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习,自读自悟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

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

(知人心)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知天文,晓地理)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目的: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经过(3~9自然段);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

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析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策略和智慧,体会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掌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1)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理解其借箭成功的原因。

(2)体会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查找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五、生字词学习1、生字妒(dù)忌曹(cáo)操督(dū)促幔(màn)子翎(líng)毛寨(zhài)子擂(léi)鼓呐(nà)喊弓弩(nǔ)手丞(chéng)相2、生词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六、课文内容梳理1、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

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6)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尤其是诸葛亮与周瑜、曹操之间的复杂纠葛。

我们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我们还要探究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理解他是如何利用草船成功借箭,从而领悟智谋与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们要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草船借箭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周瑜为何设下圈套,诸葛亮又为何明知是计却仍答应造箭,以及诸葛亮如何利用草船成功借箭的智慧与胆识。

这不仅涉及对文章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把握,更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度思考。

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本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读文章,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展现情节,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草船借箭》一文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_。

2.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经过是_______,结果是_______。

3.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二、选择题1.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B.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C. 鲁肃的帮忙D. 周瑜的谋划2. 下列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特点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A.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B.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C.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用D. 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奸诈、雄心勃勃三、简答题1. 简述草船借箭的主要故事情节。

《草船借箭》导学案设计

《草船借箭》导学案设计

《草船借箭》导学案设计
一、导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过程
(一)自学字词
1、我会读,又会写。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令状委托疑惑弓*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2、读认下面词语,并理解意思:
才干:妒忌:弓*手:
退却:都督:*令状:
惩罚:疑惑:神机妙算:
调度:丞相:自有妙用:
(二)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1、本文选自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是朝。

故事以为主线,按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接着写了;然后重点写了;最后写了。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是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连线
曹*南下满载而归
诸葛亮立*令状大眼瞪小眼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开口面不改*心不跳
草船借箭故弄玄虚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琴尽是计谋
张飞穿针有借无还
2、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3、阅读《三国演义》,全班交流读后感。

《草船借箭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借箭的智谋和勇气,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3.思考并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智谋和勇气解决问题。

二、导学内容:
1.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刘备率领军队攻打曹操,但因箭矢不足无法攻城。

此时,周瑜派人告知刘备可以向黄盖借箭,于是刘备决定借箭。

2.主要情节:刘备决定借箭后,黄盖提出条件:在江边摆放草人,箭射中草人即可借箭。

刘备派关羽和张飞前去执行任务,但被黄盖派出的水军所阻。

最终,刘备借到了箭,成功攻破曹营。

3.刘备的智谋和勇气:刘备在面对箭矢不足的困境时,岑寂思考并决定借箭,展现了智谋;同时,他派关羽和张飞冒险执行任务,展现了勇气。

三、导学过程:
1.观看动画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讨论刘备借箭的智谋和勇气,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分组讨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智谋和勇气解决?
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了解其他三国故事中的智谋和勇气,如赤壁之战、华容道等。

2.观看相关电视剧或电影,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尝试写一篇关于智谋和勇气的作文,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五、总结反思:
通过进修《草船借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经典的三国故事,更深入思考了智谋和勇气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智谋和勇气,英勇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等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妒忌、都督、神机妙算”等。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再读课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引导学生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刁难,以及诸葛亮的处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①引导学生从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借箭时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重点分析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例如:“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通过时间的推移,突出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足智多谋。

(3)结果如何?引导学生从曹操的反应、诸葛亮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分析,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14 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领悟“神机妙算”。

2.扣住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1.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板题)二、检查讨论: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联,发生了什么事?⑴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妒忌的意思、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⑵说说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事情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⑶说说诸葛亮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A.弄清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等,并要求鲁肃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朗读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的话,着重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些什么,还要如何布置草船。

B.鲁肃是怎么做的,抓住“果然”,弄清和上文的关系。

⑷简要理解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关联。

诸葛亮在第三天带着二十条草船假装进攻曹军,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叫了弓驽手射箭防御,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

诸葛亮带着这些箭驶回去,兑现了当初立下的军令状。

4.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1.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了周瑜要求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实际上是因妒忌而要陷害他。

周瑜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接下这个任务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两人的一对一答,你会发现两人的话很有意思。

同桌分角色互读,然后说说两人的话分别包含着什么意思。

2.指名一对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学生以“周瑜”、“诸葛亮”的身份说说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教师点拨、指导。

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明知故问,为泄私怨,以公事相要挟,借军情紧急,步步紧逼的心理活动;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四、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五、精读课文第6—10自然段1.鲁肃应邀随诸葛亮一起去取箭,经历的“草船借箭”的一幕使他又惊又叹。

他回来后向周瑜讲述诸葛亮的借箭经过,肯定会赞叹诸葛亮的招招神机妙算。

默读第6—9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高超之处?在自己有所发现的地方做上记号,加上简单的批注;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准备共同讨论解决。

2.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后,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向大家作交流。

你作为鲁肃,经历了“草船借箭”的一幕,发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巧妙、高超之处?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A.准备充分。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战船、布置草把子,一可以用来迷惑曹军,使对方误以为战船上站满了军士;二可以使对方射来的箭正好插在上面,达到借箭的目的。

布置青布幔子,使对方看不清船舱内的真实情况,每条船上的二十个军士是用来虚张声势的。

B.熟悉气象。

诸葛亮安排第三天去曹营借箭,第三天正好有大雾,便于迷惑、欺骗对方。

可见诸葛亮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C.知悉对方。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D.布置周密。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他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这样船体受箭的面积大,保证曹军射来的箭不丢失。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这样船上另一侧的草把子上又可射满箭。

这样安排布阵,撤退时船不需再调头,顺风顺水,节省时间,及时赶回。

3.指导学生相机朗读有关句段。

六、小结课文,深化认识1.周瑜收到了诸葛亮如期送来的十万支箭,从鲁肃那里知道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曹操知道了此事会说些什么?2.读完了课文,你觉得文章的题目“草船借箭”起得好不好?七、复述课文,进一步发展语言。

八、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草船借箭周瑜派其探听鲁肃(气量小)(正直老实、顾全大局)妒忌造箭请他帮忙借船和军士诸葛亮“借”箭曹操(神机妙算)知人、识天(多疑、用兵谨慎)14 草船借箭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

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剖析借箭成功的因素。

2、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1)指名读第三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