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临床常见营养筛查方法及评价

旨在早期发现患者的营养问题, 预防或减轻营养不良对患者的不 良影响,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所有住院患者,特别是危重症 、手术、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 。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但对于严重精神障碍 、不合作或无法配合完成筛查的患者 ,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筛查。
筛查流程与规范
筛查流程
生化指标
如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等,可反映患者的蛋白质营养状况。
膳食调查
通过询问患者24小时膳食摄入情况, 可了解患者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从 而评估其营养状况。
综合评价法
将上述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对患者的 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可提高筛查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营养筛查方法评价指标
敏感性与特异性
针对儿童的营养筛查工具。
筛查内容
包括身高、体重、生长曲线、饮食 摄入、慢性疾病等方面评估。
筛查频率
建议儿童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包括 营养筛查,以确保正常生长发育。
重症患者营养筛查
筛查工具
常用NUTRIC评分等针对重症患者的营养筛查工具。
筛查内容
包括体重、BMI、饮食摄入、疾病严重程度、代 谢状况等多方面评估。
03
筛查频率
建议慢性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营养筛查,并在病情变化时及时重复
筛查。
05 营养筛查结果解读与干预
结果解读与分类
正常营养状态
轻度营养不良
筛查结果显示被评估者营养摄入、吸收和 代谢均处于正常水平,无营养不良风险。
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可能导致机体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严 重营养不良的程度。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支持
政府和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营养筛查相关的政策法规,为营养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 有力保障。
NRS2002营养风险评估方法

NRS2002营养风险评估方法简介NRS2002是一种常用的营养风险评估方法,旨在评估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面临的营养不良风险。
该方法通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年龄等因素,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指导和决策依据,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NRS2002评估要素NRS2002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营养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体重、身高、体重变化情况等,以确定其当前的营养状况。
2.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评估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是否存在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切除等。
3. 年龄评估:考虑患者的年龄对营养需求的影响。
4. 营养摄入评估:评估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包括饮食种类、食欲情况等。
5. 病程评估:评估患者的病程情况,包括病程持续时间、恢复情况等。
NRS2002评估方法步骤使用NRS2002评估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资料、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等。
2. 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等指标,计算BMI(身体质量指数)。
3. 进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进行年龄评估: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对营养需求的影响。
5. 进行营养摄入评估:了解患者的饮食惯、食欲情况等。
6. 进行病程评估:评估患者的病程情况,包括病程持续时间、恢复情况等。
7. 计算NRS2002总分:根据以上评估要素,计算出NRS2002总分。
8. 根据得分确定营养干预措施:根据NRS2002总分,确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等。
注意事项在使用NRS2002评估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评估过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避免单一指标评估的片面性。
3. 评估结果只是指导性的,具体的营养干预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在评估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结论NRS2002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营养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干预患者的营养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因素,以及识别潜在的营养问题和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营养风险筛查的定义、目的、方法、评估指标和干预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定义营养风险筛查是指通过系统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因素,以及识别潜在的营养问题和风险,从而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支持的过程。
二、目的1. 早期发现潜在的营养问题和风险,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营养问题;2. 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支持,改善其营养状况;3. 促进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升。
三、方法营养风险筛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
1. 问卷调查:通过问询个体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疾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评估其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测量个体的身高、体重、体脂肪含量、皮肤弹性等指标,评估其体格状况和营养风险。
3. 实验室检测:通过检测个体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评估其营养状况和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维生素水平等。
四、评估指标在营养风险筛查中,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1. 体质指数(BMI):用于评估个体的体重状况,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2. 腰围:用于评估个体的中心性肥胖,即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
3. 营养摄入量:评估个体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4. 营养相关疾病风险:评估个体得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
5. 营养相关生化指标:评估个体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维生素水平等生化指标。
五、干预措施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的结果,个体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
1. 饮食调整:根据个体的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各类营养素的摄入平衡。
2. 运动锻炼: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目标,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提高身体代谢水平,促进体重控制和健康改善。
营养风险筛查简版

营养风险筛查引言:营养风险筛查是指通过对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识别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营养状况。
营养风险筛查对于保障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营养风险筛查的相关内容。
正文:1. 营养风险筛查的意义1.1 提早发现营养不良风险营养风险筛查可以通过对人体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营养不良风险,包括能量不足、蛋白质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等。
及早发现问题,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1.2 个体化的营养干预通过营养风险筛查,可以对不同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个体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
1.3 促进健康管理营养风险筛查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可以监测个体的营养状况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方案,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2. 营养风险筛查的方法2.1 体格测量体格测量是一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臂围等指标的测量。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量,可以初步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2.2 生化指标检测生化指标检测是一种较为精确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如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清维生素等,可以准确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2.3 营养调查问卷营养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通过询问个体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个体的营养摄入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3. 营养风险筛查的评估指标3.1 能量摄入评估能量摄入评估是营养风险筛查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评估个体的能量摄入量,判断是否存在能量不足的风险。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食物记录、24小时回顾法等。
3.2 蛋白质摄入评估蛋白质摄入评估是营养风险筛查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评估个体的蛋白质摄入量,判断是否存在蛋白质不足的风险。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方法,旨在识别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或者风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
通过对个体的营养摄入、生理功能、营养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营养风险筛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营养摄入评估:通过记录个体的饮食摄入情况,包括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饮食结构等,来评估个体的营养摄入是否达标。
可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膳食回顾等方法进行评估。
2. 生理功能评估:通过测量身高、体重、体脂肪含量等指标,评估个体的身体组成和生理功能状态。
可以使用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等指标来评估个体的肥胖风险。
3. 营养相关疾病评估:通过问询个体的疾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评估个体是否存在营养相关疾病的风险。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需要重点关注。
4. 营养知识和行为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个体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营养行为的表现。
例如,个体是否了解膳食指南、是否有规律的饮食习惯等。
5. 营养风险评估:综合以上评估内容,对个体的营养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通常采用评分系统或者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估,根据得分来确定个体的营养风险等级。
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干预措施可以包括个体营养指导、饮食调整、运动指导等,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干预。
营养风险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管理工具,可以匡助个体及时发现并解决营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来说,也应该重视营养风险筛查的开展,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根据评估目的和受众群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定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定一、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初步评估的方法,旨在发现可能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其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
以下为营养风险筛查的主要内容:1. 筛查指标(1)体重和身高:测量患者的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肥胖。
(2)近期体重变化:了解患者近期的体重变化,评估其营养状况。
(3)饮食摄入:询问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了解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足或过量。
(4)疾病情况:了解患者所患疾病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5)实验室指标: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评估其营养状况。
2. 筛查方法(1)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如NRS 2002、MNA等)对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2)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毛发、皮肤等外观特征,了解其营养状况。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饮食摄入、生活方式等信息。
二、营养评定营养评定是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测量(1)体重:反映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用于计算BMI、体重下降程度等。
(2)身高:用于计算BMI,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肥胖或营养不良。
(3)腰围:反映患者腹部脂肪的分布情况,用于评估肥胖程度。
(4)上臂围:反映患者肌肉和脂肪的储备情况,用于评估营养不良。
2. 实验室指标(1)血红蛋白:反映患者贫血程度,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2)白蛋白:反映患者蛋白质营养状况,低白蛋白血症提示营养不良。
(3)前白蛋白:反映患者近期蛋白质摄入情况,降低提示营养不良。
(4)血脂:反映患者脂质代谢状况,异常提示营养不足或过量。
3. 饮食摄入(1)能量摄入:计算患者每日能量摄入,了解其是否存在能量不足或过量。
(2)蛋白质摄入:计算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了解其是否存在蛋白质不足。
(3)营养素摄入:评估患者摄入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
4. 临床症状和体征(1)消瘦:反映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风险的方法,旨在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措施。
通过筛查个体的营养风险,可以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营养问题,以改善个体的健康状况。
营养风险筛查的标准格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筛查目的: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是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以便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
通过筛查,可以发现潜在的营养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改善。
2. 筛查方法:营养风险筛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
常用的筛查工具包括MNA(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等。
筛查方法应根据目标人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3. 筛查指标:营养风险筛查的指标包括体重、身高、BMI(Body Mass Index)、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等)、食物摄入量、饮食习惯、营养知识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
4. 筛查结果的解释:根据筛查指标的结果,可以将个体分为不同的营养风险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不同的风险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营养干预措施,以满足个体的营养需求。
5. 营养干预措施:根据个体的营养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
对于低风险个体,可以通过合理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来改善营养状况;对于中风险和高风险个体,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营养补充和治疗,如口服营养补充剂、静脉营养支持等。
6. 筛查频率:营养风险筛查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体的情况和需要确定。
普通来说,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和营养不良人群,建议进行定期的营养风险筛查,以及根据筛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7. 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时,需要注意对个体的数据进行保密和隐私保护。
筛查结果应仅用于制定个体的营养干预措施,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营养风险筛查是一项重要的营养管理工具,可以匡助个体及早发现和干预营养问题,以改善健康状况。
名词解释营养风险筛查

名词解释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基于营养学的知识和实践,采用一系列有选择性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人群或者个体进行营养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评估,以早期发现和干预营养不良,避免和减少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
营养风险筛查的重要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营养-related 的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例如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老年人中膳食摄入不足,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缺乏越来越普遍,更容易患上肌肉萎缩、压疮、恶病质等营养不良相关疾病,增加医疗负担。
针对营养不良的情况,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早期发现和干预的方法,通过对人群或个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减少营养-related 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
营养风险筛查的适用范围营养风险筛查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偏好、机体代谢能力下降、口腔卫生状况、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营养不良风险增加。
2.长期卧床、残疾人士: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有限,需要接受全天候护理,常常出现肌肉萎缩、良性压疮和其他营养相关疾病。
3.术后患者:手术后的患者消化功能和饮食吸收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常常伴随营养不良的发生。
4.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有糖尿病、肾病、肝病、风湿性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或营养素过量的情况。
5.高危妊娠期孕妇:妊娠期孕妇需要摄入更多的营养素来维持胎儿的生长发育,如果营养不良,不仅孕妇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营养风险筛查的方法营养风险筛查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主观营养评估和客观营养评估。
1.主观营养评估:通过医护人员和病患沟通,了解病患的食欲、饮食习惯、个人卫生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做饭的能力和意愿等因素进行评估。
2.客观营养评估:客观营养评估是通过测量身体组成、营养摄入和代谢等方面的指标,对病患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杜小亮、陈冬利、王为忠
摘要:营养缺乏和营养不良是临床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解所有病人的营养状况十分重要。
评估病人其是否存在营养风险的筛查工具有多种。
本文作者对这些营养风险筛查方法作一综述,并重点综述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
2002年,欧洲学者提出营养风险的概念,认为营养风险是指因营养因素对病人结局,如感染相关并发症和住院日等发生负面影响的风险,不仅仅是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
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对营养风险的定义是指“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所导致的疾病或手术后出现相关的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并建议应常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ESPEN认为,营养风险筛查是“一个快速而简单的过程,通过筛查,若发现病人存在营养风险,即可制订营养支持计划。
若病人存在营养风险但不能实施营养计划和不能确定病人是否存在营养风险时,需进一步进行营养评估,营养风险筛查是发现病人是否存在营养问题和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全面营养评估的过程”。
ESPEN认为,对存在营养风险或可能发生营养不良的病人进行临床营养支持可能改善临床结局、缩短住院时间等,而不恰当应用营养支持,可导致不良后果。
近10年国外有研究显示,住院病人营养不足发生率为9%~48.1%,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l3%~48.6%。
1991年,VAgroup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术前无营养不良的手术病人接受肠外营养,其临床结局并无改善,甚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但目前营养风险筛查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对怎样确定病人有营养风险,以及应使用何种评价工具,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共识。
ESPEN于2002年推出了用于成年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
我们比较了常用的复合指标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以下重点介绍NRS2002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常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营养评定工具有10余种之多,包括使用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类。
单一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主要研究集中在探讨复合指标的筛查工具,以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前有多个筛选工具,如主观全面评估(SGA)、营养不良通用筛选工具(MUST)、简易营养评估(MNA)、营养风险指数(NRI)以及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等。
1.1主观全面评定法(SGA)
是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推荐的临床营养状况评估工具。
其特点是以详细的病史与临床检查为基础,省略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
其理论基础是机体组成改变与进食改变,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变与肌肉的消耗,身体功能与活动能力的改变等相关。
有研究显示,通过SGA评估发现的营养不足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营养良好病人的3~4倍。
但SGA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有一定局限性,如SGA更多反映的是疾病状况,而非营养状况;SGA不适用于区分轻度营养不足,侧重反映慢性或已存在的营养不足,不能及时反映病人营养状况的变化。
目前,该筛查工具缺乏筛查结果与临床结局的证据支持,同时因其未把观察指标和如何将病人进行分类直接联系起来,使该工具不能满足临床快速筛查的目的。
因该工具是一个主观评估工具,使用者要接受专门培训,作为常规营养筛查工具并不实用。
1.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
是由英国肠外肠内营养协会多学科营养不良咨询小组开发的,适用于不同医疗机构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合不同专业人员使用,如护士、医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和学生等。
该工具主要用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及其风险的筛查,包括三方面评估内容:①BMI;②体重减轻者;③疾病导致进食量减少的病人。
通过三部分评分得出总分,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
Stratton等研究显示,MUST可预测老年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即使是无法测量体重的卧床老年病人,MUST也可进行筛查,并预测临床结局。
将MUST与其他7个目前被使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进行比较的研究显示,MUST与SGA和NRS 有较高的一致性。
MUST在不同使用者间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该工具的优点在于容易使用和快速。
一般可在3~5min内完成,并适用于所有的住院病人。
总之,MUST是新近发展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其预测性和有效性。
1.3营养风险指数(NRI)
是由美国退伍军人协会肠外营养研究协作组于1991年开发的,主要用于临床腹部大手术和胸外科术前病人全肠外营养支持效果的评价。
根据血清清蛋白浓度,体重减少百分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计算公式为:NRI=1.519%清蛋白浓度+41.7%目前体重/既往体重。
N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好,可预测病人的并发症。
有研究发现,NRI与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延长相关,但与感染率无关。
主要不足的是,需要根据病人目前和既往体重,病人由于疾病原因出现水肿,则会影响测量结果。
此外,应激对血清清蛋白浓度的影响也使NRI筛查方法应用受到限制。
1.4简易营养评估(MNA)
20世纪90年代初,由Vellas,Garry,Guigoz等创立和发展的一种人体营养状况评定方法。
其评定内容包括人体测量、整体评定、膳食问卷和主观评定等。
根据上述各项评分标准计分并相加,可进行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评估。
MNA快速、简单、易操作,一般需要10min即可完成,主要用于老年病人的营养评估。
有研究证明,该工具既可用于有营养不良风险的病人,也可用于已发生营养不良的住院病人。
此外,还可用于预测健康结局、社会功能、病死率、就诊次数和住院费用等。
但对是否能监测病人对治疗的反应、MNA评分与病人临床结局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5NRS2002
是ESPEN于2002年提出,并推荐使用的营养筛查工具。
该工具是迄今为止唯一以128个随机对照
研究作为循证基础的营养筛查工具,信度和效度在欧洲已得到验证。
包括四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即人体测量、近期体重变化、膳食摄入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NRS2002评分由三个部分构成:营养状况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年龄调整评分(若病人&70岁,加1分),三部分评分之和为总评分。
总评分为0~7分。
若NRS2002的评分&3分,可确定病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NRS2002突出的优点在于能预测营养不良的风险,并能前瞻性地动态判断病人营养状态变化,便于及时反馈病人的营养状况,并为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提供证据。
这是其他方法所缺乏的。
有研究显示,应用NRS2002能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后,临床预后优于无营养风险的病人,改善临床结局,如缩短病人住院时间等。
而且NRS2002简便、易行,能进行医患沟通,通过问诊的简便测量,即可在3min内迅速完成。
因无创、无医疗耗费,故病人易于接受。
2NRS2002的应用现状
目前,NRS2002在欧洲已开始应用,在丹麦进行的两项研究显示,分别有93.5%和99%的病人可使用NRS2002。
2004年以来,NRS2002在我国的应用性研究也正在积极开展,营养风险筛查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持了中国首次大城市大医院住院病人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大城市三级甲等医院15098例住院病人进行筛查的报告显示,结合中国人BMI正常值,NRS2002适用于99%以上的中国住院病人。
陈伟等对住院病人进行了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的可行性研究,认为结合中国人群的BMI正常值,应用NRS2002工具对病人营养风险进行筛查,并判断是否需要采用营养支持是可行的。
NRS2002的不足之处在于病人卧床无法测量体重,或有水肿、腹水等影响体重测量,以及意识不清无法回答评估者的问题时。
该工具的使用受到限制。
同时,使用者也需经过一定的培训。
近年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不经过培训的使用者得到结果的信度较低。
因此,推荐NRS2002的使用者需进行专门培训。
Rha 等研究显示,NRS2002的敏感性较低(48.1%)而特异性较高(87.3%),阳性预测值较低(46.0%),而阴性预测值较高(88.0%)。
说明该工具可更多地将无营养不良的病人被正确区分,而较少地将有营养不良的病人被正确区分。
李莉等在住院病人中应用NRS2002进行筛查,结果显示住院病人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5%,低于国内外调查结果。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调查中对住院病人营养不良评定标准是以符合NRS2002评定方法中BMI<18.5,且所调查的病人中内科多于外科。
内科病人超重和肥胖的比率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国内其他医院运用综合评定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低。
这也说明应用BMI对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评定具有局限性。
3结语
营养不良以及营养风险在临床上普遍存在。
目前,EN与PN已大规模应用,客观上需要确定病人应用EN和PN的适应证,并为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这就要求一种合适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NRS2002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有循证基础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在欧洲已经大规模应用,而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其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筛查的可行性。
目前,关于NRS2002在国内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仍在进一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