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答案
【常识练习】国学常识题库290道及答案

1、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C)A、《史记》B、《战国策》C、《论语》D、《左传》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B)A、道、术、势B、法、术、势C、道、法、势D、道、法、师3、“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是描写《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D)A、林黛玉B、薜宝钗C、王熙凤D、贾探春4、以下哪一个名称并非围棋的别称:(D)A、木野狐B、手谈C、坐隐D、橘中之乐5、“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6、四大发明中,从起源到完成,经历时间最长的一项是:(C)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8、一般被誉为“艺术之母”的是:(D)A、绘画B、戏剧C、雕塑D、舞蹈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吏部10、变脸是什么戏剧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C)A、昆曲B、京剧C、川剧D、粤剧11、下列哪位政治家曾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C)A、苏轼B、张居正C、王安石D、康有为12、“龙媒”是指什么?(C)A、得到佳偶B、得到珍宝C、一种好马D、给人做媒13、宋代制瓷业非常繁荣,著名的汝窑位于今天的(A)省。
A、河南B、安徽C、云南D、广西14、古代武状元考试,武试中(B)考核最为重要。
A、蹴鞠B、射箭C、骑马D、打鼓15、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所指的地方位于哪个省份?(B)A、陕西B、河南C、河北D、山西16、“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B)时期。
A、龙山文化B、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红山文化17、被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的是哪种瓷器?(C)A、青瓷B、珐琅彩C、白瓷D、青花瓷18、茶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品是在哪个朝代?(A)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9、汉语称谓很重礼教规范,每个字都中规中矩,下面不属于丈夫对妻子的雅称的是:(D)A、寒荆B、荆钗C、室家D、所天20、《天工开物》是我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明朝的:(D)A、徐霞客B、沈括C、郦道元D、宋应星21、与《梅花谱》并列为两大中国象棋传世古谱之一的是:(A)A、《橘中秘》B、《自出洞来无敌手》C、《反梅花谱》D、《蕉竹斋》22、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创立的?(A)A、刘安B、诸葛亮C、张良D、孔子23、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D)A、孙复B、韩愈C、王安石D、朱熹24、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D)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25、柳永是宋代著名词人,他有一首词是专门描写宋代杭州的,其中描写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词是:(A)A、《望海潮》B、《八声甘州》C、《雨霖铃》D、《满江红》26、大夫行医又称“坐堂”,这里的堂起源于:(D)A、古代学堂B、皇宫C、饭馆D、关押大堂27、“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体现了(A)的艺术思想。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及答案解析

的象征。(
)
77.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
78.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79.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
80. 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4 分) ( )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 【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62.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 古代不敢直称帝王, 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 表示尊重。( )
63.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
64.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
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
65.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3. 【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18.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
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高考文化常识最新10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练习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练习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___,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思想核心为"仁"。
现存《》,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
2.老子:春秋时思想家、___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主张清静无为。
《》是道家典籍,有81章。
3.墨子:春秋时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鲁国人。
主张"兼爱"。
《》是墨家的典籍,为墨子及其弟子所写。
4.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名___,字子舆,邹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___"。
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7篇261章,即《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___著作。
5.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名___,继承老子之"道德自然"观。
《庄子》是道家著作,也称《___》。
-6.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名___,韩非和李斯之师,《___》为儒家著作,现存32篇。
7.韩非: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著有《___》、《___》、《说难》等,《韩非子》是___家代表作,后人集韩非之作及评韩之文而成,55篇。
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8.《列子》:相传为战国郑人___所作。
现存本子由东晋张湛辑注。
教材中所学的《___》出于此本。
9.《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先秦___家代表作,战国末年秦相___集门客编写。
10.诸子散文: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先秦诸子有____________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___家、___家、___家和___家,其代表著作分别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在各学派中,首先兴起的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继起的是墨家,然后是其他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答案
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C(“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
3.C(《孔雀东南飞》的“六合”是指年月日天干地支都相适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
)
4.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5.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
6.D(“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
7.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8.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9.D(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D(《论语》不是“六经”)
11.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2.D(应为“纪传体)
13.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
14.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
15.B(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
16.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7.C(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8.B解析: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应该是皇帝登基。
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
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汇聚而成,“左”“右”孰尊,古今有别,情形各异。
备考注意近代的以“左”为尊,主要是明清以来形成的。
(解答这一类题目必须调动知识积累,同时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
)
19.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
20.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桎。
)
21.C(从文章来看,此处的“国家”应是帝王别称,指皇上。
)
22.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
23.A(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
)
24.D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25.C(“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而不是最年长的儿子。
)
26.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在文中是官名。
)
27.C(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
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
28.C(“表彰其功绩”错,应为“褒贬善恶”)2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
30.A(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31.A(“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
32.B(“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
33.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34.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
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
35.D(“侯”是封号,姓仇名鸾。
从后文“乃代鸾狱中草就”可知,文言中人物姓名在前文用姓名全称,后文只出现名,不出现姓。
)
36.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
37.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38.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39.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40.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
41.A(此处“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4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
43.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
44.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
45.C(除在古代一般指授予官职或任命官职,不存在升迁的问题。
)
46.D(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
47.D(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不一定是受到权臣诋毁。
)
48.A(“户部”掌管土地、户籍)
49.B(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的皇帝许多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
50.B(古代服丧期满除去丧服。
)
51.B(廉,是指为官廉正)
52.A(太祖太宗是庙号)
53.B(文中的“迁”是升职。
)
54.D(东汉末期朝廷由曹操掌控。
)
55.B(徙,此处意为调职。
)
56.D(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
57.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
58.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59.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
60.A(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
61.D(没有“肱股之臣”)
62.A(股指的就是大腿。
)
63.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
64.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65.B(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
)
66.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
6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
68.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69.D(“肃宗”是皇帝的庙号。
)
70.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
71.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
72.C(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
7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74.A(“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
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75.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
76.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
77.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78.C(应为“五人为伍”。
)
79.D(“言台除正”的“除”是“任命、授予官职”的意思。
“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可以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
)
80.A(“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