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32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睾丸肿瘤56例临床分析

小儿睾丸肿瘤56例临床分析
三 、手 术方 法 56 例均 行 手 术治 疗 。24 例 恶 性肿 瘤 采 用睾 丸 切 除 、精 索 高 位 切 除 术 , 对 其 中 1 例 左 睾 丸 肿 瘤 并 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患儿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 扫 术 , 术 中 见 数 个 大 小 不 等 肿块 融 合 成 团 块 , 直 径 超 过 睾 丸 肿瘤 , 病 理 检 查提 示 为 转 移 瘤 ; 17 例术 后 化 疗 。32 例 良 性肿 瘤 患儿 中 , 19 例畸 胎 瘤及 5 例皮 样 囊 肿瘤 体 与睾 丸 组织 分 界明 显 , 行 肿 瘤 切 除术 ; 2 例畸胎瘤因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难以确定良恶 性 而 按恶 性 肿瘤 行 睾丸 切 除 术, 病 理检 查 证 实为 良 性 肿瘤 。 2 例 血管 瘤 中, 1 例 行血 管 瘤 切除 术 , 保 留 了 相 当于 健 侧 1 / 3 的 睾 丸组 织 , 另 1 例 行 睾丸 切 除 术 ; 2 例 淋 巴 管 瘤 均 位 于鞘 膜 囊 内 , 予 囊 肿及 部 分 鞘 膜切 除 术。
李昭铸 2
姜大朋 2
【摘要】 目的 总结 56 例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1986 年 1 月至 2007 年 3 月 本院收治的 56 例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 53 例以睾丸肿块就诊, 1 例以隐睾就诊, 2 例以血管 瘤 就诊。均经超声检查 , 33 例行瘤标检测。56 例中, 24 例为睾丸恶性肿瘤, 采用睾丸切除、精索高位切除术; 32 例为睾丸良性肿瘤, 其中 2 例行睾丸切除术, 其余均单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获随访的恶性睾丸肿 瘤 15 例, 时间为术后 3 个 月至 9 年, 2 例Ⅳ 期患儿分别在术 后 17 个月和 28 个月死 于肺转移和周身 转 移。18 例良性睾丸肿瘤随访 3 个月至 7.5 年, 无复发。 结论 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是恶性睾丸肿瘤获得良 好疗效的关键, 术后积极化疗可提高疗效。对良性睾丸肿瘤应根据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决定睾丸的取 舍。

原发睾丸淋巴瘤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原发睾丸淋巴瘤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原发睾丸淋巴瘤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与探讨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自2003年至2014年间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并有完整临床资料,可进行评估及生存随访的病例30例。

收集治疗前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0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进行相关抗体的标记。

结果:30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4例(80.0%),T细胞淋巴瘤3例(10.0%),Burkitt淋巴瘤1例(3.3%),分型不确切2例(6.6%)。

I期和II期的患者25例(83.3%),III期和IV期的患者5例(25.2%)。

单因素身存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240U/L (p=0.000), Ann Arbor临床分期≥III期(p=0.020), IPI指数≥2 (p=0.020) 及初次治疗未达CR (p=0.000)的患者预后较差。

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初次治疗达C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主要组织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手术切除后行以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生存率【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87-03原发睾丸淋巴瘤属于较为少见的原发于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所有恶性淋巴瘤发生率的1%,占所有原发睾丸恶性肿瘤的3-5%,主要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其相对少见,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

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及治疗相对较困难。

病程短,疾病进展快。

病死率高,预后差。

因此原发睾丸淋巴瘤的预后分析对判断预后、选择适宜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拟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0例原发睾丸淋巴瘤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系统性评价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支持。

1.病例来源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原发睾丸淋巴瘤30例,并由两位资深病理学专家参照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诊断标准(2008版)再次复查;并结合形态学及免疫学表型确诊为原发睾丸淋巴瘤。

120例睾丸肿瘤临床资料分析

120例睾丸肿瘤临床资料分析

120例睾丸肿瘤临床资料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探寻各年龄阶段发病构成,近几年睾丸肿瘤构成的变化,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诊断及预后。

探讨肿瘤标记物(AFP,HCG)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及预后的价值,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收集西山煤电职工集团公司总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睾丸肿瘤患者临床病历和随访资料。

本组120例,年龄2岁至74岁,平均35岁;左侧为57例,右侧为58例,双侧5例;原发性肿瘤119例,继发性肿瘤1例。

隐睾病史者15例,右侧隐睾9例,左侧隐睾2例,双侧隐睾4例。

发病睾丸位于腹股沟区1例,位于腹腔内13例。

良性肿瘤6例,为表皮样囊肿4例,睾丸腺瘤样瘤2例。

临床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的88例,阴囊坠胀疼痛者23例。

腹痛者9例,均为腹腔内巨大占位(体积均>10cm×10cm×8cm),性质为绞痛。

以恶心,呕吐肠梗阻症状为首发症状2例。

以鞘膜积液为首发1例。

查体可见睾丸肿瘤多数质硬,表面光滑,张力高,1例囊性质软(表皮样囊肿);1例表面凹凸不平(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压痛阳性者30例,不伴触痛者90例。

合并有睾丸鞘膜积液者15例,伴精索静脉曲张者3例。

1.2治疗方法:120例均行手术治疗, 6例睾丸良性肿瘤行睾丸部分切除术,余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RO)。

其中42例采用6MV—X高能直线加速器或60Co治疗机放射治疗。

56例行化疗,生殖细胞肿瘤,常采用PEB和EP方案;非霍奇金性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和BACOP方案。

1.3随访:以患者接受手术之日为开始观察时间,起始时间为2005年12月,截止至2012年3月31日。

通过复查病历、门诊复查、定期电话及信函方式对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生存时间以月为单位计算。

本组随访率为92%。

1.4统计方法:本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各组的生存率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各组时点生存率。

小儿外科小儿睾丸肿瘤的疾病健康教育

小儿外科小儿睾丸肿瘤的疾病健康教育

小儿外科小儿睾丸肿瘤的疾病健康教育一、睾丸肿瘤的基础知识(一)睾丸肿瘤在小儿多见吗?小儿睾丸肿瘤发病率不高,多见于婴幼儿,多为恶性。

根据肿瘤来源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睾丸原发性肿瘤来自睾丸组织成分,继发性肿瘤多见于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转移。

(二)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典型的症状是无痛性的阴囊肿块,少有压痛或自发疼痛。

较大儿童可有阴囊沉重下坠感。

阴囊内触及无压痛的肿块,多为实质性,阴囊透光试验阴性。

间质细胞瘤有性早熟现象。

恶性肿瘤晚期可侵犯被膜,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

肿瘤侵犯阴囊组织则出现阴囊肿胀、发红,甚至感染、坏死。

(三)小儿常见的睾丸肿瘤有哪些?1.睾丸卵黄囊瘤最常见的恶性睾丸肿瘤,主要见于2岁以下儿童。

2.睾丸成熟畸胎瘤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3.睾丸未成熟畸胎瘤较少见。

4.睾丸继发性肿瘤见于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转移,罕见发生于肾母细胞瘤或神经母细胞瘤扩散转移。

(四)睾丸肿瘤如何分期?1.I期:局限于睾丸内,胸部和腹膜后影像学检查阴性,血清AFP水平术后降至正常。

2.Ⅱa期:与I期类似,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3.Ⅱb期: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血清AFP 水平持续增高。

4.Ⅲ期:有腹膜后以外的远处转移。

(五)小儿睾丸肿瘤如何治疗?发现患儿睾丸肿块应尽早手术探查,禁止做肿块穿刺检查,穿刺可导致瘤细胞蔓延或转移。

(1)手术切除:年龄小于2岁,肿瘤未突破包膜,无精索淋巴管内瘤栓,也无淋巴结转移,可行精索高位离断睾丸切除术。

(2)Ⅱ期病例切除原发瘤并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

(3)Ⅲ期以放、化疗为主。

(4)睾丸卵黄囊瘤常用化疗药有顺铂、博来霉素、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环磷酰胺等。

(5)睾丸畸胎瘤化疗药为顺铂、博来霉素和依托泊苷的联合应用。

(六)睾丸肿瘤的预后如何?无转移肿瘤预后好,年龄愈小愈好。

早期手术生存率可达60%以上。

1岁以内的患儿预后比较大的患儿好。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60例临床分析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60例临床分析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6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到本院治疗的60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睾丸精原细胞瘤(SGCT)有41例,占68.33%;睾丸非精原细胞瘤(NSGCT)有19例,占31.67%。

SGCT的超声检查表现为低回声,NSGCT超声检查表现为不均质的混合回声。

SGCT、NSGCT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2.68%、89.47%;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1%、94.11%。

结论 I期SGCT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Ⅱ期SGCT及NSGCT的手术结合放疗及化疗治疗效果较好,临床应加大重视。

【关键词】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治疗本文对60例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病例资料本文选取从2007年2月-2012年4月期间到本院治疗的60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及临床手术确诊。

年龄14-47岁,平均(31.5±3.4)岁。

SGCT41例,其中Ⅰ期28例,Ⅱ期8例,Ⅲ期5例;NSGCT19例,其中Ⅰ期12例,Ⅱ期5例,Ⅲ期2例。

1.2病史本组有隐睾病史的患者有13例,占21.67%;其中5例发生隐睾恶变,2例为腹股沟隐睾,3例未腹腔型隐睾。

有外伤史的患者有6例,占10.00%。

1.3临床表现60例患者患侧睾丸质硬,表面较光滑,透光试验均为阴性;46例患者在患侧阴囊内有无痛性肿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坠胀感;4例患者在患侧睾丸有轻坠痛、触痛;1例患者因患侧睾丸肿瘤出血而有下腹疼痛表现。

1.4影像学检查60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腹部及阴囊超声、盆腔及腹腔CT 或MRI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有2例肿瘤细胞肺部转移表现。

超声检查:41例SGCT中,29例为低回声,中等回声7例,强回声4例,不均质回声1例;19例NSGCT中,不均质回声16例,偏强回声、中等回声及低回声各1例。

小儿睾丸肿瘤25例临床分析

小儿睾丸肿瘤25例临床分析

例 (2 , 9 %) 鞘膜 积水 5 (0 , 索 静 脉 曲 张 2例 ( %) 睾 例 2 %) 精 8 ,
丸 肿胀 疼痛 、 出血 等 1例 ( %) 4 。全 组 病 例 从 发 现 睾 丸 病 变 到 接 受 治 疗 的 时 间 为 4 ~6a其 中 6例 病 史 1 以 上 , 1例 为 d , a 除 卵 黄囊 瘤 以 外 , 余 均 为 良性 畸 胎 瘤 与 睾 丸皮 样 囊 肿 。 1 其 6例 睾 丸 卵 黄囊 瘤 的平 均 病史 为 2 2个 月 。所 有 病 例 术 前 检 查 包 , 括 胸 片 、 清 A P测 定 、 丸 及 后 腹膜 超 声 检 查 , 分 病 例 行 血 F 睾 部 C 检查 。血 清 AF T P增 高 1 0例 , 平 16 1 0 g L 均 系 水 9~ 0 /, 0 睾 丸 卵 黄囊 瘤 病 例 ; 2例 睾 丸 卵 黄 囊 瘤 患 儿 AF P水 平 正 常 , 其 中 1 后 腹 膜 广 泛 转 移 死 亡 。部 分 病 例 测 定 8 H G, 例 C 无
・3 4 ・ 69
小 儿睾 丸 肿瘤 2 5例 临床 分析
金 惠铭 , 俞承 忠 , 红 继 , 志 昌 钟 金
( 江 省 宁 波 市妇 女 儿 童 医 院 , 江 宁 波 3 5 1 ) 浙 浙 10 2
[ 要 ] 目的 总 结 小 儿 睾 丸 肿 瘤 的诊 治 经 验 。 方 法 回 顾 分 析 2 摘 5例 小儿 睾 丸肿 瘤 的 临床 资 料 , 以睾 丸 无 痛 多 } 块 (2 就 诊 : 生肿 9 %) 卵黄 囊瘤 1 6例 (4 , 胎 瘤 8例 (2 , 原 细 胞 瘤 1 ( %) 结 果 2 6 %) 畸 3 %) 精 例 4 。 5例 采 用 睾 丸肿 瘤 根 治 术 。4例 睾 丸 卵 黄 囊 瘤接 受淋 巴 清 扫 术 。 1 6例 卵黄 囊瘤 病 例 术后 化 疗 1a2例 死 于肿 瘤 转 移 。结 论 小 儿 睾 丸 卵 , 黄 囊瘤 为 I期 时 , 经腹 股 沟 高位 精 索 睾 丸切 除 可 望 治 愈 。 对 2岁 以 上病 例 应 化 疗 1 , 以提 高治 愈 率 。 a [ 键词 ] 睾丸肿瘤 ; 儿 关 小

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傅强;王法成;李善军;吕家驹;丁克家;徐祗顺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07(34)9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原发性附睾肿瘤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3例.行肿瘤切除术16例,附睾切除术8例,睾丸附睾切除术1例,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清除术2例.结论:B超对附睾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疑附睾肿瘤者应首选手术探查,良性者可行肿瘤或附睾切除,恶性者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总页数】2页(P519-520)
【作者】傅强;王法成;李善军;吕家驹;丁克家;徐祗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济南市,250021;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济南市,250021;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济南市,250021;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济南市,250021;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济南市,25002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张毅;梁刚
2.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的诊断及治疗(附12例报告) [J], 毛江平;余潮;
栾迅;黎峥;林佳钦
3.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告) [J], 方建军;蔡雅富;任胜强;梁宇;徐立奇
4.原发性肝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治疗(附2例报告) [J], 丁明权;伊庆强
5.附睾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 [J], 占建飞;王培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分析

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分析

13 病理类型 : . 恶性肿瘤 2 例 , 中睾丸 卵黄囊 瘤 2 例 , 3 其 1 根
据 K pa aln分期 : 期 1 , I 9例 Ⅱ期 2例。病理检查 : 肉眼观肿 瘤
为实 质性 , 分或全 部侵 占睾 丸组 织 , 丸 自膜存 在 , 部 睾 显微 镜
下 主要病 理结构 呈疏 松 网状 , 可见 到胚 胎样 物质 。精 原细胞 瘤 2例 , 为左侧腹 腔型 隐睾 恶变 。 良性 肿瘤 l 6例 , 中 良性 其 畸胎瘤 1 ( 括睾 论
现 至就诊时 间从 1 d~5个 月不 等。 除 2例为腹 腔 型 隐睾 外 , ・
均 以一侧 阴囊 内无 痛性肿 物就诊 。全部 为单侧 发病 , 右侧 2 4
例, 侧 l 。 左 5例
12 症状与体征 : . 家长无 意中发现患睾肿 大 , 无痛质 硬 , 大部 分表 面光滑并保持睾 丸原有 形态 , 透光试 验 阴性 , 3例可 于同
淋 巴结转移很少见 , 术后化疗 日益规 范有效 , 预防性 的淋 巴结 清扫术不 应 提倡 j r i - 等 总 结 小儿 睾 丸 卵 黄囊 瘤 9 。Gi n4 f 5 例, 1 仅 1例经病 理 证实 有腹膜 后淋 巴结 转 移 , al 等 4 K p ̄ j7 例 中也仅 7例 陌性 , 并认 为 I期 患儿腹 膜后 淋 巴结清扫 并不 能改善 预后 , 而且腹 膜后 淋 巴结 清扫术 创伤大 , 发症较 多 , 并
瘤 。现 总结我 院 l 年来 收治 的睾 丸 肿瘤 患 儿病 例 , 行 分 1 进 类 , 讨小 儿睾丸 肿瘤 诊 断和 治疗 方 法 , 而 提高 其诊 治 水 探 从
平。
( 包括术后化疗 1 ) 精 原 细胞瘤 2例 。 良性 肿瘤 8例 , 6例 ,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32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32例原发性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其中28 例以睾丸肿块就诊,2例以睾丸鞘膜积液就诊,1 例以隐睾就诊, 1 例以精索静脉曲张就诊。

32 例中,14例为睾丸良性肿瘤, 2 例行睾丸切除术, 12例行单纯肿瘤切除的保睾手术; 18 例为睾丸恶性肿瘤,采用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术。

结果:32例患儿中28例获长期随访,失访4例;时间为术后3月至13年;良性病例均无复发,26例生存;2例ⅳ期卵黄囊瘤病例死亡,分别在术后17 个月和28 个月死于肺转移。

结论:小儿睾丸肿瘤的发现与诊断不难,应尽早手术。

术中冰冻病理可指导正确选择术式,对良性者尽量选择保留睾丸手术,睾丸卵黄囊瘤不提倡预防性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ⅱ-ⅳ期病例术后予系统化疗可提高患儿生存率。

关键词:原发性睾丸肿瘤;小儿;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08-02
小儿睾丸肿瘤较少见,约占男性患儿实体瘤的2%;睾丸原发性肿瘤来源于睾丸组织成分(生殖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1]。

青春期前原发性睾丸肿瘤的发病率、组织病理学类型、治疗及预后与成人均有差异。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32例原发性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32例原发性睾丸肿瘤患儿,诊断年龄4个月-10岁,平均3.15岁,2-4岁发病的20例,占6
2.5%;左侧17例,右侧15例,无双侧者。

主要症状:睾丸无痛性肿块28例,鞘膜积液2例,隐睾1例,精索静脉曲张1例。

病程2个月-1年不等,平均3个月。

肿瘤最大径
1-8.9cm,平均2.3cm。

1.1.2 辅助检查:所有病例均行血清afp、b-hcg测定,睾丸及腹膜后彩超检查以及胸片或者胸部ct检查。

血清afp病理性增高16例,均为含卵黄囊瘤成分病例。

b-hcg无一例增高。

术前经检查明确肺部转移2例,腹膜后转移1 例,此3例术后病理为卵黄囊瘤,病程为6个月以上。

按kaplan分期法,i期29例,ⅲ期1例,ⅳ期2例。

1.2 治疗与结果:32例均手术治疗,病理提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18例。

良性中:成熟畸胎瘤9例(28.1%),未成熟畸胎瘤2例(6.2%),表皮样囊肿3例(9.3%)。

恶性中:卵黄囊瘤17例(53%),精原细胞性肿瘤1例(3.1 %)。

14 例良性肿瘤, 9例畸胎瘤及3 例表皮样囊肿瘤单纯行肿瘤切除术而保留正常的睾丸
组织;2例畸胎瘤因术中冰冻难以确定良恶性而按恶性肿瘤行睾丸切除术,病理为未成熟畸胎瘤。

18例恶性肿瘤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术;其中1 例卵黄囊瘤术前ct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术后3周afp不降,术后1个月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病理为转移瘤。

对2例术前诊断为ⅳ期的病例,先行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术,后进行术后系统化疗。

术后化疗3例,按peb方案进行。

2 结果
32例患儿中28例获长期随访,失访4例;时间为术后3月至13年;26例生存,良性病例无复发,2例ⅳ期卵黄囊瘤病例分别在术后17 个月和28 个月死亡。

3 讨论
3.1 诊断:小儿睾丸肿瘤不难诊断,其典型的症状是无痛性的阴囊肿块。

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睾丸肿瘤可伴不同程度的有反应性鞘膜积液,而高张力的囊性畸胎瘤透光实验也可能阳性;因而,透光阳性不能排除睾丸肿瘤。

临床上诊断睾丸鞘膜积液,必须同时确认患侧睾丸形态、大小、质地是否正常,必要予b超检查。

术前发现伴有不同于同龄儿童afp水平升高的睾丸肿瘤提示睾丸卵黄囊瘤;afp术后用于监测肿瘤是否残留、转移或者复发。

b-hcg在绒毛膜癌中升高,在青春期前的儿童少见。

一旦诊断小儿睾丸恶性肿瘤,就应立即判断是否远处转移,首选胸部ct,因为小儿卵黄囊瘤血行转移多于淋巴结转移,肺部高于腹膜后。

3.2 治疗:睾丸肿瘤首选的治疗是手术切除。

成人经典术式是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术+根治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

小儿睾丸肿瘤因其特殊的病理特点、转移模式,在治疗上与成人不同。

从以下三点分析:
3.2.1 良性睾丸畸胎瘤肿瘤选择保留睾丸手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发生于青春期前儿童中的睾丸畸胎瘤,即便是病理检查发现其中存在的未成熟成分,其生物学行为仍然良性[2],同时大多数良性睾丸肿瘤可以顺利与睾丸正常组织分开[3],故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选择做畸胎瘤摘除而保留正常的睾丸组织。

如果进入青春期成熟发育状态,因存在恶性肿瘤的组织生物学行为,畸胎瘤的处理方法与成人相同,需要做彻底的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术。

术中应通过冰冻病理探查明确畸胎瘤的病理性质,以及相邻少量正常睾丸间质尚无成熟改变,明确患儿是否进入青春期的成熟发育状态。

保留睾丸的手术通常经腹股沟切口进行,术中可以用刀锋的边缘使肿瘤脱壳,此举有利于保护邻近的睾丸实质,而少量的睾丸实质组织能够帮助病理医师明确患儿是否进入青春期
的成熟发育状态;肿瘤切除后应充分消灭瘤床处的死腔,以减少术后形成睾丸血肿的可能性。

保留睾丸手术,对小儿心理发育、内分泌功能及生育能力等均有重要意义。

笔者主张治疗小儿睾丸良性肿瘤应该行保留睾丸手术。

3.2.2 恶性睾丸卵黄囊瘤不提倡预防性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治疗时大多数病变局限于睾丸,i期比例占85%;转移模式也与成人生殖细胞肿瘤转移模式不同,即血行胸部转移多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再者,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有肠麻痹、淋巴瘘等较多并发症。

故对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应持慎重态度,对术前
ct、b超等检查未证实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可仅作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术;仅在ct或b超明确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术后3周血清afp增高者,才有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指征。

3.2.3 化学治疗:i期的卵黄囊瘤无需化疗,需随访检测。

ⅱ-ⅳ期者铂剂化疗,以肿瘤标志物检测、ct检查看淋巴结是否转为阴性,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

peb方案是标准方案,术后连续化疗4-6个疗程。

3.3 随访:复发和转移大多发生在术后2年之内。

afp第一年每月复查,第二年每2月复查一次;胸片第一年每2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3月复查一次;ct第一年每3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6月复查一次。

4 总结
小儿睾丸肿瘤的发现与诊断不难,应尽早手术。

术中冰冻病理可指导正确选择术式,对良性者尽量选择保留睾丸手术,这对小儿心理发育等各方面有重要意义。

睾丸卵黄囊瘤不提倡预防性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ⅱ-ⅳ期病例术后予系统化疗可提高患儿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等.睾丸肿瘤[j].小儿外科学.
[2] ross jh, rybicki l, kay r:clinical behavior and a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algorithm for prepubertal testis tumors:a summary of the prepubertal testis tumor registry [j].j urol,2002,168:1675
[3] rushton hg,belman ab,et al. tetis-sparing surgery for benign lesions of the prepubertal testis [j].urol clin north am,1993,20:27-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