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草船借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著名将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能正确运用导学案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草船借箭的故事,了解将领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正确运用导学案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准备:1.教案、导学案、课堂练习题、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草船借箭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古代著名将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产生兴趣。
2.讲授(15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亮点和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句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练习(25分钟):(1)教师分发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并合作完成课堂练习题。
(3)教师讲解课堂练习题的答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4.制作(2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浅水池或水槽作为草船的模型。
(2)教师引导学生用纸杯或小船制作草船的模型,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制作。
(3)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模型演示课文中的草船借箭的情境。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活动,学生对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课上通过口头表达、写作和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题和制作活动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了一些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答和指导。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六、教学延伸:1.故事演绎: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来表演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通过表演来理解和诠释故事的内涵。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草船借箭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了解历史背景通过讲解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了解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例如,草船借箭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背景是什么?谁是当时的主要敌人?Step 3:了解故事情节分组或全班分享方式,了解草船借箭故事的主要情节。
例如,刘备如何借箭?借箭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最终如何取得胜利?Step 4: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草船借箭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草船借箭中,如何解决没有足够箭矢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Step 5: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小组扮演草船借箭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通过协作合作来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Step 6:小结与展示引导学生对整个导学案进行小结,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可以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简要介绍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四、课堂延伸1. 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深入了解草船借箭故事的历史背景和细节。
2. 对比草船借箭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草船借箭中的策略解决现实问题。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草船借箭故事中借箭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谈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悟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整个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看、讨论、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此导学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目的: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经过(3~9自然段);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
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析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策略和智慧,体会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掌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1)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理解其借箭成功的原因。
(2)体会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查找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五、生字词学习1、生字妒(dù)忌曹(cáo)操督(dū)促幔(màn)子翎(líng)毛寨(zhài)子擂(léi)鼓呐(nà)喊弓弩(nǔ)手丞(chéng)相2、生词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六、课文内容梳理1、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
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6)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尤其是诸葛亮与周瑜、曹操之间的复杂纠葛。
我们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我们还要探究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理解他是如何利用草船成功借箭,从而领悟智谋与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们要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草船借箭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周瑜为何设下圈套,诸葛亮又为何明知是计却仍答应造箭,以及诸葛亮如何利用草船成功借箭的智慧与胆识。
这不仅涉及对文章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把握,更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度思考。
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本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读文章,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展现情节,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草船借箭》一文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_。
2.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经过是_______,结果是_______。
3.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二、选择题1.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B.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C. 鲁肃的帮忙D. 周瑜的谋划2. 下列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特点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A.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B.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C.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用D. 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奸诈、雄心勃勃三、简答题1. 简述草船借箭的主要故事情节。
《草船借箭》导学案设计

《草船借箭》导学案设计
一、导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过程
(一)自学字词
1、我会读,又会写。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令状委托疑惑弓*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2、读认下面词语,并理解意思:
才干:妒忌:弓*手:
退却:都督:*令状:
惩罚:疑惑:神机妙算:
调度:丞相:自有妙用:
(二)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1、本文选自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是朝。
故事以为主线,按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接着写了;然后重点写了;最后写了。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是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连线
曹*南下满载而归
诸葛亮立*令状大眼瞪小眼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开口面不改*心不跳
草船借箭故弄玄虚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琴尽是计谋
张飞穿针有借无还
2、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3、阅读《三国演义》,全班交流读后感。
《草船借箭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借箭的智谋和勇气,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3.思考并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智谋和勇气解决问题。
二、导学内容:
1.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刘备率领军队攻打曹操,但因箭矢不足无法攻城。
此时,周瑜派人告知刘备可以向黄盖借箭,于是刘备决定借箭。
2.主要情节:刘备决定借箭后,黄盖提出条件:在江边摆放草人,箭射中草人即可借箭。
刘备派关羽和张飞前去执行任务,但被黄盖派出的水军所阻。
最终,刘备借到了箭,成功攻破曹营。
3.刘备的智谋和勇气:刘备在面对箭矢不足的困境时,岑寂思考并决定借箭,展现了智谋;同时,他派关羽和张飞冒险执行任务,展现了勇气。
三、导学过程:
1.观看动画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讨论刘备借箭的智谋和勇气,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分组讨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智谋和勇气解决?
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了解其他三国故事中的智谋和勇气,如赤壁之战、华容道等。
2.观看相关电视剧或电影,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尝试写一篇关于智谋和勇气的作文,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五、总结反思:
通过进修《草船借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经典的三国故事,更深入思考了智谋和勇气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智谋和勇气,英勇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

《草船借箭》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等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妒忌、都督、神机妙算”等。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再读课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引导学生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刁难,以及诸葛亮的处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①引导学生从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借箭时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重点分析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例如:“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通过时间的推移,突出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足智多谋。
(3)结果如何?引导学生从曹操的反应、诸葛亮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分析,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导学案
一、课文简介(请你仔细阅读一下,你会发现它对你的帮助有多大)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
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
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
的背景下发生的。
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
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
以陷害。
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
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
确智慧非凡。
阅读链接: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读点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是以东汉
末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
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
广泛的社会生活。
《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
二、本次课文要完成的目标(明确目标,加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
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
算”等词语。
2、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过程(明确目标后,要充分展示你自己了,继续加油)
(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
1、我会读,又会写。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
支援丞相军令状委托疑惑弓弩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2、读认下面词语,并理解意思:
才干:妒忌:弓弩手:
退却:都督:军令状:
惩罚:疑惑:神机妙算:
调度:丞相:自有妙用:
(二)细读课文,探究交流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是怎样的人?
小组合作探究:在读课文时,我们第小组着重分析了这个人物形象,觉得他
,我们是在课文这些地方体会到的(汇报时读出课文相关
的句段)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脉络
1、故事以为主线,按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
写;接着写了;然后
重点写了;最后写了。
2、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是“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
3、拓展延伸:
(1).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2).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你认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四)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wěi tuō qīnɡ yì tuī què
( ) ( ) ( ) ( )
sī zì léi ɡǔ chénɡ xiànɡ shén jī miào suàn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幔()援()寨()延()
漫()缓()赛()廷()
三、我会填
1、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想()。
2、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心里想()。
3、鲁肃看到大雾,心里想()。
4、诸葛亮看到大雾,心里想()。
四、我会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
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