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4.9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人类繁荣和工业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为了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观测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气象数据研究气候变化的第一步是观察与测量。
科学家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以及各个地区的气象数据来研究气候变化。
这些观测和测量数据搜集和存储在全球气候变化观测网和全球气象观测网中。
二、使用气候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在获得足够的观测数据后,科学家可以使用气候模型来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
气候模型是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模型,模拟几种可能的气候变化情况。
这样,人们可以了解不同选项的前景,以确定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最佳方法。
三、通过历史数据了解气候变化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
通过解读冰芯、海洋沉积物、树轮、蜡烛沉积物和陶器碎片等历史数据,人们可以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本质和影响。
这样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四、开展能源碳排放量统计现代生活的根本是能源。
当排放的温室气体来自能源的消耗时,为了防止气候危机,能源消耗就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统计每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帮助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
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等机构是气候变化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它们负责汇总并发布每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五、借助太空观测收集大数据自从人类首次看到地球的全景照片以来,太空观测就一直在改变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现代科技使卫星得以观测到地球表面气候所产生的过程中一些特别的现象,如冰川的消融量,海平面的上升,这些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
重要的科研领域,如全球气候变化观测网络、环境保护机构和气象研究所都借助卫星技术来实现空间观测。
总之,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需要调查、观测、模拟并找到合适的治理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揭示气候变化的指标与监测方法

揭示气候变化的指标与监测方法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在长期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气象事件增多等。
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损害。
因此,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气候变化的指标和监测方法。
一、气候变化的指标1. 温度变化气温是判断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地球的平均气温也在持续上升。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的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都比前一年更高,迄今为止最热的年份是2016年。
气温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它可以改变植物和动物的适应性,影响水体蒸发和海洋循环,改变降雨模式等。
2. 降雨变化降雨是一个地区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气候变暖可能引发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
例如,在南亚,洪水已经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表明,受到地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呈上升趋势,而某些地区的降雨量则呈下降趋势。
3. 海洋变化海洋变化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升高等。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主要是由于全球的冰川和两极冰盖在融化。
温度升高也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它可能会导致珊瑚礁死亡、鱼群数量减少、藻类数量增多等。
二、气候变化的监测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我们需要使用各种监测方法来记录气候变量的变化。
1. 气象站使用气象站可以记录温度、降雨、风速等气象变量。
由于气象站需要长时间稳定地记录数据,它通常设置在遥远、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和沙漠等。
由于气象站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因此这是气候变化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2. 卫星一些卫星可随时记录地球各个地区的气象变量。
由于卫星主要在高空轨道上运行,可以俯瞰地球的全部或大部分表面,从而可以为监测气象变量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
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气候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1.统计气候学方法:利用概率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气候的特殊情况对气候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统计量来表达气候特征,分析归纳气候变化规律,进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2.天气气候学方法;研究多年间大气环流的一般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如环流的分型及其出现频率,天气系统的强度、路径及其频率,大范围的气候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等问题,卫星云图的出现为今后天气气候学的研究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段。
3.动力气候学方法:主要以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4.应用气候学方法:根据工农业生产、人类活动等各方面的需要,研究它们同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将气候规律直接为人类各项活动服务。
长期气候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长期气候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统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气候学中,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气候变化统计分析方法,并探讨它们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趋势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是研究一系列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的方法。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我们通常使用线性趋势分析、非线性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1. 线性趋势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假设数据随时间线性变化。
我们通常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条直线到数据上,来估计长期趋势的斜率。
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气候变暖或变冷的速度和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几十年中呈持续上升趋势。
2. 非线性趋势分析非线性趋势分析方法适用于数据呈现非线性变化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线性拟合并不能很好地描述数据的变化趋势。
常见的非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包括多项式拟合和指数拟合等。
通过拟合非线性函数到数据上,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3. 小波分析小波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气候变化趋势。
小波分析将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小波成分,从而可以观察到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小波分析方法来研究季节性气候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关系。
二、应用研究通过上述的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揭示长期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通过对长期气温、降水等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否逐渐增加或减小,以及变化的幅度如何。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气候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至关重要。
其次,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气候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或人类活动(如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量、风向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化不仅在全球尺度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研究主要通过观测和模拟两种方式展开。
观测是通过使用天气气象站和卫星等技术手段,对气候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观测可以提供气候变化的实际数据,但由于时间尺度较短,难以得出准确的长期趋势。
因此,模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气候模型来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的数据显示,全球气温正在迅速上升,过去一个世纪的变暖速度是过去几千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引起的。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活动。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地球的能量平衡被打破,导致了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海平面上升是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由于全球冰川的融化和海洋的膨胀,海平面正在以每年约3毫米的速度上升。
这将导致沿海地区的威胁,包括海岸侵蚀、洪水和盐水入侵。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全球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极端事件对农业、水资源和能源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气候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包括减贫、食品安全和健康等方面。
其次,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极端事件对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减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此外,能源行业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因为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各国在国际层面达成了《巴黎协定》,承诺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各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措施,包括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交通工具等。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方法与预测模型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方法与预测模型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对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方法与预测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方法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方法是研究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方法:1. 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是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的基础。
通过搜集和分析气象站点、气候模型和卫星观测数据等多源数据,可以解析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模式,从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
在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
2. 模式识别方法: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对气候变化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分类,可以揭示不同气候变化模式的特征和规律。
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影响气候变化的不同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模式进行预测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3. 模型模拟方法:模型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气候模型进行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方法。
通过运用数值模型、气候模型和统计模型等,研究人员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这些模型可以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气候预测,帮助政府、科学家和社会制定针对性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常用的模型模拟方法包括全球大气循环模型(AGCM)、全球海洋循环模型(OGCM)和全球气候系统模型(GCM)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是基于已有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趋势分析,用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和模式的模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1.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一种基于历史气候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预测的模型。
该模型通过分析已有的气候数据并建立统计关系,来推断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ARIMA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等。
2.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测的模型。
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气候变化对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温室效应到海平面上升,从极端天气到生态系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学家、气候学家和其他相关的科学家们利用各种关键技术和方法不断地深入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气候模型。
气候模型是一个处理大量气象、海洋和生态系统数据,并推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数学模型。
气候模型分为全球气候模型、地区气候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这些模型采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气候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极为复杂的建模。
然后使用这些模型,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并评估各种减缓和适应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卫星和自动化气象站点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元素。
这些工具采集的数据可以实时或周期性地提供气压、降水、热力学和其他气象参数的测量。
这些工具在所有的气候模型中作为基础数据使用,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是一种类比于人类学习方式的算法模型,即通过数据自我学习、训练,设定“目标函数”判断哪些数据更加重要,最终能够预测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回归等操作)来优化有效性。
另外,这些气象站点的自动化特性可以提供高频率的数据更新,这对于及时检测一些突发的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气候变化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
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海岸线移动、植被变化、冰川融化等方面的数据变得越来越多。
但是,要及时、准确地分析这种数据并提高其使用价值,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
由于人员监管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采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来自动地分析数据变得越来越流行。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是其中的重要技术,它们可以从图像、音频、视频、无人机等设备中提取数据,形成特征工程,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
举个例子,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被用来对植被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卫星图像进行处理,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提取出植被的颜色、密度和形状,并辨别出各种不同种类的植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气候现象、气候类型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同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位置、地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吗?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因素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展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同时,介绍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判断各个案例所属的气候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季风边缘地区(半干旱带)树轮反映的百年 尺度降水变化序列与趋势(刘禹等,2004)
二、物候学和生物学方法
II.
石笋方法: 石笋的形成: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 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 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 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 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 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 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 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 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 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第二章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2.1 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研究方法
2.2 物候学和生物学方法
2.3 自然地理法 2.4 数值模拟方法
第二章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常用的几种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掌握使用 代用资料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的必要性,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树木年轮与石笋方法的优缺点
2、生物学
生物学方法:生物能够生存的地区都可能 遗留下过去不同气候时期的生物遗体。根 据生物体为外界环境统一体的原理可以推 测过去的气候。 选区生物气候指标的标准: 适应性能非常狭小的品种---“生态条件最 好的指示者”; 选择不良季节(冬季和旱季)和不良地区 进行对比
二、物候学和生物学方法
地下溶洞
A:钟乳石
B: 石柱
C: 石笋 形成顺序: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喀斯特”(Karst)原是南 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 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 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 貌。“喀斯特”一词即为 岩溶地貌的代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 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 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尤以明徐宏祖(1586~ 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 记》记述最为详尽。
1960
1980
2000
2020 年
乞里马扎罗山脉(坦桑尼亚)
北极海冰面 积明显减小。 春季海冰厚 度减少40%。 南极海冰面 积 1970 年 代 有显著减小 , 之后趋势不 明显。
(WMO,2003)
欧亚地区3~4月平均积雪面积变化
(WMO,2003)
欧亚地区的积雪面积不断减少,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出现明显的突变。
石灰岩(碳酸钙CaCO3)形成
溶蚀 作用 发育 条件 主要 景观 长时期的雨淋,使石灰质硬岩溶解 成流体物质的作用。 气候湿热、地形起伏小、植被少、 岩层致密等。 地表上的石林,地表下的石笋、石 柱、钟乳石,以及河流顺着裂隙向 下渗漏,潜入地下形成地下河。 分布 云南、贵州、广西(桂林) 地区
合理性分析 对比分析 均一化和参数化处理
一、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研究方法
旱涝等级法: 分区:根据资料的详细程度,将一大区域 依气候特点、水系和历史沿革等原因分成 若干小区 分级:将每个小区中的史料根据有关旱涝 的记载依不同程度给以一定的等级,使其 数字化,比如,将旱涝记载分为五级,分 别是涝、偏涝、正常、偏旱和旱。
玛珥湖
玛珥(Maar)是居住在德国莱茵地区的人们对当地有水的 湖泊、沼泽的称呼。19世纪早期,德国科学家Steininger最 早从德国西部艾费尔高原(Eifel)第四纪火山区的小而圆形的 火山口湖研究开始,初步把玛珥(Maar)定义为一种火山类型。 近年来,Buchel对德国西部Eifel区的玛珥进行了综合研究, 提出了玛珥即是由环形墙、火山口沉积物、火山筒和馈浆 通道组成的系统,并概括了玛珥发生发展的不同演化阶段。 玛珥湖区别于其它火山口湖的特点是平地爆发,蒸汽、泥 石同时喷发后形成火山口。 湛江湖光岩是中国研究玛珥湖的起点,自1996年以来,湖 光岩已列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欧亚玛珥湖” 研究计划等项目,并已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湖光岩的玛 珥湖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玛珥湖,且保存得非常自然,完 整。
(Tan M, 2003)
2650年夏季气温重建(M Tan,2003)。绿实线是经过 101年低通滤波的曲线,显示了百年尺度变率。
和尚洞石笋年层厚度可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标
Zhang PZ,2008,Nature
三、自然地理法
I. II.
根据海洋、江河、湖泊的水位变化推测气 候变化 海平面升降 河流流量 湖泊水位 根据冰雪变化推测气候变化 水面结冰变化:结冰日期、解冻日期、结 冰持续日数及冰层厚度等。 大陆冰雪变化:研究中最广泛采用的是冰 舌的进退、雪线的升降和极地冰层厚度变 化等参数。
三、自然地理法
III.
冰芯:
优点: 时间序列长:迄今取得万年高分辨率的序列; 季节,年高保真度; 低温条件多指标:海、陆、生物、人类污染、 外太空物质沉积后变化小:分子迁移相对小; 缺点: 耗资大工作相对艰苦。
三、自然地理法
冰芯中的主要气候环境代用指标 :
三、自然地理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冰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3.恢复了古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如南极 Vostok冰芯记录恢复了过去42万年以来的大气中温 室气体(CO2 和CH4)含量的变化,发现在过去的42 万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含量基本在180微 克-280微克波动,CH4含量在350ppb-800ppb波动。 而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和CH4含量迅速增加, 目前分别达到近385微克和1800ppb,为83万年以来 最大值。
一、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研究方法
欧洲有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年代在公元前 500年前后; 地中海东部、埃及等地区有历史文献气候 记载的年代在公元前1580年; 中国有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年代大约始于 周朝初期,公元前1100年左右。
一、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的气候记载: 官方组织观测:天气日记、晴雨录和雨雪 分寸; 其他资料:历代史书、私人日志、游记、 方志等。
石笋中所含的气候信息
石 笋 年 层 厚 度
二、物候学和生物学方法
II.
石笋方法:
石笋与气候: 石笋中的δ18O、δ13C、灰度及年层厚度是较好 的气候代用指标 。
氧同位素( δ18O )指标: 华南、西南地区石笋δ18O记录指示的降水量效应 降水多, δ18O含量低。 降水少, δ18O含量高。 石笋年层厚度指标: 长江中游石笋年层厚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厚度厚,东亚夏季风弱 厚度薄,东亚夏季风强
冰舌
20条冰川 明显退缩
资料: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http://www.geo.unizh.ch/wgms
1930年
15
冰 川 面 10 积 ( 平 方 5 公 里 )
(IPCC,2001)
1970年 2000年 2001年
1900
1920
1940
一、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收集气候资料
分析资料的可靠性 消除不可靠因素 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得到气候要素序列
一、历史文献气候记载的研究方法
解决资料可靠性问题的原则“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具体方法:
资料来源的总体分析:
官方组织的记载、私人的记载及地方官 吏委托文人编撰的。
土壤因子:土壤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等。 立地因子: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 生物因子。
气候是影响地球表面植被分布的重要条件,特别是热量 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气候随温度、经度和海拔高 度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因此而改变。
植被的垂直带与水平带相关性
峰林
▲ 石灰岩地形图
悬崖
地下河
石笋
石柱 钟乳石
再 现 的 溪 流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 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 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节录
我国石笋研究的主要成果
▲
石花洞
万象洞 ▲
二、物候学和生物学方法
I.
① ② ① ②
树木年轮方法
优点: 易获得 年轮序列连续,易定年 缺点: 只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高纬度或高山 附近寒冷地区; 只能推测几年或几十年的气候变化,不能准确 推测逐年或世纪尺度的气候变化
什么是年轮
髓心
早材 晚材
年轮
低温
供水不足 光照少
有害气体 营养缺乏
8.2kaBP
-40 -45 -50 -55 0
Younger Drays, YD事件
3 6 9 12 15 Year / ka BP(thousand years before present) (Alley,2000)
三、自然地理法
冰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1.证实了Milankovich循环。目前,南极 Vostok冰芯重建了4个完整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循环, Dome C冰芯重建了6个完整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循环, 发现该地区冰期、间冰期的气温、温室气体(CH4、 CO2)含量变化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变化等都存在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周期,即具有明显的10万年、 4万年和2.3~1.9万年的周期。 2.揭示了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在短短的几十 年内就可完成从冷到暖的转变,温度变幅达15℃。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退期气候的快速转冷事件。 格陵兰冰芯记录表明,这一时期的温度低于现今 15 ℃左右,且其建立是极为迅速的,仅在5~20年 的时间内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