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2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达到熟练背诵,并能正确默写。
(重点)2.正确掌握本文中出现的古文五项,可以适当扩充,并形成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3. 完成家庭关系图,通过声韵,正确理解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4.积累意象典故,掌握文化常识,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训。
(难点)【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合作探究法3.补充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谁能背几首有关雪的诗篇呢?明确: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北方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么多的有关雪的诗篇,如果现在外面飘起雪花,我们一定瞬间凉爽无比,今天我们就假装窗外飘雪,和谢太傅一起来《咏雪》二、明确出处1.《世说新语》《咏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题目为编者所加。
《世说新语》意为当世社会上流传的新鲜故事。
这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收录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名士的逸闻趣事,并加以润色修饰。
鲁迅先生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是继承儒家道统的一部著作,共分三卷三十六门,首卷即以儒家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门,其中“德行”排第一,目的是树道德模范,正世俗风气。
魏晋时期流行人物月旦、人伦品鉴等“品评人物”的风潮,而评委则是当世的名士、高士等德高望重者。
刘义庆是刘宋王朝的宗室,当时宗室内部斗争很激烈,为了避免灾祸,刘义庆选择了外出为官。
他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雅士,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世说新语》便是这个文学集团的产物。
2.刘义庆刘义庆(403—444),字季伯,祖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后迁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自幼就受刘裕赏识,其父为长沙王,后被过继给临川王。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8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咏雪》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篇,主要描述了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谢安与王羲之在会稽山赏雪时的吟咏雪景的情景。
文章通过两位文学家的吟咏,展现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语法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诗意,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表达和意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对雪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雪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对雪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文章所描绘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重积累与运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新课导入你知道哪些写雪的诗文名句?(学生思考,鼓励回答)示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文:《咏雪》二作品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2)重点句子翻译: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2.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3.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示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举例:《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未若”是对比的手法,“柳絮因风起”则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形成意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生字词、特殊句式等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咏雪》的阅读与理解;《咏雪》中的生字词学习;分析《咏雪》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刘义庆及其作品《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本节课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解析课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咏雪》是东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它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雪的美丽。文言文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学习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中对雪的描绘,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将雪的飘逸和纯净表达得淋漓尽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文言文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翻译文章3.感受和体会家庭聚会其乐融融的氛围【教学重难点】诵读文言文,积累重点实词【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雪的古诗词呢?(学生举手讨论交流),我们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关于雪的古诗词,那么请同学看看老师ppt上所出示的这一句诗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下这句诗歌。
学生分享赏析这句诗,最后老师总结得出结论: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春天的梨花,生动形象,极具春天的意味。
雪除了像梨花,还像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咏雪》,看一看在这篇小小的文章里,两位聪明的小孩又将雪比作什么呢?二.多种方式诵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着划分朗读节奏,并批注不会或不能确定的读音。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节奏,听准读音,并做好修正。
3.抽读,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诵读课文。
4.齐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三.整体感知1.学生反复多次阅读课文,遮住课后的注释,尝试着理解文义,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2.老师抽同学起来展示刚刚的阅读成果,学生能够概括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3.接下来再让同学借助课后注释来翻译文章,注意到重点实词,勾画出仍然不懂的地方。
4.老师重点讲授学生不懂的文言实词。
最后达到学生能够流利地翻译文章的效果。
四.问题探究1.谢家的这一场家庭聚会呈现出怎样的家庭氛围?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融洽轻松愉悦且文化气息浓郁。
由“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可以看出。
2.“未若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差可拟”两个比喻谢太傅更倾向于哪种?编者呢?明确:谢太傅更倾向于“柳絮因风起”,因为兄女回答出此句的时候,谢太傅表现是“大笑乐”。
编者也更喜欢“柳絮因风起”,因为文章的最后专门交代了兄女的身份,足以可见编者对她才华的赏识。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3)出示学习目标
讲故事梗概,说出有关人物
听老师讲授
了解《世说新语》
了解本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初步认识《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
目标激励,增强学习动机
二
新课
1、出示去掉标点的文言文。
学生思考探究,给去掉标点的原文加上标点。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从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2、范读课文。正音,画出关键处的停顿。字音差拟骤
左将军王凝之〡妻也。
提示学生抓住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听读
学生抓住时、地、人、事件概括文章内容
整体理解文章
此基础上口头翻译文章。
理解儿女在文中的含义
体会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5、品读鉴赏
学生散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拓展欣赏《春雪》
品读鉴赏
讨论两个比喻的妙处
学生根据重点内容自由提问
体会比喻所写的意境
学会鉴赏
正确翻译两个句子
三
小结
概括故事主要人物的特点。
检查当堂背诵
学生分析总结主要人物、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背诵全文
使学生整体理解文章
学生根据注释,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在原文处对重点词语进行批注骤内集未若差可拟因儿女
文义
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落实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4、教师点拨,文中的“儿女”一词怎么理解?启发学生理解“儿女”一词古今异义的区别。并拓展“妻子”“亲戚”等词义缩小的现象。
找出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写出名字,判断人物关系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咏雪》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课文描绘了东晋时期的一次咏雪活动,通过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位人物的咏雪诗句,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文学才华。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又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世说新语》的其他篇目,对《世说新语》的文学特点和手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文言文语言的解读和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咏雪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咏雪诗句,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咏雪活动的乐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和翻译,咏雪诗句的分析和欣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和文学特色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咏雪活动的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咏雪诗句为例,分析诗句中的文学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咏雪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世说新语》篇目,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朗读《咏雪》原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 词语理解: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 句子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理解其深层含义。
-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7. 课后习题解答:针对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8. 创作实践:布置与《咏雪》相关的创作实践作业,如写一篇以“雪”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咏雪》一文的内容和寓意,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咏雪》原文阅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 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咏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雪的景象,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来描绘雪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咏雪》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比如通过比较雪与撒盐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感觉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二则
余丹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2.了解《世说新语》。
3.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5、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6、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7、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咏雪》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2.了解《世说新语》、谢安及谢道韫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咏雪》,直至背诵。
重点难点
1.重点:
(1)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难点: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另外,纪晓岚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说的是谁?
学生回答:雪
教师:你会将雪花比喻成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看看古代的少年才女是如何咏雪的?
教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文言文的学习要点及方法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谈谈这篇文章跟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回答,由此引出文言文学习要点,教师补充总结并板书)
(大屏幕出示)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然、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诸。
(3)能够正确断句。
(4)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析、把握作者在诗文中的态度、情感、观点。
归纳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
(6)能赏析作品形象。
(7)品味语言表达技巧。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你认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学好它呢?可以结合我们学习现代文的方法和学习文言文的要点来考虑。
(1)知人论文: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意图。
(2)多朗读并做好标注。
在朗读的时候,可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且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3)多关注课下注释。
(教师进行补充。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1、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要进行字词的积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以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翻译课文我们可以参考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可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但对中学生来说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具体做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3、为了巩固我们所学的内容,还应及时做一些练习题。
三、初识课文
1、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2、了解谢安和谢道韫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
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
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
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在此简单给学生讲解东山再起和淝水之战的故事)
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所提及。
3、诵读课文
在疏通字音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自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PK读等,力求达到熟练甚至当堂背诵的目的。
为下节课的分析奠定基础。
四、总结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媒介,我们要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需要借助这一媒介,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自主阅读古籍。
五、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尝试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六、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前面对文言文学习要点和方法的介绍所用时间较多,且不如预想中那样活跃,大部分内容是我自己讲出来的,学生只是被动的记笔记。
2、人物介绍上内容讲多了,没收回来。
3、因为以上的原因,原本计划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的环节被严重压缩了。
只好留作课后作业了。
《咏雪》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评析两个咏雪佳句。
4、背诵短文,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重点难点
1.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难点:
(1)评析两个咏雪佳句。
(2)背诵短文,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过程
一、齐读导入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视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注意下文注解的运用,将课下注释还原。
用圈点、标注法做好笔记。
2、答疑解惑
提出疑问,全班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讲解。
3、四人小组展示交流
教师要求:展示时按2人朗读,1人,句子翻译,1人重点词语强调的顺序进行。
一句一组。
4、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古今异义词如“儿女”,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文言文积累知识。
5、小组朗读(齐读或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明确朗读停顿。
三、研读课文、品析比喻句
教师引导、品读赏析:
1、教师提问:中心事件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两位孩子的回答运用怎样的修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跳读课文,勾画、品读、体会咏雪语句,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教师归纳明确:
(1)认为“撒盐”好,运用比喻将雪的颜色和下落形态很形似的表达
出来,符合比喻的基本要求。
(2)认为“柳絮”好,同样运用比喻,但侧重神似,意象中给人以春
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深刻。
2、教师追问:文中一家之主谢太傅对两种回答有何态度?为什么?
学生品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教师归纳明确:
(1)对子侄辈的回答很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称谢道韫为才女,说“咏絮才”,就是从
这里来的。
3、教师再问:作者对两种回答又有何倾向?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品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4、学生看板书尝试背诵
四、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回忆你的学习积累,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
学生背诵展示,教师补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五、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
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
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加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完成课本“研讨与练习”第一、三题。
3、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翻译。
七、板书设计
交代时、地、寒雪日
人、事铺垫
骤
咏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笑
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乐
暗示点题,赞赏才气(咏絮才)
八、教学反思
环节操作中能够渗透“少教多学”理念,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代
教的原则,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此
堂课这一点实施的比较好,能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部分学
生能够当堂背诵。
但本节课也有不足,对于两个比喻句的分析较为生硬,没有讲出各自的意境,没有让学生形象的体会到比喻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