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上市企业资产重组案例

合集下载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案例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案例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当今经济环境下,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领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策调整的不断推进,许多房地产公司不得不面对资产重组的挑战。

资产重组是一种调整资产结构和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举措,可以帮助公司提升竞争力,实现长期发展。

近年来,有一家房地产公司在资产重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

该公司在资产管理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雄心勃勃的愿景,通过积极的战略布局和创新的经营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资产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双重增长。

该公司采取了有利于资产重组的战略布局。

在房地产市场波澜不惊的时局下,该公司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和机遇,积极布局和调整资产结构,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收购、合并和资产置换等多种手段,公司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巩固了市场地位。

该公司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注重创新经营模式。

在传统的房地产销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和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了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为实现盈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公司还注重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在资产重组中,公司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激励机制和培训计划,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团队,为公司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团队,企业才能保持活力、创新和生机。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在正确的战略引领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支持下,公司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盈利能力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也是公司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更多的房地产公司将可以在资产重组方面取得成功,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实现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第二篇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案例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案例

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案例
ABC房地产公司是一家在地产开发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
公司,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公司的盈利能
力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ABC房地产公司决定进
行资产重组。

首先,公司进行了全面的资产评估,包括现有项目的市场价值、土地储备、在建项目及未来开发潜力等方面。

通过这一步,公司对
自身资产的实际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重组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次,公司与其他房地产开发商或投资方展开了合作,通过资
产的整合和交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ABC公司将自身
某些项目的开发权利与其他公司进行交换,以获取更有潜力的项目
开发权,从而提高了公司的开发项目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公司还进行了内部资产整合,通过剥离一些不符合公司
发展战略的资产,集中资源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这些资产可能包
括非核心项目、闲置土地或者其他资产,通过出售或者转让给其他
房地产公司或投资方,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财务结构的优化。

最后,资产重组还涉及到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的调整。

公司可能会进行部门合并或者重组,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通过这些资产重组举措,ABC房地产公司成功地优化了自身的资产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房地产公司资产重组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

(整理)企业收并购案例——上房集团整体置换嘉丰股份案例.

(整理)企业收并购案例——上房集团整体置换嘉丰股份案例.

上房集团整体置换嘉丰股份案例一、案例经过简介:1997年10月15日上海房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上房集团)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纺织控股)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纺织控股以每股2.6288元一次性向上房集团转让其所持有的上海嘉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丰股份)国家股6478.1992万股,占总股本的74.69%。

经国家国资局(国资企发〖1997〗328号)、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批准,并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函〖1997〗54号文批准,同意豁免上房集团向嘉丰股份其他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的义务。

1997年12月26日,股份转让协议正式生效。

上房集团成为嘉丰股份的绝对控股股东,本次股权转让后,嘉丰股份总股本及股本结构不变。

转让各方就此于1997年12月31日在《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发布公告。

1998年2月28日嘉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决议,对嘉丰股份的全部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进行更换,新选举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均来自于上房集团。

同日召开的嘉丰股份第二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讨论并通过决议,选举上房集团董事长徐林宝担任嘉丰股份董事长,经董事长徐林宝提议,一致同意聘请嘉丰股份原董事长程介禄为公司特别顾问。

该次人事变动于1998年3月2日在《上海证券报》和《中国证券报》上公布。

1998年4月13日,嘉丰股份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表决并通过两项重要决议:一、审议确认了公司《委托经营管理协议》,经董事会决定,在资产重组过渡阶段,委托纺织控股对嘉丰股份全部资产进行管理;二、新任董事长徐林宝授权,在资产重组过渡阶段,由嘉丰股份原董事长程介禄高级顾问在嘉丰股份代行董事长职权。

1998年5月26日嘉丰股份第二届董事会十三次会议公告:为了完善嘉丰股份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决定对嘉丰股份现有的资产进行置换,即以上房集团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建材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优质资产置换公司现有的纺织资产,公司的主营业务由纺织业变更为新型建材和基础设施配套产业。

案例:中远买壳上市

案例:中远买壳上市

“上海中远—众城实业”资产重组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臵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7%的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

中远臵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臵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一、发生背景1.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产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优化配臵资源的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资产重组的渠道,上市公司间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收购不断涌现。

2.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对企业的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的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

二、转让的基本情况1.双方的基本情况中远臵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成立的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集团是1993年组建的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的企业,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营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的箱位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集团组建以来实施“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成为我国一个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案例二、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务重组案例

案例二、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务重组案例

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务重组案例摘要:本案例描述了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经历2004—2006年三年连续亏损,被上交所暂停股票上市一年半后,如何通过2007年和2008年的一番神奇重组后,最终2008年确定高达1.15元的每股收益,并于2009年1月5日恢复上市的过程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该公司创造的历史与我国2006年对《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再次修订密切相关,巨额的债务重组收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能否改变这只股票的命运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债务重组恢复上市营业外收入引言有这么一家上市公司,自上市后围绕它的是不断的出局和重组、债务和抵押、拍卖和收购,各利益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有这么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六年,没有任何利润分配、送配股,每股亏损最高达3.04元。

经过2007年和2008年的一番重组后,2008年确定的每股收益高达1.15元,成为2009年“最牛”复牌ST 股。

ST华龙(600242.SH)就是这样一只“传奇”的股票,该公司在长达1年半的停牌后于2009年首个交易日再度“复出”。

虽未创造历史,但也与历史不远了——尽管这个收益是债务重组带来的。

1.相关背景介绍1.1公司简介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华龙)经广东省企业股份制试点联审小组及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粤股审[1993]2号文批准,于1993年6月3日正式成立。

1996年9月3日经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粤体改[1996]94号文确认,公司股份总数为114,029,825.00股,股本总额为114,029,825.00元。

其中:发起人股由阳江市长发实业公司、阳江市金岛实业开发公司和阳江市龙江冷冻厂 3 家企业将其经评估确认后的部分经营性净资产按1:1 的比例折价入股计40,869,825.00股,占总股本的35.84%,以上三家企业分别持有30,145,956.00 股、10,052,481.00 股、671,388.00股;另外公司以定向募集方式发行了45,200,200.00 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9.64%;向公司职工募集内部职工股计27,959,800.00 股,占总股本的24.52%。

渝开发重组案例剖析

渝开发重组案例剖析

案例渝开发重组案例剖析【案情】一、公司基本情况1992年5月,经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原重庆市房屋开发建设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重庆市三家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

1999年8月,重庆市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渝开发股份有限公司(000541,以下简称“渝开发”)。

截至2004年年报,渝开发总股本为117,542,880 股。

渝开发的控股股东——重庆市城投公司,是重庆市政府1994年批准组建的具有投融资功能的国有企业。

截至2001年底,该公司共融资70亿元,先后建成重庆嘉陵江滨江路、长江滨江路、李家沱大桥、鹅公岩大桥等重大项目,为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二、债务重组原因近几年来,重庆渝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较多失误,房地产开发主业发展受阻,副业经营不善,且形成巨额债务,引发较多的诉讼纠纷,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几乎到了停滞乃至崩溃的边缘。

对ST渝开发经营困境的猜测虽然2001年早已有之,但2002年4月17日延期披露的2001年报,还是“差”得让人吃惊。

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1.03亿元、净资产从2001年每股1.05元下降到0.22元(调整后)、净资产收益率为-368.84%。

年报披露后,渝开发戴上了“ST”帽子,成为证券市场上又一条“休克鱼”。

而就在1998年,ST渝开发每股收益达0.59元、每股净资产为2.49元,投资者还于1999年4月分享了公司1998年度的分红:每10股送红股3股。

短短三年间,已是冰火两重天。

“难看”的财务数字背后是严峻的现实。

首先是逾期债务巨大,资金供应链断裂。

2001年末,ST渝开发的债务总额为3亿多元,仅银行逾期贷款就达1.95亿元。

这个曾经是重庆开发企业中的“老大”,当时净资产仅2,800万元,银行存款加现金只有600多万元。

这样的企业,银行自然是“敬而远之”。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典型案例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典型案例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加深,上市公司与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

上市公司要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面临的风险。

而债务重组是降低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供大家阅读!篇1:2022年10月31日,泛海建设公告宣布,公司拟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办事处简称“长城资产”、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北京信托”签订《债权转让协议》,约定长城资产收购北京信托于2022年11月25日到期的799亿元的债权第二期,泛海建设承诺并保证为此提供30个月的担保,并向长城资产履行债务偿责任。

公告显示,作为原债权人,北京信托于2022年4月前,分五期实际募集了资金19986亿元,全部用于增加泛海东风公司注册资本。

根据相关协议约定,泛海须按约定日期分三次支付行权费。

但截至公告日,泛海已按期向北京信托支付了一期行权费67408亿元,二、三期尚未到期。

在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后,第二期行权费由长城资产提供,而泛海东风公司则拟与长城资产签订《抵押合同》,承诺以其依法拥有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绿隔地区的第一宗地J-1地块及在建工程为《债务重组协议》项下债务人的债务清偿义务提供抵押担保。

与此同时,泛海及旗下北京星火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拟分别与长城资产签订《连带保证合同》,承诺为《债务重组协议》项下债务人的债务清偿义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泛海董事会认为,泛海东风公司本次债务重组解决了该公司目前发展的资金需要,有利于推进项目建设,符合公司地产的发展战略。

篇2:ST中福前身为*ST昌源,于2022年4月28日暂停上市,停市时股价068元。

公司股票于今年4月14日恢复上市,复牌首日最高见899元,收盘860元,创下暴涨116倍的惊人纪录。

2022年3月,ST中福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以资抵债,向山田林业开发福建有限公司定向增发258亿股,以购买山田林业相关资产。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典型案例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典型案例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典型案例一、案例一:某大型房企的债务重组与融资协调。

1. 背景。

这个大型房企啊,之前可是风光无限,到处拿地盖楼。

但后来呢,市场风向一转,房子不好卖了,资金链就开始紧绷得像快要断掉的皮筋。

它欠了银行一屁股债,供应商的钱也付不出来,项目还一个接一个地面临停工。

2. 融资协调机制的介入。

当地政府一看这情况可不行啊,就赶紧启动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首先把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还有企业的负责人都拉到一张桌子上。

银行呢,一开始是很头疼的,毕竟钱借出去了,怕收不回来。

但是在协调机制下,大家开始重新评估企业的资产。

原来这个房企虽然有债务问题,但它手头还有不少优质的未开发土地,以及一些地理位置绝佳的在建项目。

3. 解决方案与成果。

于是,银行决定对部分债务进行展期,就像给这个企业一个喘息的机会。

同时呢,政府还出面协调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

这个投资者看中了企业的潜力,注入了一笔资金。

有了这笔钱和债务展期的缓冲,企业就像枯木逢春一样,重新启动了那些停工的项目。

供应商看到项目又有希望了,也愿意继续供货。

慢慢地,这个企业就从悬崖边缘被拉了回来,开始逐步走向正轨。

二、案例二:中小房企的联合融资与政策扶持。

1. 背景。

有一批中小房企,在房地产市场里就像小虾米一样。

它们单个的实力不强,融资渠道又窄。

在市场遇冷的时候,连拿一块小地开发的钱都凑不齐。

而且由于规模小,银行也不太愿意给它们单独放贷,觉得风险大。

2. 融资协调机制的介入。

这时候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了。

政府部门出面组织这些中小房企联合起来。

就好比把一群小蚂蚁聚成一股力量。

然后协调金融机构为这个联合体专门设计了一种融资方案。

这个方案既考虑了中小房企的特点,又能保证金融机构的风险可控。

3. 解决方案与成果。

金融机构根据这个联合体的整体资产情况和项目规划,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的融资。

一部分是低息贷款,帮助企业启动项目;另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创新产品,比如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把联合体未来的项目收益提前变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迪马股份
2013年8月,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迪马股份,600565.SH)发布公告称,2013年8月27日,本公司与东银控股、华西集团、华西同诚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

本公司将按照迪马股份就本次重组召开的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3.52元/股,向东银控股非公开发行约8.69亿股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同原地产75%股权、国展地产100%股权、深圳鑫润51%股权、以及东银品筑49%股权;向华西集团非公开发行约2.22亿股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同原地产25%股权;向华西同诚非公开发行约0.88亿股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深圳鑫润49%股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本公司将拥有同原地产100%股权、国展地产100%股权、深圳鑫润100%股权,以及东银品筑100%股权(本次重组前公司已持有东银品筑51%股权)。

最终,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由3.52元/股调整为3.50元/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部分发行股份总量由1,179,698,690股调整为1,186,439,826股,其中向东银控股发行股份数量由868,695,439股调整为873,659,413股,向华西集团发行股份数由222,635,260股调整为223,907,462股,向华西同诚发行股份数由88,367,991股调整为88,872,951股。

本次增发的财务顾问是海通证券。

2014年4月24日,东银控股将其所持国展地产100%股权过户给迪马股份,并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变更手续。

2014年4月28日,东银控股将其所持东银品筑49%股权过户给迪马股份,并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变更
手续。

2014年4月28日,东银控股将其所持深圳鑫润51%股权过户给迪马股份,华西同诚将其持有深圳鑫润49%股权过户给迪马股份,并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变更。

2014年4月29日,东银控股将其所持同原地产75%股权过户给迪马股份,华西集团将其持有同原地产25%股权过户给迪马股份,并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变更手续。

2014年5月12日,迪马股份收到中登公司出具的《证券登记变更证明》,确认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新增股份已完成变更登记。

案例二、西藏城投
2013年11月19日,西藏城市发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城投,600773.SH)公布其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

预案显示,西藏城投拟以不低于9.56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十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88亿股股份,募资总额不超过18亿元。

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收购北方集团持有的泉州置业40.01%股权项目、泉州置业C-3-1地块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拟使用募集资金19,517.44万元收购泉州置业40.01%股权。

公告显示,在本次股权收购完成后,西藏城投将控股泉州置业85.01%,并成为西藏城投的控股子公司。

此外,本次募集资金直接涉及到的泉州置业的泉州C-3-1地块项目。

2014年11月18日,西藏城投发布《西藏城投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本次发行最终价格确定为9.74元/股,发行股票数量153,508,665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495,174,397.10元,股份发行数量未超过
中国证监会核准的上限156,726,500股;发行对象总数为9名,不超过10名。

本次增发的主承销商是东方花旗。

案例三、世荣兆业
2014年6月9日,广东世荣兆业股份有限公司(世荣兆业,002016.SZ)发布公告,拟向梁家荣发行股份购买世荣实业23.75%的股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世荣实业100%股权。

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6.31元/股,发行数量为1.63亿股,交易总价约10亿元。

如本次交易在2014年度内实施完毕,梁家荣承诺目标资产在2014年-2017年四年内实现的净利润总额(扣非)不低于1.1亿元。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于2015年2月10日受理本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登记申请材料并出具《股份登记申请受理确认书》,相关股份登记到账后将正式列入上市公司股东名册,本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为1.63亿股,本次向交易对方定向发行新增股份的性质为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发行股份的价格为6.31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6.309元/股)。

上市日为2015年3月4日。

本次股票发行的主承销商为国金证券。

案例四、中珠控股
2013年8月19日,中珠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珠控股,600568.SH)发布定增预案,拟以8.40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不超过1.59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13.35亿元,用于收购潜江中珠实业有限公司(潜江中珠)股东持有的100%股权,对中珠上郡花园(三期、四期)项目、潜江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及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根据据公告,公司拟投入1.99亿元,收购潜江中珠股东持有的100%股权。

潜江中珠控股股东和中珠控股大股东同为珠海中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80%股权;潜江市潜盛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潜江中珠20%股份。

中珠集团持有的80%股权作价1.59亿元,潜盛公司持有的20%股权作价3981万元。

2015年1月14日,中珠控股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本次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140,378,009股,发行价格为9.51元/股,估计资金总额为1,334,994,865.59元。

本次股票发行的主承销商为国金证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