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一统汉朝
高中历史知识:多民族大一统秦汉

高中历史知识:多民族大一统秦汉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正文今天,历史君为大家推送《高中历史全部重要知识点》,希望各位同学都能认真学习,努力奋战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天文、医学和诗经。
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大一统的汉朝》课件

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汉朝时期,农民依附于地主,形成 地主-佃农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 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 影响。
奴婢制度的演变
汉朝初期,奴婢制度较为普遍,后 来逐渐受到限制和改革,体现了社 会进步的趋势。
03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
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儒学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 推崇,成为官方学说和主流价值
汉朝医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针灸 、外科手术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和推广。
04
汉朝的对外关系
与匈奴的关系
和亲政策
汉朝初期,为了休养生息, 缓解与匈奴的紧张关系,采 取了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 匈奴单于。
互市贸易
汉朝在边境地区设立关市, 与匈奴进行互市贸易,互通 有无,满足了双方的经济需 求。
防御工事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边防 安全,修建了长城、烽火台 等防御工事,提高对匈奴的 防御能力。
征伐与反击
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 了多次征伐和反击,如卫青 、霍去病等将领的北征,有 效地打击了匈奴势力。
与西域诸国的交往
张骞出使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 拓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加强了
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
册封与赏赐
汉朝艺术风格独特,以气势恢 宏、细腻入微为特点,代表作 品有霍去病墓石刻、马踏飞燕 等。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汉朝科技在农业、天文、数学、医学 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和进步。
汉朝天文学和数学也有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浑天仪等重要的天文仪器,数 学方面则有《九章算术》等著作。
汉朝农业技术不断提高,改进了农具 、灌溉系统,推广了耕作制度,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率。
汉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
刘邦建立汉朝
在楚汉战争后,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长安。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历史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造纸术
汉朝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质量更好、更便宜,逐渐取代了简牍和缣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汉朝的科技发展
文学
01
汉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后世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音乐与舞蹈
02
汉朝时期,音乐和舞蹈艺术取得了很大发展。如汉乐府的设立,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民间音乐作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
社会结构
汉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二元结构,对中国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贸易
科技文化
宗教思想
汉朝的科技文化成果如造纸术、火药等传播至西方,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朝重视法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秩序和政府行为。
历史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续)
01
02
03
04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
02
汉朝的经济与社会
汉朝的经济繁荣
农业发展
汉朝时期,农业经济繁荣,铁犁牛耕普及,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手工业进步
汉朝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丝绸、陶瓷、冶炼等产业取得显著成就。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道家思想
汉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道教也在民间逐渐兴起,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汉朝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04
汉朝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政治制度
汉朝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官僚制度等,为后世历代王朝提供了借鉴。
大一统的汉朝ppt

朝堂议事
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 大臣: 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 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 恐怕对国家不利。 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 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 才可永葆江山呢?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图2
图1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推恩令”妙在哪儿?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
C
D
练笔
以《我心目中的汉武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历史小论文。
PART.01
削弱诸侯国势力
课堂小结
条件
01
措施
02
意义
03
汉武帝为什么能实现大一统 ? 政治: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军事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的统治
同桌互助解疑完成
东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东汉初期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中期以后的统治局面是怎样的? 东汉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又出现了什么局面?
4、公元 ,刘邦称帝(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前202年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Di
教学目标
单击添加副标题
一、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东汉的统治
1
汉初景象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出“三纲五常”
4.影响
结合课本,为学生 讲述新儒学的影响 积极: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从积极与消极两个 序。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 方面进行,培养学 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定 生的思辨意识 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不利于 文化的繁荣。
3.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 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
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
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 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
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
三、课堂小结
背景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黄老之学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影响 黄老之学的影响 积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 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的强盛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消极: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西汉的 中央集权
4.黄老之学的衰落原因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页的黄老学派与 儒家学派的争论,引导学生总结黄老之 学的衰落原因。 衰落原因 为接下来儒学 1.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 的新发展做铺 发展的需要 垫 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 我调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 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实施背景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背景 影响
衰落原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背景 新儒学 影响 来源 主要内容
作用
罢黜百家
结语
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
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
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 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 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 方割据势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典型例题解析】例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某某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点拨】本题是多种能力综合考查题。
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本段材料。
【解答】B【总结】陆贾是思想主X与西汉社会现实与治国策略相联系。
变式题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C.大臣陆贾的建议 D.X邦的远见卓识A2.黄老之学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例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点拨】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X尤其适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解答】B【总结】思想意识服从于上层建筑的需要。
变式题1.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2.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X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3.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X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大一统汉朝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⑵阅读古文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⑶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功过。
2、过程与方法:
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
⑵通过文字、图片、短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⑵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
请看教材的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文景之治:
1、汉初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多媒体展示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讨论(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
)如果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呢(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对比汉初的三位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有学生归纳它们的统治措施。
2、振兴措施:奖励耕作,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动脑筋”,回答:汉文帝与秦始皇如何对待修陵墓你的看法怎样
A、秦始皇讲究奢侈豪华,不顾百姓死活;汉文帝要求从简,减轻百姓负担。
B、秦始皇实施暴政,激起人民反抗,导致秦朝迅速走向灭亡;汉文帝实行仁政,促进社会安定,百姓努力生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教师过渡讲解:汉文帝的长子就是汉景帝。
汉景帝继续执行父亲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他们父子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汉朝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汉景帝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基础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提问: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呢(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根据68页“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汉武帝登基的时候虽然只有16岁,但他上台时就有一个棘手的问题,经济上有“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但政治上却面临着分封制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譬如梁王。
正所谓臣强君弱,诸侯国的势力已对中央构成威胁,那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
循序渐进,分层启发学生回答)
诸侯国势力太大,怎么办(下令把诸侯国越分越小,然后找借口削去他们的名分和地位。
)
通过此事,大家可以体会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杰出历史人物之所以杰出,关键是他能解决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甚至是难题)。
这是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措施,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生回答)但是这种做法却招来了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诽谤朝廷,谩骂皇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如何体现儒学的重要地位呢?
A、在长安设立太学
B、以儒家的五经为重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席地而坐讲学图”
总结:通过削弱诸侯国的权利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统。
“大一统”是什么意思呢?
“万物要统一于上天,国家要统一于皇帝”——董仲舒。
这样,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统一于皇帝,思想上统一于儒家思想。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指导学生阅读63页的“文献资料·汉书摘句”、插图“汉代讲学图”,讨论回答“动脑筋”的题目:A.因为汉武帝经过董仲舒的墓地时,特地下马,所以后人称之为“下马陵”。
B.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思考题:71页“活动与探究2”,讨论回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
分组讨论后,开辩论会。
A.他们都在国家统一
....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
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过渡讲解:可是到西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朽,社会越来越黑暗,公元9年,西汉灭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东边的洛阳,历史上称之为东汉。
(三)、东汉的统治:
教师简述东汉发展历程: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他统治时期,采取措施,重新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较好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基础上,敢于创新,成就了“大一统”伟业。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创新才能求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