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点拨教学法的理论意义与操作方法-精品
点拨,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点拨,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1. 讲述优秀文学作品:在讲述优秀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感
受到文字的美,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灵性。
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作
品中的深层含义和鲜明形象,从而增强他们的灵性。
2. 鼓励学生写作: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思
考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灵气。
3. 建立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尊重、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个
学生都能被重视,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4. 利用现代技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
生在互动、创新、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增强他们的灵动性和灵活性。
5. 引导学生思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评价和总结等思
辨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灵性。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点拨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通过点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难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点拨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的运用:1. 确定学生的困惑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2. 细致解释:当确定了学生的困惑和难点后,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语言,细致地对学生进行解释和点拨,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点。
3.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点拨学生的困惑时,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解决方法。
4. 辅助材料加深印象:在点拨学生的困惑时,老师可以通过使用辅助材料,如实例、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
5. 具体练习巩固理解:在点拨学生的困惑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点拨法的举例:下面我们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点拨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例一:数学知识点——解方程在教学解方程时,有些学生会对方程中的参数和未知数感到困惑,不清楚如何运用步骤正确地解题。
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点拨:- 细致解释:老师可以针对方程中的参数、未知数和解题步骤进行详细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步骤的含义和目的。
-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关键点和逻辑关系,帮助他们找到解题的出路。
- 辅助材料加深印象: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解题演练,同时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关键点,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 具体练习巩固理解: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巩固解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点拨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因材施教的优点,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点拨法的运用方法和举例。
1、确立学习目标。
在进行点拨式教学前,首先需要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2、引导学生思考。
点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和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3、反复点拨。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多次反复点拨,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让他们逐步理解问题。
4、鼓励自主探究。
点拨式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问题,并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
5、总结归纳。
在点拨式教学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并加以总结,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1、语文——古诗词赏析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可以采用点拨法。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首古诗词,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古诗词有什么特点?2)这首古诗词表达了什么意境?接着,老师可以逐步点拨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这首古诗词。
例如:问题1:我们可以从标题入手,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2: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来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通过以上的点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数学——解方程在解方程的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点拨法。
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方程,如“x+3=5”,然后问学生:1)如何确定方程的未知数?2)如何将方程转化为等式?3)如何去掉方程中的常数项?4)如何解出方程?问题1:未知量是x,我们需要找到x的值。
问题2: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等式另一侧,即x=5-3。
问题3:通过运用减法原理,得出x=2。
问题4:检验所得解,将2代入原方程中,看是否成立。
通过以上的点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题方法,提高运用解方程的能力。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点拨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解、梳理学习内容,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它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下面将介绍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1. 运用点拨法的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实例、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提供点拨: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4)逐步引导:将学习内容分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学习。
(5)巩固和评价: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果,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语文阅读:在学生阅读一篇篇目复杂的文章时,可以运用点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可以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子和难句的意思,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数学问题解答: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运用点拨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寻找解题方法。
可以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然后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技巧,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3)科学实验: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可以运用点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原理。
可以先通过实际操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和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经验。
(4)历史事件解读: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可以运用点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或文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最后让学生思考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点拨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分解、梳理学习内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点拨法,提高教学效果。
“点拨”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点拨”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点拨”是教师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或精辟简练的数学语言,启发指点学生的一种数学教学手段,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其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数学课的教学达到“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
一、点拨的方式1.联想点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联想是思维的翅膀。
联想是由某一个问题引起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传递信息,又获取信息。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将当前数学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联想。
例如,已知a +b +c=2,a2+b2+c2=3,求a2003+b2003+c2003的值。
学生看到两个方程有三个未知数就不知从何做起,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点拨:联想根与系数的关系,构造方程模型求解;联想均值定理,构造不等式模型求解;联想直线与圆的方程,构造解析几何模型求解;联想复数的模,构造复数模型求解;联想平方关系,构造三角函数模型求解。
2.设疑点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适时设置恰当的疑问,以疑启思,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方面。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解某一道题或者某一类题,而是应通过对数学思路、数学方法的点拨,使学生能整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内容的学习,教材中只涉及奇函数、偶函数、非奇函数非偶函数三类。
教学时可设置疑问: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是否只有一个?这样的设疑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进而达到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点拨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利用实验进行点拨会给学生留下直观鲜明、具体深刻的印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维。
例如,在推导三棱锥体积公式时,可把三棱锥分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小三棱锥。
对此,学生往往持怀疑态度,如果教师能利用演示实验进行及时点拨,就可使学生眼见为实,疑团顿消。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点拨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有效的学习目标。
本文将介绍点拨法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并举例说明。
一、点拨法的定义点拨法是一种以“点”为单位的教学法,即通过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逐一点拨,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点拨法的核心是针对学生掌握程度和难度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其逐步掌握知识。
1. 有针对性:点拨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展开,既考虑学生的掌握程度,也考虑知识难度和应用领域等因素。
2. 实用性:点拨法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注重学习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并应用到实际中。
3. 效率高:点拨法不同于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将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逐步理解,并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和技能体系,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1. 逐点讲解法:通过列举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和应用方法。
例如,在讲解某一种数据结构的应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演示其应用过程。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和应用方法。
例如,在讲解矩阵运算时,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矩阵运算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及其应用。
3.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和应用方法。
例如,在讲解写作技巧时,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技巧。
1. 数学学科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可以采用逐点讲解法,通过列举例子或者运算过程等方式让学生逐个掌握数学中的各个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几何学中的角度概念时,可以通过绘制图形,让学生理解角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逐步掌握角度的应用。
2. 计算机学科3. 文化课程总之,点拨法是一种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各个知识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的运用和举例
点拨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修正。
点拨法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1. 注意时机
点拨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决定,合适的时机可以更有效地引
导学生。
可以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及时进行点拨,也可以在学生试错过程中进行引导。
在学
生学习成果展示或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也可以运用点拨法。
3. 加强实践
点拨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点拨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点拨之后,还要加强实践和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多样化展示
在点拨法的运用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展示方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
示学生正确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示范演示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角色扮
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过多样化展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
果。
1. 语文课中的点拨法
在语文课中,点拨法可以运用于学生的作文或阅读过程中。
在学生写作文时,教师可
以针对学生常犯的语法错误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
内容,点拨学生在句子结构、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修改。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理解错误进行点拨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
力。
“点拨式”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

“点拨式”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引言: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
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精彩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困惑为顿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期为大家推荐几种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技巧,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何谓“点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用眼观察,动手去做,动脑思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用生动、明确的语言或规范的动作告诉学生,使学生茅塞顿开,掌握规律,发展智能。
点拨时遵循哪几个原则?一、循循善诱,引向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和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旦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二、造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彼岸路上造阶搭梯。
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发散聚合训练思维思维可分为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
对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认识,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证,得出结论。
因此,发散和聚合两种方式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应当是紧密联系的。
如小学生由于知识年龄等方面特点,认识问题有时片面,这时教师就应用时进行思维方式点拨,提高思维认识。
四、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旦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时,就应让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他幡然醒悟,转变正确的认识这就是归谬法。
点拨技巧有哪些?一、语言点拨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教学法的理论意义与操作方法
1982年蔡澄清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点拨教学”理论。
经过二十年的风雨洗礼,无论是在理论深入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这个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尤其是在大力提倡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点拨教学”理论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点拨教学”理论。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体系:“三阶六步”。
即准备阶段:(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口;实施阶段:(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发展阶段:(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基本课型:听:(1)感知性点拨;(2)理解性点拨;(3)应答性点拨;(4)评价性点拨;说:(1)复述性点拨;(2)条理性点拨;(3)讨论性点拨;(4)交流性点拨;读:(1)导入性点拨;(2)研究性点拨;(3)鉴赏性点拨;(4)反馈性点拨;(5)迁移性点拨;写:(1)心态性点拨;(2)立意性点拨;(3)构思性点拨;(4)转换性点拨;(5)推敲性点拨。
主要方法:(1)暗示引发;(2)引路入境;(3)辐射延展;(4)逆转爆发;(5)抽换比较;(6)纲要信号;(7)激疑促思;(8)再造想象;(9)挑拨争鸣;(10)举隅推导。
我个人认为,“点拨教学”理论有这样几方面的贡献:一、既充分吸收了古代、现代的精华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闪耀着现代思想的光芒;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鲜活的实践依据;既有深邃的历史感,又有现实的指导性。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对此解释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教会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蔡澄清先生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
点拨者,‘导而弗牵,强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飞腾”。
在实践方面,“点拨教学”理论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蔡先生在教《祝福》一课,当学生已经懂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主要是通过三次描写她的眼睛来表现时,及时引出鲁迅的名言:“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然后进一步点拨引发,使学生“举一反三”,他说:“如果把鲁迅的‘画眼睛’仅仅看作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只算是狭义的解释。
其实鲁迅所谓的‘画眼睛’是形象的比喻,是一个理论的概括,是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一种手段或准则。
”接着他指导学生从比喻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画眼睛”片段作一次综合整理:祥林嫂四次发出“我真傻”的喟叹,来表现她凄惨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