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合集下载

李 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

李 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

李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前期词风婉约细腻,后期则转向沉郁悲怆。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早期的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和睦,她的词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少女情怀和夫妻间的恩爱为主,充满了轻松、欢快和浪漫的氛围。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活泼、自由的生活场景,词风清新婉约,充满了灵动之美。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

这一重大的历史变故,彻底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逃亡的过程中,她历经了颠沛流离、亲人离散的痛苦。

国家的破碎、民族的灾难,使得李清照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忧伤。

此时,她的词作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抒发,而是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苦难的同情。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整首词以悲秋为背景,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色和自己孤独凄凉的处境,抒发了作者饱经忧患、家破人亡后的悲痛之情。

词风沉郁顿挫,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伤感。

除了时代的巨变,个人生活的不幸也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但赵明诚在南渡途中病逝,这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

在《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李清照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那种沉重的忧愁溢于言表。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李 清照的词风为何变化多端

李 清照的词风为何变化多端

李清照的词风为何变化多端李清照,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女词人,其词作风格多样,变化多端,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生阅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词风的这种多变性呢?首先,时代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风变化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

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多以清新明快、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描绘了少女时期的天真无邪和婚后的甜蜜生活。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动地展现了少女游玩的欢乐场景,充满了活泼与朝气。

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她的词作风格转为沉郁悲怆,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思念,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她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其次,个人经历的起伏也是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关键原因。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婚姻的变故、家庭的兴衰等。

她早年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夫妻生活幸福美满,这在她早期的词作中有所体现,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亲昵。

然而,后来赵明诚的离世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的词作也随之变得哀怨凄凉,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的“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表达了对亡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再者,李清照自身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促使了她词风的多样化。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词风的阶段性变化

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词风的阶段性变化

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前言 (2)一、前期:夫妻琴瑟合鸣,词风清新明丽 (3)二、中期:夫妻失和,词风沉郁 (6)三、后期:国破家亡,词风凄苦,亦有男儿豪情之作 (8)(一)悼亡词,多表怀念之情 (9)(二)国破家亡,爱国情思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2)浅析李清照词风的阶段性变化摘要:作为宋朝乃至整个文学史上做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宛如一株无根的浮萍,随着宋王朝的风雨变迁而跌宕起伏,又如一场灿烂的花事,经历了新蕊初吐、含苞待放、灼灼其华、暗自飘零……她被称为婉约词派的宗主,但她的词风又不是一成不变,墨守陈规的,纵观李清照的词,由初期的婉约灵致,到中期的哀怨缠绵以及后期的细腻中不掩豪放,她的词,随着她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心境的改变有着阶段性的变化。

关键词:词风;清新明丽;阴郁;闺阁闲愁;凄苦;男儿豪情Analysis of Li Qing Zhao 's Ci phase changeAbstract:As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do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Li Qing Zhao 's life is like a rootless duckweed, as the Song Dynasty and changes and ups and downs, and as a brilliant flowers, experienced a new blossom spits, in early puberty, triggering the Hue, secretly wandering ... ...She is known as the graceful words to send home, but her word wind is not immutable and frozen, legalistic, in Li Qing Zhao’s words, from the early to mid to subtle spirit, sad touching and later the exquisite in does not cover, bold and unconstrained, her word, along with the changes in her different life circumstances and mood changes on the stage. Key word:Word wind; fresh and beautiful; gloomy; boudoir sorrow; grief; men of pride前言李清照,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生于南北宋之交。

李清照词词风转变

李清照词词风转变

李清照词词风转变:靖康之难之前李清照的词中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她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靖康之难以后女词人的心境和词境发生了变化,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语言特色:无论是从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主张,内容易安体,“别是一家”和“自是一家”的比较:苏轼的“自是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扩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指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她着重强调“诗”“词”的不同,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欧阳修文学主张: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倡导诗文革新,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主张文道并重。

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理论上既纠正了刘开、石介的偏颇,有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种缺点。

散文内容:1、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记叙文言之有物2、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诗歌革新及其主张:提出“诗穷而后作”的诗歌理论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诗歌以社会现实为题材,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

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的手法和议论入诗。

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学李白,语言清新流畅与欧阳修特有的委婉平易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婉转的风格。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

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1/ 6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侧面描写的方法。

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清新欢快。

随着时间流逝,这位饱含才情的少女渐渐长大。

18岁时经人撮合和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喜结连理。

从此李清照将告别生活18年熟悉的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夫家。

他的创作也换了氛围。

从此创作源泉也发生不同。

(二)婚后词风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

与李清照结婚后志趣更是有增无减,且日趋痴迷。

二人夫唱妇随,生活幸福美满。

“调夫雅谑谐琴瑟”[2]。

其中《醉花阴》就是丈夫远游时所作:“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在词中以黄花自比。

重阳佳节本是团圆好日子,但女词人却孤零零枕着玉枕,半夜惊醒。

枕边只有自己。

黄昏独自赏菊饮酒。

西风吹来,西风吹来,心中更加黯然,憔悴更加一分。

全词笔调有些许惆怅,不似闺阁少女的无忧无虑增加了对丈夫的思念,牵挂。

另有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昨天夜里刮风下雨,即使沉睡了一夜,早上起床依旧酒劲未退。

有些醉意,担心昨夜的海棠花,于是去问卷帘人,卷帘人却说道,海棠依旧是之前的样子。

词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经过了一夜的风雨应该是绿肥红瘦才是。

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的海棠名篇。

是词人刚嫁人时所作,词中已经带有一点点的忧伤,这种细细的忧伤来源于作者对花的关心,对青春时光的珍惜,虽是花开正好,但风雨的洗礼加上岁月的更迭,也是该“绿肥红瘦”了李清照不仅是一个出色诗人,同时也是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丰富感情的人。

她的诗文鲜明的表现她的豪迈深沉的风格上,这完全得益于她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

自由活泼,无拘无束,让她得以大胆的展露自己。

正如那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自回是月满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际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女词人对丈夫的思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见其对她丈夫深沉的爱。

李廷机曾评曰:“《一剪梅》此词颇尽离别之情寓意超逸,令人醒目”[4]。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

但从前面描写的秋景中,隐约透露作者愁闷心情。

送走丈夫,难免有些许失落感。

举目所见到的,无论是云朵、花瓣还是流水。

均与作者相思联系起来。

以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短暂离别后便迎来公元1107年。

李清照公公赵挺之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败下来,不久便离开人世。

而赵明诚也受到牵连被罢官。

于是赵氏夫妇便归隐山林,在青州定居长达十年之久。

这一段的定居让他们远离了政治的黑暗与勾心斗角,夫妻二人潜心钻研起了各自兴趣爱好,但又志趣相投。

二人时常共同钻研校对书刊,鉴赏收藏来的古玩字画。

二人因祸得福,天赐这样长时间里让他们在他们在文学的瀚海里尽情畅游与飞翔。

日子平淡却很幸福,如此欢快愉悦生活让夫妇二人即使“食去中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5]。

”也能甘之如饴。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诗文从生活中流淌出来,如《凤凰台上衣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该词笔调郁忧,表达作者悲苦之情。

作词背景是隐居十年后,赵明诚再次出任太守所作。

词中所蕴含的愁苦意绪远远超过之前同作。

词上边写女子神情憔悴懒散,到了该起床的时候了,还是懒得起床,怕那些离别愁之苦占据心头。

但终究离愁还是铺天盖地地卷席作者,让她“又添一段新愁”。

二、后期词风(南渡)公元1127年四月。

“靖康之变”北宗灭亡。

五月高宗继位南京,改元建炎,自此宋室南渡。

八月赵明诚再次出仕、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逃难南下,家财毁于战火。

期间李清照曾作词《乌江》: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字字慷概激昂,掷地有声。

此时作者经过乌江,感概于此生乱世但不具英明的君主。

借项羽宁可一死也不愿无言去面对江东父老。

借此讽刺那些临阵脱逃,偏安于一隅,只顾个人生死而弃天下百姓于不顾的统治者,此时恰是赵明诚投降之后。

作者身为赵妻,虽不好说些什么,但心里还是深以为耻。

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

赵明诚在听到此诗后也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夫妻二人产生了朦胧隔阂加上战火绵延夫妻二人收藏多年的字画金石散迭大半,对于酷爱此的赵明诚来说又是一种打击。

金兵的长驱直入破坏二人和平安定生活战乱使二人感情产生淡漠。

最后赵明诚不幸而死。

李清照人生和命运的转折就此拉开帷幕。

此后李清照半生孤苦,一生的积累在经历战乱,偷盗后所剩无几,只身飘零的单身女人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无助。

性格上李清照更加忧郁深沉。

同时性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后期凄凉悲怆沉郁同风的形成。

此后其所作词之间就多了对丈夫的好怀念与追悼。

此时情怀就像《武陵春》中所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写的是风儿停了,花儿凋谢,词人虽已起身清醒,却疲于梳洗,景物依旧,执手人儿已不在,心中无限悲苦凄怆,原本想去泛舟排遣忧伤,但怕船太小,装不了自己太多的愁苦,词人夸张的手法道出自己愁苦之深,此时作者已然寡居,居无定所的颠沛流离让她更加思念丈夫。

彼时感情寄托已然不再,一个单身女人带着贵重古玩字画是十分不便的。

这时另外一个男人出现了。

赵汝州,在李清照冷清的时候,他对其百般示好,花言巧语。

而此时李清照犯了糊涂,嫁给了他。

结婚之后,李清照原本以为一生就可以这样过去,没想到一切都是假象。

赵汝州之所以使尽浑身解数,不择手段骗取李清照为的是她的金石收藏。

当他发现事实是李清照的金石字画所剩无几时,丑恶嘴脸当即暴露,他不仅对李清照没有了好脸色,还对她拳脚相加。

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做了当时女性都不敢做的决定,离婚。

在那个时代,离婚只有男子去休女子,女子无法提出离婚这一要求,除非是妻子检举丈夫罪行。

即使这样,女子要连坐三年。

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子,她冒着坐牢的危险,也要同恶棍了断。

于是她找准机会检举赵汝州的罪行,当时赵李两家在朝廷都有亲戚做官。

于是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放了出来,而赵汝州被流放外地,经此一事,李清照认识命运更加悲苦。

她更加怀念从前的生活。

《孤雁儿》这首词便是作于此时。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6]。

这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悼亡之作。

既没有直接描绘梅花的颜色,也没有描写美化的气味,更没有去歌颂梅花的品性,而是把梅花作为自己悲欢离合的象征。

笔调沉郁,心境悲凉。

金兵的入侵使她流落到江南开始了孤寂的晚年生活,后期多以感时伤怀,悼亡之作。

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山河破碎的无奈与痛心。

正如那首《声声慢》中所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环函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秋天傍晚,地点是家中,心灵孤寂,国家的颓败,感情的失落,使她身心倍感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与对国家的忧心,将作者推入苦海。

仅一个“愁“如何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悲苦。

此时作者的词风转为深沉感伤。

形成抒情艺术的极高成就。

由此可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不论词人,还是诗人,或者其他一些文人,他们的作品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国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参考文献:[1] 王士祯《花草蒙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钱世明.李清照..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3]张治平.宋词花朵-宋词名篇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89.[4]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0.[5]马茂军,张海沙困境于超越-宋代文人心态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9-98.[6]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