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草船借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著名将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能正确运用导学案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草船借箭的故事,了解将领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正确运用导学案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准备:1.教案、导学案、课堂练习题、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草船借箭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古代著名将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产生兴趣。

2.讲授(15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亮点和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句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练习(25分钟):(1)教师分发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并合作完成课堂练习题。

(3)教师讲解课堂练习题的答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4.制作(2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浅水池或水槽作为草船的模型。

(2)教师引导学生用纸杯或小船制作草船的模型,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制作。

(3)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模型演示课文中的草船借箭的情境。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活动,学生对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课上通过口头表达、写作和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题和制作活动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了一些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答和指导。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六、教学延伸:1.故事演绎: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来表演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通过表演来理解和诠释故事的内涵。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目的: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经过(3~9自然段);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

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析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策略和智慧,体会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掌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1)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理解其借箭成功的原因。

(2)体会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查找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五、生字词学习1、生字妒(dù)忌曹(cáo)操督(dū)促幔(màn)子翎(líng)毛寨(zhài)子擂(léi)鼓呐(nà)喊弓弩(nǔ)手丞(chéng)相2、生词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六、课文内容梳理1、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

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他的足智多谋。

2、难点(1)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改写而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他人。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草船借箭”写了哪些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1-2 自然段):_____(2)第二部分(3-5 自然段):_____(3)第三部分(6-9 自然段):_____(4)第四部分(10 自然段):_____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语句,想一想这些人物有怎样的特点,做好批注。

五、合作探究1、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定草船借箭的?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

3、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与诸葛亮相比,他有哪些不足之处?5、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出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六、深入研读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2、文中有很多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作用。

七、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借箭成功后,你会对周瑜说些什么?2、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其他故事,如《空城计》《舌战群儒》等,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 草船借箭》精品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 草船借箭》精品导学案
(1)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向鲁肃借船?鲁肃为什么没告诉周瑜?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6~9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组织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习第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草船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按时交箭。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在文中做上标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 。
1.学生在梳理脉络时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的顺序来进行分段。
3.组织学生简介背景,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
1.观看多媒体课件,补充 歇后语。
诸葛亮焚香弹琴——(临危不乱);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2.齐读课题,明确“草船借箭”指的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
课前一定要做好布置,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
(2)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自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学习第4、5自然段,了解“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画出相关语句,自由分组,研读体会。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抓住“管保有、果然”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等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妒忌、都督、神机妙算”等。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再读课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引导学生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刁难,以及诸葛亮的处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①引导学生从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借箭时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重点分析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例如:“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通过时间的推移,突出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足智多谋。

(3)结果如何?引导学生从曹操的反应、诸葛亮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分析,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情分析该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我班组织了读名著活动,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个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

1、本学期开始,同学们都在读四大名著,请你说说,你最喜欢四大名著的哪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并说出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名著,品读经典。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19草船借箭。

读题。

3、明确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学案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活动2【讲授】二、通读课文,把握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检查交流。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总结: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事情发展顺序。

为学习下文作铺垫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活动3【讲授】三、精读课文,品读人物性格特点。

1、故事中有多处人物对话描写,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品味、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小组讨论,每组抓住一个人物全班交流。

教学设想:学生从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

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顾全大局。

周瑜的嫉贤妒能和险恶用心;从曹操的话中体会他生性多疑。

从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鲁肃的忠厚老实和信守承诺。

追问:诸葛亮与鲁肃对话中,PPT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草船借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重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学习难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法提示
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各环节用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委托疑惑弓弩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二)我会填:
十万( )箭一千( )草把子二十()船
六千()弓弩手一()快艇一()扁舟
(三)我不解: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对这部小说的了解: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是以东汉末年(距今1700多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二、自主学习:
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有关
情节改编的。

2、《草船借箭》写周瑜忌妒( )的才干,要( )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 )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 )。

三、小组合作探究: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四、全班交流: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六、课堂检测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 ) 援( ) 寨( ) 延( )
漫( ) 缓( ) 赛( ) 廷( )
2、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dū dū yán shēn shuǐ zhài léi gǔ
nàhǎn zhī yuán chéng xiàng cáo cāo
3、句子练习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
(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缩句)
七、课后预习: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简单写出自己的评价理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二、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交流故事中你最欣赏的人。

(板书:
诸葛亮神机妙算)
2、那这节课接下来我们就重点体会一下他的神机妙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

三、小组合作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小组在一起交流: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课件出示: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有感情地读出来。

四、各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识天气: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

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

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3、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面对这样的诸葛亮,周瑜只能是一声叹息啊: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指导读好这句话)
识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