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安全概述及酱油安全性问题的剖析
酱油危害成分分析报告

酱油危害成分分析报告酱油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酱油中存在的某些危害成分关注不够,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因此,本报告将对酱油危害成分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首先,酱油中常见的危害成分是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谷类制品的发酵过程,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包括酱油。
亚硝酸盐本身是一种强氧化剂,摄入过多会引起亚硝酸盐中毒,严重时甚至导致癌症。
因此,酱油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需要严格控制,以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酱油中的钠含量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高钠摄入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有关。
近年来,人们对饮食中钠的摄入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每天摄入的钠量不应超过5克。
酱油作为传统的调味品,其中的钠含量较高,因此在饮食中合理控制酱油的摄入量至关重要。
此外,酱油中的焦油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也是危害成分之一。
焦油是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在高温下烹调食物时,会产生大量的焦油。
苯并芘是焦油中的一种致癌物质,摄入过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加热酱油,减少焦油和苯并芘的形成。
最后,酱油中的添加剂也需要引起重视。
许多工业生产的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防腐剂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
人工色素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免疫系统紊乱,而防腐剂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
因此,选择天然酱油,避免添加剂的使用是一个更健康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该合理控制酱油的摄入量,选择低钠、低亚硝酸盐、没有添加剂的天然酱油,避免使用过度加热的酱油,以降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酱油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确保酱油的质量安全。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

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1. 引言调味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它们为我们的饭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风味。
然而,近年来,调味品中无机砷不合格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调味品中无机砷不合格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
2. 无机砷的来源无机砷是调味品中的一种重要有害物质,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2.1 土壤和水源土壤中的无机砷主要来自于地壳中的矿石和岩石,长期使用含有无机砷的农药和肥料也会导致土壤中无机砷的积累。
水源中的无机砷则可能来自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
2.2 工业污染某些工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无机砷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正确处理,可能会进入环境中,进而污染农田和水源。
2.3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调味品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含有无机砷的原料,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其他污染物的污染,从而导致调味品中无机砷含量超标。
3. 调味品中无机砷的影响无机砷是一种有害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的无机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致癌作用无机砷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的无机砷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2 神经系统影响无机砷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3 其他健康问题除了致癌作用和神经系统影响外,无机砷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等。
4. 解决方法针对调味品中无机砷不合格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法:4.1 严格监管和检测政府应加强对调味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调味品中无机砷含量的检测力度,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罚和召回,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4.2 规范生产流程调味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原料的筛选和检测,确保原料中无机砷含量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加强生产流程中的卫生管理,避免污染物的污染。
4.3 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调味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志,减少无机砷摄入的风险。
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问题:调味品中常含有添加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2. 市场竞争激烈:调味品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厂家采用低价竞争的策略,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 品牌认知度低:相较于其他食品行业,调味品行业的品牌认知度低,消费者对品牌了解不多。
4. 包装设计单一:大部分调味品包装设计单一,缺少创意和个性化,不易吸引消费者。
5. 营销手段单一:调味品行业的营销手段相对单一,缺少创新和多样性,难以打动消费者。
6. 产品创新不足:许多调味品厂家缺乏创新意识,只是在产品口味上做小小的改变,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 1 -。
(2021年整理)酱油的安全问题

酱油的安全问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酱油的安全问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酱油的安全问题的全部内容。
酱油的安全问题酱油是一类重要的调味品,目前我国的酱油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中高档酱油类调味品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为日、韩等国的企业占据。
我国的调味食品工业是个手工密集、技术含量还不高的行业,加入 WTO 以后对调味食品工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几年来,有害物质的检出或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
一些不法商贩制售了伪劣酱油危害了酱油生产的良性发展。
我国主要的酱油生产厂家及品牌有:佛山市海天调味品有限公司—-海天酱油;加加酱业(长沙)有限公司——加加;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李锦记;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金狮;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公司—-珍极;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歧江桥;开平味事达调味品有限公司-—味事达;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珠江桥;上海淘大食品有限公司—-淘大;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致美斋。
酱油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包装等决定了酱油的质量好坏。
一、原料1。
1 生物性危害酿造酱油的原料主要是大豆等粮食作物,如果存储不当,易发生霉变 ,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 13~25 ℃,大豆等水分含量在 17 % ~18 %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黄曲霉毒素对人、畜、禽都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和致癌作用 ,其毒性比氰化钾还高。
我国对于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 1 的限量标准为不大于 5 g/ kg 。
小麦、大麦等由于贮存不当,会发生病变产生镰刀菌 ,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
调味品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

调味品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1. 酱油(1)风险隐患因素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限量超标;②质量指标:氨基酸态氮不合格;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⑤非法添加:无完整酿造工艺,以配制法代替酿造工艺,使用香精勾兑代替酿造酱油,非法添加植物水解蛋白、三氯丙醇等物质。
(2)原因分析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原料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②生产过程中发酵条件不符合要求,原料中蛋白质转化率不足;③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加强原料仓储条件控制,严格落实仓储管理要求;②严格控制发酵工序的发酵条件,确保氨基酸态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③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食醋(1)风险隐患因素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②质量指标:总酸不合格;③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超范围使用冰乙酸等酸度调节剂;④非法添加:无完整酿造工艺,以配制法代替酿造工艺,使用香精勾兑代替酿造食醋,非法添加工业用乙酸等物质。
(2)原因分析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②生产过程中发酵条件不符合要求;③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②严格控制发酵工序的发酵条件,确保总酸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

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最新版】目录1.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的原因2.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3.如何避免购买到无机砷不合格的调味品4.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处理措施正文近日,一则关于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机砷?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调味品中?对人体又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购买到这类不合格的调味品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机砷。
无机砷是一种化学物质,它通常以三价砷的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毒性。
在正常情况下,无机砷不应出现在我们的食物中,尤其是调味品。
然而,由于一些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不达标,导致部分调味品中出现了无机砷。
那么,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无机砷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肝脏等器官具有较强的毒性。
长期摄入无机砷,可能导致皮肤损害、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肝脏损害等。
更为严重的是,无机砷还可能致癌。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避免购买到无机砷不合格的调味品呢?首先,我们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生产厂家。
在购买时,可以查看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选择证件齐全的产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选择新鲜的产品。
最后,我们还可以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了解哪些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和处理措施。
例如,加强对调味品生产厂家的监管,要求厂家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安全。
同时,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力度,对查实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此外,还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总之,调味品无机砷不合格问题事关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通过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选择信誉良好的产品,以及关注相关部门的监管动态,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购买到不合格的调味品。
酱油的安全问题

转基 因食 品 , 就是利 分子 生物学 手段 , 某些 生物 将 的基 因转 移到其他 生 物物 种 中去 , 使其 出现 原 物种 不 具 有 的性 状或产 物 。大 豆是 酱 油 生产 的主 要原 料 , 部
1 时 是黄 曲霉生 长繁殖 的最适 条件 。黄 曲霉毒 素 8
分 用于酱 油生产 的大豆及 豆粕 属于转 基 因产 品。 有人 会对转 基 因大 豆 及其 制 品 产生 过 敏 反 应[ 。 3 ]
包括 农药残 留、 化肥 滥用 、 污水 危害 、 菌素 残 留、 抗 激 素残 留以及金 属有毒元 素 的污染 等 。化 学性危 害在
酱 油 的加 工过程 中不 能完 全 去 除 , 必须 在 原 料 验 收 阶
段 对原料 进行严 格 的检 测 。
1 4 加 工 用 水 的 危 害 .
1 原 料
1 1 生 物性危 害 .
加 工用水 的检验 。
1 5 转 基 因成 分 .
酿造酱 油 的原料 主 要是 大 豆 等粮 食 作 物 , 果存 如
储不 当 , 发生 霉变 , 生黄 曲霉毒 素 。黄 曲霉生长 繁 易 产 殖 的适宜 温度 为 1 ~ 2 3 5℃ , 大豆 等 水 分含 量 在 1 7
Absr c : ta t The s ft a t r o s y s u e we edic s e .Ra ma e il ,p o cin p o e s sa a ka i g a e y fc o s t o a c r s u s d w t ras r du t r c s e nd p c g n o
油危害了酱 油生产 的 良性 发展。 比如 , 有一些 不法分子
利用焦糖、 食盐 、 、 水 味精等配兑的酱油 , 这种酱油既不能 调味 , 更谈不上营养价值 , 卫生指标严重不符合要求 。 酱油 的生产 原料 、 生产过 程 、 包装 等决定 了酱油 的
酱油行业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加强品牌传播
利用广告、公关、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鼓励创新
研发新产品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研发具有差 异化竞争优势的新产品。
探索新业态
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创新业务 模式和商业模式,拓展新的增长点。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2
创新营销手段
03
强化渠道建设
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渠 道,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提 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各大商超、餐饮企业等建立合 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 品覆盖率。
提升品牌形象
塑造品牌形象
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包装和宣传语,打造具 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对品 牌的信任和忠诚度。
一些酱油企业缺乏市场调研和定位,导致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同时,在 宣传和推广方面投入不足,未能有效传递产品特点和优势,难以吸引目标消费 者。
品牌形象不佳
总结词
部分酱油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缺乏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难以获得消费 者的认同和忠诚度。
详细描述
一些酱油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理念,导致品牌形象模糊、缺乏辨识度。 同时,在品牌传播方面未能有效传递品牌核心价值和特点,难以吸引目标消费者 并建立品牌忠诚度。
02
解决措施
提高产品质量
严格把控原材料
确保选用优质黄豆、小麦等原料,从源头保证产品质 量。
引入先进生产工艺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工艺等,提高酱油的口感、 色泽和营养价值。
加强质量检测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产品进行严格把关,确 保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味品是指能调节食品色、香、味感官性状的食品。
它在烹饪中所起的作用是让那些原本色香味并不好的食品变得色彩鲜艳、香味扑鼻、令人垂涎。
调味品通常包括咸味剂、甜味剂、酸味剂、鲜味剂和辛香剂及由多种调味原料配合而成的复合调味品,常用的有酱、油、盐、醋、糖等。
目前,我国的调味品市场货源充足,品种繁多,别具风味的调味新品竞相问世。
调味品工业正朝着高档化、方便化、多样化、复合化和营养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食品科技的进步和调味新品的不断出现,调味品的食用安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 常见调味品的安全性问题1.1食盐“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食盐对百姓生活有着非常的重要性。
食盐是商品,但 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武汉 430415)(1.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石家庄 050035;摘 要:该文概述了食品调味品安全方面经常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调味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酱油”这一常见调味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关键词:调味品;安全性;标准体系;酱油又是特殊商品,它关系到国计民生。
加碘食盐更是关系到百姓的健康。
在生活中,食盐安全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造假分子购进渔业用盐海水晶和工业盐,经过简单分包后,每吨只要500 ̄700元的海水晶和工业盐,转眼间就变成了1500元左右一吨的所谓加碘食用盐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众所周知,不含碘的假盐流入市场后,会损害人体健康。
更为严重收稿日期:2007-04-27作者简介:肖霄(196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酱油安全性问题的剖析调味品安全概述及肖 霄1,曹 为2,汪军玲2的是,食用含有亚硝酸的工业用盐,不仅损害人体脏器,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食用者死亡。
1.2食糖食糖是人民生活必需品。
我国进口的原糖大多由远洋货轮散装运输,到达口岸以后,再包装入库堆垛存放或直接运到糖厂加工,因此,原糖必须经糖厂精炼加工,达到国家食用糖标准中规定的理化和卫生指标要求后,才能投放市场,供作食用或食品工业加工的原辅料。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目前假冒白砂糖比较少见,但不合格的白砂糖则屡见不鲜,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
根据2007年1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14个省、自治区105家企业生产的105种产品进行的抽查,合格6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63.8%。
主要问题表现为二氧化硫超标、色值超标、菌落总数超标、还原糖分超标、混浊度不合格、干燥失重超标还有就是标签标识不规范。
1.3味精、鸡精味精,味精的化学名称是谷氨酸钠,谷氨酸作为一种氨基酸,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人体体重的17%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20%是谷氨酸盐,足见其重要的营养价值。
因此,人们食用味精不仅能起到调味的作用,还能补充人体的谷氨酸需要。
关于味精的安全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曾刮起一股“中国餐馆综合症”的风,由此引起世界范围内对味精的研究和争论。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根据众多的研究结果认为,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和试验数据后,提出“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
在味精安全问题上,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味精遇高温后食用能否致癌。
1986年,日本人观察到用加温300℃的鱼粉饲养的大鼠体内没有癌变现象。
油炸的温度可达170 ̄200℃,在该温度下食物中的谷氨酸及添加的味精是稳定的,不会分解出致癌的物质。
只有使谷氨酸钠变成焦谷氨酸钠而失去“鲜味”,不会有害健康。
许多人在不能确定味精进食过多是否有害的情况下,烹调时尽量不放或少放味精。
一般来说,味精纯度越高则质量越好。
市面上一些假冒伪劣味精,在制作时混入工业盐、硫酸钠等成分,这类“味精”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好的味精晶莹通透,颗粒均匀。
而差的味精颗粒参差,互相粘连,颜色喑哑,放进嘴里尝试,如果是苦涩的,就可能是混进了硫酸氨的假味精。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常用于增鲜佐料,加工原料比味精稍复杂。
它的主要成分是味精(谷氨酸纳)和盐。
其中,味精占到总成分的40%左右,另外还有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
目前,鸡精市场安全性问题不容乐观,据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造价分子利用面粉、香精、盐、色素等勾兑成假鸡精,有的甚至还添加国家名列禁止的有毒化学添加剂,造假手段令人瞠目。
1.4食醋、酱油醋,本义为用酒或酒糟发酵制成的一种酸味调,有3000多年历史。
作为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中国各地物产气候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保持至今最著名的江苏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麸醋等。
因原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醋的成品风味迥异。
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每100mL醋中的醋酸含量,普通醋为3.5g以上,优级醋为5g以上),还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B1、B2等。
醋有多种功能:它能杀菌消毒解腥,已经在中国人生活中变得不可缺少。
市场上醋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制假者是将“冰乙酸”、“酱色素”、“陈醋精”和自来水等勾兑到一起,然后贴上名牌醋的商标销售。
由于许多消费者受不住其低价格的诱惑,所以造成了不必要的健康上的损害。
酱油,也是调味品中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在下面着重讲述。
1.5料酒及其他调味产品料酒,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烹饪调味的酒。
从理论上说,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等都能作为料酒。
酒的作用主要是去除鱼、肉类的腥膻味,增加菜肴的香气,有利于咸甜各味充分渗入菜肴中。
中国一般家庭都以黄酒为料酒。
市场上料酒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不法的商贩却通过各种手段制假、贩假,采用自来水加医用酒精、苯加甲酸钠、色素、醋酸等。
这种假料酒不仅调不出好味道,对人体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他调味品主要包括香辛料、调味油、调味酱。
掺假香辛料通常有:掺假八角,用一些与八角同科不同属的假八角,其色泽呈红色或红褐色,果皮薄,香气有松脂味,舌有麻感,尝味淡,有毒。
掺假桂皮,可能是用树皮冒充。
掺假花椒,主要是掺淀粉或玉米粉。
掺假辣椒粉,常见的掺假物为麸皮、黄色谷面、干菜叶粉、红砖灰等。
掺杂的胡椒粉如是掺辣椒粉,色泽上略显带红,有刺鼻味,偏辣性,在水中溶解后的沉淀物中能见到红色星点;如掺有面粉,色泽泛白,无香味,粘牙,投放水中呈浑浊现象。
目前市场上的调味油主要指的是蚝油,蚝油素有“海底牛奶”之称,它是以鲜蚝为原料,经煮熟取汁浓缩,加辅料精制而成。
真蚝油营养极其丰富但价格颇高,假冒或劣质蚝油是采用淀粉和色素调制而成的2 ̄3元的“蚝油”,跟真正的蚝油相差整整十倍。
辣椒酱、番茄沙司等常用调味品原则上是不能或限量加入添加剂的,但还是有奸商过量加入着色剂(不排除苏丹红)。
2 应建立和逐步完善调味品安全标准体系1978年,为了实现调味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促进调味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卫生部门发布了《酱油、食醋、酱类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
这是中国调味品行业有史以来首次制定的调味品第一个专用标准,为鉴定调味品质量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调味品的质量、发展传统名特产品和开发新产品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后,中国不同部门陆续发布了调味品标准,为规范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64)筹建成立调味品分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调味品标准的归口工作。
中国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独特的调味品标准体系。
截至到2005年底,中国共发布涉及调味品的相关标准167项,其中国家标准99项,行业标准68项,主要内容包括调味品的分类、检验检测方法和产品标准。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调味品的食用和生产要求更高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导致现有的调味品安全标准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2.1调味品安全标准体系涵盖范围不够全面如不少调味品以农产品或畜产品为生产原料,由于农药和兽药的广泛使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原料中的残留不可避免,但由于基础研究的不足,中国目前既没有兽药、农药的有害物在调味品中残留限量的标准,也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
现有调味品标准的限量规定主要集中在常规项目上,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黄曲霉毒素、硝酸盐、亚硝酸盐、铅、砷、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
调味品中添加剂的限量与使用调味品加工食品的限量还存在不协调问题。
2.2重要的安全限量标准缺乏,部分产品无标可依中国登记可以合理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而只对约136种农药的残留限量做了规定,许多剧毒高残留的农药没有制定限量指标。
有些污染物的限量指标在法典中有规定,但在中国的标准中没有规定。
如蛋黄酱中铅、砷、铜的限量,醋中铁的含量,要通过污染水平的调查决定是否存在此类污染问题,以便制定相关的标准。
目前,一些新型的调味品卫生指标还很落后,有些甚至连卫生标准也没有,尤其是牛肉粉、猪肉粉等复合调味品基本无标准可依。
2.3部分标准标龄长、通用性较差中国由于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开展较慢,和国际部分调味品标准相比,中国调味品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标准规定内容简单,有些标准的标龄过长。
比如腐乳标准是1993年修订的至今未做修改。
有些调味品标准内容分散,适用范围窄,通用性较差。
2.4中国调味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不足检测方法标准是标准体系得以完整实施的重要保证,食品安全标准中检测方法标准缺乏问题较为突出,这在调味品标准体系中也是如此。
以兽药检测方法为例,CAC规定的兽药残留种类有44种,都配有详尽的检测方法,中国虽然有近100多种兽药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指标,但目前只有35种有检测方法标准。
对不得检出和禁止使用的37种兽药只有5种有检测方法标准。
如香辛料在收获、加工、贮运等环节易被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污染,其卫生质量问题已引起国内外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机构的关注,尤其是各种毒素污染的问题,而中国目前的香辛料安全标准只是进行常规项目(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的检测,尚无有关毒素类项目检测要求,还未制定香辛料中黄曲霉毒素(AFB)的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这一现状与人们对香辛料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2.5调味品安全管理控制标准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大多数调味品企业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一批企业引进了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体系和IS014000系列环保认证体系,还有的通过参加GMP和HACCP认证,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保证食品安全性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对原料、产品设计和加工过程的控制,以及在生产、加工(包括标识)、批发、贮存、销售、制备和食用过程中应用良好管理规范和HACCP系统。
这种重在管理和预防危害的措施,在控制微生物危险等方面比传统的终产品微生物学控制和检验更有效。
由于中国调味品行业还处在由手工作坊式生产逐步转向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的过渡阶段,调味品管理控制标准与国际食品控制规范或指南还有较大差距,涉及调味品安全控制的标准在调味品标准中总比例仅为10左右,并且多数控制标准的内容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