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的小姑娘》教案
赶海的小姑娘音乐教案与反思

赶海的小姑娘音乐教案与反思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学目标: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表演《赶海的小姑娘》教学目标: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三、活动结束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以上就是为大家讲解的赶海的小姑娘歌曲教案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文库。
赶海的小姑娘-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赶海的小姑娘-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赶海的文化活动
2.学会唱《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表现能力
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赶海的文化活动介绍
2.歌曲《赶海的小姑娘》的学唱和演唱
3.制作小海灯笼和挂海报
三、教学过程
3.1 赶海的文化活动介绍
1.老师介绍赶海文化活动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引导学生进入赶海的文化氛围
2.老师与学生通过画板、图片等方式展示赶海的活动场景、过程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2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的学唱和演唱
1.老师为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让学生熟悉曲调和歌词
2.老师带领学生齐唱,学生跟唱一遍
3.老师分段教唱,学生跟唱,直到整首歌曲唱完
4.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让学生准备演唱一段歌曲,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3.3 制作海灯笼和海报
1.老师为学生介绍海灯笼和海报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要求
2.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制作小海灯笼和海报,并在班级内展示
四、教学评估
1.学生在学唱和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声音、节奏、发音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在制作小海灯笼和海报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创意、美感等方面进行评估
3.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合作精神也可以被考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上对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效果较好,但在制作小海灯笼和海报这一环节上,由于学生的创意和美感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更多的准备和引导,以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赶海的姑娘》教学设计(通用8篇)

《赶海的姑娘》教学设计《赶海的姑娘》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赶海的姑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赶海的姑娘》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用欢快的声音演唱《赶海的小姑娘》。
2.参与课堂活动,演唱《赶海的小姑娘》,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并表演。
3.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用轻松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掌握歌曲的音准。
用声断气连的方法演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教材分析《赶海的小姑娘》是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
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歌词形象生动,有捡海螺、抓对虾的具体描写,也有如松软的海滩、金黄的沙、一抹晚霞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出现大海边的优美景色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节奏紧凑,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节奏都不同,又富于变化,但一气呵成,显得非常流畅。
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八分休止符具有独特的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小姑娘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的节奏较为舒展,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与第一乐段紧凑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歌词动作的形象联系得非常紧密。
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节奏基本相同。
第三乐句是一个扩展的乐句,六个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材料,使歌曲前后呼应,融为一体。
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大海的样子,如果学生不知道,就请学生看几张大海的图片。
)2.教师展示“海景照片”。
教师:大海波澜壮阔,在海边,白色的浪花打在金色的沙滩上非常美丽,在海边还能够拣到贝壳、螃蟹,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大班音乐《赶海的小姑娘》教案

大班音乐《赶海的小姑娘》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歌曲《赶海的小姑娘》;2.学会用身体动作表现“海边”的情景;3.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对海洋的印象和认知;4.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海洋世界”;5.发掘学生的音乐和艺术潜质,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班级音乐会专辑;2.海洋相关图片的海报(印刷或电子版);3.动作或表演指令卡片和指南针模板。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班级音乐会专辑中的《赶海的小姑娘》。
学生们跟着音乐学唱歌曲,并且自己尝试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赶海”的情景。
老师可以称赞他们的表现,并向他们介绍海洋的形象和特征。
2. 组织讨论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和学校谈论海洋的印象和认识:•你们见过海洋吗?在哪里?•海洋里住着哪些生物?•海洋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帮助和影响?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和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他们可以画画,写作文或口头表达,加强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老师除了听学生的回答外,如果有相应图片资料则可以展示给他们,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3. 创意探索老师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加强创造属于自己的“海洋世界”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深层意义感受,同时也调动他们的音乐和艺术潜力。
老师可以:•分组让学生合作,对海洋的形象、特征、生物等进行探究,通过手绘和模拟表现等形式创造自己独特的海底魔方。
•教授海洋动物手语和舞蹈,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并强化团队的合作能力。
•分组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海洋乐队”,聚集丰富的音乐和艺术潜质,配合学生手工创意让班级展示更加生动、多彩。
4. 表演展示最后,让学生们在班级内展示他们创意探索的成果。
活动可以涉及一些表演,比如:•分小组表演动物、声音和海洋的风景•表演跟音乐有关的海洋舞蹈和歌曲•听取同学的创意海洋演说5. 总结通过实践和表演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的印象和意义,同时也发掘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艺术潜力,并且加强了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赶海的小姑娘教案优秀4篇

赶海的小姑娘教案优秀4篇《赶海的小姑娘》教案篇一一、激情入境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
(播放《赶海的小姑娘》)2.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赶海》。
(师板书课题)二、以读感知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抓住关键词“闹”: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出示浪花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
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
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
板书:追赶浪花。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我做了些什么?(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摸海星。
(板书:摸海星)指导朗读。
海星容易被摸到吗?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
摸到小海星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
你试试?②“我”捉大虾。
(板书:捉大虾)“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
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
(出示文字:“咦??逗我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大虾的样子并指导读好“咦”和“哦”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乐趣。
赶海的小姑娘教案

赶海的小姑娘教案赶海的小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海边的自然景观及海洋生物;2.能正确使用“海边”、“海滩”、“海浪”等词语;3.能正确使用“It's”开头的句子表达对海边的喜好;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使用新词汇;2.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正确运用新词汇表达对海边的喜好;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小猪佩奇》第3季第2集《赶海的小姑娘》;2.教学工具: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Step 1:Lead-in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园,大家还记得吗?请举手说一说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为什么?”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Pre-watching1.教师出示图片:“这是海边的景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说:“这是海滩,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赶海的小姑娘的故事。
大家知道什么是海浪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解释。
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我们学习赶海的小姑娘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学习如何表达对海边的喜好,并学习有关海浪、海滩等词语和知识。
”3.教师出示问题:“你喜欢去海滩玩吗?为什么?请想一想。
”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Step 3:While-watching1.教师播放动画片《赶海的小姑娘》。
2.教师边播放边让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关键信息。
Step 4:Post-watching1.教师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弯背图片,叫学生来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描述来引导学生使用新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
2.教师出示问题:“小姑娘为什么喜欢去海边玩?”引导学生回答并使用新词汇进行描述。
3.教师出示任务:“请你们用'It's'开头的句子表达你们对海边的喜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
Step 5:Summary1.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赶海的小姑娘的故事,学会了一些关于海边的新词汇,并学会了用'It's'开头的句子表达对海边的喜好。
赶海的小姑娘详细教案

教案编写基本信息•教学主题:赶海的小姑娘•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长:2个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赶海的传统活动2.掌握赶海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认识赶海对环境的影响•技能目标:1.能正确使用文本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2.能配合教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习惯教学内容1.导入(10分钟)–呈现一张海滩图片,引发学生对海滩活动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是否走过海滩,对赶海的了解有哪些2.情境创设(10分钟)–呈现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赶海的场景和小姑娘的经历–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小姑娘,如何赶海,遇到了什么困难3.文本阅读(15分钟)–课堂上分发具有赶海相关内容的文本教材–学生阅读文本教材,标出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4.操作实践(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小姑娘、父母、海浪、海鸥等),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模拟赶海的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和困难5.小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赶海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6.环保意识培养(1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赶海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展示、思考引导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相互交流与分享,共同完成任务。
•游戏化教学法:将赶海活动变为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乐趣和困难,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方式•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学生自评互评:学生根据小组合作活动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作品展示:学生将赶海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或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
《赶海的小姑娘》教案

《赶海的小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赶海的小姑娘》这篇课文,了解赶海的场景和过程。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赶海的场景。
(2)运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分享、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赶海的场景。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赶海场景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素材。
4. 教学录音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赶海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赶海的了解和经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2)跟随录音,一起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3)开展生字词游戏,增加学习趣味性。
4.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发挥创意,设计一个赶海的场景。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大自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调查了解当地的海洋资源,分享给同学。
(2)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赶海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朗读评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赶海的小姑娘》音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参与歌曲的舞蹈创编。
3、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以及大海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中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海景图片的课件、小螺号、贝壳、电琴、录音机、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大海。
1、播放海浪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2、提问:“你们看到过大海吗?谁来说说对大海的印象?“那么没看见过大海的同学,你们心目中大海是怎样的呢?”3、请学生欣赏海景。
师:“提起大海,同学们的脑海里就出现了蔚蓝的海水、汹涌澎湃的海浪、金色的沙滩、神奇的海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好吗?”(课件展示海景图片)“这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海景,你想去看哪个海?”(学生通过听、说、看几个环节,对大海产生好奇和热爱之情。
)二、去赶海1、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大家一定很想去海边玩一玩。
” (课件点击出示海滩景色)“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赶海的小姑娘》一起出发吧!”2、播放《赶海的小姑娘》课件,师生一起做律动。
(在《赶海的小姑娘》的律动中,创设去海边捉对虾、捡海螺和贝壳的情境,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
)3、师:“刚才歌曲中那个赶海的小姑娘在海边找到了许多美丽的海螺和贝壳(课件点击在原先的海滩景色上添上海螺和贝壳),看,漂亮吗?”4、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感受音乐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海螺或贝壳的外形、花纹和颜色。
(学生细致观察,培养观察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师:“老师手中也有一个美丽的海螺,你们想看吗?”(出示海螺)师介绍手中海螺的外形特征,学生仔细观察。
三、学唱歌曲1、再听歌曲,学生跟录音,轻声哼唱。
(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2、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反复的地方讲一讲)3、让学生读歌谱。
4、跟着琴声,填歌词。
5、找难句,生提出难句,师提出难点。
6、解决难点后,完整的唱一遍。
(通过找难句激化难点,学生更好的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7、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8、齐唱歌曲四、课题延伸:让学生创编舞蹈。
五、结束课堂教学。
《小螺号》教学设计西苑路实验小学段萌晖一、教学内容学唱《小螺号》二、教学目标(一)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用歌声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在演唱歌曲《小螺号》的过程中,掌握上波音和上滑音的演唱方法。
(三)运用打击乐等形式来表现歌曲,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的演唱带有上滑音和上波音的旋律。
四、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
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五、教学用具课件钢琴自制打击乐器(双响筒、沙锤)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师:有一个地方,那里四季春常在,那里瓜果遍地栽,那里有迷人的海滩,那里有成群的椰林,那里还有优美的音乐。
2、师:听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这就是美丽的海南岛,生活在那儿的小朋友时常会用一种乐器来吹奏,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快乐之情。
3、观察螺号的形状!师:我们来看,这是什么?生:螺号。
师: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们,就用这小小的螺号吹出了动听的音乐,请听歌曲《小螺号》(二)学唱歌曲1、熟悉歌曲旋律及内容(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师:用你的表情告诉我,你听到这首歌曲时的心情!师: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为什么呢?生1:听到了螺号的声音很高兴。
生2:来到了海边很美,歌声也很动听。
师:老师也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忍不住想给大家唱唱这首歌,想听吗?生:想。
(2)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歌曲:师:请你认真听在歌曲中,当小螺号吹起来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事儿呢?生1:海鸥听了展翅飞。
生2:浪花听了笑微微。
生3:阿爸听了快快回。
(3)朗读歌词:学生跟老师一起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有节奏的朗读一下歌词。
(4)学生跟音乐旋律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跟着哼唱歌曲。
注意我们的演唱是从哪里开始进入的!2、教唱难点乐句,强调上波音。
︵︵2/4 6 6 . 5 ︱3 2 6 . ︱6 -︱6 6 . 5 ︱3 2 5 . ︱5 -‖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1)上波音的处理师:我们来看这个符号它有什么特点?生1:像曲线。
生2:像个波浪。
师: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上波音。
下面我们来看听条旋律,听一听加上它和不加它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教师演唱)生1:不加的时候很平静,加上它的时候很好听。
生2:不加的时候很平静,加上的时候有起伏,像是波浪。
师: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好。
因此在演唱上波音的时候要有起伏,可以用手划出上波音。
(2)长音的处理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从“海”字开始处共有几拍?(老师边范唱边用手打出拍子)生:4拍。
师:很好,在演唱这个长音的时候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划拍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现在让我们把后面的两句歌词也来唱一唱吧。
(生跟老师一起演唱第二乐段的后两句)3、进一步加强歌曲的学习。
(1)师生合作演唱歌曲。
师:我们来看这个符号,观察一下。
生1:是一个向上得箭头。
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上滑音。
先在书上找到上滑音的地方。
生:找到了。
师:现在老师演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同学们来演唱后面已经学会的乐段。
注意听加有上滑音标记的音在演唱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师生合作演唱歌曲)生1:向上滑。
师:是的。
上滑音在演唱的时候要自然的向上滑动,找甩出的感觉。
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唱有上滑音的地方)(2)学生跟范唱的音乐来演唱歌曲。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的范唱来演唱歌曲,觉得有难度的地方可以问老师?生1:阿爸听了快快回,这一句唱得不好。
师:谁能帮帮他?生2:我来吧。
(演唱“阿爸听了快快回”其他学生学唱)师:会了吗?生2:会了。
师:你来唱唱这一句吧!(生1演唱)(3)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第一遍学生齐唱;第二遍老师领唱、学生接唱。
师:现在我们合作来演唱歌曲,第一遍你们齐唱;第二遍老师领唱、你们接唱。
(4)找一名学生领唱,其他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来接唱,教师伴奏。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扮演刚才老师的角色,来做领唱,谁愿意?(生举手)好的,你来吧。
4、感情的进一步加强观看海边吹螺号的图片,激发起学生演唱的热情。
师:那怎样演唱才更能表达出对小螺号的赞美呢?生1:要面带微笑。
生2:活泼、欢快的声音。
师:好的。
现在让我们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唱出我们心中的小螺号。
(三)拓展部分1、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第一乐段节奏型2/4 × ×︱× ×︱× ×︱0 ×× ××‖沙锤双响筒第二乐段节奏型2/4 × ×︱×-︱×-‖双响筒沙锤师:请看,谁能打出这两条节奏?现在下面试一试。
(生练习)谁来试试?(生举手打出节奏)师:现在让我们和他一起来打出这两条节奏。
师:出示沙锤,这是?生:沙锤。
师:出示双响筒,这是?生:双响筒。
师:怎样来为这两条节奏选择乐器呢?现在请出你的小乐器,来试一试。
生1:第一条节奏前三小节用沙锤,第四小节用双响筒。
生2:第二条节奏第一小节用双响筒,长音用沙锤。
师:现在我们把第一条节奏用到歌曲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用第二条节奏。
小乐器准备,看老师的指挥,为歌曲配乐。
师:刚才︱0 ×× ××︱处,有点不整齐,我们再来一次。
师:现在让你的小乐器休息一会儿。
2、欣赏艺术家们编排的舞蹈《小螺号》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由艺术家们编排的舞蹈《小螺号》。
(四)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海南岛,用螺号吹出了动听的歌儿,同学们开心吗?生:开心!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唱出我们心中的小螺号。
(唱着歌曲《小螺号》,敲着打击乐走出教室)课后反思:课后各位老师对我的这节课给予了众多宝贵的意见,让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更多的是一些小细节的问题。
比如: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这首歌曲的时候,应先跟琴来演唱,而不是跟音乐伴奏,从而以降低难度。
上波音和上滑音的讲解在方法上应更加细化,上波音用琴弹出来让学生听辨,上滑音有教师唱出来让学生听辨,同时让学生找那种轻甩出去的感觉。
长音的讲解不够清楚,只是单纯的让学生用舒展的动作来表示,这样时值就不容易把握,应让学生在心里默数拍子,这样唱得会更准确。
爱重复学生的话,这点是需要更加注意的。
过渡语还不够精炼,应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课堂用语水平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