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以语言简练、词意隽永著称,鲁迅先生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言简意赅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展示了古人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学习本文除了让学生体会家庭和谐氛围外,还应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古人的雅趣。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到位。

如果教师引导的好,养成了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会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开端。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3、能背诵课文。

4、能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重点1、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让同学们说一说,学生会说打雪仗、堆雪人等)。

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啊!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二、新课学习(一)文学常识填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二)学习《咏雪》1、一读课文找生字,读准音。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咏雪》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咏雪》 教案

咏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如何细致体会语言的差异,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巩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以诵读为主,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继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一定的自学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求解,不搞机械文白对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师:我这儿有三幅对联,请同学们对一对:“门对千竿竹、门对千竿竹短、门对千竿竹短无”。

对出下联:“家藏万卷书、家藏万卷书长、家藏万卷书长有”。

2.这三幅对联都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对的。

他就是明代的翰林学士叫解缙,江西吉水人,是一个有名的才子。

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他家与曹尚书家的竹园相对,于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哪能让他借用呢?于是,他就命令人把竹子砍去一截。

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更加生气,马上命令人把竹子全部砍光。

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一次,曹尚书无计可施了,不得不惊服解缙确有才华。

3.师:同学们听了之后是否也对解缙十分佩服呢。

对呀,他尚在童年时代就巧妙的运用反义词将一副对联因时设景对出连环对,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其实在中国古代,有才华、有学识的少年儿童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他是谁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世说新语》——《咏雪》。

二、品读《咏雪》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生回忆,师生共同总结。

以读为主,初读准字音、明内容——再读划节奏、清文意——悟读动脑筋、来思辨——趣读学名句、来仿写——赏读出韵味、快背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咏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

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

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

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

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

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

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修辞手法:讲解并使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举例:《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未若”是对比的手法,“柳絮因风起”则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形成意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生字词、特殊句式等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咏雪》的阅读与理解;《咏雪》中的生字词学习;分析《咏雪》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刘义庆及其作品《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本节课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解析课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咏雪》是东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它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雪的美丽。文言文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学习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中对雪的描绘,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将雪的飘逸和纯净表达得淋漓尽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文言文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翻译文章3.感受和体会家庭聚会其乐融融的氛围【教学重难点】诵读文言文,积累重点实词【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雪的古诗词呢?(学生举手讨论交流),我们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关于雪的古诗词,那么请同学看看老师ppt上所出示的这一句诗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下这句诗歌。

学生分享赏析这句诗,最后老师总结得出结论: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春天的梨花,生动形象,极具春天的意味。

雪除了像梨花,还像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咏雪》,看一看在这篇小小的文章里,两位聪明的小孩又将雪比作什么呢?二.多种方式诵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着划分朗读节奏,并批注不会或不能确定的读音。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节奏,听准读音,并做好修正。

3.抽读,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诵读课文。

4.齐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三.整体感知1.学生反复多次阅读课文,遮住课后的注释,尝试着理解文义,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2.老师抽同学起来展示刚刚的阅读成果,学生能够概括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3.接下来再让同学借助课后注释来翻译文章,注意到重点实词,勾画出仍然不懂的地方。

4.老师重点讲授学生不懂的文言实词。

最后达到学生能够流利地翻译文章的效果。

四.问题探究1.谢家的这一场家庭聚会呈现出怎样的家庭氛围?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融洽轻松愉悦且文化气息浓郁。

由“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可以看出。

2.“未若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差可拟”两个比喻谢太傅更倾向于哪种?编者呢?明确:谢太傅更倾向于“柳絮因风起”,因为兄女回答出此句的时候,谢太傅表现是“大笑乐”。

编者也更喜欢“柳絮因风起”,因为文章的最后专门交代了兄女的身份,足以可见编者对她才华的赏识。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两位古代少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3)出示学习目标
讲故事梗概,说出有关人物
听老师讲授
了解《世说新语》
了解本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初步认识《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
目标激励,增强学习动机

新课
1、出示去掉标点的文言文。
学生思考探究,给去掉标点的原文加上标点。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从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2、范读课文。正音,画出关键处的停顿。字音差拟骤
左将军王凝之〡妻也。
提示学生抓住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听读
学生抓住时、地、人、事件概括文章内容
整体理解文章
此基础上口头翻译文章。
理解儿女在文中的含义
体会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5、品读鉴赏
学生散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拓展欣赏《春雪》
品读鉴赏
讨论两个比喻的妙处
学生根据重点内容自由提问
体会比喻所写的意境
学会鉴赏
正确翻译两个句子

小结
概括故事主要人物的特点。
检查当堂背诵
学生分析总结主要人物、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背诵全文
使学生整体理解文章
学生根据注释,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在原文处对重点词语进行批注骤内集未若差可拟因儿女
文义
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落实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4、教师点拨,文中的“儿女”一词怎么理解?启发学生理解“儿女”一词古今异义的区别。并拓展“妻子”“亲戚”等词义缩小的现象。
找出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写出名字,判断人物关系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朗读《咏雪》原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 词语理解: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 句子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理解其深层含义。
-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7. 课后习题解答:针对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8. 创作实践:布置与《咏雪》相关的创作实践作业,如写一篇以“雪”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咏雪》一文的内容和寓意,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咏雪》原文阅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 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咏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雪的景象,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来描绘雪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咏雪》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比如通过比较雪与撒盐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感觉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科目语文设计者赵雪莹学校轩辕中学授课班级七五学生人数 60课题______《咏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型新授授课日期二、教材分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三、学情分析: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

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五、评价方案设计:1、针对目标一,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测评;2、针对目标二,采用书面练习的方式进行测评;3、针对目标三,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测评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七、教学流程设计:(一、)布置预习: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神似:在给人的感觉上,柳絮纷飞给人的视觉感受和雪是相似的。
我们在写比喻句的时候,先要追求形似,这是基本要求,而神似是更高的追求。最终能够达到形神兼备。 )
3.面对这两个比喻,谢安怎么反应的?
(明确:公大笑乐。是的,谢公没有对两人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评价。)
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是编者加的。编者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和谢公一样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需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语文教学也需要系统的知识,要及时做总结,做一个合格的导学者。
(明确:纷纷:纷纷扬扬的样子; 拟:相比; 未若:不如; 因:凭借。)
那么这里的两个比喻句里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明确:
本体:白雪纷纷
喻体: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
2.你认为哪个比喻比较好,为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明确:
(1)形似:盐和雪一样洁白,而柳絮一点灰白色的
项目名称
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活动时间活动主题
《咏雪》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王玲形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组成员
申请学时
1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停顿,利用注释疏通文意,读懂文章;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读中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文章人物性格特点,体悟谢公和编者的态度,并感受家庭氛围,
(2)差chā ,大体。 (3)即 jí,就是。
(4)俄而:不久,一会儿。 )
2. 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是否还有疑问的地方(PPT出示全文,重点字词加横线),请一列同学起来翻译加横线字词。
(明确:何:什么 ; 似:像 ; 拟:相比 ; 因:凭借 )
2. 除了字词,文言文的朗读也很重要,有没有同学想试一试。(生读)
3.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其实啊,比喻只要抓住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那么比喻就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比喻是有好坏之分的。
二、初步感知
1.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这一页,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PPT出示字词)请同学们读一读。
(明确:(1)骤zhòu 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注释。急、大的意思,有个词叫暴风骤雨,这里的骤也是这个意思。
他读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同学愿意来点评一下?
(明确:指导句子内部停顿,尤其第一句和最后一句(PPT出示全文停顿))
3. 我们来一起读一下课文。
三、品析课文
1. 之前我们讲到比喻,文中也有两个比喻,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三句话)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翻译这三个句子。
柳絮因风起 → 给人的感觉→神似
活动反思:
《咏雪》篇幅短小,文意简单,寥寥几十个字生动记叙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编者通过两个晚辈回答的对比,赞赏了才女谢道韫的才华。而两个晚辈的比喻,正可以作为文章的突破点切入,并重点探究。由此引出谢公和编者对两个晚辈的回答的态度和反应。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名门望族谢家的家庭氛围。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2. 同学们课外阅读都很丰富,学习语文一定要注意课外积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咏雪的佳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么,如果是你面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你会把雪比作什么呢?
(明确:棉花、鹅毛、面粉、蒲公英等)
大家畅所欲言:民主
家中气氛很和谐轻松,公大笑。)
四、总结课文
寥寥几十个字,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性格的人物,两个生动的比喻,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谢家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五、作业布置
1. 翻译全文
2. 完成作业本
六、板书设计
咏雪
本体:白雪纷纷
喻体:撒盐空中 → 外形 → 形似
形神兼备
本次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教学重难点都做了点拨。由于是七年级学生,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加强对句读的指导,把握句子停顿和节奏。在释义部分,请学生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但是在文言文特殊句式方面并没有展开来讲,例如“何所似”,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这个方面要加以改进。同时,在文章的翻译上,可以系统地教他们翻译方法,如留、补、换、改、删,如此学生就能融会贯通了。在课文的拓展上,引入了《乌衣巷》,当时粗略带过,若能加上讲解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古今异义词
2.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教学难点:
1.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2.探究两个比喻,学会如何写出形神兼备的比喻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咏雪》(板书课题),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咏雪,顾名思义,这是写雪的文章。自古以来,雪以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特点激发了无数文人的灵感,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雪佳句,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咏雪佳句。
(明确:编者是比较喜欢兄女的比喻的,不然他就不会在最后特地加上对谢道韫的介绍,表明对她的赞赏。)
4.其实,除了谢道韫以外,谢安也是个有名的政治家,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他。
(出示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是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人才呢?他们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
(明确:下雪天在家里谈论诗文:高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