一点都没含糊。

一般人哪能下得去手啊,那可是自己的亲骨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那种。

但石碏就不一样,他心里那杆秤啊,正义这头重得很。

我就想啊,石碏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得有多纠结。

一边是自己的儿子,一边是国家的大义。

要是我啊,估计得愁得头发都掉光了。

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大义,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让我觉得,在原则和亲情面前,他是个真正有底线的人。

从这个故事里,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亲情虽然很重要,但要是亲人犯了大错,可不能一味地护着。

要是护着护着,那可能就会变成助纣为虐了。

就像石厚跟着州吁胡作非为,如果石碏还护着他,那整个国家都得被搅得乌烟瘴气的。

不过呢,这事儿也让我觉得有点残酷。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就这么没了。

这也让我知道,在古代,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有时候是可以超越一切的。

现在虽然和古代不一样了,但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得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是自己亲近的人就纵容他们犯错。

要是朋友或者家人做了坏事,咱得像石碏一样,勇敢地站出来,让他们知道错了就得改,可不能让小错变成大错,最后害了他们也害了别人。

这大义灭亲的故事啊,就像一个警钟,时刻在我耳边敲着,提醒我要做个有正义感的人。

大义灭亲的故事读后感

大义灭亲的故事读后感

大义灭亲的故事读后感读了大义灭亲的故事,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

故事里那些人能为了正义,对自己的亲人都不手软,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就好比你最爱的巧克力,哪怕它犯了错,你能舍得把它扔掉吗?亲人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超级宝贝”,有啥好事儿先想着他们,有啥困难也想帮他们扛着。

可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却能抛开这种深厚的亲情,就因为亲人做了违背正义的事儿。

一方面,我觉得他们简直酷毙了。

在正义的天平面前,眼睛都不眨一下,一点也不被亲情的小绳索给绊倒。

这就像是在玩一场超级难的游戏,别人都被亲情这个“大怪兽”给困住了,他们却能拿着“正义之剑”,“唰”地一下就把怪兽给砍倒了,然后坚定地走向正义的终点。

这种人肯定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心里装着整个世界的公平和公正,而不只是自己那点小家庭的利益。

但另一方面呢,我又觉得有点小残忍。

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啊,血浓于水呢!要是我,估计得纠结个八百回合,头发都得掉光了才做得出决定。

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些大义灭亲的人,他们肯定也经过了内心的狂风暴雨,但是最后还是让正义的阳光穿透了云层。

不过啊,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正义这个东西是无比重要的。

就像我们在玩游戏得遵守游戏规则一样,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也得遵循正义的规则。

哪怕是亲人,要是违反了这个大规则,也不能姑息。

要是大家都因为亲情就对亲人的错误视而不见,那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嘛,就像一群没有指挥的小蚂蚁,到处乱撞。

这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就像一颗怪味豆,嚼起来有苦有甜,有敬佩也有一点小害怕。

但它确实让我对正义和亲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知道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还是得站在正义这一边,哪怕这意味着要对亲人做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大义灭亲的思考

大义灭亲的思考

大义灭亲的思考今天,继续学习成语故事。

今天学习的成语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汉语成语,拼音是dàyìmièqīn,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初读这个成语时,我对卫国大夫石碏的做法非常赞同,但细细思考,又觉得他这个父亲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当他发现儿子石厚经常与卫庄公的儿子州吁一起玩耍,知道州吁贪婪专横,不务正业,对于孩子与其玩耍,也只是生气规劝,没有进行深入管理,致使孩子我行我素,与州吁形影不离。

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

假使当初石碏阻止石厚与州吁交往,将他严格约束在家,或者将他送到偏远的地方进行锻炼,也许石厚的行为会有所收敛。

但是石碏只是采取规劝的形式进行教育,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就如现在的教育,孩子任性不停父母劝告,父母能听之任之吗?不能。

家长会采取多种措施,或武力惩戒,或送至一定的地方进行实践,总之,为改变孩子的行为会想出种种办法,让孩子改变。

而石碏,作为卫国的大夫,知书达理,更应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他却只是规劝。

表面看是管了,其实是一点也没管。

如果真管的话,是不是会约束石厚的出行,限制石厚的行为,亦或把他送回家乡进行锻炼,石厚还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么?州吁与石厚合谋杀害庄公时,石碏不知道吗?他有什么作为?文中没有说明。

只是在最后提到,当石厚向他请教问题时,他借助外力抓了州吁和石厚,并且亲自派家臣将石厚杀死在他国。

与其说他是大义灭亲,与邪恶势力势不两立,表现他正义凛然的气概,不如说他很会审时度势。

他知道州吁的行为已经离经叛道,大臣和国民对其的统治怨声载道,儿子石厚也是砧板上的肉,即使石厚回国,也不会受到朝臣及人民的待见,极有可能殃及家族。

面对此种情况,唯有惩治了石厚,石碏家族才能得以保全。

他的做法从现在来看,是明智之举。

石厚的下场是他咎由自取,但作为父亲的石碏,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义灭亲的伦理与法律思考
20XX年的大年初一,安徽砀山房产局局长XXX被前妻和儿子举报“贪污受贿、嫖娼”等行为,已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一些评论在责问,为什么要等到小刘母子俩住进了局长办公室,守了室内3个保险柜整整8天时间,有关部门才当众打开“罪证”并立案侦查?但是刘妻和儿子的后悔也许更值得人们深思。

刘妻张彦英称:“我和他毕竟是近20年的夫妻,一起打拼,一起奋斗支撑了这个家。

他曾经对我也很好,只是后来当了局长,开始对我很坏的。

但他只是砸东西,也没有打过我。

我不想他被搞得很惨,毕竟我和他曾经有过夫妻情分,毕竟儿子以后还要健康地生活。

我只是太恼恨他了。

”小刘表示,他现在有点后悔在网上发帖,引起了这样大的反响,“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我现在有点后悔!”由于家庭矛盾引发的类似“大义灭亲”行为,近些年可谓屡见不鲜。

比如,2006年山东女大学生王静就曾经公开举报自己的父亲包二奶并且两次赴中纪委要求组织上查处父亲。

像这一类家庭反目的事,可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别人奈何不得。

但一旦真的查处,对于双方的伤害都极其深重,当事人多半要后悔。

这就牵涉到法律如何对待“大义灭亲”行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
肃的问题。

专栏作家连岳曾经在《作为底线的尊严》中提到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件事。

近年来一直受聘于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并培养出奥运冠军波波夫和克利姆的俄罗斯金牌教练图雷斯基,由于被发现在家中非法窝藏兴奋剂而接受法院传讯。

这个案件需要图雷斯基夫人的证词,而澳大利亚法律认为,如果证词对婚姻关系造成伤害,则不采信。

因此,法庭宣布图雷斯基无罪。

澳大利亚的这个法律,与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的法律精神完全吻合。

他反对基于背叛、出卖为基础的证词,即使这些证词是确定无疑的,也不应当采信。

他的理由是;背叛、出卖,是犯罪者都厌恶的品质,我们不能以罪犯鄙夷的品质来对付罪犯,法律首要的是维护人类的尊严,而不是沦落成“合法”的犯罪。

一些国家的法律更忠实于贝卡里亚的想法,它们甚至规定,如果一个人背叛自己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去举证自己的亲人,那么反而是一种犯罪行为;它们认为,没有比这种背叛更伤害人类的尊严了,它的社会危害性不言自明。

回过头来,我们所知道的种种“大义灭亲”者,其实也并非出于对腐败行为的痛恨,而是基于对“背叛”行为的痛恨,觉得对方背叛了自己,最后才愤而举报。

可见,人们连情感上的“背
叛”尚且不能容忍,又何以能够容忍自己原本最亲的人亲手断送自己的前程,甚至将自己送进牢房乃至断头台呢?
今天,我们的法律和法律实践在这个问题上是认识模糊的,比如,《刑法》第310条规定的窝藏、包庇罪,并没有把亲疏严格区分开来。

试想,法律强行要求一位髦耋之年的老妪在法庭上指证其有犯罪嫌疑的独子,否则便要承担窝藏、包庇罪的刑事责任,从亲伦关系的角度而言,这合理吗?“法律不强人所难”这一古老的法律格言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当法律和人伦关系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在多大程度上包容国民间基于人性而生的伦理关系?
又比如,在侦查案件过程中,亲人中的互相揭发被广泛运用。

长平在《文强与女明星》中写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了侦破身为重庆市原司法局局长、公安局副局长,而且是身经百战的警界明星、关系深广的地头蛇文强涉黑案,有关部门透过媒体之口曝出文强睡遍赴渝演出的女明星,让他直接成了娱乐新闻的男一号。

他写道:“近年来,警方也将此作为审讯中的爆破工具。

知道情况最多的人,往往是犯罪嫌疑人的妻子。

丈夫落难之后,妻子往往念想一生情分,为其守口如瓶。

这时候最管用的手段,便是打出一
张生活作风牌,妻子们往往过不了这一关(其实是无法容忍对方的“背叛”,笔者注)。

根据媒体报道,“消息人士”说,文强妻子听说了这些情况之后,“大哭不止,一直骂文强是个畜生。

然后她交代了文强的一些问题,还带着我们去挖鱼塘取出了赃款”。

中国儒家法系“亲亲相隐”的传统价值理念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和司法实践销声匿迹了,却在异域的法律园地内生根、开花、结果。

这是需要法律界和全社会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